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的日本妇女反对战争吗?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妇女的态度是复杂且多样的,既有许多出于各种原因支持战争的,也有少数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不适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反对。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大部分妇女为何支持或顺从战争?

1. 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强大宣传:
日本在战前和战时,国家主义和天皇崇拜是社会的主流思想。政府通过教育、媒体、宣传画等各种渠道,不断灌输“大东亚共荣圈”的理念,将战争描绘成是为了解放亚洲、对抗西方帝国主义的“圣战”。
“国之大事”的战争被视为神圣的,挑战战争就是挑战天皇和国家。
对帝国日本“伟大”和“优越”的信念深入人心,使得许多人相信日本的出征是正义的。

2. 社会压力和家庭责任:
在日本传统社会中,女性被期望成为“贤妻良母”,支持丈夫、教育孩子,为国家培养下一代士兵。丈夫或儿子参军,被视为一种荣誉,拒绝支持会被视为对家庭和国家的背叛。
男性在战争中是战士,女性在家中则是“国策的后方”,她们的角色被定义为支持战争的后勤和精神支柱。
如果丈夫或儿子被征召入伍,女性有责任照顾家庭,维持生计,并且要表现出坚强的一面,不让前线的战士担心。

3. 经济和物质利益的诱惑(早期):
在战争初期,日本经济因军事开支而有所增长,一些家庭可能因为丈夫或儿子参军而获得一定的津贴或抚恤金。
战争也创造了一些新的就业机会,例如在工厂生产军需品,一些女性也因此有机会走出家庭工作。

4. 信息封锁和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
日本社会高度集权,媒体受到严格审查,民众很难获得关于战争真实情况(如伤亡、失败、残酷性)的全面信息。
女性普遍接受的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且社会地位不高,缺乏参与公共事务和表达独立政治见解的渠道和机会。她们的声音很容易被淹没在主流的宣传之下。

5. 对战争残酷性的认知不足(早期):
许多普通民众,包括女性,在战争初期可能低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漫长性。他们可能认为这是一场短暂的、荣耀的胜利。

二、 少数妇女表达的忧虑与反对:

尽管主流是支持或顺从,但并非所有日本妇女都盲目拥护战争。随着战争的进程,尤其是伤亡加剧、生活物资匮乏以及战争的残酷性逐渐显现,一些女性开始表达不同意见:

1. 战争带来的个人牺牲和痛苦:
丈夫、儿子、兄弟的死亡或失踪: 当身边的亲人不断传来阵亡或失踪的消息时,战争的“荣耀”就变成了彻骨的悲痛。许多女性因此成为寡妇,独自承担家庭重担,承受巨大的精神打击。这种个人层面的痛苦,是反对战争最直接和最普遍的原因。
生活条件的恶化: 战争导致了物资短缺,配给制使得生活日益艰难。食物、衣物、燃料等都变得稀缺。妇女作为家庭的管理者,直接感受到了这种生活的压力,对战争的怨言也随之增加。
家庭的破碎和不安: 亲人长久分离,甚至永别,导致家庭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受到严重威胁。

2. 零星的、个体化的表达:
秘密的抱怨和私下的忧虑: 在家庭内部或私下与亲密的朋友之间,一些女性会表达对战争的恐惧、对前线亲人的思念和担忧,以及对物资匮乏的不满。这些表达往往是私密的,不敢公开。
对战争蔓延的担忧: 一些妇女可能出于对自身安全或家庭安全的考虑,对战争的不断扩大和深入感到不安。

3. 特定群体和知识分子的反对:
虽然人数很少,但也有一些具有较高教育程度或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女性,她们可能对战争的合理性、日本的侵略行为以及战争带来的苦难有更深刻的批判。
作家和艺术家: 一些作家和艺术家在作品中(即使是含蓄的)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对生命的摧残,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例如,一些文学作品开始描绘战争带来的创伤和失落感,这可以被视为一种间接的反对。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者: 在日本,即使在战时,仍然存在一些反战的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他们反对军国主义和战争。虽然他们的活动受到严厉压制,但他们的思想在一些知识女性中可能有所传播。

