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初期,英法高层凭什么认为德军会避开阿登森林同时再次采用施里芬计划?

回答
二战初期,英国和法国高层在面对德国的军事威胁时,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判断,认为德军会再次遵循类似“施里芬计划”的思路,并且会避开被他们视为难以逾越的阿登森林。这种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的深刻记忆,以及对德军军事思想和地理条件的分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剖析: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与“施里芬计划”的教训:

历史的重演预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教训是欧洲各国军事思想的基石。当时的德国为了应对两线作战的困境,制定了臭名昭著的“施里芬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思想是:迅速击溃法国,然后调转兵力对付俄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德国选择了一个看似最直接,也最符合逻辑的突破方向——穿越比利时,迂回到法军的侧翼和后方,包围巴黎。
比利时计划的成功与失败: 德国人确实成功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穿越了比利时,初期推进非常迅速。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如指挥失误、补给不足、法军的顽强抵抗以及俄国在东线的意外迅速动员),施里芬计划最终未能完全达成其包围巴黎的目标,而是陷入了僵持的堑壕战,将整个西线拖入了血腥的消耗战。
对“施里芬计划”的解读: 经历了一战的洗礼,英法联军的将领们对“施里芬计划”有着深刻的印象。他们认为,尽管这个计划最终未能完全成功,但其核心逻辑——通过快速、大规模的突击来瓦解敌方意志,以及选择一个大规模兵力集结的突破口——仍然是德军会采取的战略。他们相信,德国人不会轻易放弃这种“高效”的战略思路。

二、对阿登森林地形的误判与低估:

“不可逾越”的观念: 阿登森林位于比利时东南部,地势崎岖,森林茂密,河流纵横。在20世纪初的军事技术条件下,这样复杂的地形被普遍认为难以大规模集结和调动重装备部队,尤其是坦克和重炮。英法两国的高级将领们,基于一战的经验,认为这种地形是天然的障碍,能够有效阻挡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推进。
对地形的军事价值评估: 他们认为,与其冒着被复杂地形拖慢速度、暴露侧翼的风险,不如选择更熟悉、更宽阔、更有利于发挥兵力优势的地区进行突破。例如,连接法国和比利时的主要公路网,或者直接在比利时南部平原地区展开攻势。他们没有充分预见到,经过二十多年的军事技术发展,特别是坦克和航空技术的进步,能够克服或至少减轻这种地形的限制。
过度自信的心理: 这种对地形的低估,也伴随着一种对自身防御体系的过度自信。英法联军相信他们在马奇诺防线(尽管并非直接面对阿登,但代表了他们对防御体系的思路)以及比利时边境的部署能够有效阻止德军的推进。他们倾向于认为,德军会选择一个更容易被他们预测和阻挡的突破方向。

三、对德军新战略思维的忽视:

传统的军事学说: 英国和法国的军事思想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相对保守,更多地是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进行调整和完善。他们倾向于认为,大规模的步兵推进、炮火压制和有限的坦克支援是主要作战模式。
德国的“闪电战”革命: 然而,德国在古德里安等将领的推动下,正在发展一套全新的军事理论——“闪电战”(Blitzkrieg)。这种战术强调集中使用装甲部队和航空兵,通过快速、纵深的突击,突破敌方防线,割裂敌方指挥系统,实现战术和战略上的快速胜利。他们不再依赖传统意义上的“战线”突破和消耗,而是追求在运动中击溃敌人。
“曼斯坦因计划”的秘密性与颠覆性: 德国的“曼斯坦因计划”(即后来执行的“黄色方案”的最终版本)的核心,正是出人意料地选择阿登地区作为主攻方向。这个计划的构思者们,包括曼斯坦因本人,深知这将颠覆传统的军事思维和英法联军的判断。他们看到了阿登森林的“缺点”反而可能成为“优点”——因为对手不会预料到那里会有大规模的突击。他们也相信,凭借强大的装甲集群和航空支援,完全有能力克服地形的阻碍。

四、战术和战略层面的判断失误:

