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日本为什么要袭击珍珠港,日本不夺占夏威夷群岛,它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回答
珍珠港一击:日本的绝望赌博与“大东亚共荣圈”的阴影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上空划破寂静的,是日本联合舰队袭来的一声声呼啸。他们的目标,并非夺取夏威夷群岛这块遥远的美国领土,而是要通过一场闪电战,为自己争取在亚洲大陆上的扩张铺平道路,实现一个宏大的、却也充满了幻想的战略目标——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要理解日本为何要袭击珍珠港,我们必须深入其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的战略考量。

一、 资源困境与扩张的野心:日本的“生命线”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其工业化进程极度依赖外部的石油、橡胶、金属等战略物资。随着其在亚洲大陆的势力不断扩张,特别是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对资源的渴求变得愈发迫切。然而,太平洋战场上的主要资源供应国,尤其是石油,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美国手中。

从1930年代末开始,美国就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达了越来越强烈的反对,并开始实施一系列的经济制裁,尤其是石油禁运。这对日本来说,无异于掐住了其工业命脉和战争机器的咽喉。如果石油供应中断,日本的军事行动将难以为继,其国内经济也将遭受重创。

因此,日本高层,特别是军方,认为继续依赖美国供应石油是不可行的,更是会受制于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夺取那些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例如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的石油和橡胶。

二、 牵制美国,为南下扫清障碍

日本的战略野心,绝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其宏大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中心,排除西方殖民势力,实现“日本主导亚洲”的“大东亚共荣圈”。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击败西方列强在亚洲的殖民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英国、法国和荷兰。

然而,美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其海军实力尤其强大。如果日本在向东南亚扩张的同时,美国太平洋舰队仍然完好无损地存在于珍珠港,那么美国随时有可能干预,甚至直接介入战争,对日本的南下战略构成致命威胁。

当时的日本海军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就深知这一点。他认为,要想成功地占领东南亚并巩固战果,就必须先发制人,摧毁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最具威胁的海军力量——美国太平洋舰队。袭击珍珠港,正是为了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瘫痪美国太平洋舰队: 通过一次突袭,希望能够一次性重创美国海军的主力舰艇,使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有效干预日本在东南亚的军事行动。
争取战略主动权: 通过此举,日本希望能够打乱美国的部署,为自己赢得宝贵的战略主动权,使其能够迅速而顺利地占领东南亚的资源地带,并建立起防御工事。
动摇美国参战决心: 日本的决策者们也希望,通过一次辉煌的胜利,能够震慑美国,使其重新考虑是否要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太平洋战争,从而达到迫使美国接受既成事实的目的。

三、 战略误判:日本的赌局

然而,日本的这次袭击,从长远来看,是一次严重的战略误判。日本军方认为,美国人是“贪图安逸”的,一场沉重的打击足以让他们畏惧,并寻求和平。他们也低估了美国工业的生产能力和其国民的战争意志。

虽然珍珠港袭击成功地瘫痪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大部分战列舰,但航空母舰却幸运地躲过一劫。更重要的是,这次袭击激起了美国国内前所未有的愤怒,将原本可能保持中立的美国民众,空前团结地推向了战争。美国庞大的工业机器一旦开动起来,其生产能力远非日本所能比拟。

总结一下,日本袭击珍珠港的战略目标,并不是为了占领夏威夷群岛,而是:

1. 解除美国海军的威胁: 瘫痪美国太平洋舰队,为日本在东南亚的扩张扫清主要障碍。
2. 获取战略资源: 为夺取荷属东印度等地的石油、橡胶等资源,打破美国的经济封锁,维持战争的持续。
3. 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通过击败西方列强在亚洲的势力,建立以日本为主导的亚洲新秩序。

珍珠港事件,是日本在资源枯竭、扩张受阻的绝境下,孤注一掷的赌博。它开启了太平洋战争的全面爆发,也最终将日本引向了毁灭的深渊。日本的高层,沉迷于旧有的帝国扩张逻辑,却未能看清时代变迁和自身能力的局限,以一场孤注一掷的袭击,点燃了自己和世界的战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41年1月山本开始策划珍珠港,英美联席会议开始策划远东增援;3月份英美荷开始更高层次交流(随后加拿大加入),4月份IJN完成初步策划。6月德国侵苏,日本确定了南进优先政策,7月美国对日资产冻结,事实上造成了禁运,双方谈判到了9月份,IJN开始给舰队指挥官通告珍珠港的计划,确定10月谈判无果则开始行动。10月,谈判无果,11月战争爆发。