4. 战争后期更为普遍的不满:
随着战争进入后期,日本节节败退,盟军的空袭开始威胁日本本土,战争的失败已成定局。此时,最初对战争的支持和幻想破灭,普通民众(包括妇女)对战争带来的苦难和失败的感受变得更加强烈,不满情绪也随之上升。
尤其是在原子弹爆炸和苏联对日宣战之后,日本的败局已定,许多妇女也经历了恐惧、绝望和对战争的幻灭。

三、 缺乏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妇女反战运动

需要强调的是,在二战时期的日本,不存在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公开的妇女反战运动,就像在西方一些国家那样。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

高度压制的社会和政治环境: 日本的军国主义政府对任何形式的异见都进行严厉镇压,组织反战活动几乎等同于政治自杀。
女性缺乏政治参与的渠道: 女性在当时的日本社会中基本被排除在政治舞台之外,没有发言权和组织能力。
对国家和家庭的传统忠诚度: 如前所述,强大的国家主义和家庭责任感束缚了许多女性表达反对意见。

总结:

总的来说,二战时期的日本妇女绝大多数是战争的支持者或至少是顺从者,这主要源于国家主义宣传、社会压力、家庭责任以及信息封锁。然而,也有少数妇女因为亲人的牺牲、生活的困苦以及对战争本质的逐渐认知而表达了忧虑和不满,但这些表达通常是零星的、私密的,且缺乏组织性。 随着战争的失败和结束,以及对战争残酷性的切身体会,女性对战争的负面情绪自然会更加普遍。但将她们描述为积极的“反战者”,需要非常谨慎地界定,因为她们的“反战”更多是基于个人的痛苦和对现状的不满,而非系统性的政治反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这是一次千金难买的出征,你高高兴兴地去吧!如果不幸被支那兵抓住的话,你就剖腹自杀!因为我有三个儿子,死你一个没有关系。

看到这样冷酷的话语,你大概会认为“能够说出这种话的一定不是亲妈”吧?

你猜错了,这些话还真是一个母亲对自己即将出征的亲生儿子说的。儿子名叫东史郎,是侵华日军第16师团20联队士兵,1937年参加了侵华战争和南京大屠杀。战后,人性复苏的东史郎悔恨自己当年在中国所犯下的罪恶,真诚地向中国人民谢罪,并勇敢地公开了自己的战时日记,揭露日军的暴行。在日记中,他记下了出征时和母亲告别的情景:

  • 九月一日,母亲和重一来与我告别,我们在旅馆楼上相见。母亲很冷静,重一也很冷静。接着,母亲说:“这是一次千金难买的出征,你高高兴兴地去吧!如果不幸被支那兵抓住的话,你就剖腹自杀!因为我有三个儿子,死你一个没有关系。”接着,她送给我一把刻着文字的匕首。

儿子出征,做母亲的没有生离死别的痛苦,没有泪流满面的不舍,反而冷静地要求儿子高高兴兴地赴死,还送给儿子匕首用于自杀,着实让人匪夷所思,你大概会认为这个母亲是个另类吧。可还真不是,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事情多到日本人已经习以为常,下面这件事才真正骇人听闻,轰动了整个日本。

事情发生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大阪步兵第37联队的井上清一中尉接到了出征中国东北的命令,他新婚还不到一个月,和妻子千代子感情很好,对即将到来的离别闷闷不乐,甚至产生了厌战情绪。为了不让丈夫因为自己丧失战斗意志,无牵无挂地去侵略中国,井上千代子竟然在丈夫出征的前夜割颈自杀,还留下了一封激励丈夫斗志的遗书。

遗书写道:

  • 尊敬的大人:我很高兴能在您出征前的一天,先离开这个世界,这样您就不会担心以后的事情了。我会一直守护大家,请您也好好为国家效劳……满洲是一个寒冷的地方,我很担心您的肠胃不太好,所以千万注意不要受凉。
  • 四十日元,封在地上的信封里。
  • 祝您成功。为您祈福。
  • 妻。

