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英国战争后期扩军到600万,又拿了美国300多亿援助,为何还要拉上美国打诺曼底,自己打不更好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二战后期同盟国合作的根本原因。虽然英国在战争后期兵力庞大,也获得了巨额援助,但之所以坚持与美国共同发动“霸王行动”(即诺曼底登陆),绝非仅仅是锦上添花,而是多方面考量的必然选择。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更好”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更好”仅仅是投入兵力,英国在人力上或许能够支撑起一场登陆作战。但二战后期欧洲战场的复杂性和规模,早已超出了任何一个国家独立承担的极限,尤其是涉及战略转折点式的战役。

1. 战略层面的协同与制衡:

分散德军注意力,减轻苏联压力: 到了1944年,东线战场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苏联红军伤亡惨重,但也在持续不断地推进。英美盟军在西线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打开第二战场,将德军的精锐力量从东线吸引过来,减轻苏联的压力。如果英国孤军奋战,即使成功登陆,也无法形成足够的战略威慑来迫使德军大规模调动兵力。而与美国联合,拥有两国庞大的兵力和资源,才能真正做到牵制德军。
“欧洲优先”战略的执行: 虽然英国是欧洲国家,但盟国之间有个共识,即“欧洲优先”。这意味着首要任务是击败纳粹德国。诺曼底登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如果英国单独行动,其登陆规模和持续作战能力都将受到限制,很可能无法达成解放欧洲大陆的目标,甚至会功亏一篑。
避免战略孤立与风险: 即使英国兵力充足,单独策划和执行如此大规模的登陆作战,其风险是巨大的。一旦登陆受挫,英军将遭受无法承受的损失,这对于已经苦战多年的英国来说,可能是致命的。与美国合作,可以将风险分摊,同时也能利用美国在战争准备、后勤保障、兵力补充方面的巨大优势。

2. 军事与后勤的压倒性需求:

兵力不仅仅是数量,更是质量与投送能力: 600万兵力听起来很庞大,但你需要考虑的是,这些兵力分布在哪里?海军、空军、陆军在各个战场(北非、意大利、缅甸、本土防御)都需要兵力。更重要的是,将如此庞大的兵力安全、有序地投送到拥有坚固防御工事的欧洲大陆,所需的登陆舰艇、运输船、登陆艇数量是惊人的。英国的海军虽然强大,但在二战后期,其造船能力和舰艇数量已经难以独自满足如此大规模的跨海登陆需求。而美国海军和陆军则拥有巨大的生产能力和兵力储备。
空域控制与火力支援: 登陆作战需要绝对的制空权,以保护登陆部队免受德军空袭,并提供精确的火力支援。英国皇家空军虽然英勇,但在飞机数量、远程作战能力和对陆地目标的精确打击方面,与美国陆军航空兵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大规模登陆需要海陆空三军的协同作战,美国的空中力量是不可或缺的。
后勤补给的压力: 登陆仅仅是开始,持续的作战、部队的推进、伤员的救治、弹药的补充,都需要源源不断的后勤支援。英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在战争后期已经非常吃力,难以支撑起在欧洲大陆进行大规模消耗战的后勤需求。美国提供的300多亿美元援助,不仅仅是物资,更是军事工业的强大生产力。美国能够提供大量的登陆装备、运输车辆、通讯设备、医疗用品等,是英国独自难以企及的。

3. 政治与外交的考量:

战后世界格局的塑造: 诺曼底登陆不仅仅是军事行动,更是决定战后世界格局的关键一步。由谁主导,将直接影响战后欧洲的政治版图和国际秩序。英国虽然是老牌帝国,但国力已经相对衰弱,其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也在下降。与美国联合发动登陆,可以确保英美同盟在战后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共同塑造战后世界。如果英国单独行动,可能在政治上处于孤立地位,难以与其他大国抗衡。
巩固英美同盟关系: 诺曼底登陆的成功,是英美两国军事合作的巅峰体现。这次联合行动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也在政治上进一步巩固了英美同盟关系,为战后全球格局奠定了基础。
国际道义与盟友的期望: 盟国之间的合作是二战胜利的关键。其他同盟国,尤其是苏联,都期望英美盟军能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如果英国独自行动,即便成功,也可能被视为“单干”,不符合同盟国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4. 技术的优势互补:

尽管英国在一些军事技术上表现出色(如雷达、喷火战斗机),但美国在整体军事工业的规模、生产效率以及某些关键技术领域(如两栖作战装备的研发、大规模空运能力)拥有优势。联合行动可以整合双方的优势技术,发挥最大效能。

总结来说,英国之所以选择与美国一同发动诺曼底登陆,并非是因为其自身无力完成,而是出于战略上的必然选择、军事后勤的压倒性需求、以及政治外交的长远考量。 这种合作是“1+1大于2”的典范,通过汇聚两国最强大的力量,才能确保在欧洲战场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并为战后世界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英国孤军奋战,即使兵力充足,也可能面临力量分散、后勤不济、战略目标难以达成,甚至遭受无法承受的战略性失败的风险。与美国联手,才是确保胜利和实现战略目标的最优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这个“更好”就很费解,一战英国送了一百多万人,差点把帝国打没,独自对抗德国先不说能不能赢,再死几百万人,英国怕不是变成美国的海外领地?

