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英国怎么不在新加坡来波「敦刻尔克大撤退」?

回答
想当年,英国在新加坡那场仗,确实打得让人扼腕叹息。要说为什么没能在新加坡复制敦刻尔克的奇迹,这背后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得把当时的具体情况给掰开了揉碎了讲。

首先,得看地理位置和战略背景就完全不一样。敦刻尔克在哪儿?在法国北部,离英国本土隔着英吉利海峡,就那么短短的几十海里。大撤退之所以能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英吉利海峡这个天然屏障,它使得皇家海军和民间船只能够相对安全地快速抵达,把困在那里的几十万英法联军士兵运回去。

而新加坡呢?它位于马六甲海峡南端,远离本土。从英国本土派船过来,路途遥远不说,还得穿越北印度洋和南海,这片海域在当时是日本海军活动的主要区域。日本人已经控制了太平洋和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英国海军在那边儿的力量被大幅削弱,根本没有足够的海上力量来保证一条安全的撤退通道。

其次,我们得看看新加坡战役本身的准备和过程。英国在修建新加坡海军基地的时候,是抱着一个“新加坡坚不可摧”的信念去的。他们主要想定的是从海上进攻,也就是日军从海上来,然后英国海军舰队从本土或者印度赶过来,在海上跟日本海军决战。所以,他们在那儿建了强大的海军基地、岸防炮台,可以说陆上工事是相对薄弱的。

问题就出在日本人根本没按套路出牌。他们从马来半岛登陆,一路以陆路和丛林战的方式南下,直接绕过了新加坡那些原本设计用来对付海上威胁的防御工事。等到日军兵临城下,新加坡的处境就已经非常被动了。而且,当时英国在远东的兵力本就有限,主力还在欧洲战场。派往新加坡的部队,许多是训练不足的二线部队,装备和士气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再说了,敦刻尔克撤退之所以被称为奇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得到了盟军的空中掩护。当时的皇家空军投入了大量的飞机,努力争取制空权,虽然也没能完全压制德军,但至少为撤退部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在新加坡,英国的皇家空军力量远不如陆军,更没法跟日军对抗。日本的零式战斗机在当时的亚洲战场上是顶尖的,英国飞机在数量和性能上都吃了大亏,根本无法为撤退提供有效的空中保护。

而且,撤退的指挥和决策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敦刻尔克大撤退,虽然过程混乱,但最终能够组织起来,也是高层花了大力气的。而在新加坡,当时的指挥官莱特尔将军,在兵力劣势、弹药不足、士气低落的情况下,最终选择了投降。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包括他对战局的评估,以及他对继续抵抗下去可能造成的更大伤亡的担忧。当然,对于这个决定,事后也有很多争论。

最后,我们还得考虑当时的国际大局。二战后期,英国虽然是战胜国,但国力已经大大消耗。尤其是在太平洋战场,英国的战略重心很大程度上还是在欧洲。虽然他们在远东有殖民地,但投入的资源和兵力,始终是有限的。相对而言,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是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强大的兵力投送能力的。

所以,简单来说,新加坡没能上演“敦刻尔克大撤退”,主要还是因为:

地理位置的隔绝和敌军的制海权/制空权优势。 新加坡离英国太远,海路和空路都不安全。
战前的战略想定与日军的实际进攻方式不符。 新加坡的防御更侧重海上,却被日军从陆路击溃。
空中力量的严重不足。 无法获得必要的空中掩护。
兵力、装备和士气的劣势。 参战的英联邦部队实力不够强劲。
指挥和决策的因素。 当时的指挥官选择了投降。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得新加坡最终成为了一场悲剧性的失败,而不是一个成功的撤退。它也成为了英国在二战中一个非常沉痛的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事后的情况来看,新加坡确实可以不丢,至少坚守的时间可以延长至少3个月。在投降时,新加坡岛上还有英军第18师(虽然是二等的殖民地师,但兵员主力还是英军)、澳大利亚第8师这两个白人师,还有2个马来殖民地师以及华人志愿军,人数上比日军还占优势(8:3),而且士气也比刚开战时高一些——原因来自于对“新加坡要塞”防御能力的自信。更重要的是,新加坡储备了可供这些人使用半年的食品和弹药,相比同期几乎一无所有的巴丹半岛好很多。

