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的日本神风队有多疯狂?

回答
神风特攻队的疯狂,并非简单的一腔热血,而是一整套被极端思想灌输、社会文化催化以及战时绝望情绪推波助澜的复杂产物。要把这件事讲透彻,得从它诞生的土壤说起,那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理解的透的。

一、 战争的绝境与“一亿玉碎”的疯狂理念

1944年,日本的海军和陆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已经节节败退,硫磺岛、冲绳等岛屿的失守,让本土的日本看到了美军登陆的危险。尤其是在莱特湾海战之后,日本海军主力几乎损失殆尽,再也无力与美军进行大规模的海上对抗。这时候,一种绝望的论调开始甚嚣尘上——那就是“一亿玉碎”。

“玉碎”在日语里是粉身碎骨的意思,而“一亿玉碎”就是要把整个日本民族,一亿同胞,都化作玉石碎片,与敌人同归于尽。这是一种何等可怕的集体主义与牺牲精神的极致扭曲。它不是为了国家存亡而进行的理性战略,而是将国家视为绝对的神圣存在,国民的生命也必须为这个神圣存在献祭。

在这种思想的笼罩下,寻找一种能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杀伤力的“武器”就显得尤为迫切。而人,尤其是经过高度洗脑,愿意为天皇献身的日本人,就被视为了最“廉价”也是最“有效”的武器。

二、 神风特攻队是怎么炼成的?

神风特攻队的成员,绝大多数是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他们被称为“少年兵”。这些人从小接受的是极端天皇崇拜和军国主义教育,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忠君爱国”,认为为天皇牺牲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1. “神风”之名,源于神话与荣耀
神风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蛊惑性。它来源于1274年和1281年两次抵御蒙古入侵的事件。传说中,两次都有台风(被称为“神风”)吹袭,摧毁了元朝的船队,日本因此得救。将特攻队命名为“神风”,就赋予了他们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似乎他们也是奉天命而行,是日本民族的守护者。这是一种将死亡浪漫化、神圣化的宣传。

2. “特攻”的本质——自殺攻擊
说白了,神风特攻就是一种自殺攻擊。但为了让这种自殺行為显得不那么恐怖和绝望,他们被灌输了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
为天皇尽忠,为国捐躯: 这是最核心的宣传。被告知他们的牺牲是为了天皇陛下,为了日本的存亡,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死得其所,升天成神: 他们的精神导师会告诉他们,死于战场,为国牺牲,死后就能升天成为神明,永远保佑日本。这是一种对死亡的另一种形式的“奖励”。
不留遗憾的战斗: 特攻队员在出击前,通常会被组织参加各种仪式,与家人告别(尽管有时甚至没有正式通知家人),写下遗书,发表“出撃精神訓話”。很多时候,他们会被描绘成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这种“完美谢幕”也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

3. 严酷的训练与思想改造
尽管是自殺攻擊,但神风特攻队仍然需要接受一定的训练,虽然与传统的飞行员训练有所不同。训练的重点更多地放在如何操控飞机撞击目标,以及如何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更重要的是,在队员们服役期间,会接受严苛的思想改造。军官们会不断强调天皇的神圣性,日本民族的优越性,以及敌人(主要是美国)的残暴。任何一丝对死亡的犹豫或恐惧,都会被斥为懦弱、叛国,甚至被指责是对不起天皇和祖先的罪人。这种精神高压,加上集体主义的氛围,使得大部分年轻队员难以产生质疑。

三、 “疯狂”的实践:令人震惊的攻击

神风特攻队的疯狂体现在他们执行任务的方式和数量上。

1. 自杀式撞击,不留生路
神风特攻队的飞行员,通常在接近目标前就采取俯冲姿态,将飞机当作一枚巨大的炸弹,直接撞向敌舰。他们的目标不是进行空战,而是最大限度地摧毁或重创敌方舰艇。飞机本身被拆除了部分设备,以减轻重量并增加燃料,确保能飞到目标区域。很多飞机还装载了额外的炸弹,以增加撞击的威力。

2. 数量庞大,代价高昂
从1944年10月到1945年8月战争结束,日本共发动了约2500次神风特攻飞行。虽然数量看似不高,但每一次都意味着一个年轻生命的终结,以及一架飞机的损毁。
神风特攻队在战争后期对盟军的舰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尤其是在菲律宾海战和冲绳战役中。他们成功击沉了多艘美国和盟军的舰艇,包括航空母舰、驱逐舰等,并重创了更多舰艇,造成了数千人的伤亡。

