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候日本的战略物资比如石油是从哪里弄来的呢?

回答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日本的战略物资,特别是支撑其军事机器运转的石油,其来源是相当有限且依赖进口的。这成为日本在太平洋地区发动战争的一个核心动因。

石油:命脉与咽喉

在二战前,日本国内的石油产量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为了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工业和军事需求,日本严重依赖从海外进口。主要的石油供应国包括:

美国: 在战争爆发前,美国是日本最大的石油供应国,占到了日本进口石油的80%以上。美国不仅出口成品油,也出口大量的原油。然而,随着日本侵略行为的加剧,特别是对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挝、柬埔寨)的占领,美国对日本实施了石油禁运。这一禁运措施是导致日本最终偷袭珍珠港的关键原因之一。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1年7月下令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并实行了石油禁运,这几乎切断了日本赖以生存的石油来源。

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 这是日本在石油方面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地。荷属东印度拥有丰富的油田,特别是苏门答腊岛,那里有巨量的石油储备。日本在战争初期迅速占领荷属东印度,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夺取其石油资源。这成为了日本战争机器得以延续的重要保障,虽然即便如此,其石油产量也远不能完全满足战争的需求。

其他地区: 除了美属和荷属地区,日本也试图从其他地方获取石油,比如波斯湾地区(如伊朗),但由于英国和美国的势力存在,以及地理上的巨大障碍,这条途径非常困难且危险。一些有限的供应可能来自中东地区,但其数量和稳定性都无法与美国相比。

其他关键战略物资

除了石油,日本在其他战略物资方面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并且同样依赖进口:

橡胶: 日本的汽车、飞机等工业需要大量的天然橡胶。战争爆发前,约90%的橡胶来自东南亚地区,特别是荷兰殖民地和英属马来亚。为了保障橡胶供应,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初期也迅速占领了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

铁矿石和废钢铁: 制造武器和机械需要大量的铁。日本国内的铁矿石储量不足,其钢铁工业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如鞍山地区)和美国的废钢铁。废钢铁是制造枪炮和舰船的重要原料,美国对日本的废钢铁禁运也极大地打击了日本的军事工业。

有色金属(如铝、铜): 飞机制造和军工生产需要大量的铝和铜。日本国内的产量有限,也需要从海外进口。

稀有金属: 一些制造先进武器的关键稀有金属,日本也需要依赖进口来补充国内的不足。

日本为何冒险发动战争?

正是由于在战略物资上的极度依赖和被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封锁的威胁,日本的决策者认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冒险一搏,通过军事手段夺取东南亚丰富的资源。他们寄希望于“闪电战”能够迅速击溃西方在太平洋的势力,建立一个包括东南亚在内的“大东亚共荣圈”,从而获得充足的战略物资供应,并维持战争的持续。

