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日本有哪些设计较成功,槽点不大的武器?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武器设计,谈到“成功”且“槽点不大”,确实是个挺考验功力的活儿。毕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个国家在战争年代的武器研发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和特定需求下的产物。不过,抛开那些战略层面的得失不谈,单论武器本身的设计理念、技术实现以及在战场上的实际表现,的确有一些日本武器能够站得住脚,甚至在某些方面可圈可点。

要聊这个话题,咱们得从几个主要兵种和类别来看。

一、 舰船类:重巡洋式的巅峰与无奈

说到日本海军,那可是二战时期的一支劲旅,尤其是他们的重巡洋舰。在条约限制下,日本海军的设计师们绞尽脑汁,在有限的排水量内堆砌火力、速度和防护。

“最上”级重巡洋舰: 这级舰最初的设计相当“狡猾”。它们被设计成轻巡洋舰,装备了五座三联装155毫米炮塔,火力密度在当时可是首屈一指。更绝的是,这些炮塔是可以改为12门203毫米重巡洋舰主炮的。二战爆发后,这些舰只就按照原计划进行了改装,摇身一变成了强大的重巡洋舰。
成功之处: 设计上的灵活性是最大的亮点。从轻巡到重巡的平滑过渡,体现了设计师的远见和对条约的巧妙规避。155毫米主炮的高射速和密集弹幕,在某些近距离交战中效果奇佳。舰体设计也比较流线型,航速很高。
槽点(相对而言): 早期设计考虑到改装,舰体结构强度上可能略有不足,在后期改装重炮后,加上为了追求高速而牺牲的装甲厚度,使得她们在面对美军强大的反坦克炮和俯冲轰炸机时显得比较脆弱。例如,在萨马岛海战中,她们虽然英勇作战,但损失惨重。不过,这更多是战场环境和对手实力的问题,而非设计上的根本缺陷。相比于其他一些国家在战争后期出现的各种“半成品”舰艇,日本的重巡洋舰整体设计还是相当成熟和成功的。

“大和”级战列舰: 虽然“大和”级战列舰的战略意义和最终结局充满了争议,但从纯粹的设计角度来看,它绝对是人类历史上建造过的最大、最强的战列舰。
成功之处: 460毫米九四式炮,这是人类海军史上口径最大的舰炮,其穿深和射程在当时无出其右。厚重的装甲防护,尤其是炮塔和水线装甲,设计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高航速在同级别战列舰中也算优秀。它代表了日本海军对“技术至上”和追求极致火力的执着。
槽点: 槽点嘛,确实不少,但很多是基于战略和经济的考虑,而非纯粹的设计错误。最明显的便是其造价极其昂贵,建造数量少,导致整体战略影响力有限。电子设备方面,相比于后期的美国战列舰,日本的雷达和火控系统稍显落后。此外,为了追求极致的火力,牺牲了部分舰体内部空间和官兵居住性。但话说回来,如果放到一个纯粹的“如果我有无限的资源,我要造一艘最强的战列舰”的情景下,“大和”的设计是相当成功的。它确实是战场上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存在,直到盟军掌握了绝对的海空优势。

二、 航空类:高效率的“零战”

谈到日本的飞机,三菱零式舰载战斗机(A6M Zero)几乎是绕不开的话题。

零式舰载战斗机(A6M Zero): 在太平洋战争初期,零战几乎是无敌的存在。
成功之处: 设计上的核心理念是极致的轻量化和高机动性。通过采用高强度但轻质的铝合金,取消了部分装甲和自封油箱等安全措施,使得零战拥有了惊人的机动性、航程和爬升率。在陆基战斗机普遍不如其航程和灵活性时,零战在海军航空兵的战术配合下,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它就像是一个灵活的舞者,在空中优雅地撕裂对手。
槽点: 轻量化的代价是显而易见的。防护性极差,一旦被击中,很容易发生油箱爆炸或起火。机炮火力虽然早期足以压制对手,但面对后期盟军装备的更强火力时,显得有些不足。而且,随着战争的深入,盟军的飞机设计也在不断进步,零战在速度和火力上的劣势逐渐显现,最终被性能更均衡的盟军战机所取代。但它作为一款设计理念非常鲜明的战斗机,其在战争初期的统治力是毋庸置疑的。

