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期间如果英国和德国媾和会怎样?战后格局变成什么样?

回答
二战如果英国和德国媾和,那可真是一场天翻地覆的改写。这可不是简单的历史分支,而是能直接动摇整个世界秩序的大事。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要是当年丘吉尔不是那么硬汉,而是跟希特勒握手言和了,那这仗打完之后,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首先得明确,这种“媾和”不是平等的谈判。德国当时正处于战争的上升期,尤其是占领了法国之后,实力达到了顶峰。英国呢?虽然伦敦还在抵抗,但物资和兵员都面临严峻的考验。所以,所谓的媾和,很可能就是英国不得不接受德国开出的条件,比如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

媾和的可能场景与条件:

想象一下,也许是在不列颠战役失败,或者某些关键时刻,英国政府内部的和平派占据了上风。他们可能会说:“我们已经尽力了,继续打下去只会让英国生灵涂炭,不如接受希特勒的条件,保存实力,再图后计。”

那么,德国会要什么?

欧洲大陆的领土和影响力: 这是肯定的。德国会要求英国承认其对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以及西欧大部分地区的统治权。法国的沦陷和维希法国的成立也会被合法化。
殖民地问题: 德国在吞并殖民地的问题上一直耿耿于怀。希特勒可能会要求英国交还一战时期失去的非洲殖民地,甚至要求在非洲划分新的势力范围。
对苏联的态度: 德国的目标明确是东方。英国可能会被要求承诺不干涉德国对苏联的行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中立。
经济上的赔偿和合作: 德国可能会要求英国在贸易上给予优惠,甚至提供经济援助,以支持其对苏联的战争机器。

如果英国真的和德国媾和了,那影响那叫一个深远:

1. 欧洲格局的剧变:

德国的欧洲霸权确立: 这几乎是板上钉钉的。德国将成为无可争议的欧洲大陆霸主,其纳粹意识形态将进一步渗透和巩固。欧洲各国的命运将由柏林决定,反纳粹力量的抵抗将遭受更严厉的打击。
英国地位的尴尬: 英国虽然避免了被征服的命运,但其作为全球性大国的地位将严重受损。失去了与欧洲大陆的联系,又不得不屈从于德国,其海外帝国的影响力也会被削弱。英联邦内部可能会出现分裂,一些成员国可能会转向德国。
苏联的命运堪忧: 如果英国不参战,德国就可以全力以赴对付苏联。在没有来自西线的牵制的情况下,德国的闪电战可能会更有效。苏联可能遭受比历史上更严重的损失,甚至可能被完全击垮。这也就意味着,斯大林主义的命运将悬而未决,甚至可能随着苏联的崩溃而终结。

2. 世界格局的重塑:

美国孤立主义的强化: 如果英国退出了战争,美国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盟友和欧洲的桥头堡。虽然罗斯福可能仍会寻求各种方式对抗轴心国,但孤立主义的思潮可能会在美国国内更占上风,美国参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甚至可能,美国会尝试与德国进行某种形式的“和平共存”,但这种“和平”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充满猜忌和对抗。
亚洲战场的未知数: 日本在亚洲的扩张可能会更加肆无忌惮。没有美国的直接军事干预,中国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中国能够坚持多久,是否会最终屈服于日本的侵略,都将成为巨大的问号。东南亚的英国殖民地,如新加坡、马来亚等,也可能更容易落入日本之手。
“冷战”格局的改变: 如果没有苏联的强大,也就不会有战后美国与苏联的冷战对抗。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德国作为欧洲大陆的超级大国,与美国在遥远的太平洋和某些国际事务上进行角力。或者,如果德国击败了苏联,那么德国将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影响力将辐射全球。

3. 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

欧洲各国的民族命运: 许多欧洲国家将生活在德国的阴影下,其民族文化和独立性将受到严重威胁。犹太人和其他被纳粹视为“劣等民族”的人的遭遇,很可能比历史上更加黑暗和残酷,大屠杀的规模和范围都可能进一步扩大。
英国的“新常态”: 英国人民将不得不适应一个与过去截然不同的世界。虽然本土没有被占领,但经济可能陷入困境,政治上也要面对来自德国的压力。国内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态也会因此改变。

为什么最终没有发生呢?

