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前的日语文书为什么使用片假名,什么时候改的?

回答
关于二战前日语文书使用片假名的情况,以及何时开始发生变化,这个问题其实是关于日语文字演变的一个有趣侧面,但要说“为什么使用片假名”可能需要稍作区分和补充说明。因为日语书写体系本身就是混合使用的,汉字、平假名、片假名各司其职。

二战前日语文书中的片假名:并非“为何使用”,而是“如何使用”

严格来说,片假名在日语中的地位一直都在,它并非是某个特定时期才突然被引入使用。它的出现和发展与平假名几乎是同步的,都是为了书写日语而产生的表音文字。

片假名的起源与早期作用: 片假名起源于汉字的楷书草体,最初是作为一种辅助记号,比如为了标注汉字的读音(训读)或者在抄写佛经时作为注释。僧侣们将汉字的书写过于繁复或难以辨认的部分,用汉字的一部分笔画来代替,从而形成了片假名。所以,它的诞生本身就带有“简化”和“辅助”的意味。

中世纪至近世的片假名使用: 在中世纪到近世时期,片假名虽然也存在,但其使用范围相对比较局限,或者说,没有像后来那样在某些特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早期文献,比如某些寺院的记录、私人信件等,会用到片假名,但更多是作为汉字读音的标示或者某些特定词汇的写法。

真正的“片假名兴盛期”与二战前

你提到的“二战前日语文书使用片假名”,可能更多指的是在明治维新之后,特别是在近代化过程中,片假名在特定领域的应用变得非常突出和普及。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在明治维新(1868年)之后,日本开始了全面的西化和现代化进程。这带来了大量西方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和新词汇涌入日本。如何将这些外来语准确、便捷地表达出来,就成了书写上的一个重要课题。

片假名在这时扮演了关键角色:

1. 表记外来语的“官方”指定: 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大量源自英语、法语、德语等的外来语需要一个统一的书写方式。汉字本身难以直接表记这些发音,而平假名虽然也是表音文字,但其形态在书写快速的外来语时可能显得不够清晰或易混淆。
因此,官方的教育和出版界逐渐倾向于使用片假名来书写外来语。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也得到了政府层面一定程度的鼓励和推广。
例子: “コーヒー”(咖啡,coffee),“カメラ”(相机,camera),“ノート”(笔记本,notebook)等等,这些现代词汇几乎都是用片假名书写的。

2. 强调和突出: 除了外来语,片假名也被用来强调某些词语,类似于现代中文中用斜体字或加粗字来突出重点。这使得读者能够迅速抓住信息的重点。在报纸、杂志的标题和重要内容中,这种用法尤为常见。

3. 科学技术和学术术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引入,许多新的概念和工具需要命名。片假名因其清晰、规整的字形,被广泛用于这些专业术语的表记,也方便了科学知识的传播。

4. 商业和广告用途: 在商业广告和商品包装中,片假名因其视觉上的现代感和易于吸引注意力的特点,也得到了大量应用。它可以让产品显得更洋气、更国际化。

所以,二战前(特指明治后期到昭和前期)的日语文书,之所以“显得”片假名使用很多,主要不是因为片假名本身的使用频率改变了,而是因为它承担了表记大量外来语的重任,并且在强调和商业宣传上得到了广泛运用。

何时开始改的?—— 这是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要说“什么时候改的”,这涉及到日语书写习惯的演变和规范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改制日期”突然停止使用片假名,而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调整过程,其中包含了两次比较重要的书写改革:

1. 战后第一次内阁告示(1946年): 这是最重要的转折点。在二战结束后不久,日本政府为了促进识字率提高、简化教育和方便社会交流,颁布了《当用汉字表》(とうようかんじひょう)。这份告示对汉字的使用数量和写法进行了规范,同时,也对片假名的使用做了一些调整和限制。

对片假名使用的影响:
限制部分外来语直接使用片假名: 告示中明确提出,如果一个词汇有常用的汉字写法,或者有更自然的日语固有词语可以替代,就应该优先使用汉字或固有词语,而不是一味地用片假名。
规范了部分片假名的写法: 一些过于复杂或容易混淆的片假名写法被简化或统一。
鼓励“国语化”: 提倡使用和语(日本固有词汇)和汉字来表达概念,而不是过度依赖外来语的片假名表记。

但请注意: 这并不意味着彻底禁止使用片假名。对于确实没有合适汉字或固有词语来表记的外来语,以及需要强调的词语,片假名仍然是主要的书写方式。这份告示更像是一个“指导意见”,用来规范和引导使用习惯。

2. 战后第二次内阁告示(1981年): 随着时代发展,1946年的《当用汉字表》也显露出一些不足,比如在科学技术领域,很多新词汇的汉字表记不常用或不便利。因此,日本政府又颁布了《常用汉字表》(じょうようかんじひょう)。

对片假名使用的影响:
承认并规范了更多片假名词汇的汉字化可能性: 虽然没有直接列出片假名词汇的汉字表,但随后的词典编纂和语言学研究,开始将一些常用的片假名词汇,提供其汉字写法(如果存在)或推荐使用更自然的日语表达方式。
片假名在强调和拟声拟态词上的使用更加明确: 《常用汉字表》附带的解释中,更加明确了片假名在强调、拟声拟态词、以及一些固定的外来语表达中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所以,并非有一个明确的“改制时间”让片假名使用量突然下降。更准确地说,是战后政府的两次书写改革,尤其是1946年的告示,开始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减少不必要的片假名使用,优先考虑汉字和固有词语的表达。

总结一下这个演变过程:

明治维新前: 片假名存在,但使用范围相对有限,主要为辅助性或特定领域。
明治维新后(二战前): 随着西化和现代化,大量外来语涌入,片假名因其表记方便和视觉上的现代感,在表记外来语、强调、科学术语和商业宣传等方面得到空前普及。这使得二战前的许多文书,尤其是报纸、杂志、教科书等,片假名使用量非常大。
二战后(1946年至今): 政府通过《当用汉字表》(后为《常用汉字表》)等规范,开始引导和鼓励减少不必要的片假名使用,提倡使用汉字和固有词语,使日语的书写更加规范化。
尽管如此,片假名作为表记外来语、强调等功能的文字,其重要性依然存在,并且在不断发展中。例如,新的外来语词汇依然会继续以片假名书写,一些日本本土也产生了新的片假名词汇(如“コスプレ”cosplay)。

可以说,二战前片假名的“盛行”是历史进程的产物,是日本社会在吸收外来文化时的一种书写策略。而战后对片假名使用的规范化,则是国家在语言文字建设上追求“本土化”和“国际化”平衡的体现。

希望这个详细的解释能解答你的疑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战前的日语公文条约等为什么使用片假名,一直以来都是片假名吗,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平假名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