三菱重工 九六式陆上攻击机(G3M "Nell" / G4M "Betty"): 虽然严格来说G4M是九六式的后继,但它们都代表了日本陆基航空兵在远程轰炸方面的努力,特别是G4M(昵称“贝蒂”)。
成功之处: G4M“贝蒂”以其超长的航程而闻名,能够从日本本土起飞,袭击远至澳大利亚的盟军目标。这种远程能力在战争初期具有战略意义。其炸弹载荷也不错,设计上也相对流线型。在早期,它的一些战例,比如击沉“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战列舰,确实给盟军造成了巨大的震撼。
槽点: 和零战一样,“贝蒂”也牺牲了相当多的防护性来换取航程。它没有安装自封油箱,一旦油箱被击中就极易起火爆炸,在后期的战争中被盟军的战斗机视为“会飞的打火机”。所以,“成功”更多体现在其航程和早期战果上,而“槽点”则在战场生存性上暴露无遗。

三、 陆军装备:精巧但“短板”的步兵武器

日本陆军的武器设计,很多时候都带着一股追求极致和精巧的东方工艺美学,但往往在一些关键的战略考量上显得“短板”。

九二式步兵炮(Type 92 Battalion Gun): 这是一门相当有意思的武器。它设计为步兵炮,但其分拆运输的特性,使其也能被部署到非常崎岖的山地地形。
成功之处: 极高的机动性和隐蔽性是它的优点。能够方便地被拆卸成几部分,由人力或马匹牵引,部署到阵地后进行隐蔽射击。口径和射程对于支援步兵进攻和防御,在山地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设计精巧,易于操作和维护。
槽点: 火力上相对有限,无法与重型火炮抗衡。虽然是为支援步兵设计,但在面对盟军重型坦克和坚固防御工事时,其威力显得不足。而且,其低矮的炮身在某些开阔地带容易暴露目标。但总体来说,作为一款为特定作战环境(如东南亚的山地丛林)设计的轻型支援火炮,它是有其成功之处的。

九九式狙击步枪(Type 99 Sniper Rifle): 基于九九式步枪改进而来,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的狙击手给盟军士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成功之处: 精度高,这是其最大的优点。九九式步枪本身的设计就注重精度,而狙击型则选用了更优的枪管和扳机,并配备了日本自产的国产光学瞄准镜(虽然光学技术相对西方有差距,但在当时已经是不错的装备)。射程远,威力大,7.7毫米子弹在当时的战场上穿透力也足够。
槽点: 相较于盟军的一些狙击步枪,例如美国春田步枪或英格兰李恩菲尔德步枪,其弹药威力可能略逊一筹。光学瞄准镜的制造工艺和质量虽然在进步,但与西方顶尖产品相比仍有差距。弹匣容量也较小,且弹药供应可能存在问题。但总体而言,作为一款专注于精度的步枪,它的设计是成功的。

九〇式车机枪(Type 90/92 Tank Machine Gun): 这款同轴车载机枪,虽然很多时候作为坦克上的辅助武器,但它确实是当时日军坦克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功之处: 设计比较可靠,射速适中,弹药兼容性不错。作为坦克协同作战的武器,它能够为坦克提供近距离的火力支援,压制步兵和轻装甲目标。相比于早期一些坦克上装备的防空机枪,它在反步兵方面表现更突出。
槽点: 弹药威力相对较小,对付盟军装备的早期谢尔曼坦克等目标,效果有限。弹药携带量也不算特别大。在日军坦克整体设计就相对落后的背景下,这款机枪的表现也受制于载体的性能。

总结一下:

日本在二战时期的一些武器,尤其是在舰船设计和早期飞机设计方面,确实展现了其在技术和理念上的独到之处。它们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下,给盟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成功之处往往体现在:
追求极致: 无论是“大和”的巨炮,还是零战的轻盈,都体现了日本设计师对某个性能指标的极端追求。
巧思与规避: 如“最上”级改装的灵活性,是对条约限制下的巧妙应对。
特定环境适应性: 九二式步兵炮在山地作战中的便利性。

而所谓的“槽点不大”,也并非完美无缺,很多时候是:
战略层面的牺牲: 为了追求某个性能而牺牲了整体的平衡性、生存性、生产成本或者生产效率。
技术代差与更新换代: 随着战争发展,盟军的科技进步速度往往超过了日本的研发速度,导致一些原本成功的武器逐渐落伍。
工业基础的限制: 日本的工业基础相较于美英等国存在差距,这限制了其武器设计的普遍性和大规模量产能力。

