问题

为什么说二战前日本国内矛盾激化,所以一旦停止侵略的脚步就会自爆?

回答
二战前日本国内矛盾的激化,确实是理解其为何一旦停止侵略脚步就可能“自爆”的关键。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一个难以回头的局面。将其比喻为“自爆”,形象地揭示了当时日本社会内部存在的深刻危机,以及这种危机如何通过对外侵略来掩盖、转移和暂时缓解,一旦失去侵略这条“输血管”,内部的矛盾就可能迅速吞噬自身。

首先,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二战前日本国内的社会经济结构性矛盾。

1. 高度集中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封建残余并存: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工业化道路,但也保留了许多封建时代的社会关系和等级制度。财阀(如三井、三菱、住友等)通过与政府的紧密联系,掌握了经济命脉,积累了巨额财富。然而,这种经济发展并没有惠及绝大多数民众。小农经济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农民生活困苦,面临地租、税收的沉重负担。城市中,工人阶级也在恶劣的生产环境中挣扎,低工资、长工时是普遍现象。这种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新兴工业资本主义与传统农业社会之间的张力,孕育了深刻的社会不满。

2. 军部势力的膨胀与失控: 日本的现代化过程与军国主义的兴起是同步进行的。陆军和海军通过普选权改革的漏洞,获得了独立于政府的兵源和预算来源,逐渐成为独立的政治势力。军部不仅控制着军事力量,更通过对民族主义、天皇崇拜的宣传,以及对社会舆论的操纵,赢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尤其是部分知识分子和中下层军官。他们认为日本民族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而西方列强是阻碍日本发展的敌人。军部通过政变、暗杀等手段,不断削弱内阁的权力,最终形成了“内阁倒台,军部上台”的局面。这使得国家决策越来越被军方的意志所左右,和平解决争端的可能性被大大压缩。

3. 意识形态的极端化与社会思潮的压制: 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和推动侵略战争,日本政府和军部大力推行“国体论”、“大和魂”、“八紘一宇”等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天皇被神化,成为国家认同的唯一象征。任何批评政府、质疑军国主义的声音都会被视为“危险思想”,遭到严厉压制。政党政治被妖魔化,民主自由被视为西方腐朽的糟粕。这种意识形态的单一化和压抑,使得社会缺乏健康的批判和反思机制,一旦陷入战争泥潭,就难以自拔。

其次,我们需要理解侵略战争如何成为缓解和转移内部矛盾的“特效药”。

1. 转移社会矛盾的焦点: 当国内经济民生问题无法有效解决,民众不满情绪积累时,对外扩张和侵略成为转移国内注意力的绝佳手段。将民众的怨气引向外部敌人(如中国、西方国家),通过制造民族危机感,激发集体荣誉感,从而凝聚国民力量,暂时掩盖国内阶级矛盾、贫富差距等问题。每次对外军事胜利,都能在短期内提升民众的民族自豪感,获得对政府和军部的支持。

2. 经济利益的驱动与幻象: 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其工业化进程迫切需要海外的市场和原材料。侵略中国,尤其是东北地区,被视为解决日本经济困境的“出路”。占领土地、掠夺资源、控制市场,这些都能在短期内为日本经济注入“活力”,满足财阀和军部的利益。在战争初期,军事胜利带来的经济利益(如战利品、赔款)能够暂时缓和国内的经济压力,形成一种“战争能致富”的错觉。

3. 军方政治野心的实现: 对于军部而言,对外侵略是其权力扩张和实现“陆海军强国”梦想的必由之路。每一次侵略的成功,都意味着军部在政治上获得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其在国家决策中的地位也更加巩固。停止侵略,意味着军方的战略目标落空,其合法性和存在价值将受到质疑,内部的权力平衡也将被打破。

那么,一旦停止侵略的脚步,为什么会“自爆”?