对于日本问题的所谓“经典”作品,我推荐的一直是三个人,战后第一代历史学家中看入江昭,第二代看Ian Nish,当代还活跃的人中略有私心地推荐Nish的学生Anthony Best。从始至终在外交角度来看对这个问题的解读都是一致的:日本在最初计划的并不是“太平洋”战争,而是南方战争,是共荣圈的扩张。在这个问题中,日本帝国主义幻想和30年代以来军国主义扩张是战争的长期背景;中国战争,德国在完全不参谋东京的情况下突如其来地对苏开战所带来的满洲问题,以及ABC/ABD会议以来英美在南线日意强硬的姿态是日本对资源自给追求的直接“诱因”;荷属东印度是其目标——而英美苏是其行动中必须解决的“阻碍”,珍珠港(以及马来亚行动)就是“消除不确定”的一部分。通过摧毁美太平洋舰队(和任何英军能够拼凑的远东增援)来清除盟军短期内的军事干预能力。

我必须强调“欲使其灭亡,必使其疯狂”是个不太合适的说法。

早在战后第一代反思中,国会图书馆就整理出版了太平洋戦争への道,其中的会议记录明确显示了IJN从始至终对USN+RN的体量/产能优势保持着清醒的认识的事实。事实上IJA对英美苏三者/英美中荷“包围圈”压倒性的资源优势也非常清醒。在德国席卷欧洲外务省认为英国无法坚持的时候,IJN认定了英军不会战败反而会越战越强;在德国认为对苏战争可以速战速决的时候,IJA很快就意识到战争现在绝不会在一朝一夕内接受了。日方御前会议(由IJN,IJA,民事政府(PM/外相)和皇帝(枢密院主席)等组成)不是“疯狂”的,恰恰是“理智人”的决策。日本是从40年中就开始开会,开会到41年10月,最终在所有决策方的集体决议之下,作为“理智人”决定在德国已经把苏联拉入战争的前提下同时向英,美,中,荷四国全面开战的。

而这一点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疯子决定向全世界开战只是个如何管理疯人院的问题。如果清醒的人,在完全认识到盟军全方位包围圈的压倒性优势时,仍然决定同时向所有对手开战,那么这只能被视为一个危险得多得多的问题。昭和帝国究竟是怎么样一步一步走到这样极端的民族主义,极端的帝国主义,军国主义的,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指的探讨的问题;绝对不能被粗暴地视为“疯狂”。如果此时陆海军真的是“疯狂”了那才好呢···可惜是御前会议在理智的前提下明确提出了三个解决方案(全面让步,何谈/备战,立刻战争抓住窗口)后选择了最糟糕的情况,而不知道多少人为了这些精英决策者反复筹划之后的合理战争付出了生命。