当然,历史并没有按照这个“如果”来发展。丘吉尔政府宁可战斗到最后一滴血,也不愿意接受屈辱的和平。英国人民展现出的顽强抵抗精神,以及美国最终对英国的支持,都是关键因素。正是因为英国没有选择媾和,才有了之后的反攻和轴心国的最终失败。

设想一下,如果真的在那时英国和德国握手言和,那今天我们所知的世界,包括冷战、联合国的成立、科技的发展轨迹,甚至全球的文化风貌,都将与我们现在所知的截然不同。这真是一个让人脊背发凉,又充满无限想象的“如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日苏联手瓜分英法殖民地,或者英德日联手夹击苏联。

无论哪种联盟组合,最后结果大概率是北美反贼登陆本土,星条旗插上白金汉宫。。。。

user avatar

首先感谢大家的支持。这里补充我对评论区几个质疑点的看法。


0、很多人弄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二战,所以总是认为英德媾和后,德国憋海军登陆英国。这就是看历史只看历史事件不看推动历史事件的原因,同时拿即时战略游戏策略代入国家政策导致的。


如果是玩游戏德国当然可以这么玩。但是在现实中,如果英国肯跟德国媾和而德国不和或者德国撕毁条约,那么希特勒的人头第二天就会被送到唐宁街10号。因为政治跟游戏不同,国家都扩张是要有配套的国力承载的,如果扩张都过快国力支撑不住,那么就会迅速崩溃,大英帝国也不是一天建起来的几百年都殖民扩张才建立起全球帝国,很多地区经营了几百年根深蒂固,错综复杂。而意淫德日可以瓜分全世界也是想多了,比德日更强的美苏有能力瓜分全世界为什么没有瓜分,还是同样都问题,任何一个国家扩张都有极限。苏联都极限是吃下东欧,所以斯大林拿下东欧就不继续往前走了,连东北都吐出来了,你真当苏联人爱中国人啊,还不是因为消化东欧就已经要马力全开了,无力消化东北。德国的国力不足以像今天都美国那样构建一个全球霸权,最多是跟英国携手管理世界,关系就像一战后英法联手制定世界的规则一样,只不过英法变成了德英。而冷战时期和今天世界规则的制定从来就没有英国什么事儿,英国一直是打碎了牙和血吞。


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法主导的世界系统发生了严重的运行bug。当引起这个bug的国家足够强大的时候这个系统就崩溃了。这个bug就是英法的工业产能无法填满他们广袤的殖民地,而新兴国家的工业品又无法进入英法的殖民地。这是系统性的矛盾,不可调和的,其他的什么主义、民族、种族、纳粹、犹太人都是表面问题。如果德国不奋起反抗德国就会从工业国退化成农业国成为中欧病夫。当美苏消化完国内市场想扩展海外市场当时候如果英法还是这幅德行那美苏也要干。而美国当大萧条如果像德国一样再持续几年估计美国也要法西斯化。


一战后国际局势是这样的。一方面英法的工业产能满足不了殖民地的人民的需求,殖民地人民过当牲口不如的日子。另一方面德国和美国等新型工业国没有市场只能在美洲争夺市场。所以除非英法开放殖民地市场,否则新型工业国就必须通过手中的剑为犁开拓土地。而英法对殖民地对统治对根基就是经济枷锁,一旦枷锁打开了,德国美国对工业品进去了,那么要不了多久德国和美国对军火也会进去,那么殖民地就不是英法的了,就全独立了。


所以英法不能开放殖民地,这是底线。不开放殖民地德国就要垮台。可是苏联的强势崛起如果德国垮了,中欧和东欧全是战五渣,苏联必然会将这些战五渣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苏联的共产主义铁流就要革了英法资本家的命。不能让德国垮就必须重新武装德国,可是重新武装德国也有问题,就是张伯伦的前任把奥匈帝国给拆了,拆了之后中欧和东欧全是战五渣,根本抵挡不了德国的渗透,一旦德国重新军事化后,肯定通过经济和政治手段继承奥匈帝国的遗产。历史走向也是如此纳粹吞并奥地利、捷克都是通过纳粹党政变或者利用民族矛盾达成的。