所以,当我们评价二战日本的武器时,不能简单地说“成功”或“失败”,而是要结合其设计理念、所处时代、对手实力以及最终的实战表现来综合考量。那些能够克服时代局限,在战场上发挥出自身价值,并且在设计上具有一定超前性或独创性的武器,才称得上是“设计较成功,槽点不大的”佳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八式步枪+6.5毫米有板步枪弹的组合

三八式步枪和6.5毫米有板步枪弹在网络军迷眼里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人指责其杀伤力小、子弹直穿而过,“人道枪”,还从弹形、缠距等方面论证;另一部分人则强调三八式步枪近距离内命中子弹会翻滚破碎,杀伤力很大。

先说三八式步枪

其实三八式步枪还是比较适应中国战场的

虽然长度长了点,但是中国战场机械化程度很低,以徒步步兵为主,对全枪长度并不敏感。三八式步枪全长1275毫米,比仿造德国毛瑟短步枪的中正式步枪1110毫米也长不了太多。而且枪管长了,瞄准基线也长了,对射击精度还是有利的。

三八式步枪发射6.5毫米步枪弹,口径小,后坐力小,对射击精度也有好处。

三八式步枪使用成熟的毛瑟式枪机,前端闭锁,闭锁强度大,但又对枪机进行了合理简化,总的零件数量比毛瑟步枪枪机要少,生产便利性也不错。

为节约木材,三八式的枪托采用拼接设计,这个设计其实也不错。

注意枪托上的那条水平拼缝。

三八式步枪的主要争议,是那个6.5x50SR步枪弹。其实在20世纪初的时候,当时的全威力步枪也掀起了一阵“小口径”小高潮,有代表性的国家主要是日本、意大利、荷兰和瑞典等。在当时,小口径高初速弹道理论还没出现,和几十年后美、苏研发5.56、5.45毫米小口径步枪弹还不能放在一起讨论。20世纪初的“小口径”风潮主要目的是希望在不显著降低步枪战斗性能的情况下节约材料成本,这对日本、意大利这种资本主义国家里的后进分子穷光蛋尤其重要。

意大利设计了6.5x52mm卡尔卡诺步枪弹

日本设计了6.5x50SR有板步枪弹,早期是圆头弹,后来改为尖头弹。二战中日军用的都是尖头弹。

瑞典有6.5x55mm毛瑟步枪弹

荷兰有6.5x53.5R曼利夏步枪弹

至于为什么有的人说日本65步枪弹杀伤力大,有的人又说杀伤力小停止作用不足呢?其实他们描述的是6.5x50SR步枪弹在不同距离上,用不同武器发射产生的效果。

三八式步枪的子弹细长,偏偏缠距很短(枪膛中膛线绕一圈的长度)只有200毫米,是当时各国步枪里最短的。这就造成6.5毫米步枪弹出膛时转速很高,章动也很大。所谓章动,就是子弹在绕自己中心轴旋转的同时,轴心也会绕圈摆动的一种现象。转速越高,出膛时子弹章动也越大,待飞出一定距离后,章动才变小趋于稳定。出枪口100-200米距离上,6.5毫米步枪弹章动还未稳定,击中人体时容易失稳翻滚,造成很大的创伤。

到了300米左右的距离,章动基本稳定了,此时杀伤动能的释放主要依赖6.5x50SR步枪弹特殊的被甲结构。

这是6.5毫米有板尖头弹的剖面,注意其被甲结构,弹头前半部分的被甲较厚,靠近尾部的被甲较薄,这个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增大弹头重心靠后部分铅芯重量,让弹头重心靠后,有利于飞行稳定和存速,但是意外地出现了一个好处:在300米左右距离上,6.5x50SR步枪弹存速还有600米/秒,配合它的高自传速度(小缠距带来的),命中人体时弹丸很容易变形,尾部较重的铅芯朝前挤,把弹体后部较薄的被甲挤破,形成扩张,加大创伤。

所以,在300米距离内,弹头存速不低于600米/秒的时候,三八式步枪发射6.5x50SR步枪弹的致伤效果是很好的,近距离靠章动,远一点靠弹头被甲破裂变形。

而“一枪两个眼”的情况,主要发生在300米外。由于6.5x50SR步枪弹弹头轻,存速性能天生不好,出了300米,存速就降到600米/秒以下,此时章动没了,因为存速低,铅芯挤压变形的效果也没了,又偏偏弹头细长自转速度高,弹头过稳、翻转力矩不足,就出现了直进直出的情况。