《大阪每日新闻》整版报道了这件事,立刻轰动了全日本,一夜之间,千代子成了“发扬日本妇德的光辉典范”。这件事不但被日本各个媒体大肆渲染,还被拍成了电影《死亡饯别》,影片风靡了日本列岛,又被送往前线放映。甚至连日本皇后都亲临她的“遗德显彰会”,盛赞她是“昭和烈女”,称她的死让“所有皇国军人大受感动,出征将士士气大振”。

44岁的安田夫人是大阪的一个家庭主妇,也是井上清一和千代子的媒人,她借此机会成立了“大日本国防妇人会”,该组织的口号是“国防从厨房开始”,以此来呼吁妇女们走出厨房,走出家庭,为国家尽力。

该组织一经成立,立刻吸引无数日本妇女狂热地加入进来,她们积极从事宣传、慰问等活动,一面给日本军人以精神慰藉,一面向国民灌输军国主义思想。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 2月20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在进攻庙行时,为了打开突破口,三个日本兵抱着炸弹,以自杀式攻击炸开了中国军队设置的铁丝网,成了轰动日本的“炸弹三勇士”。

国防妇人会立刻行动起来,她们募捐为“三勇士”竖起了铜像,又在各地组织街村葬礼,宣传“三勇士”的“英雄事迹”,并借此向国民灌输武士道精神和军国主义思想。

成立仅仅两年时间,国防妇人会的成员就达到了60万,到七七事变前更扩大到458万。1942年,国防妇人会与其他妇女组织合并为“大日本妇人会”,其人数几乎达到了一千万之多。

在这些宣传和鼓励下,越来越多的日本妇女走出家庭,狂热地为军国主义奉献自我:有的为了鼓励士兵英勇战斗,突击嫁给即将出征的士兵;有的为了支持战争,投身军工生产;更有甚者,为了慰藉前线的军人,奉献出自己的身体……二战时日本涌现出无数的“军国之母”、“军国之妻”、“军国少女”,为日本兵在前方进行侵略战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自杀来勉励军人的日本妇女并不只有井上千代子, 1940年11月23日,22岁的藤田多美子前往茨城县茨城郡吉田村,参加陆军航空通讯飞行学校的成立大会,4天后,她留下了两封遗书,然后在飞行学校校园内跳井自杀。遗书一封给家人,一封给“吉田航空通信学校各位空中勇士们”,她在后一封遗书中写道,《燃烧的天空》(反映日本空军的电影)让她非常感动。“那电影与眼前在战场上活跃的陆海空军人的身影在眼前相互映照,我强烈感到女性的生命简直贱不足惜。此时站在贵校成立大会的一角,领略了伟大的空军阵容……我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祈祷吉田学校无一人牺牲。今晚我特地来到这里献上我的生命。”

据说在日本靖国神社供奉的246万个亡灵中,有57000多名女性,大多是“大东亚圣战”中志愿为天皇捐躯的“昭和烈女”。她们的行为在我们看来简直不可理喻,可在当时的日本,却实实在在对侵略军起到了激励作用。和母亲分别后的东史郎就在他的日记里写下了这样的话:

  • 母亲的话让我多么高兴。我觉得母亲特别的伟大。没有比这时更知道母亲的伟大了。于是,我在心中坚定地发誓——我要欣然赴死!

而被妻子以死来激励的井上清一呢?

根据《大阪朝日新闻》的报道,井上清一没有因为妻子的自杀而推迟行期,他拒绝了部队长官让他留下处理后事、延期前往“满洲”的建议,第二天就和部队一起出发了,当时有无数日本人专程去为他送行。

在登上驶往中国的军舰前,他说道:“面对妻子的死去,我也不期盼着生还了。我要恪守优秀军人的本分。”不但他不打算生还,就是他所在的联队也立下了“我们不再活着回来”的誓言。由此可见,井上千代子的疯狂行为不仅激励了她的丈夫,对于其他官兵也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井上清一确实没有辜负千代子的期望,1932年3月,井上清一所在的联队完成任务被调回日本国内。但他拒绝回去,继续留在了东北。同年9月16日,日本守备队在抚顺的平顶山村用机枪扫射手无寸铁的村民,杀死3000余名无辜百姓(其中三分之二是妇女儿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平顶山惨案”,带队的军官就是井上清一。