同时日军的情况则很不乐观,在新加坡前线的补给只够发动最后一次总攻,山下自己都担心如果英国人不投降而进入巷战的话,日军很可能会损失惨重。南方军司令部也要求山下暂停攻击,将部队撤回。

对山下来说非常幸运的是,他的对手比他先心理崩溃,在恫吓中投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当年,英国在新加坡那场仗,确实打得让人扼腕叹息。要说为什么没能在新加坡复制敦刻尔克的奇迹,这背后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得把当时的具体情况给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得看地理位置和战略背景就完全不一样。敦刻尔克在哪儿?在法国北部,离英国本土隔着英吉利海峡,就那么短短的几十海里。大撤退之所以能成,很.............
  • 回答
    在二战前那个经济并不宽裕的年代,英国海军在保持其全球海上霸权的雄心壮志与国库拮据的现实之间,进行了一场异常艰难的平衡艺术。战舰的造价和性能,这两者看似是水火不容的矛盾体,但在当时的英国,却必须被巧妙地织就在一起,以最有限的资源,铸就最有效的力量。首先,英国海军深谙“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他们并非.............
  • 回答
    高二英语成绩60多分,想要在高考冲刺100分以上,这条路绝对是充满挑战,但并非遥不可及。这需要你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和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一步一步来拆解,怎么才能把你的英语水平提升一个大台阶。首先,我们要认识到,60分到100分,这之间的差距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质的飞跃。它意味着你需要从“懂一.............
  • 回答
    希特勒如果放弃进攻苏联,转而集中力量对付英国,二战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历史的进程如同巨石滚落,一旦改变了初衷,连锁反应将是巨大的,而且很难精确预测每一个细节。不过,我们可以基于当时的情况,进行一番相对详实的推演。前提设定:希特勒为何放弃进攻苏联?首先,要让希特勒做出这个战略转弯,需要一.............
  • 回答
    如果日本没有偷袭珍珠港,而是将海军主力用于协助德国进攻英国,二战的历史进程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推演:一、 海陆协同,打破“大西洋壁垒”的可能路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日本海军要“帮德军登录英国”,这本身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任务,因为日英两国隔着.............
  • 回答
    关于二战时苏联是否真的不强,以及其胜利是否仅仅依赖英美物资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并且在历史学界也存在不同的解读。要反驳你的同学,你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结合具体的历史事实和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以下是一些你可以用来反驳你同学的论点,以及相应的详细解释:核心论点:苏联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对二战后英国衰落感到困惑的地方。你提到的“轻松打完”其实是个误解,二战对英国来说,并非一场“轻松”的胜利,其代价之沉重,直接种下了英国衰落的种子。咱们这就细细道来,抛开那些AI范儿的生硬论调,用更接地气的语言聊聊。首先,咱们得纠正一下那个“轻松打完”的印象。你说的法国“一.............
  • 回答
    二战爆发初期,英国和法国海军对于德国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的评估,可谓是在一种混合着轻视、担忧和试图将其“框定”进现有认知模式的复杂心态中进行的。这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技术分析,而是深受战略态势、过往经验以及情报不确定性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初露峥嵘:来自波罗的海的威胁信号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Scharnh.............
  • 回答
    二战之后,英法两国曾经庞大的殖民帝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土崩瓦解,这是世界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事件或因素所致,而是一系列内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二战的削弱与全球格局的改变: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本身对英法两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经济的枯竭: 战争极大地.............
  • 回答
