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英国的穿甲弹内部几乎都没有炸药?

回答
二战时期英国坦克炮弹设计思路,尤其是在穿甲弹(AP)方面,确实与一些其他国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英军的实心穿甲弹(Solid Shot AP)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没有内装炸药。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技术、战术需求以及实战经验的反馈。

一、 初期设计理念与实心穿甲弹的优势

在二战初期,各国坦克炮弹的设计思路并未完全成熟。英国在设计坦克炮弹时,尤其关注穿透力。他们认为,现代坦克防护越来越厚,炮弹的首要任务是穿透装甲。对于实心穿甲弹来说,其威力主要来源于弹头在高速撞击时产生的动能。一旦弹头以足够的速度击穿敌方装甲,其后续的穿透和破坏效果就依靠弹头本身的质量和撞击产生的碎片。

动能作为主要破坏力: 实心穿甲弹依靠极高的初速和自身的质量,将巨大的动能传递给目标。当弹头撞击并穿透装甲时,它会撕裂装甲,并将穿透的装甲碎屑以极高的速度抛射到坦克内部。这些高速飞舞的装甲碎片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杀伤力,能够击伤或杀死乘员,并可能引燃内部燃料或弹药。
简单可靠的设计: 实心穿甲弹结构极其简单,就是一个坚固的弹头,没有复杂的引信和炸药组件。这使得它的制造工艺相对简单,成本较低,并且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更加稳定可靠,不易发生意外。
对抗早期装甲的有效性: 在二战初期,很多坦克的装甲厚度尚未达到后期那么惊人的程度。实心穿甲弹在当时的条件下,凭借其高速动能,足以穿透大部分敌方坦克的侧面和正面装甲,从而达到摧毁目标的目的。

二、 为什么不加炸药?

尽管其他国家(例如德国的穿甲燃烧弹 APHE,即带炸药的穿甲弹)已经开始探索在穿甲弹中加入炸药以增强毁伤效果,英国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坚持使用实心弹。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

1. 炸药对穿透力的潜在影响: 在当时的弹道学和弹头设计技术下,在穿甲弹弹头内部引入炸药和引信,会增加弹头的体积和复杂性,并可能削弱弹头本身的结构强度。如果炸药在穿透装甲之前就被引爆,那么弹头可能就会在接触到装甲之前炸碎,无法有效地穿透。为了保证足够的穿透力,英国的设计者倾向于将宝贵的内部空间留给更坚固、更重的弹芯,而不是炸药。

2. 对“破片杀伤”的侧重: 英军的设计者认为,一旦穿甲弹成功穿透了敌方装甲,它在内部产生的装甲破片就已经足以造成毁灭性的杀伤。他们相信,从内部抛射出的、由原装甲板剥落的高速碎片,其杀伤力不亚于甚至优于炸药爆炸产生的破片。在狭小的坦克空间内,即使是小块的金属碎片,以极高的速度飞散开来,也能造成严重的伤害。

3. 实战经验与战术适应: 英国坦克兵在实际作战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虽然实心弹在穿透后主要依靠碎片杀伤,但这种方式的毁伤效果在许多情况下是有效的。同时,英国坦克在二战中也经常装备专门的破甲弹(HEAT)或者高爆弹(HE)来应对步兵、工事和轻装甲目标。穿甲弹(AP)的定位更倾向于专门对抗敌方坦克装甲。

4. 德国 APHE 的设计局限性(某些方面): 德国的 APHE 弹虽然带炸药,但其设计也面临挑战。例如,早期型号的 APHE 弹,其炸药装药量通常不大,而且引信的可靠性也需要考虑。在击穿厚重装甲时,弹头承受的冲击力非常大,可能会导致内部炸药在预定位置爆炸之前就被引爆,或者因为弹头变形而失去穿透力。