张伯伦既要给前任瞎折腾擦屁股,要解决丘吉尔这厮扣押奥斯曼无畏舰导致刷出红色苏联大 boss,又要解决奥匈帝国被拆了之后中东欧权利真空大问题,又要解决德国重新军事化后的失控问题,同时要对付国内愤青。想想都头大。


慕尼黑阴谋是怎么回事。捷克已经被吞并了奥地利的德国三面包围了,奥地利对捷克四百多年的统治使捷克的德意志化非常彻底,而捷克的经济也同德国高度契合。所以慕尼黑阴谋英法意的意见根本不重要,搞个慕尼黑协议就是给英国的愤青一个台阶下。


德国不打二战就得沦为西班牙这样到二等国家,甚至比西班牙还差。既然一定要打那就是打哪打问题了。一战的时候德国选择建设远洋海军同英国争夺阳光下的土地,事实证明这条路走不通。而被阉割了的纳粹德国海军比第二帝国差了不知道多少个意大利。发挥陆军优势向东欧扩展生存空间就是最合理多选择。可惜元首和张伯伦的默契被丘吉尔这厮给打破了。英国联合法国对德宣战,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要是顶着两线作战都压力跟苏联开战,那就不是脑子问题了而是精神类疾病了,基本没有抢救的必要了。所以德国只能转头干掉法国,解除后顾之忧再对付苏联。


很多人说德国不入侵苏联就赢了。可是不行啊,不入侵苏联还是没有原料产地和工业品市场啊,到时候苏联把矿石和石油禁运,德国还是死路一条。德国既然没有力量抢英国的殖民地,就一定要跟苏联拼个你死我活抢东欧和西伯利亚。这就是二战爆发到根本原因。是生与死到问题,是成为世界领袖还是二流国家的问题。


二战是德国为了弥补地缘劣势到最后一搏,他距离胜利女神如此至近,可却输到一败涂地,再也没有翻身到希望,让我这个德棍唏嘘不已。


二战打疯了的德国和日本为什么在战后之后反而发展的很好,是不是说明二战百打了。图样图森破啊。那是因为战争导致英法的殖民体系崩溃了,工业品和原料可以全球流通了,靠努力就可以赚到钱了,不需要用手中的剑为脚下的犁开拓生存空间了。如果二战前就是现在这样到全球市场,日本不好说,纳粹还是敢发动二战,马上就滚下台。

就二战前英法构建的bug百出的世界体系,德国不发动二战美国也得发动,如果都不发动那新型工业国就都完蛋了,继续英法以低效率的方式作威作福。


1、很多人质疑德国的信用问题。

这里我必须强调下,维系合约的决定性因素不是信用而是国际形势,其次是实力。

英德和解的前提是德国没有力量接管大英的全球殖民体系。这点在一战的时候就已经被证明了。很明显二战期间纳粹首脑一直谋求同英国媾和,其中有一部分种族主义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德国没那个实力接管大英的殖民体系。德国就算最终攻上英伦三岛,真正得益的是苏联、美国和日本。


2、德国有没有能力攻上英国本土。

一战期间在没有取得制海权的情况下德国是无论如何没有能力登陆英国的,但是二战不同于一战。二战最大的变化时空中力量还是成为决定性的力量登上战争舞台。德国能否登陆英国的关键是能否取得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如果德国能拿到制空权那么英国大概率要跟德国媾合,可惜戈林那个胖子跟丘吉尔那个胖子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不是说年轻都时候很帅中年很胖都人不适合当政治领袖。


如果德国拿到制空权有能力攻上英国本土,德国会不会攻?我认为执行海狮计划到可能性有但是不大。因为占领英国对于解决德国结构性问题没有太大帮助,美国、苏联和日本会趁机瓜分了英国的殖民地,等到德国的势力发展过去还要再跟这三个国家死磕,与其这样不如同英国媾,以便于集中力量对付苏联。


