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英国为什么会被认为很弱小?

回答
二战期间,英国确实面临着相当严峻的挑战,很多时候在国际舞台上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可以说是“弱小”的。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英国在多方面暴露出的困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 战争初期的军事准备不足与战略误判:

对德国实力和意图的低估: 在战争爆发前,英国高层包括张伯伦政府在内,都普遍存在一种“绥靖主义”的情绪,认为可以通过满足希特勒的部分领土要求来避免战争。这种心态导致了对德国军事实力的真实评估出现偏差,低估了德国在装甲、空军以及战术创新方面的进步。他们更多地依据一战的经验来设想未来的战争,而未能充分预见到“闪电战”的威力。
军事工业的转型缓慢: 相较于德国早早将经济转向战时体制,英国的军事工业在战争爆发初期显得有些滞后。虽然英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但其重型武器、坦克、飞机等关键装备的生产和更新速度,在初期并不能完全满足战争的需求。许多装备甚至还沿用一战时期的设计或改进型。
陆军的薄弱: 在战争爆发时,英国的远征军规模相对较小,且装备水平与德军相比存在差距。在法国战役中,英军在德军的闪电攻势下节节败退,最终只能通过敦刻尔克大撤退才得以保存大部分兵力。这无疑是对英国陆军实力的一次沉重打击,也暴露了其在战略机动性和地面作战能力上的不足。
海军优势的局限性: 尽管英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但海军在陆地战争和空战中难以起到决定性作用。海军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制海权上,这对于阻止德国占领英国至关重要,但它无法直接帮助英国在欧洲大陆扭转战局。面对德国潜艇战的威胁,海军也承受了巨大压力。

二、 帝国体系的拖累与资源分散:

庞大帝国的负担: 英国之所以被称为“日不落帝国”,意味着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庞大的殖民地和自治领。然而,在二战这样的全面战争中,维持和保护这个庞大的帝国体系反而成为了巨大的负担。英国需要投入大量兵力、物资和财力去驻守和防御世界各地的关键区域,这导致其本土的防御力量相对分散。
资源的依赖与供应压力: 战争的消耗是巨大的,英国依赖其殖民地供应原材料和部分兵源。然而,战争的蔓延,特别是太平洋战场对新加坡等地的占领,使得英国的生命线受到了严重威胁。美国在战争初期相对中立,对英国的援助也存在一定的限制,使得英国在资源获取方面承受着巨大压力。
殖民地的忠诚度问题: 虽然许多英联邦国家在二战中为英国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但并非所有殖民地都能完全可靠。一些殖民地内部存在民族主义运动和亲轴心国的势力,也增加了英国管理的难度和资源消耗。

三、 战略决策的失误与国际地位的变化:

对盟友的过度依赖: 在战争初期,英国孤军奋战的局面使其不得不将希望寄托在潜在的盟友身上,尤其是美国。然而,美国参战的犹豫不决,使得英国在战略上处于被动。虽然英国在外交上努力争取美国的介入,但在很多关键时刻,英国的战略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国能否及时参战。
“孤立无援”的心理状态: 1940年法国沦陷后,英国一度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面对德国的潜在登陆作战,全国上下弥漫着一种紧张和恐惧的气氛。丘吉尔虽然以其坚毅的演讲鼓舞了民心,但实际上面临的军事压力是极其巨大的。
新兴强国的崛起: 二战的发生恰逢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美国作为经济和工业强国,其潜在的军事实力在战争爆发前就已显露。苏联在东线也展现出了强大的战争潜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相比于这两个新兴的超级大国,曾经的海上霸主英国,其相对实力在某种程度上被稀释了。

四、 经济上的衰退与战争的消耗:

经济基础的动摇: 英国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贸易和金融。战争的爆发打断了正常的贸易往来,德国的潜艇战更是严重威胁了海上运输线。战争的长期消耗也使得英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损耗,债台高筑,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工业能力的挑战: 虽然英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但要同时满足海军、陆军、空军以及民用生产的需求,在战争消耗下显得捉襟见肘。许多工厂被改造用于生产军火,但产量和效率仍然面临挑战。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弱小”并非英国在二战中的全部写照。 尽管面临诸多困境,英国也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抵抗力:

