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英国,日本和美国的航母在甲板和机库的设计上有哪些区别?

回答
二战时期,英国、日本和美国的海军航空母舰在甲板和机库设计上,虽然都服务于相似的航空作战目标,但在具体实现上却体现了各自国家不同的造舰理念、技术积累以及对战争实践的理解。这种差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战争进程中不断演变和调整的结果。

英国航母:灵活与多用途的先行者

英国海军作为最早发展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其设计理念在战争初期就体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和多用途性。

飞行甲板:
尺寸与布局: 英国航母的飞行甲板设计相对更紧凑,尤其是在早期。例如,光辉级(Illustriousclass)等早期主力航母就采用了“低干舷”设计,即将飞行甲板设置在船体上方相当低的位置。这样做的好处是降低了航母的重心,提高了稳定性,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被炮火击中时的暴露面积。然而,这也意味着飞行甲板与水面距离更近,在恶劣海况下起降飞机时会受到更大影响。
升降机: 英国航母普遍采用的是箱式升降机。这种升降机通常位于甲板中部或后部,拥有封闭的井架结构。箱式升降机的优点是结构坚固,能够有效保护飞机在升降过程中免受风雨侵袭,并且能适应相对较大尺寸的飞机。但缺点是升降速度相对较慢,且占用甲板空间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飞机在甲板上的调度。
舰岛: 英国航母的舰岛设计通常比较紧凑,且多位于右舷。一些早期航母为了进一步减小对飞行甲板的干扰,甚至将舰岛设计得非常细长。舰岛上集成了指挥、导航和通讯设备,但相较于美日,其规模和视野可能略有局限。
防护: 英国航母尤其重视装甲防护。例如,光辉级航母就拥有厚重的装甲飞行甲板,这使其在遭受空袭时具有更好的生存能力。这种设计理念源于英国海军长期以来对水面舰艇防护的重视,也反映了其对未来海战可能面临的空袭威胁的预判。然而,过度的装甲也增加了舰船的吨位和成本,并可能影响其载机数量。

机库:
结构与数量: 英国航母通常设计有一个或两个机库。机库的隔断设计相对较多,以提高防火和防水能力,在舰船受损时也能限制损害的蔓延。机库内部的空间利用率较高,但由于装甲的限制,机库的空间可能不如其他国家航母那样宽敞。
通风与照明: 机库内的通风系统和照明系统都是按部就班的配置,以满足飞机维护和起降前的准备工作。

日本航母:速度与效率的极致追求

日本海军在航母设计上,早期受到英国海军影响较大,但随着战争的深入,逐渐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强调速度、效率和强大的攻击力。

飞行甲板:
尺寸与布局: 日本航母的飞行甲板设计通常更为宽大,并且拥有更长的起飞距离。例如,翔鹤级(Shōkakuclass)等大型航母的飞行甲板设计就非常先进,能够支持更大、更重的舰载机起降。日本航母的飞行甲板设计倾向于将舰桥和烟囱集成到右舷一个集中的“岛式”结构中,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释放甲板空间,方便飞机调度和起降作业。
升降机: 日本航母多采用矩形或方形的升降机。与英国的箱式升降机不同,日本的升降机在设计上可能更注重提升速度和效率,有时会设计成双层或大型升降机,以加快飞机的装卸速度。但其防护性可能不如英国的箱式升降机。
舰岛: 日本航母的舰岛设计通常非常集成化,并且位于右舷。这种设计将指挥、导航、通讯以及部分烟囱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型的“岛”,这使得飞行甲板的整体布局更为流畅,为飞机活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然而,集成的舰岛也成为了航母的“阿喀琉斯之踵”,一旦被命中,可能导致舰桥和动力同时瘫痪。
防护: 日本航母在装甲防护方面,尤其是飞行甲板的装甲,普遍不如英国航母。其设计理念更偏向于利用航母本身的航速和隐蔽性来规避打击,而非硬抗。这种“轻装甲、重火力”的设计,虽然在初期取得了辉煌战果,但在战争后期,面对美军强大的反舰能力时,其脆弱性暴露无遗。