3. 队员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偶尔)
虽然大多数队员在表面上表现出视死如归,但也有一些史料和研究揭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情绪。有些人在临死前会表现出恐惧,有些人会在遗书中表达对家人和亲友的思念,甚至有些人在最后一刻试图逃避任务,但很快被制止。但这些声音在宏大的宣传机器下,往往被淹没了。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们视为没有思想的机器,他们也曾是普通人,有过梦想和情感,但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将他们的情感导向了一种极端。

四、 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细节

“最后一顿饭”与赠品: 出击前,特攻队员们通常会被安排享用一顿“豪华”的晚餐,有时还会收到来自天皇、皇室的慰问品,比如军刀、怀表等,这些都被视为一种荣耀的象征。
“生还者”的压力: 即使少数幸运地没有成功击中目标,或者在执行任务前因为技术问题或身体原因被留下来的队员,也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被视为懦夫。
遗书与照片的传播: 战后,许多神风特攻队员的遗书和照片被公开出版,成为宣传和纪念的一部分。这些文字和影像,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公众对神风特攻队的认知。
电影与艺术的催化: 日本在战后拍摄了许多关于神风特攻队的电影和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神风特攻队披上了一层浪漫和悲壮的色彩,虽然也有反思,但这种“美丽牺牲”的形象却深入人心。

神风特攻队的疯狂,是战争极端化、意识形态扭曲以及人性在绝望中走向极致的悲剧。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勇敢”或“疯狂”就能概括的,而是那个特殊时代,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将个体生命价值完全压倒在集体主义和国家主义之上的一个极端而令人心痛的例子。他们的故事,至今仍是人们反思战争、反思极端思想的重要教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也有不少不疯狂的,只不过这类就没法上宣传了。最著名的就是不死的敢死队员佐佐木友次了,他一生参加了8次神风特攻。面对上司的要求,他表面慷慨激昂,暗中则打好了主意。第一次执行敢死任务,佐佐木友次兜了几个圈子再返航,借口“和大队失散,没有找到美舰”。战斗机迷失目标,本来也是常有的,他的队友都“壮烈牺牲”了之后他一个人就侥幸活了下来,在当时就连报纸上都刊登了他的“死讯”他的家人也认为他死了,还给他举办了葬礼。

每次征召神风队员,他都踊跃报名。可是每次出发后,他就仗着自己的技术好,找机会溜走。等队友全部送死后,再回到基地。这么一来二去,佐佐木友次8次出击,8次安然返回。而且因为报名踊跃,他甚至得到了几次晋升。

每次都光说不练,这让佐佐木友次的上司忍无可忍,决定下次出击时直接密令护航战机把他击落。幸运的是,还没等第9次出击,日本就投降了。最终他活到了92岁。

user avatar

也没觉得有多疯狂

这人隶属于特攻部队205空,在战争期间参加了四次特攻,也算是特攻界的老手了。

他在特攻部队的时候还认识了四个来一起参加特攻的倒霉蛋。

猜一猜这五个人离开台湾后会在何时何地相遇的。

……

1964年的警视厅。

user avatar

神风队狭义上应该指的是神风特攻队(零战撞舰)和樱花特攻队(人操导弹),广义上还包括回天和震天。


日本高层对神风可以说是非常热心。大西泷治郎(就是那个一艘大和3000架飞机的)一开始还在拒绝,菲律宾的时候想要开始组建神风特攻队的时候发现早就准备好了,连名单都列好了;终战时宇垣缠就搞了最后的神风。

但是很多日本飞行员对神风并不感冒。比如关行男就说:“我有即使不冲撞敌舰也能用炸弹命中的自信。如果让我们这些优秀的驾驶员去白白送死,日本的未来很灰暗。我不是为了天皇阁下也不是为了日本帝国,而是为了妻子和最爱的人去死。怎么样,是不是很潇洒。”至少这些有技术的人对把自己当成炮灰使用是很不满的。他们更希望通过可持续的方式来“报国”。


说句题外话,撞击战术并不是日本独有的。早在中途岛的时候就有美军的B26实施过神风了;苏德战场早期苏联人经常搞一机换一机;德国在后期也搞过易北河特别突击队。神风只不过是二战各国的自杀式撞击行为中最负盛名、最有组织、规模最大的。只能说在逆风的时候,各国都是一样的,有狂热爱国者会用尽手段试图挽回劣势。

user avatar

补充一下 @宅狼@宮本顕治 的答案:

佐佐木这个是陆军的万朵队,海军也一样,会开飞机的人里面总有一些怎么都不会让灵魂被重力束缚。甚至有可能是因为知道要去送死,早就准备好了反抗。挖法西斯墙角在战后和接近投降之前都非常普遍,最夸张的是战后偷飞机回家……要是盟军真的登陆了,特攻队说不定会建立民间抵抗组织给盟军带路呢。

出处:士兵的餐桌公众号、高桥孟

stage1/s1 游戏动漫论坛

声称发动机坏了,返航

在主计科里因为工作岗位和性质我听说那些出击的特攻机经常返回基地,我曾遇到鹿屋基地一个负责飞机整备的兵曹,他向我发牢骚说:“在出击前夜我明明熬通宵全面检修过了,可是他们却说发动机有问题,让我再重新检查一遍,可是什么问题都没有。”那时,日本已经在战败的路上越走越远了,但很多人还是希望能够出现转机。现在想起来有些不可理喻,当时我对于“神风”特攻队的出现还是抱着很大的期望:“万一他们能扭转战局呢?”听了那个兵曹的话,我的信心颇受打击。
最后,那个兵曹还说:“他们是拿命去拼呀,也真是不容易啊。”我是练习航空队的下士官,他是航空基地负责地面勤务的下士官,或许因为属于不同的部队,所以说起话来不那么拘束。当然,有些话仅限于我们之间,对于普通老百姓是不能讲的。后来回想起来,我觉得他的话还有潜台词:“他们还真是可怜,我们能从事地面勤务真是太好了!毕竟谁都不想去死啊。”

造反,抢遣散费

鹿屋基地在得知终战后下达了一道命令,全体成员可以暂时返乡,等候消息,其实这和部队解散没什么两样。我本来就不打算在此久留,再加上不想看到那个讨厌的先任下士官的脸,只想无所事事地呆几天,找个机会赶紧开溜。
因为返乡的命令,很多人都跑到基地给与室结算薪水,讨要路费,我那位同年兵和他的部下们忙得不可开交,虽然觉得对不起他,但我心里怨气难消,铁了心不去帮忙。那个先任下士官每次看到我都当我不存在一样。几天后,我对同年兵说:“喂!我要回去了!”他毫不意外,只是简单地回答道:“哦,知道了。”然后,我头也不回地离开了鹿屋。反正我最初也是抱着“来此看看情况”的心态执行此次“终战调职”,没有携带任何行李,所以走的时候也是一身轻松。
后来,因为要处理一些后继事务,我再次前往鹿屋基地。那位同年兵告诉我,在我走后,给与室里乱了套。那些急于返乡的队员们一齐涌进给与室,大声嚷嚷着要主计科发钱给他们,事态一度失控。情急之下,我的同年兵抽出日本刀用力插在桌子上,大声呵斥,才把那些家伙给镇住。“如果不拔刀的话,那些闹事的特攻队员根本不会听你的。”他后来如是说。第二次去鹿屋基地的时候,我没有看见那个打我耳光的先任下士官,不知道是被调职了,还是已经离队回家了,据我的同年兵说,他这个人在基地里不怎么招人喜欢。

不管复员秩序直接回家

“你想回老家的话可不太容易呢,现在连火车车头上都挤满了海军人员,听说前些日子在隧道那里还死了不少人呢。”和之前一样,老百姓的消息总比我们灵通。
房东太太说的死亡事件可能是指战争结束后的8月22日在国铁肥萨线的第二山神隧道中,火车与穿行在隧道里的海军返乡人员相撞的事故,据说有56名海军军人死亡,其中包括21名特攻队员。想来真替他们惋惜,本来逃过了必死的命运,不曾想却死在回家的路上。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但是关于美军登陆的消息还在疯传。说起来很惭愧,包括我在内的海军士兵们在听闻美军即将到来时,依然心慌得不得了,都想赶紧离开串良。他们蜂拥到火车站,不管有票没票,都要扒上火车。面对这群气势汹汹的败兵,估计没有人能阻挡得了。

偷飞机

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在战争结束前,空中几乎看不到我军飞机的影子,然而在终战后原本应该归于平静的天空反而充斥着忽远忽近的飞机引擎声,我经常能够看到涂着日之丸标志的飞机从我们头顶飞过,而且飞向任何方向的都有。记得在北上途中,我们第一次听到飞机轰鸣时,还以为是敌机,慌张地四处躲避。我之前一直以为海军的飞机都被打光了,现在看来还有不少飞机被保留下来,都是准备用来进行本土决战的吧。后来我听说,那些飞机在终战后都被飞行员们当成自己的返乡工具,开着飞机直接飞回家乡,那样的话倒真是快捷呢。我抬头仰望不时有飞机出现的天空,心里想着,如果飞行员的家乡没有机场降落的话,他会不会抛弃飞机,跳伞回家呢?与之相比,我们却在地上费劲地配合着马的步调,吭哧吭哧地跋山涉水。
总之,在终战之后,那支曾经军纪森严的海军几乎在几天内就分崩离析了。

