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前的日语文书为什么使用片假名,什么时候改的?

回答
关于二战前日语文书使用片假名的情况,以及何时开始发生变化,这个问题其实是关于日语文字演变的一个有趣侧面,但要说“为什么使用片假名”可能需要稍作区分和补充说明。因为日语书写体系本身就是混合使用的,汉字、平假名、片假名各司其职。

二战前日语文书中的片假名:并非“为何使用”,而是“如何使用”

严格来说,片假名在日语中的地位一直都在,它并非是某个特定时期才突然被引入使用。它的出现和发展与平假名几乎是同步的,都是为了书写日语而产生的表音文字。

片假名的起源与早期作用: 片假名起源于汉字的楷书草体,最初是作为一种辅助记号,比如为了标注汉字的读音(训读)或者在抄写佛经时作为注释。僧侣们将汉字的书写过于繁复或难以辨认的部分,用汉字的一部分笔画来代替,从而形成了片假名。所以,它的诞生本身就带有“简化”和“辅助”的意味。

中世纪至近世的片假名使用: 在中世纪到近世时期,片假名虽然也存在,但其使用范围相对比较局限,或者说,没有像后来那样在某些特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早期文献,比如某些寺院的记录、私人信件等,会用到片假名,但更多是作为汉字读音的标示或者某些特定词汇的写法。

真正的“片假名兴盛期”与二战前

你提到的“二战前日语文书使用片假名”,可能更多指的是在明治维新之后,特别是在近代化过程中,片假名在特定领域的应用变得非常突出和普及。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在明治维新(1868年)之后,日本开始了全面的西化和现代化进程。这带来了大量西方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和新词汇涌入日本。如何将这些外来语准确、便捷地表达出来,就成了书写上的一个重要课题。

片假名在这时扮演了关键角色:

1. 表记外来语的“官方”指定: 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大量源自英语、法语、德语等的外来语需要一个统一的书写方式。汉字本身难以直接表记这些发音,而平假名虽然也是表音文字,但其形态在书写快速的外来语时可能显得不够清晰或易混淆。
因此,官方的教育和出版界逐渐倾向于使用片假名来书写外来语。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也得到了政府层面一定程度的鼓励和推广。
例子: “コーヒー”(咖啡,coffee),“カメラ”(相机,camera),“ノート”(笔记本,notebook)等等,这些现代词汇几乎都是用片假名书写的。

2. 强调和突出: 除了外来语,片假名也被用来强调某些词语,类似于现代中文中用斜体字或加粗字来突出重点。这使得读者能够迅速抓住信息的重点。在报纸、杂志的标题和重要内容中,这种用法尤为常见。

3. 科学技术和学术术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引入,许多新的概念和工具需要命名。片假名因其清晰、规整的字形,被广泛用于这些专业术语的表记,也方便了科学知识的传播。

4. 商业和广告用途: 在商业广告和商品包装中,片假名因其视觉上的现代感和易于吸引注意力的特点,也得到了大量应用。它可以让产品显得更洋气、更国际化。

所以,二战前(特指明治后期到昭和前期)的日语文书,之所以“显得”片假名使用很多,主要不是因为片假名本身的使用频率改变了,而是因为它承担了表记大量外来语的重任,并且在强调和商业宣传上得到了广泛运用。

何时开始改的?—— 这是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要说“什么时候改的”,这涉及到日语书写习惯的演变和规范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改制日期”突然停止使用片假名,而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调整过程,其中包含了两次比较重要的书写改革:

1. 战后第一次内阁告示(1946年): 这是最重要的转折点。在二战结束后不久,日本政府为了促进识字率提高、简化教育和方便社会交流,颁布了《当用汉字表》(とうようかんじひょう)。这份告示对汉字的使用数量和写法进行了规范,同时,也对片假名的使用做了一些调整和限制。

对片假名使用的影响:
限制部分外来语直接使用片假名: 告示中明确提出,如果一个词汇有常用的汉字写法,或者有更自然的日语固有词语可以替代,就应该优先使用汉字或固有词语,而不是一味地用片假名。
规范了部分片假名的写法: 一些过于复杂或容易混淆的片假名写法被简化或统一。
鼓励“国语化”: 提倡使用和语(日本固有词汇)和汉字来表达概念,而不是过度依赖外来语的片假名表记。

但请注意: 这并不意味着彻底禁止使用片假名。对于确实没有合适汉字或固有词语来表记的外来语,以及需要强调的词语,片假名仍然是主要的书写方式。这份告示更像是一个“指导意见”,用来规范和引导使用习惯。