英国空战(Battle of Britain): 在最艰难的时刻,英国皇家空军以劣势兵力成功抵御了德国空军的进攻,保卫了英国本土免遭登陆。这是英国抵抗精神的象征,也是其军事实力韧性的体现。
丘吉尔的领导力: 温斯顿·丘吉尔以其坚毅的领导和鼓舞人心的演讲,极大地凝聚了民心,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
战略反攻的逐步展开: 尽管初期被动,英国在战争后期,通过北非战役、意大利战役以及诺曼底登陆等一系列关键战役,逐步将战火引向轴心国本土,并为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英联邦的支持: 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的军队和资源,在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认为二战中的英国“弱小”,更多的是与其在战争初期的战略失误、军事准备不足、庞大帝国的负担以及新兴强国的崛起相比较而言。它并非是指英国在军事上或精神上毫无还手之力,而是强调了它在面对强大对手时所暴露出的脆弱性和面临的巨大压力。随着战争的深入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英国最终调整了战略,并以其不屈的斗争精神,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有人崇拜德日没人崇拜英美?”

“哎呀,幸亏没有啊,就凭崇拜德日的人那个崇拜的方式要是他们也这么崇拜英美,我只能见一个喷一个了。”

(本来这个抖机灵是放在相应问题下的,还真看见一个说“sb白左害得好莱坞不敢把美军塑造的智勇双全,2019版中途岛还不错”,直接没兴致答了。如果去了瓦尔哈拉就能自动看懂外语,这一句就能让TF16和17全体指战员托梦来和你理论理论。

崇拜英美的估计就是这位大哥的夸张版,那可算了吧。)

相应地,没必要上什么数据,爱认为弱小就认为去呗。只可惜我一个USN&IJN黑粉每次都佩服那些确实对二战英国(及RN)感兴趣的知友的涵养。

你喷一个黑老大没有道德,黑老大愣了一下然后放声大笑,说很有精神!再骂几句我听听,鉴赏一下!你喷一群很多时候确实做到了升官发财请走别处,贪生怕死莫入此门的人,我只能说,一个普通人当然未必是高尚的反法西斯英雄,但头顶应该也没有一个达摩克利斯之剑在那“你天天不想着为绥靖和原始积累赎罪我明天就劈死你”,他只是一个穿军装的凡人,没那么大的觉悟,他在马耳他岛上多坚持一天,离发津贴的日子就又近了一天。胜利?也许吧。

user avatar

对于不咋关注二战的人来说,英军无非是隆美尔的勋章、山下奉文的俘虏和一式陆攻的战绩,至于后面怎么攻回去的,我不关心为啥要了解这种没意思的东西,隆美尔怎么飙车不比蒙哥马利怎么苟更适合当酒桌段子吗?

当然造成英国弱的刻板印象是有原因的。战前英国的经济都烂成啥样了,债台高筑没钱动员,谁会觉得你强。美国其实也类似,但人家战时砸钱快,谁会去质疑美国的能力,没把美国吹成吊打全世界就不错了

当然法国这难兄难弟也强不了太多

所以搞绥靖也不是没有原因,毕竟没钱怎么打仗

后面真打起来了,英军一直在吃最狠的瘪(跟法国一起吃,一直吃到打进德国),捞最少的油水(美军在法国攻城略地一路打到德法边境,英军在比利时;美军在绝对国防圈里肆虐,英军在打缅甸和婆罗洲),观感确实不行。想让人吹也得有吹点,可吹点还得自己找,一眼下去集吃瘪之力于一身,肯定就被划为法国那一档咯

user avatar

因为英国虽然整体国力强大,但也保留了老式殖民帝国的种种弊病,没有办法集中力量在单一方向,多个方向同时开片,导致投入的国力分散,每个战场都不能依靠综合国力优势摧枯拉朽。

