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式步枪+6.5毫米有板步枪弹的组合
三八式步枪和6.5毫米有板步枪弹在网络军迷眼里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人指责其杀伤力小、子弹直穿而过,“人道枪”,还从弹形、缠距等方面论证;另一部分人则强调三八式步枪近距离内命中子弹会翻滚破碎,杀伤力很大。
先说三八式步枪
其实三八式步枪还是比较适应中国战场的
虽然长度长了点,但是中国战场机械化程度很低,以徒步步兵为主,对全枪长度并不敏感。三八式步枪全长1275毫米,比仿造德国毛瑟短步枪的中正式步枪1110毫米也长不了太多。而且枪管长了,瞄准基线也长了,对射击精度还是有利的。
三八式步枪发射6.5毫米步枪弹,口径小,后坐力小,对射击精度也有好处。
三八式步枪使用成熟的毛瑟式枪机,前端闭锁,闭锁强度大,但又对枪机进行了合理简化,总的零件数量比毛瑟步枪枪机要少,生产便利性也不错。
为节约木材,三八式的枪托采用拼接设计,这个设计其实也不错。
注意枪托上的那条水平拼缝。
三八式步枪的主要争议,是那个6.5x50SR步枪弹。其实在20世纪初的时候,当时的全威力步枪也掀起了一阵“小口径”小高潮,有代表性的国家主要是日本、意大利、荷兰和瑞典等。在当时,小口径高初速弹道理论还没出现,和几十年后美、苏研发5.56、5.45毫米小口径步枪弹还不能放在一起讨论。20世纪初的“小口径”风潮主要目的是希望在不显著降低步枪战斗性能的情况下节约材料成本,这对日本、意大利这种资本主义国家里的后进分子穷光蛋尤其重要。
意大利设计了6.5x52mm卡尔卡诺步枪弹
日本设计了6.5x50SR有板步枪弹,早期是圆头弹,后来改为尖头弹。二战中日军用的都是尖头弹。
瑞典有6.5x55mm毛瑟步枪弹
荷兰有6.5x53.5R曼利夏步枪弹
至于为什么有的人说日本65步枪弹杀伤力大,有的人又说杀伤力小停止作用不足呢?其实他们描述的是6.5x50SR步枪弹在不同距离上,用不同武器发射产生的效果。
三八式步枪的子弹细长,偏偏缠距很短(枪膛中膛线绕一圈的长度)只有200毫米,是当时各国步枪里最短的。这就造成6.5毫米步枪弹出膛时转速很高,章动也很大。所谓章动,就是子弹在绕自己中心轴旋转的同时,轴心也会绕圈摆动的一种现象。转速越高,出膛时子弹章动也越大,待飞出一定距离后,章动才变小趋于稳定。出枪口100-200米距离上,6.5毫米步枪弹章动还未稳定,击中人体时容易失稳翻滚,造成很大的创伤。
到了300米左右的距离,章动基本稳定了,此时杀伤动能的释放主要依赖6.5x50SR步枪弹特殊的被甲结构。
这是6.5毫米有板尖头弹的剖面,注意其被甲结构,弹头前半部分的被甲较厚,靠近尾部的被甲较薄,这个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增大弹头重心靠后部分铅芯重量,让弹头重心靠后,有利于飞行稳定和存速,但是意外地出现了一个好处:在300米左右距离上,6.5x50SR步枪弹存速还有600米/秒,配合它的高自传速度(小缠距带来的),命中人体时弹丸很容易变形,尾部较重的铅芯朝前挤,把弹体后部较薄的被甲挤破,形成扩张,加大创伤。
所以,在300米距离内,弹头存速不低于600米/秒的时候,三八式步枪发射6.5x50SR步枪弹的致伤效果是很好的,近距离靠章动,远一点靠弹头被甲破裂变形。
而“一枪两个眼”的情况,主要发生在300米外。由于6.5x50SR步枪弹弹头轻,存速性能天生不好,出了300米,存速就降到600米/秒以下,此时章动没了,因为存速低,铅芯挤压变形的效果也没了,又偏偏弹头细长自转速度高,弹头过稳、翻转力矩不足,就出现了直进直出的情况。
一般步枪的实战交战距离不会超过400米,在这个距离内三八式步枪的致伤效果都是不错的,在当时世界上正式列装的几种6.5毫米口径军用步枪弹中,6.5毫米有坂尖头弹尽管不是威力最大,但弹壳长度最短,全弹质量也最轻,其尺寸、质量和威力三点的平衡把握得最好。该弹用在三八式步枪上时,具有很好的射击精度以及柔和的后坐力,有利于士兵提高作战效能,所以可以说槽点不大,甚至还要赞扬几句。而且子弹口径缩小后重量减轻了,全弹质量只有21.7g,而采用“S”弹头的毛瑟尖头弹质量达到23.7g,一名步兵同样是携行120发弹,前者就可以减轻240g的负重,还不用说因此带来的原材料减少所降低的成本。这对于日本这样一个地域狭小、资源匮乏的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而6.5x50SR步枪弹的缺陷,主要体现在机枪上,这就是我之前说的“不同武器发射”
上面这张图,左侧是6.5x50SR有板步枪弹,中间是6.5x50SR、7.7x58、7.7x58SR,7.7x58用于九九式步枪(右边那个桥夹就是)和九九式轻机枪,7.7x58SR用于九二式重机枪。