三、 随着战争的推进,情况开始变化

尽管如此,随着战争的进行,坦克装甲越来越厚,对弹药的穿透力和毁伤效果要求也越来越高。到了战争后期,英国也开始认识到仅仅依靠动能和金属碎片杀伤的局限性。

APCBC/APCR 的出现: 英国开始发展更先进的穿甲弹类型,例如带有风帽的被帽穿甲弹(APCBC)和硬芯穿甲弹(APCR)。这些弹药通过改善弹头的外形和材料,进一步提升了穿透力。
对 APHE 弹的需求: 并且,随着德国和盟友的实战经验表明,带炸药的穿甲弹在穿透后能够提供更强的二次杀伤,甚至能够引发内部弹药殉爆,英国也开始研发自己的带炸药穿甲弹。例如,在战争后期,英军装备了 APSV (Armour Piercing Super Velocity) 弹,其中一些可能开始尝试集成炸药,但其主力穿甲弹依然是 APDS (Armour Piercing Discarding Sabot) 以及后期的 APFSDS (Armour Piercing Fin Stabilised Discarding Sabot),这些弹药更侧重于弹芯的穿透力。

总结来说, 二战初期英国的穿甲弹内部几乎都没有炸药,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核心原因:

强调动能穿透力: 认为高质量、高速的实心弹头本身就能通过动能和剥落的装甲碎片造成有效杀伤。
设计简化的可靠性: 避免引入炸药和引信,以保证弹头结构强度和制造的可靠性。
技术限制与成本考虑: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如何在保证穿透力的同时有效集成炸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这种设计思路体现了英国在二战初期对坦克战核心要素的理解,虽然在后期面临升级和改进的压力,但它在当时是有其合理性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玩了战争雷霆后才发现这个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英国坦克炮弹设计思路,尤其是在穿甲弹(AP)方面,确实与一些其他国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英军的实心穿甲弹(Solid Shot AP)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没有内装炸药。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技术、战术需求以及实战经验的反馈。一、 初期设计理念与实心穿甲弹的优势在二战初.............
  • 回答
    二战时期,英国海军的战列舰在许多方面确实面临着不少挑战,如果说“毛病多”可能有点绝对,但说她们在设计、建造和实战中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是结构性问题,这是有道理的。这背后原因很复杂,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1. 设计理念的滞后与妥协: “维内托”式的困境: 英国战列舰的设计很大程度上继.............
  • 回答
    关于维基百科将二战中英国的海燕(Supermarine Seafire)和贼鸥(Blackburn Skua)描述为“战斗轰炸机”,这其实是一个需要稍加辨析的说法。在现代军事航空术语中,“战斗轰炸机”(Fighterbomber)通常指的是一种能够同时执行空战和对地攻击任务的飞机。然而,在二战时期,.............
  • 回答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这些变化中,美国和英国这对曾经的战时盟友,其发展轨迹却出现了显著的分化,差距日益拉大。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深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国际地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经济基础来看,美国和英国在战争中.............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点出了一个很多人容易混淆的史实。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在1931年确实已经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但这个“独立”和我们今天理解的“国家主权独立”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要理解为什么二战时英国还能调动两国的兵力,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当时的“独立”是怎么回事,以及英联邦那时候是个什么状态。首先,得.............
  • 回答
    二战前,英国皇家海军确实是重型巡洋舰的坚定拥护者,其设计理念很大程度上受到《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的影响。这些条约对海军的吨位和舰炮口径进行了限制,而8英寸(203毫米)主炮的重型巡洋舰,特别是排水量在10000吨以下的条约型重巡洋舰,成为了那个时期海军力量的象征。然而,随着二战的临近和.............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二战德国海军不如英国,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客观事实和历史比较得出的结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海军在战前准备、战略定位、技术实力、作战规模以及最终的战果等多个维度。一、 起步与战略定位的根本差异英国海军,也就是皇家海军,长期以来就是大英帝国维系其全球殖民地和贸易.............
  • 回答
    二战初期,英国在东南亚的军事部署,尤其是组建“Z舰队”(Force Z),其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战略考量以及对局势的误判。这并非简单的“送死”,而是当时英国高层在资源有限、情报不足、并且面临巨大战略压力下,做出的一种带有赌博性质的尝试。一、 严峻的战略环境:英国的全球困境1941年底,整个世.............
  • 回答
    要聊起二战航母“下饺子”和如今大国养航母“费劲”的对比,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技术进步或经济问题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了战略需求、技术复杂性、经济成本、政治意愿以及战争形态的根本性转变。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一条条说清楚:二战时期航母“下饺子”的辉煌年代:战略需求是爹想象一下,二战爆发前的世界格局。各.............