另一方面,二战本身也可以说是新型帝国主义国家(美国苏联德国日本)对老殖民帝国的总攻(英法),英法作为实际的战败国,自然不会得到什么好话了。

user avatar

并没有那么复杂,根本原因是因为二战后英国失势了,就和现在弱化苏联在二战的作用一样,因为苏联已经没了。

二战里英国算是主力了,战前各种绥靖妥协是有原因的,但这种原因并不像战场上真刀真枪厮杀那么容易理解,又是出于帝国主义立场,为我等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所不喜。而且客观上英国的绥靖确实助推了二战的爆发,被黑不难理解。

但英国也确实是少有的和德意日都交手了的同盟国之一,而且有一段时间实际上基本是一挑三,那两年美苏并未下场,而那时的我们还在和侵华日军死磕,都是仗着地广人多耗着熬着。

但区别在于,二战后英国走的是下坡路,尽管还维持着“大国”的体面,有个五常席位,但那个“日不落帝国”确实已经没了,而中国总体是走的上坡路,德国日本战后走的也是上坡路,而且这两个还长期是战后欧洲、东亚经济最强的国家,在世界第二第三的位置上呆了几十年。

捧苏联,可以说二战时苏联牺牲的多,歼敌的多。捧美国,可以说二战时美国是同盟国兵工厂,盟军大奶妈,并且爆兵千万军舰下饺子。

英国呢?苦哈哈弄几个黑科技,风头还被德国压过了,美国在二战末期更是弄出了原子弹,维护国体弄了个倾家荡产,牺牲不可谓不大,可战后地位某种程度上还不如早早投降了的法国,打了个寂寞。