当日本的侵略行为受到国际社会的制裁和阻碍,或者军事行动陷入僵局,无法再通过对外掠夺来获取经济利益和转移国内矛盾时,之前被战争“压制”的社会矛盾就会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爆发出来。

1. 经济崩溃的风险: 战争对日本经济是双刃剑。虽然初期能带来一定利益,但长期的、大规模的战争消耗是巨大的。一旦停止侵略,意味着投入巨额军费和资源的“项目”被中断,无法获得预期的回报,反而背负沉重的债务和物资短缺。国内工业的“战争经济”模式将难以为继,导致生产停滞、通货膨胀、物资匮乏,民生凋敝的情况会更加严重。

2. 军部合法性危机与内部权力斗争: 如果侵略无法持续,军方的“国家救星”形象将破产。其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会急剧下降,内部的派系斗争也可能因此激化。失去战争这个共同目标后,原本就分歧巨大的军部内部,可能因为争夺残存的权力和利益而分裂。

3. 民众不满的全面爆发: 长期被民族主义情绪和战争宣传麻痹的民众,一旦发现战争带来的并非荣耀和繁荣,而是死亡、贫困和绝望,其积压已久的不满就会开始反弹。如果政府无法提供解决方案,承诺的“美好未来”也未能实现,民众对现有体制的信任将彻底瓦解,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甚至革命性的变革。

4. 政治体制的脆弱性: 日本战前体制的根本问题在于其高度集权且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军部和财阀的联盟,加上天皇制的强化,使得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且不透明。一旦这个支撑战争的体系因外部压力或内部动荡而动摇,由于缺乏成熟的政治过渡机制和民主力量的制衡,很可能导致整个国家机器陷入瘫痪或混乱。

总而言之,二战前日本国内矛盾的激化,并非仅仅是社会问题,而是与军国主义的政治扩张、极端的意识形态宣传以及对外部资源和市场的渴望紧密相连。侵略战争成为了一个虚假的“止痛剂”,暂时缓解了病灶,却在内部不断恶化。一旦这个“止痛剂”失效,之前的病症就会以一种更具毁灭性的方式爆发出来,让这个国家在结构性的危机中走向“自爆”。这并非意味着日本没有其他选择,而是说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下,军国主义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惯性,并且与国家机器深度捆绑,一旦停止,其内部的矛盾就会如同失控的链式反应一样,迅速将国家推向崩溃的边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二战前日本的经济虽然因为近代化和工业化而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但是也面临着两个极为严重的问题。


第一,国内的财富分配极度不均衡,平民遭受了严重的剥削。


这个要从维新之前说起了,众所周知,在江户时代,日本是一个幕藩体制的国家,整个国家除了将军直属领地之外,还分成了大量的藩,这些藩的藩主们就拥有着大量的领地和资产。而维新之后,政府虽然从这些藩主手中收走了他们对领地的统治权,但是并没有剥夺他们的财产,反而维持了他们的财产,让他们继续拥有巨额的财富。


同时,政府还将这些旧大名在江户二百多年里面积累的债务给承接了过来,转变成为了公共债务,进一步使得这些人的财富得以夯实。


然后政府实行了地租改正,确认了土地私有和流转集中的自由,使得土地仍旧集中在一小部分大地主手中(也就是后面所称的“寄生地主”)


维新政府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维新党人本来就是藩阀出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护他们制定的国家体制——在这个体制里面,大地主是和整个帝国贵族体系融为一体的(而这也是当时维新元老们有意为之的结果,他们就是要学习德意志帝国,制造一个大地主阶层,借以维护帝国的统治。),这也说明日本维新,从一开始就是以寡头帝国为建构目标的。


于是,在这样的体制下,日本的农民承受着极高的地租剥削,生活凄惨,甚至在大正时期还有卖儿鬻女的情况存在。而在昭和前期,因为土地制度的严重不均衡,以及军费的膨胀,更是出现了持续数年的“昭和东北大饥馑”,大量人死于饥荒所带来的营养不良。


第二,日本的国内市场狭小,工商业发展水平受限,急需扩大外部市场。


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分配原因,日本帝国财富分配过于集中,导致没有一个庞大的消费阶层,使得市场萎缩;一方面也是因为日本的领土和人口天然受限


同时,当时世界各国盛行的经济保守主义,使得每个国家都竖起了高高的贸易壁垒,国外市场变得狭小。法国德国这种传统重商主义国家就不说了,到了20年代末的大萧条之后,就连原本高唱自由贸易的英美国家也纷纷走向了封闭的关税壁垒。


英国人实行了帝国特惠制,打算靠着本土和殖民地自己打造一个商业圈,不允许其他国家抢占市场和利润;而美国也开始实行重关税主义,使得日本当时最大宗的出口品生丝的出口量猝然暴跌,引爆了整个国家经济的“昭和恐慌”。