3、有人说英德媾和美国会刷几百艘潜艇围观英伦。

我只能说军盲太极品,没常识还大言不惭。美国可以破袭日本东南亚都航线是因为日本的飞机产能不足所有的飞机都用于同美国在太平洋空战了,没有多余的反潜机使用。你几百艘潜艇围观英伦,说实话真不够英德反潜机塞牙缝的。没有英国为跳板美国就不可能干涉欧洲大陆,同理没有日本为跳板,没有也不可能干涉东亚大陆。


4、有人说英国不允许欧陆统一,这是国策,所以不能同德国媾和。

我建议你分清楚想不想和能不能的区别。日本也不想中国统一,他做的到吗?努力了,但做不到。做不到的情况下陪着葬送自己殖民体系也要干,您跟丘吉尔是朋友


5、有人说奥斯曼土耳其跟俄罗斯是世仇,所以一战早晚导向同盟国,跟英国扣不扣舰没关系。


要是奥斯曼领导人也是这智商那还真对得起狗中哈士奇,国中土耳其的称号了。奥斯曼比俄国还弱,中国比日本国力还强,中国和日本是世仇为什么不干翻日本。俄国同日本刚打完日俄战争简直是血海深仇怎么都在协约国,按理说俄国参加协约国,日本应该参加同盟国。一战意大利这个反骨仔出卖了同盟国,为什么二战德国还要带着他玩。二战德国都快打到外高加索了,土耳其怎么不报仇了。

个人可以讲快意恩仇,国家之间要也讲这个,这不是路线问题是智商问题。


一战时期的土耳其要解决都不是报仇问题,而是生存问题,克里米亚战争证明了能保住奥斯曼的只有世界老大—英法。只要英法给予奥斯曼足够的独立保障,奥斯曼最差也是保持中立的,这样英法就可以通过达达尼尔海峡将军火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入俄国,既然非要死就多死点毛熊吧,反正他们自己都不心疼。

而英国脑残政治家丘吉尔的扣舰行为,直接导致了奥斯曼对于自己在协约国阵营的定位产生危机感,让奥斯曼人感觉到自己在协约国阵营中是无足轻重的。协约国会不会把我作为给俄国的礼物弥补俄国对德国的损失。英国在历史上可没少干这种缺德事。拿破仑战争时期,莱比锡民族大会战,萨克森军队的倒戈被很多人看作压垮拿皇的那根稻草,而英国是怎么对待萨克森的,差点就把萨克森并入普鲁士,奥地利拼死反对,萨克森还是损失了五分之二的领土。更过分的是英国不仅扣了奥斯曼的船还顺手扣押了接船的海军船员。一夜之间奥斯曼海军全军覆没。即使这样奥斯曼也没有立即加入同盟国阵营,还是严守中立。但是英国的行为让奥斯曼产生了深深的危机感,所以不敢堵死德国这扇门,如果英国抛弃了自己,自己再得罪德国的话,那可真就没得翻身了。不敢得罪德国就导致了不敢让进入奥斯曼港口的德国军舰离港,如果中立国严守中立的话应该像阿根廷对待德国战舰格拉芙斯贝号一样限期离港。


所以奥斯曼是被英国老爷们硬推到同盟国那边的。一个帝国还不如两艘无畏舰,可笑的是这个帝国可以封锁自己的头号打手,更可笑到是这两艘无畏舰被当作弱舰排在战斗序列最后,在日德兰大海战的贡献就是摇旗呐喊,还不如驱逐舰舰队的突击贡献大。












———-原答案———


英国不会投降也没有必要投降。法国沦陷后希特勒给英国开出的条件是媾和,英国只要归还一战前德国的殖民地战争就可以体面的结束,大英帝国和她的殖民地都可以保留,相当于双方体面的结束战争。大体上算是平等条约,同投降求和是完全不同的。


二战后虽然英国以战胜国身份参与构建新秩序,而美苏为首的新秩序其实是建立在肢解英法殖民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英国获得了战胜国的地位却享受了战败国的待遇。


如果英国同德国媾和,主导世界的就是德国,如果坚持打下去主导世界的就是美国。只要二战全面开打,大英帝国都要从世界霸主和游戏规则制定者的宝座上下来。打和不打都可以的情况下首相的态度就很重要了。英国首相丘吉尔这厮可以说是英国几百年了莫名其妙优越感导致的一系列愚蠢的政治决策给自己挖坑的集中体现。