一般步枪的实战交战距离不会超过400米,在这个距离内三八式步枪的致伤效果都是不错的,在当时世界上正式列装的几种6.5毫米口径军用步枪弹中,6.5毫米有坂尖头弹尽管不是威力最大,但弹壳长度最短,全弹质量也最轻,其尺寸、质量和威力三点的平衡把握得最好。该弹用在三八式步枪上时,具有很好的射击精度以及柔和的后坐力,有利于士兵提高作战效能,所以可以说槽点不大,甚至还要赞扬几句。而且子弹口径缩小后重量减轻了,全弹质量只有21.7g,而采用“S”弹头的毛瑟尖头弹质量达到23.7g,一名步兵同样是携行120发弹,前者就可以减轻240g的负重,还不用说因此带来的原材料减少所降低的成本。这对于日本这样一个地域狭小、资源匮乏的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而6.5x50SR步枪弹的缺陷,主要体现在机枪上,这就是我之前说的“不同武器发射

上面这张图,左侧是6.5x50SR有板步枪弹,中间是6.5x50SR、7.7x58、7.7x58SR,7.7x58用于九九式步枪(右边那个桥夹就是)和九九式轻机枪,7.7x58SR用于九二式重机枪。

前面说过,6.5x50SR步枪弹的致伤效果需要较高的存速才发挥得出来,在三八式步枪上,因为枪管长,打得出较高的初速(770米/秒),虽然弹头轻存速性能不好,但是还能保证300米内存速够用。可到了机枪上,无论是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还是九六式轻机枪,枪管长度都比三八式步枪短,这个初速打不出来,子弹不到300米距离存速就跌过让弹头被甲破裂的600米/秒这个门槛,“直进直出”的现象出现得更早,致伤效果自然不够用了。用在三八式重机枪上作为重机枪弹使用时,因为口径太小远距离存能太低、压制能力差,而且过小的弹头不适合设计特种弹,影响重机枪战术作用发挥。更加糟糕的是,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抽壳速度快动作猛烈,发射6.5x50SR步枪弹时很容易出现抽断药筒、拉断弹底的故障;而且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的枪膛升温速度快,容易发生发射药自燃事故。为了在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上正常发射,日本还生产了一种减装药的6.5毫米步枪弹,发射药质量从2.3g减少到2g,并改用耐高温发射药,包装盒上有“十一式轻机铳”字样。由于减装药,子弹初速更低,“直进直出”的情况变得更加恶劣。所以日本后来还是研制生产了7.7x58、7.7X58SR枪弹,前者用在九九式步枪和九九式轻机枪上,后者用在九二式重机枪上。

所以三八式步枪并不差,搭配的6.5毫米步枪弹也不差,至少在火力密度不高、徒步步兵为主的中国战场上是很适应的,这也得到军阀部队和抗战时中国军队的肯定。至于有的人说“中正式步枪比三八式步枪先进一代”其实是强行套欧洲短步枪的发展潮流,强行拔高中正式步枪。西欧战场军队机械化出现得早,对步枪长度比较敏感,所以短步枪这一步迈得早,但是脱离战场环境强行要得出“谁先短谁先进一代”就不对了。6.5x50SR步枪弹的问题,主要是不适合机枪。

user avatar

说在前面

评论里有些人,在和我掐关于大凤的问题....


希望围观的其他小伙伴可以好好研究一下,感觉剖析的挺有道理的,毕竟现代研究没必要玩什么推卸责任。

还有一些人,在我和掐大和鸭滑的问题,我想这个任何一个稍微权威的二战战舰论坛都会有正确的结论,妄图用打滚和二分法/感觉打败我没用的。我早写了回答了。

知乎回答:大和级和衣阿华级,哪个才是战列舰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

zhihu.com/question/4346

最后呢,和我讨论蝗国重巡标排超过条约用道德论证蝗国重巡不好的,我只能说...。

stay young stay simple. always naive.