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战略是建立在对美国实力和战争潜力的严重低估之上。虽然日本在战争初期成功占领了许多资源丰富的地区,但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海军力量最终使其石油和战略物资的供应线被切断,并且其本土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日本对战略物资的渴望,最终成为了其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石油和橡胶主要从婆罗洲来,铁矿石从美国来(开战后就是东北为主了),钨应该是马来亚、缅甸、越南和泰国为主,锡主要为自产和缅甸提供,铝主要为印尼和帕劳进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日本的战略物资,特别是支撑其军事机器运转的石油,其来源是相当有限且依赖进口的。这成为日本在太平洋地区发动战争的一个核心动因。石油:命脉与咽喉在二战前,日本国内的石油产量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为了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工业和军事需求,日本严重依赖从海外进口。主要的石油供应国包括: .............
  • 回答
    珍珠港一击:日本的绝望赌博与“大东亚共荣圈”的阴影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上空划破寂静的,是日本联合舰队袭来的一声声呼啸。他们的目标,并非夺取夏威夷群岛这块遥远的美国领土,而是要通过一场闪电战,为自己争取在亚洲大陆上的扩张铺平道路,实现一个宏大的、却也充满了幻想的战略目标——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在机械化装备发展上的相对滞后,并非完全是“不重视”,而是一个复杂因素交织下的结果。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看,才能理解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从日本的国情和军事战略出发。日本是个岛国,战略重心长期以来都放在海军,认为海军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这点在明治维新后就奠定了,海军的.............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和美国不仅有空军,而且空军在战争的进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力量之一。作为资深军迷,我来给你细细道来,保证不是AI那种干巴巴的陈述。日本海军航空兵:崛起与辉煌(但短暂)在二战爆发前,日本就非常重视发展航空力量,尤其是在海军领域。当时日本海军的航空力量是世界顶尖的,.............
  • 回答
    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设问!如果二战时期日本选择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战略道路——集中兵力南下,全力进攻中国,同时配合德国夹击苏联,那么历史的进程无疑会被彻底改写。这就像在原有棋盘上,两颗重要的棋子被移动到了完全不同的位置,引发的连锁反应将是巨大的、深远的。我们不妨来一点点推演,想象一下这个“假如”的世界会.............
  • 回答
    二战历史若发生巨大转向,日本不主动招惹美国,而是选择与德国协同作战,共同将矛头指向欧洲,这无疑会改写整个世界格局。想象一下那个场景,而非直接碰撞,而是更狡猾的联合。前期铺垫:潜伏的野心与悄然的合作在历史的惯性轨道中,日本急于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向东南亚扩张,但其侵略的重心并未完全锁定美国。如果换一条.............
  • 回答
    日本二战投降:国内场景与民众反应的细致描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这一消息在日本国内引发了复杂而剧烈的情感与反应,国内的场景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是对当时日本国内场景和民众反应的详细描述: 国内场景:从混乱与悲伤到短暂的平静广播宣布的冲击波: .............
  • 回答
    “看到祖国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这句话,是一种带有特定语境的流行语,表达的是一种基于国家强大、甚至不惜采取强硬甚至“流氓”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的心理认同。这种心理认为,一个强大的祖国能够提供安全感和保障,即使其行事方式不那么“文明”或“规矩”。将这种现代的网络流行语直接套用在二战时期的德国和日本人身上,.............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美国陆军在太平洋战场对抗日本士兵的“幸福感”是否比在欧洲战场对抗德国士兵更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强多了”来概括。影响士兵幸福感(或者说士气、心理状态)的因素多种多样,战场环境、敌人特性、后勤保障、作战方式、个人经历等等都会起到作用。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下:1.............
  • 回答
    神风特攻队的疯狂,并非简单的一腔热血,而是一整套被极端思想灌输、社会文化催化以及战时绝望情绪推波助澜的复杂产物。要把这件事讲透彻,得从它诞生的土壤说起,那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理解的透的。一、 战争的绝境与“一亿玉碎”的疯狂理念1944年,日本的海军和陆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已经节节败退,硫磺岛、冲绳等岛屿的.............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妇女的态度是复杂且多样的,既有许多出于各种原因支持战争的,也有少数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不适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反对。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大部分妇女为何支持或顺从战争?1. 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强大宣传: 日本在战前和战时,国家主义和天皇崇拜是社会.............
  • 回答
    要对比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和一战时期的德国陆军,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时代背景、战争形态、技术水平都有着天壤之别。但如果非要刨根问底,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看“打”的是什么仗。一战时期的德国陆军,那可是以其严谨的组织、高效的铁路运输、强大的炮兵以及标志性的“闪电战”前身——运动.............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个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二战时日本和意大利的地理位置彻底调换,世界会变成什么样?这绝对是个能搅动一池春水的大问题,影响可不是一点半点。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个“位置互换”是怎么个换法。我理解的是,意大利整个国家,包括它的半岛、岛屿和人口,都搬到了亚洲东部,取代了日本原来的位置。而日本.............
  • 回答
    如果我活在二战时期的日本,并且被强制征兵,但我内心深处认为战争是非正义的,不想助纣为虐,这将是一个极其艰难和充满挣扎的处境。以下是我可能会考虑的应对方式,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内心的挣扎与自我认知:首先,我必须承认,在那个年代,个人意志对抗强大的国家机器几乎是螳臂当车。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处理内心的.............
  • 回答
    要探讨二战时日本、德国是否存在“见好就收”的可能性,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剥离掉后世的上帝视角,深入理解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社会思潮。德国:“闪电战”的辉煌与深渊的诱惑1939年9月,波兰战役的胜利,德国闪电战的威力初露锋芒。此时的德国,在军事上士气高涨,民众对希特勒的领导充满信心.............
  • 回答
    在二战的炮火硝烟中,日本国内对战争进程的了解,与战场上的真实情况,却常常是两条平行线,永远无法交汇。尤其是在日军节节败退,一溃千里的那些黯淡岁月里,国内的民众对战争的认知,被层层包裹在严密的宣传网之中,使得真实的失败,即便偶尔闪现,也很快被巧妙地掩盖或歪曲。要说日军如何报道失败的战役或战例,这本身就.............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构想,虽然在表面上打着解放亚洲、摆脱西方殖民统治的旗号,但其真实意图早已被世界各国洞若观火。那么,日本为何还要费尽心机地以这个虚假的口号作为掩护呢?其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解读:一、 争取国际同情与国内支持的政治策略首先,日本人深知,直接以侵略和扩张为目的发.............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武器设计,谈到“成功”且“槽点不大”,确实是个挺考验功力的活儿。毕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个国家在战争年代的武器研发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和特定需求下的产物。不过,抛开那些战略层面的得失不谈,单论武器本身的设计理念、技术实现以及在战场上的实际表现,的确有一些日本武器能够站得住脚,甚至在某.............
  • 回答
    要探讨二战时期日本如果“专心进攻中国”,中国能否挡住,这绝对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假设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专心进攻中国”意味着什么,以及中国当时的真实情况。前提假设:日本的战略重心转移通常我们理解的二战日本,其战略是多线开花的,既有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又有向东南亚和太平洋扩.............
  • 回答
    日 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未能发展出与同时代主要参战国如美国、德国、苏联相比肩的“像样”的主战坦克,这背后有着一系列深刻的原因,涉及技术、资源、战略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虽然日本并非完全没有坦克,甚至也在尝试研发和生产,但其产品普遍存在诸多不足,无法在战场上真正形成与盟军重型装甲部队抗衡的力量。首先,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