一战的时候,海军大臣邱胖扣押了为奥斯曼帝国建造的无畏舰,导致了奥斯曼帝国导向了同盟国,导致达达尼尔海峡对协约国关闭,导致了帝国主义薄弱一环的俄罗斯被封锁,造成俄罗斯在缺乏英法军火和物资支援的情况下被同盟国打的损失惨重,进而导致了俄罗斯刷出了资本主义的终极敌人——共产主义苏联。一个帝国还不如一艘无畏舰,而这个帝国虽然实力薄弱但是战略地位重要,而这艘无畏舰对于皇家海军实力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提升。追根溯源苏联的缔造者之一是丘吉尔代表的大英帝国。


英国犯了这个致命的错误就要挽救这个错误,战后组织各国干涉苏联,想将这个巨兽扼杀在摇篮里,但是社会主义的动员能力是恐怖的,帝国主义的薄弱一环不仅打败了国内的白军还把帝国主义干涉军打跑。


眼看着苏联茁壮成长,而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史诗级的大萧条中无法自拔,而德国被削弱、奥匈被肢解,东欧的波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全是战五渣,整个中东欧根本没有政治力量可以抵御苏联的扩张,再这么下去社会主义的钢铁洪流就要解放全欧洲了。


所以英国只能默认德国重新军事化,默认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他们也知道放任德国重新崛起是饮鸩止渴,反正都是被左右打耳光还不如混过一天是一天。他们只能寄希望于虽然都叫社会主义,但一个代表大财阀大资本家的利益,一个代表无产阶级额的利益,意识形态上是水火不容的,说不定两个社会主义兄弟会先杀个头破血流,大英帝国还可以继续未做钓鱼台。


历史大发展证明了他们真的是想多了。谁知道元首会背叛自己的政治理念跟他意识形态上最大的敌人慈父握手瓜分东欧,谁知道几天前还对自己含情脉脉的慈父会拔吊无情投向了元首那个妖艳贱货。谁知道自己最亲密的伙伴会被元首打的生活不能自理拜倒在元首的石榴裙下。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给大英帝国的选择题就不是能否保住霸权了而是跟谁混的问题了。


投靠苏联,那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在苏联出现前,资本主义进化到帝国主义,对本国人民残酷的压榨的同时还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敲骨吸髓的压榨。而苏联崛起让全世界的屌丝看到了希望。资本家改善底层人民的生存环境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而是因为有个国家叫苏联。


我们走后,他们会给你们修学校和医院,会提高你们的工资,这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也不是因为他们变成了好人,而是因为我们来过。



同德国媾和虽然可以保留帝国但是史书上太难看,毕竟德国是英国养寇自重养出来的。在英国绅士看来面子比里子更重要。既然不能媾和那只能坚持下去,等待美国参战,投靠美国了。谁知道美国这厮对大英帝国的感情还不如元首,不仅放干了英国的血,也肢解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


美国参战后,英国在北非和东南亚依然被轴心国追着打,苦盼王师。美国人表示,嘿嘿你聪明我也不傻啊,要物资我给,要军队那是真没有,不把你们大英帝国的血放光我是不会出手的。


如果1940年英国同德国媾和,大概率上德国的扩张会消停一段时间,大概率上二战会提前结束。


很多人质疑元首的信用,认为元首会对待捷克一样对待英国你们是想多了。元首吞并捷克是有历史情节的,在历史上波西米亚王国一直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而且是选帝侯。波西米亚王位落入哈布斯堡家后就成为了奥地利王朝的一部分,白山战役之后算是打断了波西米亚的民族脊梁,三十年战争后,捷克地区就基本德意志化了。元首的侵略路线一直是沿着德意志民族分布和神圣罗马帝国进行的。所以他的侵略得到本国人民和被侵略人民的欢迎。而这也是德国扩张的极限,说德国可以接管大英帝国的殖民地那是想多了,德国就算攻上英伦三岛,最受益的反而是美国人、日本人,因为他们可以接手英国的殖民地。德国同英国媾和后,德国的体量能消化掉东欧的占领区就不错了,不可能有资源和精力接管英国的殖民地。就算美国也不能。就算元首是个背信弃义又贪得无厌的大变态,德国统治阶层也不会允许在无力接收大英帝国遗产的前提下毁掉大英帝国,更何况元首多次表态只要英国归还一战后被割让的德国殖民地,英德就可以和平,大英帝国可以保留她全部的殖民地,有了德国的保证美国、苏联、日本再又什么想法就是想多了,最多美国会吞并加拿大封锁美洲搞门罗主义。