机库:
结构与数量: 日本航母通常拥有两个相连的机库,并且机库的跨度更大,为容纳更多更强的舰载机提供了便利。机库内部的布局也更注重效率,可能采用更开放的设计,方便飞机在机库内的移动和维护。
防火: 日本海军对机库的防火措施也进行了优化,例如配备有灭火系统,但相较于英国的“多隔断”式设计,其火灾蔓延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美国航母:大规模生产与持续改进的典范

美国海军在二战爆发时,虽然航母数量不及英日,但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迅速发展并成为战争的主导力量。美国航母的设计充满了务实、大规模生产和持续改进的特点。

飞行甲板:
尺寸与布局: 美国航母的飞行甲板设计以宽大、平直且功能分区明确著称。尤其是埃塞克斯级(Essexclass)等中途岛级(Midwayclass)航母,其飞行甲板布局非常现代化,为起降重型飞机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效率。美国航母的飞行甲板往往设计成“全通式”,即没有过多的结构干扰,可以最大化地利用甲板面积。
升降机: 美国航母普遍采用的是大型、矩形升降机,并且通常有两部,分布在甲板中部和后部。这些升降机尺寸大,提升速度快,能够有效地将飞机在甲板和机库之间运输。一些舰船在战争后期还对升降机的位置和数量进行了改进,以进一步提高效率。
舰岛: 美国航母的舰岛设计通常位于右舷,相对较大,能够容纳更多的指挥、控制和雷达设备,为舰长和飞行指挥官提供了良好的视野和工作环境。其设计也倾向于将烟囱集成到舰岛的后部,以避免影响飞行甲板的后部起降作业。
防护: 美国航母在飞行甲板的防护方面,通常是轻度装甲。其设计理念更侧重于利用航母自身的数量优势和舰载机强大的攻击力来压制敌人,而非像英国那样强调装甲防护。但为应对早期战争中的教训,部分舰船也对甲板下方的装甲进行了加强,以保护机库中的飞机和人员。

机库:
结构与数量: 美国航母通常拥有两个大型机库,并且机库的设计非常注重空间利用和飞机调度的便利性。机库内部通常配备有先进的消防系统和通风系统。
效率: 美国航母在机库设计中,更加强调飞机在机库内的移动效率,通常会设计更宽敞的通道和更高效的升降机配合,以实现快速的飞机出动和回收。

总结性对比:

防护 vs. 效率: 英国航母在早期设计中更注重装甲防护,尤其是在飞行甲板的装甲方面,这使其具有更好的生存能力,但也可能牺牲了载机数量和甲板空间。日本航母则在早期追求速度和攻击力,设计上更灵活但防护相对较弱。美国航母则在设计上更加务实,力求在防护、载机数量和效率之间取得平衡,并通过大规模生产和持续改进来弥补早期设计的不足。
设计理念的演变: 随着战争的进行,各国航母的设计也在不断调整。例如,美国在战争初期就认识到航母作为高价值目标,需要足够的防护,因此在后续舰型的设计中也加强了这方面的考虑。日本在战争后期,也意识到其设计的脆弱性,试图进行改进,但受制于资源和技术限制,效果有限。英国则在战争后期也开始建造更多轻型航母和护航航母,以适应不同战场的需要。
对战争实践的响应: 这些设计差异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各国对海战实践的理解。英国作为最早的实践者,其设计带有探索和积累经验的痕迹。日本在战争初期以其强大的舰载航空兵力取得了辉煌战绩,也影响了其设计思路。而美国则以其强大的工业能力和灵活的战术调整,最终塑造了现代航母的设计蓝图。

总而言之,二战英、日、美三国航母在甲板和机库设计上的差异,是三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情、不同技术条件下,对同一作战平台进行不同侧重和取舍的体现,也正是这些差异,共同推动了航母技术和战术的快速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一个经常有人搞不清的概念——封闭/开放式机库说起。