满铁东京抚顺会编印的《抚顺煤矿终战记》证实了这件事:

  • 当时抚顺守备队长是川上大尉,但在袭击当天是另一位中尉值班,对平顶山村民的报复性屠杀应该就是他下达的命令。这位中尉的妻子在丈夫出发前自杀了。

由于与生俱来的母性,妇女从来都是反战的主力军,然而这些日本妇女不但支持国家发动侵略战争,还积极呐喊助威,卖命出力,是因为不知道她们所支持的战争的本质吗?

先来看看《东京日日新闻》的记者浅海、铃木在1937年12月写的一篇报道《百人斩超记录》,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 以南京为目标的“百人斩竞赛”这样少见竞争的参与者片桐部队的勇士向井敏明、野田毅两少尉,在十日的紫金山攻略战中的对战成绩为一百零六对一百零五。十日中午,两个少尉拿着刀刃残缺不全的日本刀见面了。
  • 野田:“喂,我斩了一百零五了,你呢?”
  • 向井:“我一百零六了!”
  • 两少尉:“啊哈哈哈……”
  • 结果是谁先砍了一百人都不去问了,“算作平手游戏吧,再重新砍一百五十人怎么样?”两人的意见一致了,十一日起,一百五十人斩的竞争就要开始了。

相信只要还有一丝人性的人看了这样的兽行,一定会良心不安而予以谴责,可是当时的日本妇女是怎么看待它们(笔者实在不能把这两只禽兽当作人,所以用了“它们”两个字,以后同此)的呢?她们不但把这两个魔鬼当做“英雄”予以崇拜,许多年轻妇女甚至对它们产生了爱慕之情,想要嫁给它们呢。

所以,这些日本妇女对她们的男人在海外的暴行是清楚的,但她们非但没有劝阻,反而竭尽全力鼓励他们,她们对战争所起的作用不亚于那些在邻国作恶多端的鬼子兵,完完全全就是助纣为虐。

只是,当日本战败投降之后,想起死在战场上的丈夫、兄弟、恋人以及其他亲人,想起曾经鼓励他们去慷慨赴死的时候,这些狂热支持战争的日本妇女心里可会有一丝后悔?如果她们没有死于美国人的凝固汽油弹和原子弹的轰炸的话。

user avatar

日本妇女是个群体,按1940年日本总人口有7100万,女性有3000多万,妇女必然上千万

千万级别的样本里,肯定有反战人士存在

但我们不能根据个别个体的存在就对整个群体定性,事实就是:二战时期日本妇女最著名的形象是捐金造军舰,卖逼挣军费,自愿用身体抚慰在异国烧杀抢掠的马鹿,用热血文字鼓舞自家马鹿武运长久,即使大和沉没、李梅火攻之后还在了练习竹枪坦克杀

这样的人你居然问她烦反不反战?

user avatar

合着战争失败不到一年,之前还在“捐金造军舰,卖逼挣军费,自愿用身体抚慰在异国烧杀抢掠的马鹿,用热血文字鼓舞自家马鹿武运长久,即使大和沉没、李梅火攻之后还在了练习竹枪坦克杀”的日本女性就纷纷在五一劳动节这天走上街头散步?

合着战争失败才一年,之前还在“捐金造军舰,卖逼挣军费,自愿用身体抚慰在异国烧杀抢掠的马鹿,用热血文字鼓舞自家马鹿武运长久,即使大和沉没、李梅火攻之后还在了练习竹枪坦克杀”的日本女性教员就走上街头散步?

合着战争失败才两年不到,之前还在“捐金造军舰,卖逼挣军费,自愿用身体抚慰在异国烧杀抢掠的马鹿,用热血文字鼓舞自家马鹿武运长久,即使大和沉没、李梅火攻之后还在了练习竹枪坦克杀”的日本女性就参加因为GHQ的政令强行中止的由全日公职人员工会组织的2·1总罢工?