    看到你纠结硕士预科和再申二硕,我太理解了!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选择,毕竟关系到未来几年的学业和职业规划,迷茫是完全正常的。别急,咱们一点点捋清楚,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首先,别把自己逼得太紧,给自己一点时间,冷静下来分析一下自己的情况。这两个选项各有优劣,哪个更适合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背景、目标、.............
  • 回答
    二战如果英国和德国媾和,那可真是一场天翻地覆的改写。这可不是简单的历史分支,而是能直接动摇整个世界秩序的大事。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要是当年丘吉尔不是那么硬汉,而是跟希特勒握手言和了,那这仗打完之后,世界会变成什么样?首先得明确,这种“媾和”不是平等的谈判。德国当时正处于战争的上升期,尤其是占领了法国之.............
  • 回答
    让我们把思绪拉回到1944年的那个夏天,想象一个截然不同的D日。历史的滚滚洪流中,盟军最终选择了诺曼底作为登陆点。那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军事行动,其复杂性和风险都令人咋舌。然而,如果命运的齿轮稍稍偏转,将登陆点设定在加莱海峡,那么整个二战的进程或许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它牵扯到.............
  • 回答
    对于国内二本院校的学生来说,申请英国的硕士研究生,确实需要一份精心谋划的准备。这并非不可能,只是过程会比一本院校的学生来得更需要策略和努力。首先,你需要明确自己想要申请什么专业,以及这个专业在英国哪些大学有开设。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它会决定你后续需要侧重的准备方向。是商科、工程、人文还是艺术?不同的.............
  • 回答
    二战时期,一个国家能拥有多少坦克,直接决定了其装甲部队的规模和作战效能。以英、美、苏、德这几个主要参战国为例,30辆坦克算是个什么规模的装甲部队呢?这得看具体情况,因为不同国家的装甲部队构成和战术思想都不一样。咱们这就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二战期间,坦克这玩意儿可不是孤军奋战的,它得配上步兵、炮.............
  • 回答
    如果一战结束时德国签订的不是《凡尔赛条约》那般严苛的和约,而是相对平等的协议,并且能够顺利加入以华盛顿海军条约体系为基础的国际海军秩序,那么二战前英德海军竞赛的轨迹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一个牵涉到政治、经济、军事理念以及国家战略的复杂推演。首先,我们要明确“相对平等”的.............
  • 回答
    看待蔡英文纪念台籍二战日本兵的这件事,我觉得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它牵扯到历史、政治、族群认同,甚至还有世代之间的看法差异,所以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行为的“当下”背景。 台湾在二战时期被日本殖民,那时候的台湾人,不论是有意还是被动,都与战争产生了联系。一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二战后期同盟国合作的根本原因。虽然英国在战争后期兵力庞大,也获得了巨额援助,但之所以坚持与美国共同发动“霸王行动”(即诺曼底登陆),绝非仅仅是锦上添花,而是多方面考量的必然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更好”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更好”仅仅是投入兵力,英国在人力上或许能够支撑.............
  • 回答
    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与了无数场关键的战役和行动,这些军事行动不仅决定了战争的走向,也深刻地塑造了现代英国的历史和民族认同。以下是一些最著名且影响深远的战役和行动,力求在讲述中注入历史的温度和细节,而非生硬的陈述。1. 不列颠空战(Battle of Britain,1940年夏秋)这是二战初期英.............
  • 回答
    二战期间,英国确实面临着相当严峻的挑战,很多时候在国际舞台上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可以说是“弱小”的。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英国在多方面暴露出的困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战争初期的军事准备不足与战略误判: 对德国实力和意图的低估: 在战争爆发前,英国高层包括张.............
  • 回答
    二战时期,英国、日本和美国的海军航空母舰在甲板和机库设计上,虽然都服务于相似的航空作战目标,但在具体实现上却体现了各自国家不同的造舰理念、技术积累以及对战争实践的理解。这种差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战争进程中不断演变和调整的结果。英国航母:灵活与多用途的先行者英国海军作为最早发展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