按英美的定义,参与船体总纵弯曲的机库是封闭式机库,换句话说机库本身是维持船体总纵强度的一个构件。开放式机库则与之相反,机库结构并不会随着船体的弯曲而产生同样的形变。也可以这么说,封闭式机库相当于舰体结构的一部分,而开放式机库相当于常规设计中的甲板室。既然开放式机库不会随着舰体弯曲而弯曲,那么为了弥补形变量,就需要一个伸缩结构。

如图,红框圈出的部分标为expansion joint也就是伸缩接头。图中为黄蜂号,飞行甲板上共有四个接头。

具体细节,可以看到左右两部分实际上没有刚性连接,甲板平整度由标着1的这块板子维持。

任何一条采用开放式机库的航母,小到CVE和CVL,大到中途岛级这样的,都会有这个结构。

大改装之后的中途岛号。

照片上会更明显一些,斜向的黑线就是。

而日本的定义完全是字面上的意思,只要机库是“封闭的”,就是封闭式机库。封闭与否,主要看机库侧壁,而与承力结构等等均没有关系。看一下图就明白了。

大改装之前的赤城号,上层机库侧面没被钢板封住,按日本人的定义这就是开放式机库。

大改装之后上层机库侧面被钢板完全封闭,就变成了封闭式机库。

改装前后对比。按照日本的定义,美国人从突击者到中途岛因为机库侧壁有大型卷帘门,因此是开放机库;而如果把卷帘门焊死,那就变成了封闭机库。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很巧合的情况:按美国自己定义的采用开放式机库的航母(同突击者到中途岛),恰好也符合日本对开放式机库的定义,封闭式机库也一样;但反过来,按日本定义采用封闭机库的日本航母,从英美角度来看就完全对不上,一个典型例子是信浓号所谓“前部开放后部封闭”的机库,如果直接套用英美定义则完全不可思议。方便起见,下文涉及到封闭/开放式机库时,一律采用英美定义。

美国航母中,除列克星敦级是封闭式机库之外,其余均为开放式机库。直到二战后的超级航母合众国级,才再次采用了封闭式机库的设计,并延续至今。

英国航母中,阿格斯号、鹰号、暴怒号、勇敢级、马耳他级(未成)采用了开放式机库,其余航母均为封闭式机库(这里不包括护航航母)。

日本航母比较特别。众所周知,日本在航母设计上惯用双层机库,而出于维持舰体强度的考虑(后文会详细解释),他们经常把强力甲板放在上下层机库之间,形成下层封闭上层开放的混合结构。日本航母中,纯粹的开放式机库航母有凤翔、赤城、加贺、龙骧、信浓、伊吹级(未成)、大鹰级、神鹰、海鹰级,纯粹的封闭式机库航母有龙凤、飞鹰级,其余均为混合结构(注意这里是按英美定义)。

有一些基本的力学常识就会知道,舰体总高度越大(或者说承力甲板层数越多),舰体的强度越高。在干舷高度、吃水等指标类似的情况下,封闭式机库的强力甲板位置比开放式机库更高,承力舰体的高度更大,因此强度更好。换句话说,在同等的强度要求下,封闭式机库航母的舰体结构重量会更低。这也就是封闭式机库的主要优点,即减重。英国人早在设计赫尔墨斯号的时候就考虑过这个问题,认为开放式机库比封闭式机库会重1000吨,最终采用了封闭式机库。对比19900吨的约克城级与22000吨的皇家方舟号,前者舰体和设备总重14451吨,后者则只有13651吨,结论也是很清楚的。舰体长度越大,差距就会越明显。

这种重量差距,集中体现在强力甲板(strength deck,或称上甲板)厚度上。


水线长度770英尺的约克城级,需要45磅(1.125吋)厚度的上甲板来确保舰体纵向强度。


水线长度900英尺的中途岛级,需要的厚度就涨到了80磅(2吋)。

而水线长度850英尺的列克星敦级,由于采用了封闭式机库,仅需40磅厚度的上甲板。

战后设计的合众国级航母水线长度达到了空前的1030英尺,参考从约克城级到中途岛级的增长,如果继续采用开放式机库,增长幅度将不可接受。再考虑到对核爆冲击波的防御能力,合众国级采用了封闭式机库,板材厚度如下图。