前面说过,6.5x50SR步枪弹的致伤效果需要较高的存速才发挥得出来,在三八式步枪上,因为枪管长,打得出较高的初速(770米/秒),虽然弹头轻存速性能不好,但是还能保证300米内存速够用。可到了机枪上,无论是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还是九六式轻机枪,枪管长度都比三八式步枪短,这个初速打不出来,子弹不到300米距离存速就跌过让弹头被甲破裂的600米/秒这个门槛,“直进直出”的现象出现得更早,致伤效果自然不够用了。用在三八式重机枪上作为重机枪弹使用时,因为口径太小远距离存能太低、压制能力差,而且过小的弹头不适合设计特种弹,影响重机枪战术作用发挥。更加糟糕的是,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抽壳速度快动作猛烈,发射6.5x50SR步枪弹时很容易出现抽断药筒、拉断弹底的故障;而且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的枪膛升温速度快,容易发生发射药自燃事故。为了在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上正常发射,日本还生产了一种减装药的6.5毫米步枪弹,发射药质量从2.3g减少到2g,并改用耐高温发射药,包装盒上有“十一式轻机铳”字样。由于减装药,子弹初速更低,“直进直出”的情况变得更加恶劣。所以日本后来还是研制生产了7.7x58、7.7X58SR枪弹,前者用在九九式步枪和九九式轻机枪上,后者用在九二式重机枪上。
所以三八式步枪并不差,搭配的6.5毫米步枪弹也不差,至少在火力密度不高、徒步步兵为主的中国战场上是很适应的,这也得到军阀部队和抗战时中国军队的肯定。至于有的人说“中正式步枪比三八式步枪先进一代”其实是强行套欧洲短步枪的发展潮流,强行拔高中正式步枪。西欧战场军队机械化出现得早,对步枪长度比较敏感,所以短步枪这一步迈得早,但是脱离战场环境强行要得出“谁先短谁先进一代”就不对了。6.5x50SR步枪弹的问题,主要是不适合机枪。
说在前面
评论里有些人,在和我掐关于大凤的问题....
希望围观的其他小伙伴可以好好研究一下,感觉剖析的挺有道理的,毕竟现代研究没必要玩什么推卸责任。
还有一些人,在我和掐大和鸭滑的问题,我想这个任何一个稍微权威的二战战舰论坛都会有正确的结论,妄图用打滚和二分法/感觉打败我没用的。我早写了回答了。
知乎回答:大和级和衣阿华级,哪个才是战列舰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
http://www. zhihu.com/question/4346 2818/answer/111955935最后呢,和我讨论蝗国重巡标排超过条约用道德论证蝗国重巡不好的,我只能说...。
stay young stay simple. always naive.
====下面是原回答===
双鹤和大凤
前者是优秀的舰队航母和飞行器载体,5560平机库面积头顶青天,3w3排水量机库面积比3w4的饺子(3948平)大得多。
后者是优秀的舰队装甲航母,不小的机库面积
(4957平),优秀的装甲设计,对飞行甲板的防护理念和绝对效果虽然比不上隔壁英国装母,但是机库面积却要大得多。
(某些嘴炮二战党拿着装载数量装聋作哑我也懒得回答)
在不看损管素质和飞行器质量下,单单论证两型都是非常优秀的Aircraft Carrier,大凤更是比饺子高的不知道哪里去了。
蝗国6炮/10炮重巡大队,比隔壁CA高的不知道哪里去了。
蝗国的大和级,这可是41年底下水的东西,单舰吊打全世界任何一条BB到自己被炸死。
92步兵炮,这个不多说。其他的实在是太难想到了,盟军基本同时期都拥有更好的装备。
当然防空死光不算
另外,蝗国也是有导弹的,
细节原文收录在美国海军赴日技术行动(Naval Technical Mission To Japan,缩写为NavTechJap)报告中。是美国海军赴日技术行动组与美国陆军技术调查小组(Army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Group,ATIG)汇总之前各报告后发布的完整版本。
(注:本文最早的版本是海军赴日技术行动组的“日本红外装置,条目1—导弹的制导,编号为X-02-1,撰于1945年9月4日”)
本文全文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
热导炸弹的引信部分(ATIG Report #262 dated 12 Dec 1945, “Heat Homing Bomb, Fuse System”)
无人飞机的驾驶系统(ATIG Report #32 dated 2 Nov 1945, “Control System for Pilotless Aircraft”)
日本空基反潜环形搜索鱼雷(ATIG Report #92 dated 16 Nov 1945, “Japanese Airborne Anti-Submarine Circling Torpedo”)
日本无线电制导飞行炸弹I-Go(ATIG Report #114 dated 20 Nov 1945, “Japanese Radio Controlled Flying Bomb I-Go”)。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