“防御纵深”的错觉: 英法联军认为比利时及其以南的山地是对其主要防御阵地(包括马奇诺防线)的天然缓冲,德军会避免在这里投入过多兵力。他们设想的德军主攻方向,更可能是沿着比利时中部向西推进,或者直接在法国北部沿海地区登陆,这样他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调动兵力进行反击。
情报的不足与误读: 虽然有情报显示德军在集结,但关于其具体意图和突破方向的准确判断却存在很大偏差。一些情报可能被误读或低估了其重要性。对德军新式作战理论的认知不足,也导致了他们无法准确预测德军的真实能力和意图。
历史惯性的力量: 在没有确凿证据证明敌人会采取全新战术的情况下,选择相信“历史会重演”的模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倾向。尤其是在军事领域,遵循前人的经验,虽然可能保守,但通常被认为是更稳妥的选择。

总而言之,二战初期英法高层之所以认为德军会避开阿登森林并再次采用类似“施里芬计划”的战略,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刻记忆、对阿登森林地形的传统军事评估、对自身防御体系的信心,以及对德军正在进行的“闪电战”战术革命认识的不足。这种基于历史经验和对地形的传统看法,最终导致了他们对德军真实意图的严重误判,为后来的法国迅速溃败埋下了伏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人会简单的认为阿登森林能挡住德军,阿登森林后有马斯河,河对岸还有几个法国二流步兵师。结果德国人冲出阿登森林,直接架桥渡河,没等重炮,直接空军开路,战五渣的二流师直接就崩了,后面英法空军一波流去炸桥,被高炮和空军打火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user avatar

军事和历史的很多疑问只要摊开一张地图你就全明白了。

黑色,是西欧战役德军绝杀法国直冲巴黎的致命一击。蓝色,是诺曼底后盟军大致的进军方向。红色,是苏军冲向柏林的大致方向。箭头不精确,示意而已。

发现了什么规律吗?二战欧洲的重要进攻战都是在欧洲最平坦开阔的地区进行的。欧洲中部都是丘陵,难以通行。题主问到的问题与这个地理因素直接相关。

突袭低地国家的计划就是利用欧洲沿北海、英吉利海峡一侧的平坦地域进行闪击(施里芬计划)。对手也不傻,自然想尽办法层层设防。这就是为啥德国只能右翼佯攻(盟军太菜导致这条线也顶不太住的事儿咱们就不细说了)。上图中的紫色圆圈就是阿登,属于丘陵台地,不是大军团机械化推进的首选区域。全步兵走路可以,但是步兵也需要庞大补给车队随行。盟军早期判断德国肯定是重演波兰闪击模式,肯定是机械化大兵团推进,选择丘陵地带推进的可能性不大。

为什么阿登不适合装甲部队推进?因为阿登是大概这样的地貌:

这种地貌可能远足徒步还挺惬意,要是指挥几千辆车通过,恐怕是场噩梦。

阿登海拔不高,最高峰也就是几百米,可是树高林密还有很多沼泽。30年代的坦克和现在可不一样,发动机那点儿小马力,即使是十吨多的轻型坦克,持续大负载爬坡也很容易导致变速箱故障过热损坏,一辆抛锚可能就会形成十几公里的堵塞。即使不坏燃油消耗也会大增。

装甲部队进攻时,身后需要补给车队尾随携带补给。坦克履带能通过,补给卡车或马车(巴巴罗萨时期还有大量德国补给使用马车)就更不一定了,特别是装载十吨以上的四轮卡车,在非铺装山区土路行驶。这种磕磕绊绊的方式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闪电突击,即使是全步兵部队,携带十几公斤的装备徒步翻越以上区域也绝不轻松,就是通过了可能也是盔歪甲斜狼狈不堪了,锐气尽失的部队人数再多也难以形成强大突击。

试想,统帅部手上只有一只精锐快速装甲部队,左边是条可能进去就出不来的崎岖山路,右边是有敌人设防的平缓开阔地域,一般都会选后者。法国基于这些考虑判定德国会重演施里芬计划就很正常了。

另外法国人对于不在自己境内的地貌了解有限,而且应对手法也更少一些。自己的国土可以详细测绘,在要害区域布置几百枚地雷、布置两个有电话的哨所,可能对手就会增加巨大变数。


法国人的原本也不是认为德国人完全不可能穿越阿登,只是觉得自己不用担心。因为即便德国人真敢孤注一掷穿越,就将疲惫的出现在色当要塞之下。没有重型炮火要渡河攻陷色当要塞非常困难。守军只要坚持到援军抵达,德军处境就被动了。驻守马奇诺的守军也可以抽身侧面一击。