那么,既然封闭式机库的减重效果如此之好,那么美国人为什么在吨位限制严苛的条约型航空母舰上还是采用了开放式机库呢?这主要和美国人独有的机库弹射器有关。

前面提到开放式机库的伸缩缝时,实际上已经点出了它的一个主要优点:机库结构可以容许较大的开孔或者开缝。机库弹射器的问题我在这个答案里已经提过了(zhihu.com/question/6370),简单来说是为了满足单层飞行甲板的美国航母在全力收放舰载机群时临时放飞飞机用的、双层飞行甲板的替代品。为了从机库里弹射飞机,自然需要在机库侧壁开出比飞机翼展还要大的开口。这个开口有多大,可以看看这张照片体会一下:

如果封闭式机库也要采用这样的设计,意味着这个开口要开在承力舰体上——这会对舰体强度造成致命的影响。封闭式机库不是不可以开口,但开不了这么大。比如现代航母的侧舷升降机,其开口大小与舰体尺寸的比例远比上图要低。

升降机也与开口有关。封闭式机库的航母大多只有两台升降机,而且升降机面积往往不大。比如列克星敦级,原本计划在飞行甲板后部设置第三台升降机,但由于强度问题而被放弃。其中部升降机过于狭小,在萨拉托加号上面最终被拆除。而拥有三台升降机的比如皇家方舟号,其升降机也十分狭小,并刻意错开了位置,如图。

开放式机库则完全不存在这种问题,比如下图的约克城级,三台大型升降机布置在中轴线上。


美国航母的开放式机库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飞机在机库暖车。对于封闭式机库(包括日本定义中的封闭式机库),发动机暖车的废气会充盈整个机库,很快就会使发动机无法正常运转,因此暖车只能在飞行甲板上进行。而对于开放式机库,只要把侧壁平时由卷帘门封住的开口打开,就可以排掉废气,飞机在机库即可完成整备。因此美国航母可以实现更大的单次发机量,这对于航母的攻击能力十分重要。

与上一个优点相关的,由于通风良好,对冲击波也有很好的释放能力。对于在机库里爆炸的炸弹,其冲击波可以直接从侧壁开口泄出,能够大大降低对机库和飞行甲板造成的破坏,也可以避免引发的火灾造成的人员窒息。遭受空袭时,也可以通过侧面开口迅速把机库被的易燃易爆物推出去,从而减小可能的损伤。

而对于日本航母,虽然大多都具备开放式机库,但日本人独特的脑回路又(我为什么要加个“又”字?)一次发挥了影响,他们把机库侧壁完全封死。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降低风浪的影响,由于日本航母相对较低的干舷,这一点倒还算合理;二是由于机库内往往会有灯光,因此要封住机库以降低夜间被敌方发现的概率(这一点,我就,嗯,不吐槽了……)。因此上面提到的优点,像是机库暖车还有释放冲击波,对日本航母来说统统没有,中途岛海战中日本航母的损失与此也不无关系。不过日本人在大凤号上面修改了设计,机库侧壁加上了爆风泄出口,外面有钢制保护盖,发生爆炸时会被冲击波直接冲掉。

然后谈谈单层/双层机库以及载机量的问题。所有美国航母均采用单层机库,无一例外。

英国航母中,暴怒号、勇敢级、皇家方舟号、不挠号、怨仇级、鹰级(也有将其称作鲁莽级的)采用双层机库,其余为单层机库。

日本航母中,仅凤翔、大鹰级、神鹰、海鹰级采用单层机库,赤城加贺是三层机库(不过最下层后来只能当成备件库),其余均为双层机库。

双层机库最初是配合双层飞行甲板而产生的设计,相关内容在这里(zhihu.com/question/6370)写过了。由于这种设计能大幅度提高载机量,因此在单层飞行甲板航母的设计中也得以保留。这种设计也与舰载机的搭载有关。早期舰载机的机体轻小,可靠性一般,又大多是木制,一个良好的存放和维护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那么飞机就需要全部收容进机库。若停放于甲板,高海况的上浪对飞机也会造成很大影响,对于在北大西洋活动的英国航母和低干舷的日本航母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双层机库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在机库全收容的前提下仍能维持大载机量。