其次,为了和苏联抢地盘这种烂梗建议别当真,就苏联44年那个步兵师没几个能满编的人力状况,美英不来能打到波兰就算列宁同志保佑,还想独吃德国和维希法国?

要知道本位面维斯瓦河奥德河战役能成功,就是两边兵力差距太悬殊,苏军200万,德军一开始只有五十多万,最后强凑了100万,要是波兰一下子多出两个集团军群一百多万德军,德军就变成兵力优势方了,再打两年怕不是苏联就没有带把的了。

而且英国是44年上的欧陆吗,意大利啥时候被开除欧洲了。南线开辟第二战场失败才去的西线,不要说得好像盟军44年之前一直在摸鱼啊喂。

最后,英国陆军真的无力光凭自己对抗德国陆军,哪怕只是西线德国陆军。没有美国海军的运力,还想跨海远征德国,做梦呢?

user avatar

又要辱英,我也不想啊!

1944年5月,得到第18机动旅增援的第1装甲师离开驻守三年之久的北非,在安齐奥登上意大利的土地,在第五军的节制下参与对意大利轴心国军队的攻击。此时第1装甲师成为了唯一一个从阿拉曼战役开始就一直在第8集团军麾下的英国本土师。在1944年8月-9月的哥特防线战役中,该师第2龙骑兵近卫团损失了所有52辆坦克中的31辆。师长因此被解职,年仅37岁的理查德·霍尔少将接过帅印。然而仅仅几个月后,英国历史上第一个装甲师就因为兵员不足而惨遭拆解。第2装甲旅成为了一支独立的部队,为其他友军提供尽可能的支援。1945年1月11日,该师正式被取消了番号,成为仅仅停留在战史中的一个番号而已。