2. 战后第二次内阁告示(1981年): 随着时代发展,1946年的《当用汉字表》也显露出一些不足,比如在科学技术领域,很多新词汇的汉字表记不常用或不便利。因此,日本政府又颁布了《常用汉字表》(じょうようかんじひょう)。

对片假名使用的影响:
承认并规范了更多片假名词汇的汉字化可能性: 虽然没有直接列出片假名词汇的汉字表,但随后的词典编纂和语言学研究,开始将一些常用的片假名词汇,提供其汉字写法(如果存在)或推荐使用更自然的日语表达方式。
片假名在强调和拟声拟态词上的使用更加明确: 《常用汉字表》附带的解释中,更加明确了片假名在强调、拟声拟态词、以及一些固定的外来语表达中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所以,并非有一个明确的“改制时间”让片假名使用量突然下降。更准确地说,是战后政府的两次书写改革,尤其是1946年的告示,开始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减少不必要的片假名使用,优先考虑汉字和固有词语的表达。

总结一下这个演变过程:

明治维新前: 片假名存在,但使用范围相对有限,主要为辅助性或特定领域。
明治维新后(二战前): 随着西化和现代化,大量外来语涌入,片假名因其表记方便和视觉上的现代感,在表记外来语、强调、科学术语和商业宣传等方面得到空前普及。这使得二战前的许多文书,尤其是报纸、杂志、教科书等,片假名使用量非常大。
二战后(1946年至今): 政府通过《当用汉字表》(后为《常用汉字表》)等规范,开始引导和鼓励减少不必要的片假名使用,提倡使用汉字和固有词语,使日语的书写更加规范化。
尽管如此,片假名作为表记外来语、强调等功能的文字,其重要性依然存在,并且在不断发展中。例如,新的外来语词汇依然会继续以片假名书写,一些日本本土也产生了新的片假名词汇(如“コスプレ”cosplay)。

可以说,二战前片假名的“盛行”是历史进程的产物,是日本社会在吸收外来文化时的一种书写策略。而战后对片假名使用的规范化,则是国家在语言文字建设上追求“本土化”和“国际化”平衡的体现。