====下面是原回答===

双鹤和大凤

前者是优秀的舰队航母和飞行器载体,5560平机库面积头顶青天,3w3排水量机库面积比3w4的饺子(3948平)大得多。

后者是优秀的舰队装甲航母,不小的机库面积

(4957平),优秀的装甲设计,对飞行甲板的防护理念和绝对效果虽然比不上隔壁英国装母,但是机库面积却要大得多。

(某些嘴炮二战党拿着装载数量装聋作哑我也懒得回答)

在不看损管素质和飞行器质量下,单单论证两型都是非常优秀的Aircraft Carrier,大凤更是比饺子高的不知道哪里去了。

蝗国6炮/10炮重巡大队,比隔壁CA高的不知道哪里去了。

蝗国的大和级,这可是41年底下水的东西,单舰吊打全世界任何一条BB到自己被炸死。


92步兵炮,这个不多说。其他的实在是太难想到了,盟军基本同时期都拥有更好的装备。

当然防空死光不算



另外,蝗国也是有导弹的,

细节原文收录在美国海军赴日技术行动(Naval Technical Mission To Japan,缩写为NavTechJap)报告中。是美国海军赴日技术行动组与美国陆军技术调查小组(Army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Group,ATIG)汇总之前各报告后发布的完整版本。


(注:本文最早的版本是海军赴日技术行动组的“日本红外装置,条目1—导弹的制导,编号为X-02-1,撰于1945年9月4日”)

本文全文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

热导炸弹的引信部分(ATIG Report #262 dated 12 Dec 1945, “Heat Homing Bomb, Fuse System”)

无人飞机的驾驶系统(ATIG Report #32 dated 2 Nov 1945, “Control System for Pilotless Aircraft”)

日本空基反潜环形搜索鱼雷(ATIG Report #92 dated 16 Nov 1945, “Japanese Airborne Anti-Submarine Circling Torpedo”)