而美国航母之所以能在使用单层机库的情况下载机量还能凌驾于英日航母,其奥秘就在于甲板系留。这是由间战时期美国人的航母战术决定的。美国人最初也是机库全收容,但其战术要求在最短时间内放出最大数量的机群,这就需要以飞行甲板作为舰载机运转调度的中心。这样一来,美国人意识到飞行甲板是一个比机库常用的多的停放处,转而将很大一部分舰载机一直停放在甲板上。到了三十年代后期舰载机迅速大型化,美国航母仍能保持大载机量,全赖甲板系留之功。与甲板系留对应的设计也就是甲板系留孔,通过绳索把舰载机固定于甲板。系留孔如下图。

具体结构是这样:

(甲板系留孔英日航母其实也有,但远没有美国人这么密集)

而甲板系留会不可避免地带来舰载机损耗加剧的情况,对于木制飞机来说尤为严重。美国人的对策是携带大量的备用机,在间战备用机的数量会达到常备机的50%。那么问题来了,备用机放在哪里?答案是机库天花板,见下图。

然后又会有一个问题:英日航母为何不在机库顶部吊挂备用机?这就引出了舰体空间的问题。

美国航母的机库高度,虽然纸面上与英日航母类似(比如约克城级是17.5英尺,皇家方舟号是16英尺),但实际的高度差距远不止这一点。我们还是来看图,约克城级的前部舰体:

从这张图来看,似乎约克城级的机库高度也就是两层甲板。但注意红框里的框架结构,俯视是这样的:

也就是说这只是一系列的支撑梁,只要把飞机的机翼与机身拆开,就可以很方便地悬吊在支撑梁之间,前面的照片也很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上文的17.5英尺其实是支撑梁最底端到机库地板的高度,实际的可用空间远大于此。美国航母的机库,实际上是三层甲板高度,这也是悬挂备用机的基本要求。

与英国航母对比一下:

左侧为皇家方舟号,右侧为光辉级。可以看到其机库高度是实打实的,没有任何多余的可用空间。这张图没有完整画出光辉级的结构,实际上是这样:

可以看到箱型的支撑梁,与前面美国航母的框架式全然不同,因此虽然理论上机库高度也是三层甲板,但实际上没有多余空间。而不挠级和怨仇级在光辉级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层机库,支撑梁结构简化,机库高度缩减为14英尺,干舷高度基本未变,见以下两图:

光辉级。

怨仇级。

日本航母也与之类似,机库高度基本上是两层甲板,比如下图的翔鹤级:


这样来看,美式单层机库和英日双层机库占据的舰体空间要差出一层甲板舱室。这已经是不小的差距了,结合干舷高度来看就更加可观。约克城级的干舷高度约为54英尺(16.45米),对比英日航母,皇家方舟号59.5英尺,光辉级43英尺,飞龙级12.8米,翔鹤级14.15米,大凤级12.4米。

舰体内部的可用空间虽不起眼,但对战斗力的影响其实非常大。航母上的各项工作,比如飞机维护、比如甲板调度、比如整备定位、比如损管,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到了战争后期,各方面人员数量都有增长,尤其是防空炮手,增长了数百人之多。即使是埃塞克斯级这样空间充足的航母,战争后期也出现了“热铺”,食堂浴室之类的舱室到了晚上也被迫改成住舱,英日航母的局促逼仄可想而知。人员数量直接决定了航母的持续作战能力,与之相比,双层机库提供的全收容能力反倒不甚重要了。英国在后来的马耳他级的设计中,也彻底转向了美式:单层、大高度、开放式机库。