希望这个详细的解释能解答你的疑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战前的日语公文条约等为什么使用片假名,一直以来都是片假名吗,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平假名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二战前日语文书使用片假名的情况,以及何时开始发生变化,这个问题其实是关于日语文字演变的一个有趣侧面,但要说“为什么使用片假名”可能需要稍作区分和补充说明。因为日语书写体系本身就是混合使用的,汉字、平假名、片假名各司其职。二战前日语文书中的片假名:并非“为何使用”,而是“如何使用”严格来说,片假名.............
  • 回答
    在二战前,日本的文化输出并非“几乎为零”,但其规模、范围和影响力与今天相比,可以说是非常有限的。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传统的日本文化及其有限的海外传播: 传统艺术的吸引力: 日本的传统艺术,如浮世绘、武士道精神、茶道、花道、歌舞伎等,在欧洲和北美确实引起了一些关注,尤.............
  • 回答
    理解二战前德国和日本是否能通过实行类似罗斯福新政的政策来避免走向军国主义,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国当时面临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困境,以及“罗斯福新政”的本质及其对症下药之处。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假设的问题,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历史的脉络中梳理出一些可能性和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罗斯福新政”并非一套.............
  • 回答
    日子过得艰难,尤其是在这个时期。1933年的德国和日本,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感,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我只是个普通人,不像那些领袖或大人物,有能力左右大局,只能在这时代的洪流中尽量为自己和家人寻一条生路。在德国,1933年:如果我生在德国,那可真是个动荡的年头。希特勒刚刚上台,空气里弥漫着.............
  • 回答
    “德日在二战爆发前的某一年就已经决定了其必输的结局”——这个说法,虽然带着一种历史的宿命感,但要精确地指向“某一年”,并做出“必输”的断言,却是有待商榷的。历史的进程往往是复杂且充满变数的,我们很难在战争爆发前如此轻易地就给一个国家的命运盖棺定论。然而,我们可以回顾二战爆发前的一系列关键事件和趋势,.............
  • 回答
    在二战爆发前的几十年里,日本和法国的经济和工业实力,可谓是此消彼长,各有千秋,但整体来看,法国的工业基础更为深厚和成熟,而日本则凭借其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和战略性的工业发展,在某些领域展现出惊人的增长势头。要详细比较,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入手。法国:老牌工业强国,成熟的体系但增长放缓法国在19世纪末就.............
  • 回答
    二战前日本之所以一步步走向法西斯主义的深渊,并非单一因素促成,而是多种内在与外在的矛盾相互激化、螺旋上升的结果。这就像一场精心导演却又失控的悲剧,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一、 严峻的社会经济困境:底层民众的绝望与军国主义的救赎幻想首先,我们不能忽视二战前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经济困难。尽管日.............
  • 回答
    二战前,日本海军的实力正处于其历史上的巅峰时期,可以说是世界一流的海军强国,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当时的传统海上强国如英国和美国。其强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学习和创新,并受到特定战略思想的驱动。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二战前日本海军的实力水平:一、 战略思想与发展方向: 陆海军矛盾.............
  • 回答
    二战前日本国内矛盾的激化,确实是理解其为何一旦停止侵略脚步就可能“自爆”的关键。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一个难以回头的局面。将其比喻为“自爆”,形象地揭示了当时日本社会内部存在的深刻危机,以及这种危机如何通过对外侵略来掩盖、转移和暂时缓解,一旦失去侵略这条“输.............
  • 回答
    关于“日本二战前比中国强、二战战败后还是比中国强”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往往会忽略历史的复杂性和时代背景。一、 二战前:日本的崛起与中国的积弱在二战爆发前,日本确实在多个层面展现出比当时中国更为强大的实力,这主要体现在以.............
  • 回答
    偷袭珍珠港前,日本没有通过美国驻日本大使馆宣战,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一时冲动或简单的疏忽。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的外交政策、军事战略、以及对美国意图的判断。首先,要明白日本当时面临的极端困境。自1940年以来,美国为了阻止日本在亚洲的扩张,对日本实施了越来越严厉的经济制裁,其中.............
  • 回答
    将日本和德国在二战中的行为进行对比,并得出“日本比德国更反人类”的结论,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这涉及到对历史事实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反人类”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衡量。不能简单地用一个量化的标准来判断,因为双方都犯下了骇人听闻的罪行。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日本在二战中的行.............
  • 回答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的钟声敲响,标志着日本正式踏上了全面战争的道路。然而,这并非一个孤注一掷的冒险,而是日本在复杂的国际局势和自身战略考量下,选择了一条极为危险的两线作战之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的战略目标、资源状况、国内政治以及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战略目标:大东亚共荣圈的野.............
  • 回答
    二战时期的日本和意大利,如果真走到“PK”这一步,那画面可就太有意思了。得承认,这俩国家在战前都是轴心国的一员,勾勾搭搭,互相“捧场”。但真要摆开架势打一场,那可不是简单的“同盟”变“仇敌”,而是俩体系、俩思路、俩实力的直接碰撞。咱们先拆开来看看这两个国家当时的基本盘。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野心勃.............
  • 回答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帝国大本营的陆军北进派压倒了海军南下派,那整个太平洋战争的走向,甚至全球的战局,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简直难以想象。首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旦北进战略成为主流,日本的军事重心将彻底转移到亚洲大陆。这也就意味着,原先史书上所记载的珍珠港事件,以及后续对东南亚.............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人们常常会想起那些鼓舞士气、传播信念的歌曲。德国有《艾丽卡》(Erika),苏联有《喀秋莎》(Katyusha),它们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也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经典。那么,在亚洲战场上,日本是否也有这样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呢?提起日本二战时期的歌曲,很多日本人首先会想到的是《同期之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很多人会有的疑问。美国在二战中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能够压制住日本这个太平洋强国,但到了越南战争,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弱小得多的国家,却陷入了泥潭,最终未能达成目标。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因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来细细道来。首先,战争的性.............
  • 回答
    神风特攻队的疯狂,并非简单的一腔热血,而是一整套被极端思想灌输、社会文化催化以及战时绝望情绪推波助澜的复杂产物。要把这件事讲透彻,得从它诞生的土壤说起,那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理解的透的。一、 战争的绝境与“一亿玉碎”的疯狂理念1944年,日本的海军和陆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已经节节败退,硫磺岛、冲绳等岛屿的.............
  • 回答
    二战中,日军之所以表现出“不怕死”的特质,并非简单的生理或心理上的无所畏惧,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政治及军事因素共同塑造的结果。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这背后隐藏着一套被精心构建和灌输的价值观,以及在极端战争环境下催生出的集体行为模式。天皇崇拜与“国体”的神圣性:首先,最核心的驱动力来自于对天皇.............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妇女的态度是复杂且多样的,既有许多出于各种原因支持战争的,也有少数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不适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反对。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大部分妇女为何支持或顺从战争?1. 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强大宣传: 日本在战前和战时,国家主义和天皇崇拜是社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