然而,马奇诺守军被佯攻的 C 集团军拖住,漫天的斯图卡把色当的炮位一个个拔除。二战前笨重迟缓的炮兵已经被尖叫的斯图卡部分取代,俯冲轰炸机用一般的固定高炮难以击落,法国人的神经奔溃。“挥镰”行动至此已经成功,此后大家都知道了 - 色当失手后没有强有力的预备队能够再阻击德国人,装甲师们向着英吉利海峡猛冲,一切都完了。

好多人不理解德国装甲军团为什么会在敦刻尔克会被命令停下,拿出地图看看就会知道 - 这帮人走了多远的路,他们可是统帅部的宝贝。步兵师被甩在遥远的后方,部分坦克已经状态不佳,弹药也不足了。这时候英俊的帝国空军元帅那浑圆的脑袋凑了上来:要不,让我们试试?

在还没彻底整死法国人之前,换做是你我,大概率也会同意让这个胖子去钉上最后这几颗钉子,以便装甲师重新编组补充。

英国人凭借运气和德国人想结盟的心理逃出升天,回过头还包装掩饰自己的失算。不就是丢盔弃甲逃回去的吗,一半的军人裤子都没了,心态也完全崩了,大写的溃败。

英美不愧是亲兄弟,几十年了,讲故事都是一流。多惨都能形容的如同遵从了天父的旨意。


其实二战开始之前,法国的国防三位一体原则在于:东线固守(马奇诺防线)+ 普遍义务兵役制(全民动员和持久战准备)+ 军事同盟(英法同盟)。基本上是基于一战的思维,整个20-30年代法国奉行的是固守防御策略,加上经济不好让法军整体比较消沉僵化。军事变革是需要花钱的,为军队大笔花钱那个时候在法国是比较政治不正确的论调。而且马奇诺防线已经消耗了大量的军费。