偏听偏信日本帝国主义压迫日本人民时作出的所谓“忠君爱国主义”思想毒草,做出以偏概全的论述误导广大人民,这岂不是你也沦为日帝迫害日本人民的帮凶?

user avatar

出自《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民的反战运动》 作者吕乃澄

user avatar

情况很复杂。

中下级军官的配偶和女性亲属、普通平民女性(包括普通士兵配偶和女性亲属)、受过完整初等教育甚至高等教育的新女性、特权阶级的女性在当时的旧日本帝国完全就是4个不同的阶级群体,而她们对于战争的看法都是不同的。

在这其中,相对来说比较主动地表达对战争支持的普通平民女性的出发点也不尽相同。大部分人的行为是出于明哲保身和类似于报复社会的心理。在这其中所谓的“大日本帝国妇人爱国会”的成员的表现就更为明显和极端。这个群体的干部和意见领袖绝大多数是在战争中死了丈夫和儿子的女人,而她们对于其他丈夫和儿子还活着,至少是没收到死讯的妇女是持有一种近乎于敌意的苛刻要求的。发动群体言论暴力甚至欺凌来逼迫这些妇女进行各种符合她们利益需求的行为大抵也是出自这一点。

不过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女性在这个过程中相对清醒和冷静(例如说发表老百姓瘦了皇后肥了的那位)。而她们也算是战后引领日本女性权利和呼吁和平的主力。



最高票答案有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样本选择偏差。

他的例子中的各种极端到令人咋舌的旧日本帝国妇女“支持战争”、“爱国”的行为是旧日本帝国的宣传机器为了满足战争需求的特定宣传。但这是否可以真正代表民意则是很值得存疑的一件事。这种倾向性极重的宣传与其说是代表民意,不如说是绑架和带偏了民意。

日本国内毫无疑问是有着支持侵略的人群的,从旧日本帝国到现在的日本国皆是如此。但是无论哪个时代,日本的大多数平民都扮演着“沉默的多数”这种角色(其他主要国家的平民亦然)。而这种“沉默的多数”,恰恰就是最容易被舆论制造者所绑架的主力人群。他们习惯了自己人微言轻的社会地位,进而放弃了发声的权利。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可悲的现象,那就是他们无论有何种想法,几乎都会止步在在思维,最多是自己的社交小圈子之中。

举个例子:苏联在80年代末接近倾颓的时候,你仍然能在“真理报”之类的官媒上找出大量老百姓(尤其是在苏联末期受官僚特权阶级压迫最严重的工人和农民)热爱支持苏联和苏联国内情势一片大好必将长治久安的文章和社论。但我们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会觉得这种报道很荒谬无稽。

然而有趣的是,当之前的强力中央政权因为各种原因被赶下台或是出现了控制力的萎缩时,这些“沉默的多数”中的相当一部分就会立刻变得非常乐于发声。这并非是墙头草的表现,而是这些人在长久以来的言论压迫和管制下的一种反弹。所以如果我们只看旧日本帝国的战时宣传,再回过头来看1946年之后日本国内如同暴风骤雨般的控诉战争的言论和文艺作品,一定会觉得很不可思议。


所以题主的疑问完全可以进一步扩展成这样的问题——

“二战时的日本人反对战争吗?”

如果你说他们坚决反对战争!那么他们发动了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怎么解释?

如果你说他们坚决支持战争!那么解散议会成立为战争服务的大政翼赞会,从昭和天皇即位(1926)后特高课就大肆监视国民言论甚至愈发频繁地大量抓捕惩戒异见人士并制造政治恐怖气氛怎么解释?