  • 回答
    二战期间,同盟国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其规模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其投入的飞机、人员、炸弹量以及造成的破坏都远远超过了对英国本土的空袭(尽管英国本土也遭受了严重的空袭),也比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更为系统和集中。然而,你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市面上关于对德国战略轰炸的资料和书籍,似乎不如关于同盟国对英本土空战(.............
  • 回答
    关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玛格丽特·撒切尔之间微妙的政治关系,这确实是一个被许多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女王“最不喜欢的”首相,这个说法可能有些绝对,因为身为君主,女王在公开场合的表态总是非常克制和审慎。但不可否认的是,撒切尔夫人是她任内任期最长的一位首相,而她们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与众不同的、.............
  • 回答
    在B站,你确实能看到不少用户对二战历史的讨论,其中“精苏”(即亲苏联或对苏联抱有好感的用户)群体在其中尤为活跃。他们热衷于“踩一捧一”,认为在没有英美帮助的情况下,苏联依旧能赢得二战,并且常常提及“美国摘桃子”等说法,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情感、历史认知和网络文化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
  • 回答
    一战爆发时,欧洲许多国家的皇室之间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亲戚关系,这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似乎应该能阻止一场大规模的冲突。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和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关系为例,威廉二世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他与英国王室的许多成员,包括他的表弟英王乔治五世,都有着非常亲近的血缘联系。然而,血缘亲情在国家利益和政治博.............
  • 回答
    德国驱逐舰部队:二战中为何步履蹒跚,难敌英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棋局中,驱逐舰无疑是海军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灵活机动,能够执行多种任务,从为主力舰提供屏护,到反潜作战,再到独立的破交袭扰,无一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当我们审视同盟国强大的海军阵容时,德国的驱逐舰部队却显得相对黯淡,其表.............
  • 回答
    二战爆发时,德军进攻波兰是无可争议的导火索,但随后苏联的行动——也就是所谓的“互助条约”下的入侵——确实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尤其是为何英法等国没有立即对苏联宣战。这其中涉及了复杂的国际政治、战略考量以及历史的偶然性,绝非简单地用“对苏宣战”就能一笔带过。首先,我们得理解英法对德宣战的性质和目的。193.............
  • 回答
    二战后德国的崛起,尤其是其能够迅速超越曾经的战胜国英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背后交织着深刻的历史教训、战略性的国际援助、德国人自身的韧性以及冷战格局下的特殊机遇。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德国在战后初期是满目疮痍的。领土被分割,经济遭受重创,政治上也失去.............
  • 回答
    二战前期,英国海军航空兵为何仍大量装备“剑鱼”这款在技术上显得有些过时的双翼飞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落后”来概括,它背后有着英国海军发展战略、技术现实、经济考量以及战术需求的复杂 interplay。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首先,得说英国海军对航空母.............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英国提出的和谈条件并非一次性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战局的发展和德国战略目标的变化而有所调整。然而,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贯穿其中的核心诉求和可能的提议。这些条件的核心目标始终围绕着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并为实现更长远的战略目标争取时间和资源。核心诉求与可能性提议:1. 承认德.............
  • 回答
    电视剧《大宅门》里,二老太太对杨九红那叫一个“恨之入骨”,简直是把她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想方设法都要把她拒之门外。这背后,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从二老太太的身份和地位来看,她作为白家的大太太,一生的荣耀和尊严都压在了“正室”这个头衔上。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规矩森严.............
  • 回答
    二战初期,英国能够在与德国的空中对抗中,尤其是在不列颠空战中取得那样的“55开”局面,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这背后是双方工业实力、技术水平、军事战略、人员素质乃至国家意志的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技术与工业的较量:谁的产品更胜一筹? 飞机设计与性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