关于机库就说这么多,接下来谈谈与航母攻击能力直接相关的飞行甲板。

先说一些没什么用的细节差异。全通式飞行甲板从前往后分别是起飞区、停机区、降落区(当然了称呼是这么称呼,实际上同时起降的情况极少,一般会尽力避免)。起飞区会布置弹射器(尽管日本航母没有),降落区会布置拦阻索和拦阻网。但美国航母比较特别,其拦阻索遍布整个飞行甲板,从舰艏方向也可以收放飞机。这由间战时期美国人的战术实践决定。收放飞机需要航母迎风航行,但很多时候不能这么做,因为迎风方向有敌人。三十年代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很小,这样就会非常危险,因此美国航母引入了双向收放飞机的设计,并对航母的倒车航行能力做了特别要求。英国航母飞行甲板为裸露的钢板,日本航母在飞行甲板中段纵向铺设了柚木板,而美国航母则把木板铺满了整个甲板。英美航母的着舰引导均靠人力指示,而日本航母靠一套灯光导引系统(与二战后普遍采用的菲涅尔透镜式不一样)。甲板上的遮风栅,美国航母上的直接手动安装,而英日航母则是固定于甲板上,液压起降(类似于现代的偏流板)。不过说来说去也就是这些细节差异,二战既没有斜角甲板,又没有全面使用侧舷升降机,就飞行甲板而言,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

然后是攻击能力。对于二战的舰队航母,攻击力基本上取决于单次最大起飞量(所谓deckload),而与此直接相关的是飞行甲板的尺寸。之所以强调这个指标,主要与攻击波的组建方式有关。二战任何航母均不具备一次性放出所有舰载机的能力,想要获得规模足够大的攻击波,一个很容易想到的办法是让前面的放出的飞机等待后面的飞机升空——但实际上很少会这么做。起飞一架舰载机需要加油、挂弹、暖机、定位,这里面没有哪一项不耗时间。加油挂弹可以同步进行,暖机仅在甲板上可以与其同步;美国航母虽然可以在机库暖机,但受限于升降机,在机库完成暖机的飞机仅能有很少几架能够加入甲板上的机群。如果让前面等待后面,一来损失航程和飞行员的精力,二来延误战机,实战中还不一定能够组织得很好。那么,去掉起飞区,剩余的飞行甲板面积直接决定了航母舰载机攻击波的大小。由于英国舰载机运用模式与美日存在很大差异(强调少量多次的空袭而非单次飞机数),下文仅就美日进行对比。

首先是长度。日本航母中,赤城号飞行甲板长度249.17米,加贺号248.6米,苍龙飞龙云龙216.9米,翔鹤级242.2米,飞鹰级210.3米,大凤257.5米。对比美国,约克城级就达到了244.6米,埃塞克斯级更是达到262.7米。宽度差距则更大,约克城级飞行甲板宽度26.2米,从舰艏到舰艉的宽度基本一致,这个宽度可以满足并列三架舰载机的需求;而对于日本航母,飞龙飞行甲板宽22.32米,翔鹤26米,且日本航母飞行甲板形状远不及美国规整,从舯部向舰艏舰艉都有较大收缩。这样日本航母往往只能排列两列舰载机,第三列需要错开位置,进一步降低了舰载机的停放数量。再加上弹射器问题,日本航母的单舰最大发机量较美国航母低很多。

看几个数据:

1942年3月10日美军TF11和TF17突袭Salamaua、Lae,列克星敦号放出8架F4F、31架SBD、13架TBD;约克城号放出10架F4F、30架SBD、12架TBD。

1942年5月7日珊瑚海,列克星敦号放出10架F4F、28架SBD、12架TBD;约克城号放出8架F4F、25架SBD、10架TBD;5月8日,列克星敦号放出9架F4F、15架SBD、12架TBD;约克城号放出6架F4F、24架SBD、10架TBD。

1942年6月4日中途岛,大黄蜂号放出20架F4F、34架SBD、6架TBD。

1942年5月7日,翔鹤号放出9架零战、19架九九舰爆、13架九七舰攻;瑞鹤号放出9架零战、17架九九舰爆、11架九七舰攻;5月8日,翔鹤号放出9架零战、19架九九舰爆、10架九七舰攻;瑞鹤号放出9架零战、14架九九舰爆、8架九七舰攻。