所以说把任何一个大于等于两个人的群体都当成一个整体是非常愚蠢的想法。而过去,今天和未来我估计会有前赴后继数之不尽的人一直会这么愚蠢(摊手)。


P.S:不要小看舆论制造者的力量。1970年代中日恢复邦交后关系好得蜜里调油和2012年后中日关系迅速冷却甚至出现恶化趋势都可以“归功于”舆论制造者。

为什么现在反日的主力大多都是年轻人?那是因为这群年轻人的长辈们是经历了上述两种舆论时代的人的。他们已经察觉到哪里不对劲了(滑稽)。

user avatar

抄书模式启动(

日本学界对这方面研究不少然而读起来太累了我很懒,所以还是抄国内的吧.jpg

十五年战争时期的日本社会虽然总体上逃不开坠入军国化深渊的趋势,但战时体制的建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复杂斗争的结果,放在这一时期日本妇女运动的命运上也是一样,从争取自由权利到翼赞国家的转向,厘清与反思这一悲剧性进程我觉得更重要一些。

如果要纠结“是与不是”,某个高赞回答所指出的战争狂热自是九一八后日本妇女的重要面相,但显然不是唯一的声音,在当时的民间妇女团体中甚至称不上主流。

像民间妇女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妇女参政运动总体上就还保持着反战姿态,1932年第三届全国妇选大会上金子しげり从女性立场出发,明确表示反战主张,无产妇女同盟堺真柄提案的反法西斯动议获得满场赞成。1933年第四届妇选大会上,秋田县代表从母亲立场出发申诉军费膨胀、增税对民众生活的影响,表示了不愿将儿子送上战场的母亲的心声。但由于社会民众妇人同盟支持九一八事变,妇女团体产生分歧和对立,大会没能通过反对战争、反对军事预算的决议,只停留在希望政府为了“国际协调实现裁军”而努力的层面上。1934年第五届妇选大会上,因为事前被告知反战决议不会被承认,因此大会表示了希望国家保障伤病军人家族的生活、反对庞大军费、希望取缔有关战争的恐怖出版物、笼统地反对战争、普及爱好和平思想等间接批判战争的姿态。作为参政运动的重要领导人,后来急遽转向的市川房枝在《国际和平和妇选——写在满洲事变之际》中还在坚持和平主义立场:“为了解决国际纷争,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赞成行使武力。我们相信战争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浪费,牺牲众多的生命才是最大的罪恶。战争让交战的两国国民感情越来越疏远,为将来种下了祸根”

就像妇选会内部的分歧对立一样,其他妇女团体的反应也很复杂,全关西妇女联合会既对国际联盟的调停立场表示理解,同时又给关东军司令发去了感谢和勉励的电报。矫风会等与基督教关联团体在东京、大阪召开集会,张贴反对战争的宣传画,发起“世界裁军请愿书”的签名,站在“从母性立场出发”的立场,组成“慰问我军人与在满官民团”,派遣代表访问中国与中国妇女团体联系,希望增进理解。

甚至于社会主义的妇女团体也表现出同样的分裂,尽管像无产妇女同盟这样鲜明喊出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口号,但也有社会民众妇人同盟这样做出“我等相信建设社会主义日本是通往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阶段,有必要拥护满蒙权益”表态的。

在普遍的分裂与摇摆背后是民间妇女运动的萎缩,与此同时翼赞战争的妇女团体急速膨胀,最终所有成建制的妇女活动都被纳入翼赞战争的轨道,到了1942年更是将三大翼赞妇女团体爱国妇人会、大日本国防妇人会、大日本联合妇人会统合为大日本妇女会这一巨无霸妇女组织,几乎将全日本妇女置于战时体制的严格管控中,日本女性在垄断性的官方女性团体(意味深)统合组织下“铳后奉公”,在各方面支持了战争。

对于这一进程,日本政府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大日本联合妇人会是1930年由文部大臣小桥一太直接召集成立的;大日本国防妇人会前身大阪国防妇人会虽是安田せい为首的家庭主妇发起的,但能扩大为全国性组织是当局直接插手的,一批陆海军将领出席了成立大会;爱国妇人会是老牌的国家主义妇女组织,最初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成立时就是得到时任贵族院议长近卫文磨等高官贵胄的首肯,会务长期接受内务省指导后援,九一八后新任事物总长就是内务官僚小原新三。