另外:

wtfm.exblog.jp/23742365

战后家属、幸存者曾经威胁报复振武队的领导,不过这老匹夫怎么能在90年代还保留手枪的……

陸軍福岡第六航空軍陸軍中将菅原道大所屬参謀倉澤清忠陸軍少佐,將這些沒有完成任務的特攻振武隊隊員們軟禁在-「振武寮」(現福岡県立福岡中央高等学校)
振武寮存在期間1945年5月到6月左右~僅1個月半、約有80個沒有完成任務特攻隊員被収容。
特攻隊員長則1~2週間、最短3日就轉屬到他部隊,他們禁止與外界連絡,不准寫信與打電話。
倉澤清忠要這些歸來的隊員在再度出擊前日日要寫反省文,罰抄寫「軍人勅諭」等精神再教育以燃起「再度赴死」的覚悟。
倉澤清忠拿著竹刀揮舞~破口大罵歸來的隊員是「人間の屑」、「卑怯者」、「国賊」~認為忠誠心不足者就大聲「罵倒」(責罵)。
看不順眼的就用竹刀毆打~據說其中有人無法忍受這種羞辱乾脆自殺。
第6航空軍『振武隊編成表』中、特攻隊員1276人中有605人生還(包括待機特攻後備)。
倉澤清忠80歲時接受NHK訪問時証言:「因為讓許多的隊員出擊,被看作怨恨的對象是沒有辦法的事,因此也招致著遺族反感,不明白什麼時候會被報復,夜晚也不能安心睡覺。到80歲為了自我防衛,手槍裡裝實彈隨身攜帶,晚上手裡握著軍刀才能入睡。」(1917年 - 2003年10月29日 86歳死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神风特攻队的疯狂,并非简单的一腔热血,而是一整套被极端思想灌输、社会文化催化以及战时绝望情绪推波助澜的复杂产物。要把这件事讲透彻,得从它诞生的土壤说起,那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理解的透的。一、 战争的绝境与“一亿玉碎”的疯狂理念1944年,日本的海军和陆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已经节节败退,硫磺岛、冲绳等岛屿的.............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妇女的态度是复杂且多样的,既有许多出于各种原因支持战争的,也有少数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不适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反对。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大部分妇女为何支持或顺从战争?1. 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强大宣传: 日本在战前和战时,国家主义和天皇崇拜是社会.............
  • 回答
    要对比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和一战时期的德国陆军,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时代背景、战争形态、技术水平都有着天壤之别。但如果非要刨根问底,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看“打”的是什么仗。一战时期的德国陆军,那可是以其严谨的组织、高效的铁路运输、强大的炮兵以及标志性的“闪电战”前身——运动.............
  • 回答
    如果我活在二战时期的日本,并且被强制征兵,但我内心深处认为战争是非正义的,不想助纣为虐,这将是一个极其艰难和充满挣扎的处境。以下是我可能会考虑的应对方式,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内心的挣扎与自我认知:首先,我必须承认,在那个年代,个人意志对抗强大的国家机器几乎是螳臂当车。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处理内心的.............
  • 回答
    镇安堂飞虎将军庙供奉二战战死的日本军人,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它牵扯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评价,还有民族情感、宗教信仰,以及不同视角下的解读。首先,从历史事实本身来看,二战期间,确实有日本军队在中国战场活动,并且有军人战死。飞虎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一支由美国飞行员组成的志愿航空队,他们在.............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棋局中,一个看似不合常理的疑问常常浮现:为何当时纸面上拥有性能优越的Bf 109战斗机的德国,却没有向其亚洲盟友日本提供这种先进战机,让他们在太平洋战场上继续挥舞着相对老旧的零式战斗机,面对着日益强大的美制飞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战略、技术、经济.............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美国陆军在太平洋战场对抗日本士兵的“幸福感”是否比在欧洲战场对抗德国士兵更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强多了”来概括。影响士兵幸福感(或者说士气、心理状态)的因素多种多样,战场环境、敌人特性、后勤保障、作战方式、个人经历等等都会起到作用。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下:1.............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构想,虽然在表面上打着解放亚洲、摆脱西方殖民统治的旗号,但其真实意图早已被世界各国洞若观火。那么,日本为何还要费尽心机地以这个虚假的口号作为掩护呢?其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解读:一、 争取国际同情与国内支持的政治策略首先,日本人深知,直接以侵略和扩张为目的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法律、道德以及国民情感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日本在承认二战士兵的战犯罪方面存在诸多困难,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1. 历史叙事的复杂性与国民意识的塑造: “受害者叙事”的根深蒂固: 日本国内,尤其是战后一段时间,强调自身作为原子弹轰炸和广岛、.............