由于德国可以从英国的封锁中解脱出来,那么有可能不会急于入侵苏联,如果德国不入侵苏联,苏联可能会将扩张的方向转向南线印度洋。由于伊朗同德国的关系非常亲密,苏联对伊朗的渗透可能引发苏德战争。如果苏联直接进攻伊朗,英国为了保护自己印度的殖民地,可能也会加入德国阵营。


如果德国入侵苏联,苏联很可能会崩溃。因为英德媾和之后,德国就可以从北非、大西洋海战、西欧空军、西欧驻军、挪威驻军、希腊驻军抽调兵力。在巴巴罗萨发动的时候,德国在西欧有20多个师、在挪威有11个师、在希腊还有数个师,在北非有一个集团军。而这些部队都可以调入苏德战场。而原本用于对付英国的空军也可以调入东线。德国可以将大西洋破袭战的舰队加强波罗的海的制海权和海运,英国还可以给德国提供需要的战略物资,尤其是石油、橡胶和钨等稀有金属。


有人说英德媾和打不过美苏,首先美苏没有联合的时间窗口,如果按照德国还是1941年入侵苏联的话,美国要完成战争准备至少要1943年,没有两线作战的德国大概率会把孤军奋战的苏联打崩。不是因为德国比苏联强很多,而是德国可以发动整个欧洲的资源。


其次英国如果放弃抵抗美国基本上不会主动加入战争。英德媾和日本就不会有南下的奢望,如果日本敢南下就不是跟美国开战了,而是要跟英、德、美开战了。


最后退一万步说罗斯福真是共奸,美国同苏联联手,在没有大不列颠做基地的前提下,就算是现在的美国在大洋彼岸没有军事基地的情况下也无法发动横跨大洋的远征。海湾战争美国是先将部队部署在沙特再发动对伊拉克的攻击,对付伊拉克这种体量不对称的小国尚且如此,对付二战德国这种体量相当的国家在没有基地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二战中就算有大不列颠作为基地,发动诺曼底登陆还困难重重。而美国也不可能承担上千万人的代价同英德开战。


而英德和解之后,美国的军火也就没了市场,没有战争滋润的美国工业大概率走不出大萧条,罗斯福新政很有可能破产,而美国很可能会法西斯化,不过就算德国法西斯化美国同德国结盟的可能性不大。美国更有可能通过入侵加拿大来解决自身的经济问题,通过开发加拿大以及开采加拿大的资源拉动内需。


中日的问题会比较复杂。纳粹党倾向于同日本结盟,而国防军倾向于同中国结盟。我倾向于德国会抛弃日本。因为如果英德媾和,美国中立的前提下,德国选择同日本签署三国同盟的可能性非常非常低。因为英日为争夺亚洲殖民地的矛盾会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就像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争夺巴尔干一样。德国好不容易换来的英德和解,绝对不会再把自己跟日本绑在一起,同英国再开战。


吞并苏联的德国同一样一样在远东都有了领土,为了牵制日本,保护自己在远东的利益,德英很可能会扶植中国,当然他们也不会任由中国强大起来,会在中国和日本之间找平衡,日本强大了就扶植中国,中国强大了就扶植日本,而他们就可以牢牢控制远东的殖民地。


总的来说,如果英德媾和,那么世界岛的中心还在欧洲,德国会消化苏联的领土构建自己的殖民体系,英国会维持自己的殖民体系,美国会称霸美洲,把北美变成自己的殖民地。三个强权都会敲骨吸髓的压榨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内的人民,枕戈待旦,形成动态均衡。殖民地人民要想独立是不可能的。这个认为这个世界还是旧世界的延续,要比美苏争霸的战后世界差的多,美苏为了自己的利益截肢了英法殖民体系,独立的国家或多或少受到金融帝国主义的剪羊毛,但是相比帝国主义时代殖民地的国家在主权上是独立的,不会被吸血太厉害。