I just fear that people are no longer interested in what we have digged out of the yellow pages...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珍珠港一击:日本的绝望赌博与“大东亚共荣圈”的阴影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上空划破寂静的,是日本联合舰队袭来的一声声呼啸。他们的目标,并非夺取夏威夷群岛这块遥远的美国领土,而是要通过一场闪电战,为自己争取在亚洲大陆上的扩张铺平道路,实现一个宏大的、却也充满了幻想的战略目标——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选择突袭美国珍珠港而非苏联,其决策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战略考量、经济需求以及对未来格局的判断。简单来说,美国是当时日本扩张其在太平洋地区霸权的直接阻碍,而苏联则并非其当下的主要目标,甚至在某些时期是潜在的盟友。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战略目标与现实威胁的判断1. 日本的.............
  • 回答
    关于二战日军在白刃战时退子弹的做法,确实存在,但背后原因并非简单一句“武士道精神”就能概括。这背后交织着军事策略、心理战、以及当时的装备和训练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并不是所有日军在白刃战时都会退子弹。 这种做法更多地体现在某些特定时期、特定部队,或者在极端情况下。但它确实是一种被记录.............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二战期间选择同时开辟太平洋战场和继续在中国战场作战的战略决策,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绝非简单一句“以为中国是囊中之物”就能完全解释。事实上,日本的决策背后是其长期积累的野心、对自身实力的误判、以及一系列紧迫的外部压力交织的结果。一、 并非轻视中国,而是战略的误判与“速胜”.............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确实对美国本土发动过一些有限的攻击,比如偷袭珍珠港,但这并非直接、大规模的登陆作战。日本之所以没有直接攻击美国本土,背后有着极其复杂和现实的考量,并非一个简单的“不敢”或“不想”就能概括。战略上的不可能与巨大的风险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日本当时与美国之间的实力差距是巨大的,尤其是在整体.............
  • 回答
    在二战期间,日本军队为了满足其士兵的生理需求并维持军纪,在中国、东南亚等地建立了庞大的“慰安所”系统,并招募了大量女性作为“慰安妇”。关于这些日本女性为何会成为慰安妇,以及她们的意愿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一、 日本女性成为慰安妇的原因(为何是“她们”而非“.............
  • 回答
    二战时,日本确实没有向德国提供零式战机。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更是政治、战略、经济以及当时双方的合作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产物。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日德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虽然名义上是盟友,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各取所需”的战略配合,而非全面深入的技术共享或.............
  • 回答
    日 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未能发展出与同时代主要参战国如美国、德国、苏联相比肩的“像样”的主战坦克,这背后有着一系列深刻的原因,涉及技术、资源、战略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虽然日本并非完全没有坦克,甚至也在尝试研发和生产,但其产品普遍存在诸多不足,无法在战场上真正形成与盟军重型装甲部队抗衡的力量。首先,我.............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二战时日本为何常被形容为“濒临死亡的帝国主义”。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标签,而是背后复杂的历史进程和深刻的矛盾在起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审视日本当时所处的内外环境。首先,我们得看到日本当时经济上的困境,这其实是很多问题的根源。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工.............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和德国都大力发展了潜艇部队,并将其作为海军的重要战略力量。然而,从整体战绩和战略影响来看,日本潜艇的表现确实不如德国潜艇,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是技术、战术、战略运用以及战场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从潜艇的设计和技术水平来看,德国潜艇(U艇)普遍更具优势。 性能更优越: 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而且很有深度。二战时期,日本和德国确实是轴心国盟友,但即便如此,日本也没有在不列颠之战中支援德国海军,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得结合当时的战略态势、各自的海军发展状况以及彼此间的认知来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不列颠之战”那会儿是啥情况。这是1940年下半年到1941年上半年,德.............
  • 回答
    “大日本帝国”这个称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域标注,它承载的是日本当时一种野心勃勃的国际定位,以及对自身国家形象和历史地位的深刻认知。要理解为何日本会选择这样一个宏大的名号,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深入剖析。一、历史传承与天命观:重塑民族认同的基石日本的国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明治维.............
  • 回答
    要说二战时期美国士兵人手一把“连发枪”,而日军用的是“不能连发”的枪,这个说法其实有些过于简化了,不够准确。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的原因,才能理解为什么战场上会出现这样的印象。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连发枪”。在二战那个年代,所谓的“连发”通常指的是自动步枪(Automatic Rifle)或者冲.............
  • 回答
    偷袭珍珠港前,日本没有通过美国驻日本大使馆宣战,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一时冲动或简单的疏忽。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的外交政策、军事战略、以及对美国意图的判断。首先,要明白日本当时面临的极端困境。自1940年以来,美国为了阻止日本在亚洲的扩张,对日本实施了越来越严厉的经济制裁,其中.............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美日海军舰队在损管方面的差距,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双方海军的发展思路、技术基础、作战理念,甚至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美国在那方面做得比日本好太多,原因复杂且深刻。首先得聊聊双方的设计理念和舰船结构。美国海军在战前,尤其是在经历了一战之后,对舰船的生存能力有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如果换做是我,在拥有如此强大的武器,又面临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时,大概也会忍不住想,是不是可以先“亮个肌肉”,让对方尝尝甜头(或者说苦头),看看能不能省去后续的伤亡。但历史的发展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美国在二战末期选择直接投下原子弹,而不是通过演习来展示威力,这背后有太.............
  • 回答
    二战结束后,日本和中国都面临着战后的重建和发展。然而,两国在发展速度上出现了显著差异,日本的经济增长远超中国。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尽量去除AI痕迹,使论述更具人情味和历史深度:一、 国际环境的巨大差异:美国的支持与冷战格局这是导致两国发展速度差异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因素。 日.............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棋局中,一个看似不合常理的疑问常常浮现:为何当时纸面上拥有性能优越的Bf 109战斗机的德国,却没有向其亚洲盟友日本提供这种先进战机,让他们在太平洋战场上继续挥舞着相对老旧的零式战斗机,面对着日益强大的美制飞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战略、技术、经济.............
  • 回答
    您提到的“日本人吃美国人”的情况,在历史上并没有普遍发生,也不是二战中日美关系的主流。二战期间,日美两国是残酷的敌对国家,在战场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虽然在极为罕见的个别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些非常规的行为,但将“日本人吃美国人”视为普遍现象,并且由此推论“美国人一点不记仇”,这与历史事实并不相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法律、道德以及国民情感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日本在承认二战士兵的战犯罪方面存在诸多困难,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1. 历史叙事的复杂性与国民意识的塑造: “受害者叙事”的根深蒂固: 日本国内,尤其是战后一段时间,强调自身作为原子弹轰炸和广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