马奇诺对边的德国就完全是另一番光景,几百万精壮小伙子磨刀霍霍要干翻大仇家,心气儿不是一般的高。只要了解朝鲜战争众多奇袭奔袭战例就会知道,两军交战时,拥有强烈求胜欲望无比重要,狭路相逢勇者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初期,英国和法国高层在面对德国的军事威胁时,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判断,认为德军会再次遵循类似“施里芬计划”的思路,并且会避开被他们视为难以逾越的阿登森林。这种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的深刻记忆,以及对德军军事思想和地理条件的分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
  • 回答
    二战中英军的水平及在东南亚初期被日军击败的原因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作为世界主要军事力量之一,其整体水平是相当高的,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工业基础。然而,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东南亚战场,英军却遭遇了惨痛的失败,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二战英军的整体水平在二战爆发前,英军是世.............
  • 回答
    要评价二战时期英国和德国谁更强大,这其实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强大”这个词有很多维度。我们不能简单地说“A比B更强大”就完事,而是需要从军事、经济、政治、科技等多个方面来细致分析。而且,战争的进程本身也是动态变化的,两国在不同时期展现出的实力也不同。从战争爆发之初(1939年)来看:德国: .............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曾经的帝国和崛起的新兴力量,为了抵抗共同的敌人——轴心国,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结成了战时同盟。这场联盟并非单纯的军事合作,而是建立在复杂的利益交换之上。英国、苏联和中国,为了获得美国的物质援助,各自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些代价深刻地影响了它们战后的走向,甚至塑造了它们在冷战格.............
  • 回答
    说二战时期英国的坦克设计思路“落后”,这说法确实有些过于绝对,但也并非空穴来风。英国在战争初期和中期的一些坦克设计上,确实暴露出了与德意等国相比的一些不足,但要说整个战时都“落后”,恐怕也忽略了他们后期的努力和一些独到的见解。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得承认,二战初期,英国的坦克设计思路.............
  • 回答
    二战初期,英国本土坦克设计理念确实与德军的“闪电战”有所不同。但要说完全无法实施“闪电战”的“可行性”,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闪电战”(Blitzkrieg)。它并不是一种官方军事学说,而是德军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战术风格,其核心在于: 协同作战: 强调装甲部队、步兵、炮兵.............
  • 回答
    评价二战时期的英制武器,就像评价一位老练但有时也固执的老兵。他们大多可靠、扎实,能在战场上完成任务,但有时候也显得有些过时,缺乏一些当时最前沿的创新。总体印象:实用主义与保守主义的结合英军在战前和战争初期,深受其“不列颠式”的风格影响,那就是注重实用、耐用、简单易维护,但也因此在某些技术领域显得有些.............
  • 回答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英国战俘的待遇,总的来说,比对苏联战俘要好,但并非总是仁慈。他们的待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俘的军衔、国籍(尽管我们这里主要讨论英国战俘),以及俘虏他们的德军部队的性质。然而,一些普遍存在的方面是可以详细描述的。首先,值得明确的是,德国在1929年签署了日内瓦公约,该公约规定了.............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海军的力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美国、英国和日本无疑是当时最耀眼的三颗明星。然而,除了这三巨头之外,还有一些国家,虽然规模和影响力可能不及前三者,但同样在战争期间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海军实力,并在各自的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法国海军:一度的辉煌与悲剧的命运在战争爆发前,法国海军.............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和英国的综合军力,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两国在战争中的定位、资源投入、战略目标以及面临的对手都有很大差异。简单地说,如果从纯粹的军事硬件规模和陆地征服能力来看,日本在战争初期甚至中期,一度拥有更强的爆发力和侵略性。但从整体的战争潜力、科技研发、工业基础和战略纵深来看,英国则具有.............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即“巴巴罗萨”行动,无疑是历史上最具争议也最惨痛的决策之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便是:为何希特勒会在尚未完全解决英国问题的情况下,就贸然将战线向东拉长,与一个拥有巨大纵深和人力资源的国家为敌?更令人费解的是,在古德里安坦克军团直逼莫斯科的关键时刻,为何又被命令转头攻打基辅,.............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在闪电战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迅速击败了波兰、法国等国,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都笼罩在纳粹的阴影之下。然而,尽管英国在大陆上失去了盟友,但其本土仍然是抵抗纳粹势力的一个重要据点。这时候,德国为何会选择将目光转向东方,挑战拥有庞大兵力和资源的苏联,而不是全力以赴将英国彻底击垮呢?这个问题,并.............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确实拥有令人生畏的太平洋舰队,其吨位和技术水平在当时仅次于美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位列世界第三。很多人会好奇,既然日本海军如此强大,为何不将其力量投入到欧洲战场,协助德国攻打英国皇家海军,甚至登陆英伦三岛呢?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远非简单的海军实力对比就能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
  • 回答
    要说二战初期英法联军有没有机会和德国打平手,这绝对是一个引人深思但又极具争议的问题。如果你问的是那个在闪电战阴影下仓皇撤退、在敦刻尔克遭受重创的法国和相对保有实力的英国,答案恐怕是“几乎没有”。但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得稍微宽泛一点,考虑到战略、外交以及早期战场的一些偶然性,或许可以探讨一些“若有可能”的.............
  • 回答
    二战初期,苏联面临着严峻的橡胶短缺问题。在战争爆发前,苏联的橡胶供应主要依赖进口,特别是从英美等国。然而,随着战争的升级和国际局势的动荡,这些传统的供应渠道变得越来越不可靠,甚至被切断。为了保证战争机器的运转和国家经济的稳定,苏联被迫走上了一条艰苦的自力更生之路,积极探索和开发国内的橡胶资源,并大力.............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军能够轰炸伦敦,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英法两国的战略准备以及德军的军事能力。一、 战前的战略误判与准备不足首先,要理解为什么德国能够轰炸伦敦,我们必须看到英法两国在战前对德国潜在威胁的低估,以及由此导致的战略准备.............
  • 回答
    我们来设想一个与历史不同的世界,一个在1939年夏秋之际,德国与苏联不仅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且还真正地、一丝不苟地遵守了这个条约。这个“如果”打开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潘多拉魔盒,而欧洲的命运,无疑将围绕着这两个看似“合作”实则各怀鬼胎的庞然大物展开。首先,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影响,就是原.............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之所以显得重型坦克匮乏,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这背后牵扯到经济、技术、战略思想,乃至政治上的考量。简单来说,不是德国完全没有能力制造重型坦克,而是当时他们的优先顺序、资源分配以及对未来战争模式的判断,都将重心放在了其他类型的装备上。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德国的国情和战前的.............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如果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并且战线被牢牢地钉在乌克兰境内,这无疑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进程。其影响之深远,将触及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等各个层面,甚至可能重塑战后世界的格局。让我们试着描绘一下这个充满变数的历史节点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军事层面:如果德军在苏德战争.............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初期之所以没能“巩固既得利益”,背后有着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原因,绝非一句“战略失误”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其对外扩张的逻辑。首先,得明确“既得利益”指的是什么。在二战初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和一系列战争,已经在东亚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势力范围,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