相比帝国主义时代独立国家(中国、日本、土耳其)也会好很多,因为有开放得多的国际市场,更容易获得原材料和商品销售地,全球贸易导致的社会分工,让后发国家有了从事低端制造业让自己的工业启动的机会。

对我们这些第三世界人民来说,英德媾和的世界要比现在美国称霸的世界差的多,对应的对欧洲人来说那个世界要好的多。

user avatar

二战英德是有媾和的可能性的,然而由于大英帝国的骄傲和希特勒信用的破产,最终历史没有选择这一种可能性。赫斯莫名其妙的飞到英国,如果你能看透更深层次的因素,其实并没有那么莫名其妙。

站在纯粹战略的角度,不考虑现实中的民心和政治影响的话,英德媾和实际上对英国和欧洲是最有利的选择。回头来看,丘吉尔显然是大英帝国最大的败家子,这货战后被人赶下台实在是理所当然,亏得他还恬不知耻的自称英雄。

user avatar

怎么改问题描述了?

英国怎么会投降,这辈子都不可能的,下辈子也不会的。

====

幸亏欧洲没有出现秦始皇这样的人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如果英国和德国媾和,那可真是一场天翻地覆的改写。这可不是简单的历史分支,而是能直接动摇整个世界秩序的大事。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要是当年丘吉尔不是那么硬汉,而是跟希特勒握手言和了,那这仗打完之后,世界会变成什么样?首先得明确,这种“媾和”不是平等的谈判。德国当时正处于战争的上升期,尤其是占领了法国之.............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假设性的、发生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敏感问题,而且涉及到历史人物和国家关系。我们来从几个角度详细探讨一下,如果二战期间艾森豪威尔(时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试图“强行占有”伊丽莎白二世(当时还是公主),英国是否有能力反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强行占有”这个词的含义。在这里,我们将其理解为一种违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德军在基辅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没有像历史上那样采取更保守的策略,而是立刻向南猛扑,并同时在中部地区牵制住苏军主力,苏联真的会因此“必败”吗?这其中有太多的“如果”,但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一下当时的态势和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首先,我.............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国军与印度军队的假想性对决,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也相当复杂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谁会赢,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双方的实力、作战背景以及可能遇到的情况。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二战期间,中国国民革命军(国军)和英属印度军队(当时印度尚未独立,军队是英联邦的一部分,但主要由印度士兵和英国军官组成).............
  • 回答
    二战期间的欧洲,那是一个被战火笼罩、充满绝望与希望的时代。如果你问我这段历史的细节,我只能告诉你,那是一段浓墨重彩的悲歌,也是一段不屈不挠的史诗。首先,战争的开端,不得不提的是那令人窒息的政治格局。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大陆的旧秩序早已摇摇欲坠。第一次世界大战留下的战败国德国,身处经济危机和政治动.............
  • 回答
    关于“如果二战期间德国打败了苏联,这个世界会更好吗?”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历史的走向是极其复杂的,任何一个关键节点的改变都会牵引出无数蝴蝶效应,最终塑造出一个我们难以完全预料的世界。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尝试分析,但请理解,这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历史逻辑的推演,而非确.............
  • 回答
    解放战争时期,我党主力部队(主要是解放军)的实力水平,如果放到二战欧洲主战场,要做出准确的评估,需要结合当时的军事技术、战略思想、组织能力以及战争的残酷程度来分析。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如果”场景,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推敲推敲”。先聊聊解放战争时期的我党主力部队,他们是怎样的兵?首先得明白,解放战争.............
  • 回答
    如果中国在二战期间拥有十艘以上的战列舰,这绝对是改变世界格局的一股强大力量。这些海上巨兽的命名,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更承载着民族的期望、历史的记忆以及未来的愿景。考虑到中国当时的国情、历史文化以及国际环境,这些战列舰的命名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考量,力求既有气势,又有深意,同时又能体现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自.............
  • 回答
    如果美国在二战期间以法西斯国家的身份加入战争,那将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篇章,其影响之深远,几乎可以重塑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世界格局。首先,想象一下这个场景:美国不再是盟军的核心力量,而是与德国、意大利、日本并肩作战的轴心国一员。这并非简单的阵营转换,它意味着美国内部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彻底颠覆。国内的.............