除了对翼赞组织的扶持,对民间妇女运动的压制与收编也是重要环节。前文第五届妇选大会对决议的干涉、对社会主义团体的残酷镇压自不必说,市川房枝在自传中透露出的当时的忧虑彷徨可谓典型:“至今我在可能的限度表示了反战的主张,招致了军部的攻击。我准备一边显示出对政府的、自治体政策的支持姿态,一边为在其中加入我们的要求而苦心为之,为的是在一定程度下达成我们的目的。但是,现实情况是战争已经开始了,值此时刻,是正面反对战争被关进监狱,还是妇女运动全面退却,再或是暂且先认可这一现状进行一定程度的支持,应该选择哪条道路呢?”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后的高压环境终于将摇摆不定的民间妇运团体推向了转向的命运

讽刺的是,战时体制下日本妇女就业率升高并大规模涌入男性行业、少数女界精英破天荒地进入政府部门、国家对女性义务付出与女性重要性的高调宣传,国家对妇女的这些需要与利用居然营造了女性对国家前所未有的公民归属感,“国防妇人会的妇女们精神抖擞地走向社会难道不是一种妇女解放吗?”(市川房枝语),为父权国家服务以求解放的幻梦,恐怕是今天我们最需警惕的(二度意味深)

以上参考胡澎的《战时体制下的日本妇女团体(1931-1945)》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妇女的态度是复杂且多样的,既有许多出于各种原因支持战争的,也有少数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不适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反对。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大部分妇女为何支持或顺从战争?1. 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强大宣传: 日本在战前和战时,国家主义和天皇崇拜是社会.............
  • 回答
    神风特攻队的疯狂,并非简单的一腔热血,而是一整套被极端思想灌输、社会文化催化以及战时绝望情绪推波助澜的复杂产物。要把这件事讲透彻,得从它诞生的土壤说起,那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理解的透的。一、 战争的绝境与“一亿玉碎”的疯狂理念1944年,日本的海军和陆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已经节节败退,硫磺岛、冲绳等岛屿的.............
  • 回答
    要对比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和一战时期的德国陆军,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时代背景、战争形态、技术水平都有着天壤之别。但如果非要刨根问底,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看“打”的是什么仗。一战时期的德国陆军,那可是以其严谨的组织、高效的铁路运输、强大的炮兵以及标志性的“闪电战”前身——运动.............
  • 回答
    如果我活在二战时期的日本,并且被强制征兵,但我内心深处认为战争是非正义的,不想助纣为虐,这将是一个极其艰难和充满挣扎的处境。以下是我可能会考虑的应对方式,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内心的挣扎与自我认知:首先,我必须承认,在那个年代,个人意志对抗强大的国家机器几乎是螳臂当车。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处理内心的.............
  • 回答
    镇安堂飞虎将军庙供奉二战战死的日本军人,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它牵扯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评价,还有民族情感、宗教信仰,以及不同视角下的解读。首先,从历史事实本身来看,二战期间,确实有日本军队在中国战场活动,并且有军人战死。飞虎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一支由美国飞行员组成的志愿航空队,他们在.............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棋局中,一个看似不合常理的疑问常常浮现:为何当时纸面上拥有性能优越的Bf 109战斗机的德国,却没有向其亚洲盟友日本提供这种先进战机,让他们在太平洋战场上继续挥舞着相对老旧的零式战斗机,面对着日益强大的美制飞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战略、技术、经济.............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美国陆军在太平洋战场对抗日本士兵的“幸福感”是否比在欧洲战场对抗德国士兵更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强多了”来概括。影响士兵幸福感(或者说士气、心理状态)的因素多种多样,战场环境、敌人特性、后勤保障、作战方式、个人经历等等都会起到作用。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下:1.............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构想,虽然在表面上打着解放亚洲、摆脱西方殖民统治的旗号,但其真实意图早已被世界各国洞若观火。那么,日本为何还要费尽心机地以这个虚假的口号作为掩护呢?其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解读:一、 争取国际同情与国内支持的政治策略首先,日本人深知,直接以侵略和扩张为目的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法律、道德以及国民情感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日本在承认二战士兵的战犯罪方面存在诸多困难,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1. 历史叙事的复杂性与国民意识的塑造: “受害者叙事”的根深蒂固: 日本国内,尤其是战后一段时间,强调自身作为原子弹轰炸和广岛、.............