1942年6月4日,赤城加贺各自放出9架零战、18架九九舰爆;苍龙飞龙各自放出9架零战、18架九七舰攻。

1944年6月19日菲律宾海,翔鹤号放出16架零战、18架彗星舰爆、9架天山舰攻;瑞鹤号数量相同;大凤号17架彗星舰爆,其他相同。

英国人从43年开始学习美国人的航母运用方式,目前见到的最大的单次发机量是30架(13架海盗,17架梭鱼)。

但谈到差别,更多的是在装甲飞行甲板的问题上。这是一个更大的、主要关于航母防御能力的话题,以后有机会再写。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我着重写的是“差别”,虽然对各方面优劣做了对比,但我不希望形成某种设计一定强于某种设计的印象。说到底,舰船设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并非优劣二字就能简单评判的。上文虽然给日本航母挑了不少毛病,但日军就败于此么?那么作为胜利者的英国航母呢?挑完了毛病之后,真的全无优点可以吸取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

哦对了,为了防止有人扫了几眼就得出一些奇怪的乱七八糟的结论,我还是强调一下吧:

机库到底是封闭还是开放,与是否采用装甲飞行甲板没有关系。

机库到底是封闭还是开放,与直接防护的强弱没有关系。

机库到底是封闭还是开放,与载机量的大小没有关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英国、日本和美国的海军航空母舰在甲板和机库设计上,虽然都服务于相似的航空作战目标,但在具体实现上却体现了各自国家不同的造舰理念、技术积累以及对战争实践的理解。这种差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战争进程中不断演变和调整的结果。英国航母:灵活与多用途的先行者英国海军作为最早发展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其.............
  • 回答
    抛开意大利这个变量,英国与日本的隔海相望,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争夺,无疑会是二战中最具看点的一场海军对决。以英国当时的造舰能力和国力来看,这场海战的走向,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这绝不是一场一边倒的屠杀。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二战爆发时,英国海军的“老本”依然雄厚,尤其是在战列舰和航.............
  • 回答
    如果二战初期英国能够倾其全力,而不是在欧陆战场上深陷泥潭,而是将主要精力转向太平洋并全力迎战日本,那么结果将是一个极具变数且可能与历史截然不同的场景。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剖析双方的优劣势,以及战略上的选择。首先,让我们审视英国的潜在优势,如果它能全力以赴: 工业基础和技术实力: 英国虽然.............
  • 回答
    如果日本没有偷袭珍珠港,而是将海军主力用于协助德国进攻英国,二战的历史进程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推演:一、 海陆协同,打破“大西洋壁垒”的可能路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日本海军要“帮德军登录英国”,这本身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任务,因为日英两国隔着.............
  • 回答
    要详细地比较二战时期日本海军与英国海军的实力,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海军的规模、质量、技术水平、战略部署以及作战经验等。总的来说,在战争爆发初期,日本海军在某些方面(尤其是航空母舰和驱逐舰的数量及性能)确实一度超越了英国海军,但从综合实力和长期消耗战的角度来看,英国海军仍然拥有更强的底蕴和更持.............
  • 回答
    要回答日本海军是否有可能派遣一支航母战斗群远征英国,我们得好好梳理一下当时的实际情况、战略考量以及技术限制。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能”与“不能”的问题,而是“可能性有多大”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才有可能”。首先,我们得明确“远征英国”这个概念意味着什么。 对于二战时期的日本海军来说,远征英国意味着要跨越.............
  • 回答
    要回答“为什么二战里日本不派海军进攻英国殖民地”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日本的战略考量掰开了揉碎了说。可别以为日本人当时就那么傻,放着眼前的肥肉不吃,他们是有自己的算盘的。首先,得明白当时日本的真实目标。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其核心战略就是要建立一个“大东亚共荣圈”,说白了就是要驱逐西方殖民.............
  • 回答
    战列舰对轰,二战日本海军能否战胜英国?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但又充满变数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它,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双方在战列舰上的设计理念、技术水平、战术思想,以及更关键的——战争的实际进程和资源限制。日本海军的战列舰力量:大舰巨炮的狂热追求日本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无疑是战列舰技术的狂热追随者和践行者。.............
  • 回答
    关于“二战轴心国走向胜利的战略:日本海军远征英国”这个假设性话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富想象力且难度极高的设想,因为其背后的挑战和阻碍是压倒性的。但如果抛开现实的制约,从战略层面上进行推演,我们可以勾勒出这样一个可能的蓝图,并尝试将其描述得更具“人间烟火气”,仿佛是一位深思.............