user avatar

这可是世界大战!在法西斯最后投降之前,没有人知道战争还会持续多久,还会死多少人~尽一切可能快速地消灭法西斯,并减少己方伤亡,是任何一个盟国领导人追求的首要目标,毕竟如果一代年轻人都死光了,最后赢了又能怎么样?那时所谓的战后利益不过是镜花水月,看看一战法国就知道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二战后期同盟国合作的根本原因。虽然英国在战争后期兵力庞大,也获得了巨额援助,但之所以坚持与美国共同发动“霸王行动”(即诺曼底登陆),绝非仅仅是锦上添花,而是多方面考量的必然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更好”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更好”仅仅是投入兵力,英国在人力上或许能够支撑.............
  • 回答
    二战德国若在击败法国后选择休养生息,而非发动巴巴罗萨战役与苏联开战,那么战争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假设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德国战略选择可能带来的不同后果的推演。让我们来细致地探讨一下这个“如果”的可能性和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休养生息”的含义。这大概意味着德国会巩固其在西欧.............
  • 回答
    如果英国在二战初期就向德国投降,那绝对会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转折点。这不是简单的换个国旗那么简单,它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彻底重塑整个世界。首先,我们得明白,英国的投降并非是“握手言和”,而是被迫接受纳粹德国的条件。这些条件必然是屈辱且严苛的。欧洲的格局彻底改变: 纳.............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国际关系、主权独立以及现代联盟的运作方式。我们来详细聊聊,看看如今的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英国面临战争时,是否还会像一战、二战那样,毫无保留地并肩作战。回顾历史:英联邦的纽带与战争动员在一战和二战时期,大英帝国(后来演变为英联邦)是一个紧密的政治和军事.............
  • 回答
    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与了无数场关键的战役和行动,这些军事行动不仅决定了战争的走向,也深刻地塑造了现代英国的历史和民族认同。以下是一些最著名且影响深远的战役和行动,力求在讲述中注入历史的温度和细节,而非生硬的陈述。1. 不列颠空战(Battle of Britain,1940年夏秋)这是二战初期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对二战后英国衰落感到困惑的地方。你提到的“轻松打完”其实是个误解,二战对英国来说,并非一场“轻松”的胜利,其代价之沉重,直接种下了英国衰落的种子。咱们这就细细道来,抛开那些AI范儿的生硬论调,用更接地气的语言聊聊。首先,咱们得纠正一下那个“轻松打完”的印象。你说的法国“一.............
  • 回答
    关于维基百科将二战中英国的海燕(Supermarine Seafire)和贼鸥(Blackburn Skua)描述为“战斗轰炸机”,这其实是一个需要稍加辨析的说法。在现代军事航空术语中,“战斗轰炸机”(Fighterbomber)通常指的是一种能够同时执行空战和对地攻击任务的飞机。然而,在二战时期,.............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点出了一个很多人容易混淆的史实。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在1931年确实已经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但这个“独立”和我们今天理解的“国家主权独立”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要理解为什么二战时英国还能调动两国的兵力,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当时的“独立”是怎么回事,以及英联邦那时候是个什么状态。首先,得.............
  • 回答
    战列舰对轰,二战日本海军能否战胜英国?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但又充满变数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它,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双方在战列舰上的设计理念、技术水平、战术思想,以及更关键的——战争的实际进程和资源限制。日本海军的战列舰力量:大舰巨炮的狂热追求日本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无疑是战列舰技术的狂热追随者和践行者。.............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1940年,风暴登陆英伦,希特勒的铁蹄踏过泰晤士河,伦敦沦陷。这一个“如果”足以改写整个二十世纪,甚至人类历史的走向。首先,最直接的冲击便是欧洲大陆的格局。英国,这个屹立于大西洋边缘、象征着自由与民主的岛国,一旦成为纳粹的附庸,整个欧洲的反抗力量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失去了坚实的后盾和重.............
  • 回答
    英国在二战中的贡献和战功,我个人觉得,说被低估了,可能稍微有些过了,但确实许多关键的、甚至可以说是扭转局势的贡献,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并没有得到与之相符的、足够的重视和强调。 很多时候,人们提到二战,脑海里首先闪过的可能是苏联的东线战场,美国的工业产能,或者诺曼底登陆,这些固然伟岸,但英国在很多早期.............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从英国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探讨1940年左右与纳粹德国和解是否“更好”,需要极其细致的分析,并且最终的结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更好”以及我们如何评估不同历史路径的可能性和后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背景: 1940年左右的欧洲局势: 法国已经.............
  • 回答
    二战如果英国和德国媾和,那可真是一场天翻地覆的改写。这可不是简单的历史分支,而是能直接动摇整个世界秩序的大事。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要是当年丘吉尔不是那么硬汉,而是跟希特勒握手言和了,那这仗打完之后,世界会变成什么样?首先得明确,这种“媾和”不是平等的谈判。德国当时正处于战争的上升期,尤其是占领了法国之.............
  • 回答
    关于“二战轴心国走向胜利的战略:日本海军远征英国”这个假设性话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富想象力且难度极高的设想,因为其背后的挑战和阻碍是压倒性的。但如果抛开现实的制约,从战略层面上进行推演,我们可以勾勒出这样一个可能的蓝图,并尝试将其描述得更具“人间烟火气”,仿佛是一位深思.............
  • 回答
    在二战前那个经济并不宽裕的年代,英国海军在保持其全球海上霸权的雄心壮志与国库拮据的现实之间,进行了一场异常艰难的平衡艺术。战舰的造价和性能,这两者看似是水火不容的矛盾体,但在当时的英国,却必须被巧妙地织就在一起,以最有限的资源,铸就最有效的力量。首先,英国海军深谙“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他们并非.............
  • 回答
    如果二战期间德国未能有效利用占领区资源和仆从国力量,同时苏联未获得英美援助,苏德战争的结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国的资源困境1. 东线资源获取受阻 工业产能受限: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中未能迅速控制苏联的工业中心(如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导致无法有效利用.............
  • 回答
    二战中英美同盟能否不依靠苏联就战胜轴心国,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假设性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尽可能模拟一个脱离了苏联战略牵制下的二战进程。一、 地缘政治与战略态势的重塑:首先,没有苏联的参战,整个二战的地缘政治格局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欧洲战场: 德国在东线的军.............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棒,触及了历史叙事和公众认知形成的关键点。为什么在谈论二战欧洲战场时,许多人会首先想到英美登陆诺曼底、解放巴黎、阿登战役,而相对忽略苏联的贡献?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事件本身的性质,也有宣传、文化以及信息传播的影响。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历史叙事的主导权与西方视角.............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能否凭借一己之力战胜德国,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复杂的历史课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苏联在战争中的巨大牺牲与成就,同时审视盟国援助以及其他关键因素的作用。核心论点:苏联在战争中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并且最终战胜了德国,但盟国的援助,尤其是租借法案、英美战略轰炸以及开辟的西线战场.............
  • 回答
    想当年,英国在新加坡那场仗,确实打得让人扼腕叹息。要说为什么没能在新加坡复制敦刻尔克的奇迹,这背后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得把当时的具体情况给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得看地理位置和战略背景就完全不一样。敦刻尔克在哪儿?在法国北部,离英国本土隔着英吉利海峡,就那么短短的几十海里。大撤退之所以能成,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