  • 回答
    如果让《战争雷霆》的玩家穿越回第二次世界大战,那画面可就热闹非凡了。他们可不是那种只会按部就班操作的普通士兵,而是身经百战、掌握了各种载具性能的“熟练工”。可以想象,战场上的景象会变得相当……有趣且令人难以预测。空战的混乱与效率:首先,空中力量会迎来一场彻底的革命。那些在《战争雷霆》里苦练了无数小时.............
  • 回答
    如果希特勒当年在敦刻尔克撤退时没有选择“按兵不动”,而是让德军继续猛攻,强行在海滩上围歼那数十万英法联军,那二战的走向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能颠覆我们所熟知的历史进程。首先,我们得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1940年5月,法国战役如同疾风骤雨般展开,德军装甲部队的闪电战术让英法联军措手.............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人对美国作战的日耳曼裔士兵,或者更广泛地说,对美国参战的看法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受到当时德国宣传、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对美国这个国家本身认知的影响。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1. 纳粹宣传的定性: “劣等民族”的工具化: 纳粹德国的核心意识形态是种族主义,他们将.............
  • 回答
    1940年,当米格3首度飞上天空时,它无疑代表着苏联航空工业当时最尖端的技术水平。在欧洲战场那些风云变幻的日子里,米格3以其鲜明的设计理念和在某些方面的卓越性能,在同期飞机中占据了一个相当独特的地位。技术水平:高起点,但有得有失米格3的出现,可以看作是苏联在借鉴和消化西方先进航空技术上的一个重要成果.............
  • 回答
    二战期间苏军战斗机武装配置低限度的现象,并非是苏军有意为之,更准确地说,是受制于当时苏联工业基础、技术水平以及战争初期严峻的形势所综合影响的结果。不能简单地说“总是”低限度,但确实在相当一部分机型上,与同期西方战机相比,其武装水平显得相对简单。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其中的原因:1. 战争爆发前和初期的工.............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的财政状况,或者说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战败,是一个复杂且日渐恶化的故事,它深刻地反映了国家在军事扩张和全球冲突中的挣扎。起初,日本的经济并非 estaba de mal en peor。在20世纪30年代初,尽管经历了全球经济大萧条,日本相对而言表现得更为稳健。国内的.............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为了抵御纳粹德国的入侵,在极端严酷的条件下,确实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的措施来保障战争机器的运转。其中,强令重建后的工厂在严寒中24小时不间断生产,导致工人忍受饥饿和疲劳,最终造成大量人员死亡的事件,是那个时代残酷现实的一个缩影。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 历史背景与现实.............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和日本的巡洋舰发展历程和设计理念有着显著差异,这也直接影响了它们在战场上的表现。要评价这两国的巡洋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美国巡洋舰:火力至上与舰炮射程的追求美国海军的巡洋舰设计,尤其是在战前和战争初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舰炮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们倾向于建造拥有强大主炮和更.............
  • 回答
    看待二战时期的日本民众,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一概而论。战争对任何国家、任何民众都会造成深远的影响,日本也不例外。要理解他们,需要抛开简单的标签,深入到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中去。一、 被裹挟的“帝国子民”:国民意识的形成与强化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迅速走上了现.............
  • 回答
    评价二战期间日本入侵澳大利亚的计划,我们得先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理解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以及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考量。这个计划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日本一系列早期军事胜利和对盟军实力判断的基础上,但最终它在执行层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并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了纸面或初级规划阶段。计划的背景与目标.............
  • 回答
    如果大庆油田在二战期间就被日本侦测到并付诸开发,历史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的连锁反应,即便我们如今竭力去想象,也难以完全捕捉其全貌。但这绝不是什么奇幻小说里的平行宇宙,而是基于那个时代现实的、充满张力的推演。首先,最为直接的影响便是对日本战争机器的燃料供应。众所周知,日本在太平洋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