  • 回答
    看待蔡英文纪念台籍二战日本兵的这件事,我觉得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它牵扯到历史、政治、族群认同,甚至还有世代之间的看法差异,所以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行为的“当下”背景。 台湾在二战时期被日本殖民,那时候的台湾人,不论是有意还是被动,都与战争产生了联系。一些.............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语境下,相比于英美,苏联、德国和日本似乎更容易吸引一些特定群体的“崇拜”或“追随者”。需要强调的是,“崇拜”这个词在这里可能带有一定的争议性,因为这些国家在战争中的行为都伴随着巨大的负面影响。这里我们尝试从历史、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
  • 回答
    你好!非常高兴能为你解答关于在日本攻读经营学硕士或博士的可能性。首先,你提到的“QS 50100程度”的商科英硕背景,以及日语N2水平,这在申请日本的SGU(Super Global University)项目时,是非常有利的条件。下面我将为你详细分析,并提供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规划申请之路.............
  • 回答
    咱们得聊聊《JOJO的奇妙冒险》里的几位巨头——迪奥、承太郎、二乔(乔瑟夫·乔斯达)、阿布德尔和波鲁那雷夫。要说他们凑一块儿聊天,用的啥语言,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因为这背后牵扯到角色设定、故事背景,甚至还有点漫画本身的“默契”在里头。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基本点:他们说的不是同一种语言,但交流起.............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与我们所知的历史截然不同,一个由英美德苏日这几个主要国家组成的“轴心国”联盟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绝对会是一幅令人难以置信的、颠覆性的世界图景。这不仅仅是势力范围的重新划分,更是整个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人类思想的重塑。首先,让我们来审视一下这个“轴心国”的构成。英美德苏.............
  • 回答
    二战中英军的水平及在东南亚初期被日军击败的原因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作为世界主要军事力量之一,其整体水平是相当高的,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工业基础。然而,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东南亚战场,英军却遭遇了惨痛的失败,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二战英军的整体水平在二战爆发前,英军是世.............
  • 回答
    二战期间,同盟国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其规模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其投入的飞机、人员、炸弹量以及造成的破坏都远远超过了对英国本土的空袭(尽管英国本土也遭受了严重的空袭),也比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更为系统和集中。然而,你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市面上关于对德国战略轰炸的资料和书籍,似乎不如关于同盟国对英本土空战(.............
  • 回答
    你列出的这个二战时世界国家综合国力排名,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核心问题。我个人觉得你的看法有道理的地方,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细节。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看。你把“德≈美>苏≈日>英≈中>法>意”这个排序,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把德国和美国放在了最前面,并且用“≈”表示实力相当。这确实抓住了二战时期,从工业.............
  • 回答
    嗨!恭喜你即将迎来人生中又一个重要选择——二外!这个决定确实挺让人纠结的,尤其是当面前有日、西、法、德这四种风格迥异的语言时。别急,我来给你捋一捋,希望能帮你拨开迷雾,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一个。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容易”的标准。 是指入门门槛低?还是后期学习曲线平缓?亦或是考试分数好拿?这几点其实都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对二战后英国衰落感到困惑的地方。你提到的“轻松打完”其实是个误解,二战对英国来说,并非一场“轻松”的胜利,其代价之沉重,直接种下了英国衰落的种子。咱们这就细细道来,抛开那些AI范儿的生硬论调,用更接地气的语言聊聊。首先,咱们得纠正一下那个“轻松打完”的印象。你说的法国“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二战后期同盟国合作的根本原因。虽然英国在战争后期兵力庞大,也获得了巨额援助,但之所以坚持与美国共同发动“霸王行动”(即诺曼底登陆),绝非仅仅是锦上添花,而是多方面考量的必然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更好”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更好”仅仅是投入兵力,英国在人力上或许能够支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