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候的日本为什么如此不重视,陆地机械化装备的发展?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在机械化装备发展上的相对滞后,并非完全是“不重视”,而是一个复杂因素交织下的结果。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看,才能理解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得从日本的国情和军事战略出发。日本是个岛国,战略重心长期以来都放在海军,认为海军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这点在明治维新后就奠定了,海军的现代化建设也确实是日本早期军事发展的重点,而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相比之下,陆军虽然也强大,但在国家整体战略优先级上,总有那么点“二号种子”的意思。

那么,为什么陆军也这么重视海军呢?原因很简单:日本资源匮乏,特别是石油和金属矿产,这些都是发展重型机械化装备必不可少的。海军的舰船虽然也消耗巨大,但相对而言,维持一支强大的海军,在广阔的太平洋上投射力量,被认为是更符合日本地理条件和资源现状的选择。而且,海军可以有效地封锁海上交通线,这对于一个依赖进口的岛国来说,至关重要。

再者,日本陆军内部,尤其是关东军这些在亚洲大陆作战的部队,他们的作战环境和对手不同。在早期,对付的是俄国(然后是苏联)和中国军队,这些对手在机械化方面本身就不是世界顶尖水平。再加上日军战术思想中,强调“精神”、“勇猛”和“人海战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装备发展的看法。他们更倾向于认为,只要士兵意志顽强,就能克服装备上的劣势。这种思想在面对技术优势明显的对手时,往往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在早期,似乎还能“蒙混过关”。

说到底,就是资源和战略思想上的“双重约束”。

当然,这也不是说日本陆军完全没发展机械化装备。事实上,他们也生产了坦克,比如九七式中型坦克、九五式轻型坦克等,还有各种装甲车、火炮牵引车、卡车等等。从数量上来说,到战争后期,日军陆军的机械化装备数量也在缓慢增长。问题在于,这些装备的质量、技术水平、性能以及产量,都和英美等国存在显著差距。

比如坦克的研发和生产,日本的坦克设计思路,很多时候受到欧洲的影响,但由于技术积累和工业基础的限制,出来的产品往往在装甲防护、火力输出和可靠性上不如人意。而且,坦克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也难以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美国相比。一辆辆坦克从工厂出来,可能还不如美国生产的一批的零头多,而且性能上还有明显差距,这在战场上就很难形成有效战斗力。

更重要的是,日本的机械化发展,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步炮协同”加上少量机械化载具的层面,很难实现像美军那样,坦克、装甲车、卡车、自行火炮等构成一个高度协同的作战体系。他们的机械化部队,更多是作为步兵的辅助力量,而不是独立作战的突击力量。

还有一点非常关键,那就是后勤保障和燃油供应。日本国内的石油资源极其匮乏,战争一旦打响,对海外石油的依赖就更加致命。大量的坦克、装甲车、军用卡车以及海军的舰船,都需要消耗天文数字的燃油。为了保证海军的航行,陆军在燃油配给上就受到了很大限制。这就导致即使有机械化装备,也经常因为缺乏燃油而趴窝,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多日军的坦克,在战场上不是被击毁,而是因为没油而被放弃。

此外,日本的工业体系本身也有问题。虽然在一些精细化制造领域有优势,但在重工业,尤其是大规模生产能力方面,与美英等国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生产坦克需要的钢材、发动机、传动系统等零部件,在质量和产量上都难以满足需求。而且,日本的工业发展还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壁垒,各个军工厂和企业之间的协调也不够充分。

最后,从战术思想上来说,前面也提到了,那种“精神至上”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对装备发展的投入。他们总认为,靠士兵的勇猛和牺牲精神,就能弥补装备上的不足,这种思维定势在面对现代化战争时,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并不是日本人完全不重视陆地机械化装备,而是他们在资源、战略、技术、工业基础、后勤保障和思想观念等多个层面,都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了日本陆军在二战中的机械化发展相对缓慢,也无法形成与同盟国相抗衡的强大机械化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蝗国很穷的。

1934年,日本汽车产量2701辆。1935年,汽车产量5355辆。1936年,日本汽车产量是8841辆(可怕的是哪怕日本就这点产量,民国一年的钢铁产量都不够日本造汽车)。。。。

被这样的穷逼按在地上摩擦了14年,民国穷弱成啥样,实在是超出我辈想象力极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