日本无线电制导飞行炸弹I-Go(ATIG Report #114 dated 20 Nov 1945, “Japanese Radio Controlled Flying Bomb I-Go”)。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武器设计,谈到“成功”且“槽点不大”,确实是个挺考验功力的活儿。毕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个国家在战争年代的武器研发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和特定需求下的产物。不过,抛开那些战略层面的得失不谈,单论武器本身的设计理念、技术实现以及在战场上的实际表现,的确有一些日本武器能够站得住脚,甚至在某.............
  • 回答
    二战时期,英国、日本和美国的海军航空母舰在甲板和机库设计上,虽然都服务于相似的航空作战目标,但在具体实现上却体现了各自国家不同的造舰理念、技术积累以及对战争实践的理解。这种差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战争进程中不断演变和调整的结果。英国航母:灵活与多用途的先行者英国海军作为最早发展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其.............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在一些关键技术和兵器领域确实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创新能力和领先水平,尽管总体工业实力与同盟国相比存在差距,但其独特性和高效性不容忽视。以下是一些值得详细探讨的方面:1. 航空技术与舰载机:零式战斗机(零战)及其战术提起二战时期日本的领先科技,零式舰载战斗机(Reishiki Kanji .............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确实留下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操作,用时下流行语来说,就是“智熄”操作。这些操作并非完全是愚蠢,很多时候是根植于他们独特的文化、军事思想以及对战争进程的误判。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说说,尽量剥掉AI的痕迹,让它读起来更像是我们日常交流中的见闻。1. 狂热的“神风”特攻:燃烧生命的绝望.............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确实有一些武器装备的研发和部署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低调,直到战败前夕,甚至在战后才逐渐为人所知。这些“保密”并非绝对的,很多也并非是像美国原子弹那样战略性的绝密,更多的是基于资源限制、研发周期、战略考量以及信息管控等多种因素。以下是一些可以被视为在某种程度上“保密”到投降,或直到后期.............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车轮稍有不同,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咬牙坚持到了1955年,那画面可就太耐人寻味了。想象一下,在经历了十年的残酷消耗之后,那个曾经的帝国会以怎样的面貌,带着怎样的科技成果出现在东亚的舞台上?这可不是简单的延续那么简单,而是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技术迭代的考验。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即便撑到了19.............
  • 回答
    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根据《波茨坦公告》等国际协定,向战胜国进行了赔偿。其中,海军舰艇的赔偿是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舰艇并非简单地“送给”战胜国,而是根据战胜国的需求、舰艇的状况以及国际协议的规定,进行了拆解、移交或作为赔偿的一部分。需要明确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日本二战赔偿舰”,更准确的说法是战.............
  • 回答
    二战时期的日本,昭和天皇是否拥有实权,这是一个复杂且常被讨论的问题。简单地说,他的“实权”是有限的,而且随着战争进程和日本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化而波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日本的政治体制和天皇的实际角色。天皇的神圣地位与宪法赋予的权力首先,必须明确一点:根据《大日本帝国宪法》(又称《明治宪.............
  • 回答
    二战结束至今,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想要清晰地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深入剖析。一、战后经济的重建与高速增长:从废墟到奇迹战争的创伤是巨大的,日本本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经济体系几乎荡然无存。然而,正是这种近乎“从零开.............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确实存在针对包括白人女性在内的各地女性的暴行,强奸是其中一部分。然而,关于日军系统性地、大规模地强奸“白人女性”的详细记录和普遍认知,与他们在中国、东南亚等地区犯下的慰安妇罪行相比,确实显得不那么突出,这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1. 战区和占领范围的差异: 日军在二战中的主要.............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日军涌现出不少以其卓越的作战指挥才能而闻名的将领。他们或在太平洋战场上掀起惊涛骇浪,或在亚洲大陆上纵横捭阖,其战术思想和临场指挥能力至今仍为军史研究者津津乐道。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聊聊几位在战争中表现突出的日军指挥官,试着从他们的实际指挥经历中,窥见他们的过人之处。1. 山本.............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饶有趣味但又极其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了中国近代史进程中一个最关键的“ if ”。如果日本没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二战时期中国的主导权和统一进程,很可能在另一个力量的推动下展开。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当时中国的主要政治和军事力量,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劣势和发展轨迹。首先,排除日本入.............
  • 回答
    要说二战日本仅生产出一辆,而且还没装主炮的原型车,那说的就是“一式中战车”的后续改良型号,也就是“五式中战车”。咱们先得聊聊日本在坦克研发这方面的一些情况。你知道,日本自从吞并朝鲜半岛,然后一路打到中国,再到太平洋战争,对装甲力量的需求是挺迫切的。早期他们引进苏联的坦克技术,比如九七式中战车(也叫“.............
  • 回答
    二战结束后,意大利作为轴心国之一,同样未能幸免于战败的命运,虽然其受到的限制在一些方面可能不如日本和德国那样深远和系统性,但意大利也经历了相当程度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调整。首先,在政治层面,意大利的君主制被废除。在战争期间,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支持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这使得他在战后.............
  • 回答
    二战末期,美国对日本的打击绝不仅仅是那两颗改变历史的原子弹。事实上,早在原子弹问世之前,日本就已在美国密集的战略轰炸、海上封锁和军事行动下焦头烂额。可以说,原子弹只是压垮日本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在此之前,美国早已编织了一张巨大的、让日本喘不过气的网。战略轰炸:从“火攻”到“无差别”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
  • 回答
    军国主义的阴影并非仅笼罩在二战时期的德日两国,历史的长河中,它的身影也曾出现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度,以各种面貌展现其侵蚀人心的力量。在近代早期,奥斯曼帝国就曾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军事扩张倾向。虽然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多民族的帝国,但军事力量在其维持和扩展版图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苏丹的权力很大程度上依仗.............
  • 回答
    1941年,日军在偷袭珍珠港前,海军的储油量仅够支撑数月的高强度作战。这并非日本缺乏天然资源,而是其工业发展与对外依赖的复杂交织下的必然结果。从广岛遭受原子弹袭击后,日本本土就再也没有独立的石油生产能力,对进口的依赖性极强。石油:日本战争机器的“命脉”日本对石油的需求量是惊人的。根据美国战略情报局的.............
  • 回答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日本的战略物资,特别是支撑其军事机器运转的石油,其来源是相当有限且依赖进口的。这成为日本在太平洋地区发动战争的一个核心动因。石油:命脉与咽喉在二战前,日本国内的石油产量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为了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工业和军事需求,日本严重依赖从海外进口。主要的石油供应国包括: .............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和英国的综合军力,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两国在战争中的定位、资源投入、战略目标以及面临的对手都有很大差异。简单地说,如果从纯粹的军事硬件规模和陆地征服能力来看,日本在战争初期甚至中期,一度拥有更强的爆发力和侵略性。但从整体的战争潜力、科技研发、工业基础和战略纵深来看,英国则具有.............
  • 回答
    要说二战后人均GDP发展最快的,咱们得把时间和经济增长的脉络掰开了聊。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亚洲的经济巨擘,在战后的起伏之路,可以说是各自精彩,也各自有其独特的逻辑。先说日本,战后的“经济奇迹”二战结束后,日本可谓是一片废墟,满目疮痍。当时的日本,跟我们现在想象中的富裕国家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但你别小看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