两个问题集中在一起,再加上人口的膨胀(从明治年间的4000万发展到了昭和前期的七千万),使得日本国内矛盾变得极为激烈,社会情绪也十分亢奋。


昭和的那些少壮派极右翼军人们之所以屡屡暴走,一方面是深受军国主义毒害,希望国家以更加激烈的开疆拓土;一方面确实也是因为愤慨于国家上层人物的腐败堕落,希望能够扫清政治,重塑国家。即所谓的“打倒财阀”、“革新政治”为枢纽的“国内肃清论”。

在一次次以肉体消灭为目的的暴走行动当中,除了政界多位前首相曾遭遇过刺杀(原敬,滨口雄幸,犬养毅,高桥是清,冈田启介)之外,大量的官僚政客也遭遇了刺杀,就连财阀也无法幸免于难——比如三井财阀的总裁团琢磨男爵


当然,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和见识所限,以及自身利益所限,他们所开出的药方最后变成了“尊皇攘夷,消灭腐败政客和财阀,武力扩张,建立一个以天皇为顶点、人人富足的新日本”这样不伦不类的东西,这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笑话了。


很显然,日本在昭和时代的侵略扩张,就是一次内部矛盾对外发泄,因为“国内肃清”已经到了连首相、元老和财阀都首当其冲的地步了,日本统治阶级干脆选择走向极右来避免革命,也正是因为对“共产革命”的恐惧,天皇才最终在近卫文麿公爵等人的劝说下选择了投降。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世界大战战败之后,这两个问题都被美国人解决了。


麦克阿瑟在日本进行了土地改革,将原本既不合理的土地制度终结了,土地被分配到了原本的农户手中。这个土改名义上是有补偿的赎买,实际上最终只花了1200亿日元左右(当时是360日元兑换一美元),几乎是以无偿的代价解决了原本极端悬殊的土地问题。


更加重要的是,美国开始在全球实行一种新式的资本主义,引导各国进入了一个国际化的贸易时代,先是创立了关税总同盟,约定互相实行准自由贸易,而后这个同盟最终扩展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让国际商业和贸易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日本在一次世界大战当中拼尽全力没有得到的东西,却因为一次战败而得到了,这是事前没有人能够预料得到,也没有人能够左右的。国内财富极端悬殊、市场狭小的日本帝国,没有战后的那些有利条件,而上层又不愿意进行触动利益的改革,所以必须对外扩张,这是明确无疑的事情。


所以,日本之所以在战后走向了繁荣和复兴,直到最后变成了富裕的发达国家,其根本原因,就是美国对其财富分配体制的改造和对其敞开市场,两个条件缺乏任意一个的话,日本都不可能得到如今的地位。


正如我一直所认为的那样,赢得了世界大战的美国,创造了一个比之前的各个帝国所创造的更好的世界秩序,通过这个世界秩序,全世界大部分的人的生活都变得更好了(包括21世纪加入这个贸易体系的中国)。


没错,美国人缔造的这个世界秩序确实有其私心,他们也做了很多坏事,但是他们对世界的贡献,是远远地超过了之前的世界性帝国的。哪怕美国日后衰落了(对此存疑),我认为中国也不会选择颠覆这个既有秩序,顶多是会进行一些有利于自己的改造。


以上。

user avatar

从甲午战争到七七事变这段时间,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发展过程与激烈程度,前面大神都说得很多,就不用多说了。

日本电影《望乡》《动乱》《二二六》也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只说说美军占领日本后的土改套路:

1.通过支付年金的方式,把当时华族,大地主和财阀名下的土地赎买下来,再分配给日本农民。

2.再通过急剧的通货膨胀,把原来的应付年金给贬值掉……曾经可以让一家华族体面的过一年日子的年金,被贬值到只能买一双雨靴。

3.一切都在美军的刺刀下进行,没人敢说个不字。毕竟真的细细追究起二战罪行起来,日本高层一个都逃不掉,通通枪毙都没毛病。

没错,就是抢。

………………割………………

日本战败以前,统治的经济基础是大地主,华族和财阀,武力基础则是帝国海军和帝国陆军。

后者还是要指着前面的老爷们赏饭吃。

改革是不可能改革的,在内部搞维新,即使走的是右翼道路,动老爷们的蛋糕是要被镇压的。

当年的日本高层,包括昭和天皇,为毛对于九一八和七七这样的下克上持默许态度?

符合他们的利益嘛。

为什么对五一五和二二六持镇压态度?

损害他们的利益嘛。

………………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