  • 回答
    要说二战时期美国士兵人手一把“连发枪”,而日军用的是“不能连发”的枪,这个说法其实有些过于简化了,不够准确。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的原因,才能理解为什么战场上会出现这样的印象。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连发枪”。在二战那个年代,所谓的“连发”通常指的是自动步枪(Automatic Rifle)或者冲.............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美日海军舰队在损管方面的差距,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双方海军的发展思路、技术基础、作战理念,甚至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美国在那方面做得比日本好太多,原因复杂且深刻。首先得聊聊双方的设计理念和舰船结构。美国海军在战前,尤其是在经历了一战之后,对舰船的生存能力有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如果换做是我,在拥有如此强大的武器,又面临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时,大概也会忍不住想,是不是可以先“亮个肌肉”,让对方尝尝甜头(或者说苦头),看看能不能省去后续的伤亡。但历史的发展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美国在二战末期选择直接投下原子弹,而不是通过演习来展示威力,这背后有太.............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把美国二战时期援助苏联的物资直接交给蒋委员长领导的国民政府,日本能否借此机会击败苏联?这其中涉及太多变量,绝非一言两语能道尽。咱们得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美国当年援助苏联的物资是什么性质的,量有多大。这批援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租借法案”(LendLea.............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历史的齿轮如果稍微偏转一点,结局或许就会截然不同。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如果二战时美国将援助苏联的物资大规模、直接地转移给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中国能否借此彻底将日本人赶出国土。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二战时美国援助苏联的物资”到底有多庞大,以及这些物资的性质。美国通.............
  • 回答
    要探讨二战时日本、德国是否存在“见好就收”的可能性,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剥离掉后世的上帝视角,深入理解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社会思潮。德国:“闪电战”的辉煌与深渊的诱惑1939年9月,波兰战役的胜利,德国闪电战的威力初露锋芒。此时的德国,在军事上士气高涨,民众对希特勒的领导充满信心.............
  • 回答
    在二战的炮火硝烟中,日本国内对战争进程的了解,与战场上的真实情况,却常常是两条平行线,永远无法交汇。尤其是在日军节节败退,一溃千里的那些黯淡岁月里,国内的民众对战争的认知,被层层包裹在严密的宣传网之中,使得真实的失败,即便偶尔闪现,也很快被巧妙地掩盖或歪曲。要说日军如何报道失败的战役或战例,这本身就.............
  • 回答
    日 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未能发展出与同时代主要参战国如美国、德国、苏联相比肩的“像样”的主战坦克,这背后有着一系列深刻的原因,涉及技术、资源、战略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虽然日本并非完全没有坦克,甚至也在尝试研发和生产,但其产品普遍存在诸多不足,无法在战场上真正形成与盟军重型装甲部队抗衡的力量。首先,我.............
  • 回答
    珍珠港一击:日本的绝望赌博与“大东亚共荣圈”的阴影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上空划破寂静的,是日本联合舰队袭来的一声声呼啸。他们的目标,并非夺取夏威夷群岛这块遥远的美国领土,而是要通过一场闪电战,为自己争取在亚洲大陆上的扩张铺平道路,实现一个宏大的、却也充满了幻想的战略目标——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武器设计,谈到“成功”且“槽点不大”,确实是个挺考验功力的活儿。毕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个国家在战争年代的武器研发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和特定需求下的产物。不过,抛开那些战略层面的得失不谈,单论武器本身的设计理念、技术实现以及在战场上的实际表现,的确有一些日本武器能够站得住脚,甚至在某.............
  • 回答
    要探讨二战时期日本如果“专心进攻中国”,中国能否挡住,这绝对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假设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专心进攻中国”意味着什么,以及中国当时的真实情况。前提假设:日本的战略重心转移通常我们理解的二战日本,其战略是多线开花的,既有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又有向东南亚和太平洋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