  • 回答
    要说二战时期美国士兵人手一把“连发枪”,而日军用的是“不能连发”的枪,这个说法其实有些过于简化了,不够准确。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的原因,才能理解为什么战场上会出现这样的印象。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连发枪”。在二战那个年代,所谓的“连发”通常指的是自动步枪(Automatic Rifle)或者冲.............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美日海军舰队在损管方面的差距,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双方海军的发展思路、技术基础、作战理念,甚至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美国在那方面做得比日本好太多,原因复杂且深刻。首先得聊聊双方的设计理念和舰船结构。美国海军在战前,尤其是在经历了一战之后,对舰船的生存能力有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如果换做是我,在拥有如此强大的武器,又面临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时,大概也会忍不住想,是不是可以先“亮个肌肉”,让对方尝尝甜头(或者说苦头),看看能不能省去后续的伤亡。但历史的发展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美国在二战末期选择直接投下原子弹,而不是通过演习来展示威力,这背后有太.............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把美国二战时期援助苏联的物资直接交给蒋委员长领导的国民政府,日本能否借此机会击败苏联?这其中涉及太多变量,绝非一言两语能道尽。咱们得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美国当年援助苏联的物资是什么性质的,量有多大。这批援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租借法案”(LendLea.............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历史的齿轮如果稍微偏转一点,结局或许就会截然不同。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如果二战时美国将援助苏联的物资大规模、直接地转移给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中国能否借此彻底将日本人赶出国土。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二战时美国援助苏联的物资”到底有多庞大,以及这些物资的性质。美国通.............
  • 回答
    要探讨二战时日本、德国是否存在“见好就收”的可能性,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剥离掉后世的上帝视角,深入理解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社会思潮。德国:“闪电战”的辉煌与深渊的诱惑1939年9月,波兰战役的胜利,德国闪电战的威力初露锋芒。此时的德国,在军事上士气高涨,民众对希特勒的领导充满信心.............
  • 回答
    在二战的炮火硝烟中,日本国内对战争进程的了解,与战场上的真实情况,却常常是两条平行线,永远无法交汇。尤其是在日军节节败退,一溃千里的那些黯淡岁月里,国内的民众对战争的认知,被层层包裹在严密的宣传网之中,使得真实的失败,即便偶尔闪现,也很快被巧妙地掩盖或歪曲。要说日军如何报道失败的战役或战例,这本身就.............
  • 回答
    日 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未能发展出与同时代主要参战国如美国、德国、苏联相比肩的“像样”的主战坦克,这背后有着一系列深刻的原因,涉及技术、资源、战略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虽然日本并非完全没有坦克,甚至也在尝试研发和生产,但其产品普遍存在诸多不足,无法在战场上真正形成与盟军重型装甲部队抗衡的力量。首先,我.............
  • 回答
    珍珠港一击:日本的绝望赌博与“大东亚共荣圈”的阴影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上空划破寂静的,是日本联合舰队袭来的一声声呼啸。他们的目标,并非夺取夏威夷群岛这块遥远的美国领土,而是要通过一场闪电战,为自己争取在亚洲大陆上的扩张铺平道路,实现一个宏大的、却也充满了幻想的战略目标——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武器设计,谈到“成功”且“槽点不大”,确实是个挺考验功力的活儿。毕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个国家在战争年代的武器研发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和特定需求下的产物。不过,抛开那些战略层面的得失不谈,单论武器本身的设计理念、技术实现以及在战场上的实际表现,的确有一些日本武器能够站得住脚,甚至在某.............
  • 回答
    要探讨二战时期日本如果“专心进攻中国”,中国能否挡住,这绝对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假设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专心进攻中国”意味着什么,以及中国当时的真实情况。前提假设:日本的战略重心转移通常我们理解的二战日本,其战略是多线开花的,既有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又有向东南亚和太平洋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