单纯慕强的,可以吹美国;慕强还讲情怀的,可以吹苏联和中国,对主流逆反的可以吹德国、日本,而且这两家二战时确实是超水平发挥,一些战绩也确实亮眼,于是英国就基本和法国、意大利一样,逐渐气氛组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期间,英国确实面临着相当严峻的挑战,很多时候在国际舞台上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可以说是“弱小”的。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英国在多方面暴露出的困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战争初期的军事准备不足与战略误判: 对德国实力和意图的低估: 在战争爆发前,英国高层包括张.............
  • 回答
    二战中英军的水平及在东南亚初期被日军击败的原因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作为世界主要军事力量之一,其整体水平是相当高的,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工业基础。然而,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东南亚战场,英军却遭遇了惨痛的失败,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二战英军的整体水平在二战爆发前,英军是世.............
  • 回答
    一战爆发时,欧洲许多国家的皇室之间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亲戚关系,这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似乎应该能阻止一场大规模的冲突。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和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关系为例,威廉二世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他与英国王室的许多成员,包括他的表弟英王乔治五世,都有着非常亲近的血缘联系。然而,血缘亲情在国家利益和政治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棒,触及了历史叙事和公众认知形成的关键点。为什么在谈论二战欧洲战场时,许多人会首先想到英美登陆诺曼底、解放巴黎、阿登战役,而相对忽略苏联的贡献?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事件本身的性质,也有宣传、文化以及信息传播的影响。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历史叙事的主导权与西方视角.............
  • 回答
    如果英国在二战初期就向德国投降,那绝对会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转折点。这不是简单的换个国旗那么简单,它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彻底重塑整个世界。首先,我们得明白,英国的投降并非是“握手言和”,而是被迫接受纳粹德国的条件。这些条件必然是屈辱且严苛的。欧洲的格局彻底改变: 纳.............
  • 回答
    二战初期,英国能够在与德国的空中对抗中,尤其是在不列颠空战中取得那样的“55开”局面,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这背后是双方工业实力、技术水平、军事战略、人员素质乃至国家意志的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技术与工业的较量:谁的产品更胜一筹? 飞机设计与性能.............
  • 回答
    二战时期英国坦克炮弹设计思路,尤其是在穿甲弹(AP)方面,确实与一些其他国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英军的实心穿甲弹(Solid Shot AP)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没有内装炸药。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技术、战术需求以及实战经验的反馈。一、 初期设计理念与实心穿甲弹的优势在二战初.............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点出了一个很多人容易混淆的史实。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在1931年确实已经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但这个“独立”和我们今天理解的“国家主权独立”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要理解为什么二战时英国还能调动两国的兵力,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当时的“独立”是怎么回事,以及英联邦那时候是个什么状态。首先,得.............
  • 回答
    二战前,英国皇家海军确实是重型巡洋舰的坚定拥护者,其设计理念很大程度上受到《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的影响。这些条约对海军的吨位和舰炮口径进行了限制,而8英寸(203毫米)主炮的重型巡洋舰,特别是排水量在10000吨以下的条约型重巡洋舰,成为了那个时期海军力量的象征。然而,随着二战的临近和.............
  • 回答
    关于维基百科将二战中英国的海燕(Supermarine Seafire)和贼鸥(Blackburn Skua)描述为“战斗轰炸机”,这其实是一个需要稍加辨析的说法。在现代军事航空术语中,“战斗轰炸机”(Fighterbomber)通常指的是一种能够同时执行空战和对地攻击任务的飞机。然而,在二战时期,.............
  • 回答
    二战初期,英国和法国高层在面对德国的军事威胁时,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判断,认为德军会再次遵循类似“施里芬计划”的思路,并且会避开被他们视为难以逾越的阿登森林。这种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的深刻记忆,以及对德军军事思想和地理条件的分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
  • 回答
    二战时期,英国海军的战列舰在许多方面确实面临着不少挑战,如果说“毛病多”可能有点绝对,但说她们在设计、建造和实战中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是结构性问题,这是有道理的。这背后原因很复杂,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1. 设计理念的滞后与妥协: “维内托”式的困境: 英国战列舰的设计很大程度上继.............
  • 回答
    英国在一战和二战中的胜利,毫无疑问是其历史上光辉的一页。这两场战争不仅巩固了其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更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然而,时至今日,提及英国的国际地位,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其相对昔日荣光的下滑。这其中的逻辑并非简单的“赢了就一直强下去”,而是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的经济、政治、社会和.............
  • 回答
    二战前期英国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充满考量的决策过程,绝非简单的“姑息纵容”。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后世的道德审判,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场,看看英国领导者们是如何思考的。一、吸取一战惨痛教训,对战争的极度厌恶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留下的伤痕。这场战争对英国来说.............
  • 回答
    一战和二战中,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一战时期)或苏联(二战时期)联合对抗德国和意大利(或意大利王国)的局面并非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缘战略因素交织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有所变化。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和演变过程。第一次世界.............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选择入侵苏联,而不是先全力解决英国,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战略上的考量,也有意识形态的驱动,以及对资源和地缘政治的盘算。简单地说,德国认为先灭苏联比先打垮英国来得更“容易”且更“有利”。1. 为什么不先解决英国?英国的地理优势与军事实力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德国并非不想要解决.............
  • 回答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这些变化中,美国和英国这对曾经的战时盟友,其发展轨迹却出现了显著的分化,差距日益拉大。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深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国际地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经济基础来看,美国和英国在战争中.............
  • 回答
    要回答“为什么二战里日本不派海军进攻英国殖民地”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日本的战略考量掰开了揉碎了说。可别以为日本人当时就那么傻,放着眼前的肥肉不吃,他们是有自己的算盘的。首先,得明白当时日本的真实目标。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其核心战略就是要建立一个“大东亚共荣圈”,说白了就是要驱逐西方殖民.............
  • 回答
    这个问题直击二战残酷现实的核心,也揭示了不同国家在战争中所承受的巨大差异。同样是抵抗纳粹德国,英国和苏联付出的生命代价为何天差地别?这背后是地理、战略、战争形态、以及两国国情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地理位置和战争的直接性是天壤之别。 英国:尽管英国是二战的参与者,但它的大部分战争都.............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二战德国海军不如英国,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客观事实和历史比较得出的结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海军在战前准备、战略定位、技术实力、作战规模以及最终的战果等多个维度。一、 起步与战略定位的根本差异英国海军,也就是皇家海军,长期以来就是大英帝国维系其全球殖民地和贸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