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初期,英法高层凭什么认为德军会避开阿登森林同时再次采用施里芬计划?

回答
二战初期,英国和法国高层在面对德国的军事威胁时,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判断,认为德军会再次遵循类似“施里芬计划”的思路,并且会避开被他们视为难以逾越的阿登森林。这种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的深刻记忆,以及对德军军事思想和地理条件的分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剖析: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与“施里芬计划”的教训:

历史的重演预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教训是欧洲各国军事思想的基石。当时的德国为了应对两线作战的困境,制定了臭名昭著的“施里芬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思想是:迅速击溃法国,然后调转兵力对付俄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德国选择了一个看似最直接,也最符合逻辑的突破方向——穿越比利时,迂回到法军的侧翼和后方,包围巴黎。
比利时计划的成功与失败: 德国人确实成功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穿越了比利时,初期推进非常迅速。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如指挥失误、补给不足、法军的顽强抵抗以及俄国在东线的意外迅速动员),施里芬计划最终未能完全达成其包围巴黎的目标,而是陷入了僵持的堑壕战,将整个西线拖入了血腥的消耗战。
对“施里芬计划”的解读: 经历了一战的洗礼,英法联军的将领们对“施里芬计划”有着深刻的印象。他们认为,尽管这个计划最终未能完全成功,但其核心逻辑——通过快速、大规模的突击来瓦解敌方意志,以及选择一个大规模兵力集结的突破口——仍然是德军会采取的战略。他们相信,德国人不会轻易放弃这种“高效”的战略思路。

二、对阿登森林地形的误判与低估:

“不可逾越”的观念: 阿登森林位于比利时东南部,地势崎岖,森林茂密,河流纵横。在20世纪初的军事技术条件下,这样复杂的地形被普遍认为难以大规模集结和调动重装备部队,尤其是坦克和重炮。英法两国的高级将领们,基于一战的经验,认为这种地形是天然的障碍,能够有效阻挡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推进。
对地形的军事价值评估: 他们认为,与其冒着被复杂地形拖慢速度、暴露侧翼的风险,不如选择更熟悉、更宽阔、更有利于发挥兵力优势的地区进行突破。例如,连接法国和比利时的主要公路网,或者直接在比利时南部平原地区展开攻势。他们没有充分预见到,经过二十多年的军事技术发展,特别是坦克和航空技术的进步,能够克服或至少减轻这种地形的限制。
过度自信的心理: 这种对地形的低估,也伴随着一种对自身防御体系的过度自信。英法联军相信他们在马奇诺防线(尽管并非直接面对阿登,但代表了他们对防御体系的思路)以及比利时边境的部署能够有效阻止德军的推进。他们倾向于认为,德军会选择一个更容易被他们预测和阻挡的突破方向。

三、对德军新战略思维的忽视:

传统的军事学说: 英国和法国的军事思想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相对保守,更多地是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进行调整和完善。他们倾向于认为,大规模的步兵推进、炮火压制和有限的坦克支援是主要作战模式。
德国的“闪电战”革命: 然而,德国在古德里安等将领的推动下,正在发展一套全新的军事理论——“闪电战”(Blitzkrieg)。这种战术强调集中使用装甲部队和航空兵,通过快速、纵深的突击,突破敌方防线,割裂敌方指挥系统,实现战术和战略上的快速胜利。他们不再依赖传统意义上的“战线”突破和消耗,而是追求在运动中击溃敌人。
“曼斯坦因计划”的秘密性与颠覆性: 德国的“曼斯坦因计划”(即后来执行的“黄色方案”的最终版本)的核心,正是出人意料地选择阿登地区作为主攻方向。这个计划的构思者们,包括曼斯坦因本人,深知这将颠覆传统的军事思维和英法联军的判断。他们看到了阿登森林的“缺点”反而可能成为“优点”——因为对手不会预料到那里会有大规模的突击。他们也相信,凭借强大的装甲集群和航空支援,完全有能力克服地形的阻碍。

四、战术和战略层面的判断失误:

“防御纵深”的错觉: 英法联军认为比利时及其以南的山地是对其主要防御阵地(包括马奇诺防线)的天然缓冲,德军会避免在这里投入过多兵力。他们设想的德军主攻方向,更可能是沿着比利时中部向西推进,或者直接在法国北部沿海地区登陆,这样他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调动兵力进行反击。
情报的不足与误读: 虽然有情报显示德军在集结,但关于其具体意图和突破方向的准确判断却存在很大偏差。一些情报可能被误读或低估了其重要性。对德军新式作战理论的认知不足,也导致了他们无法准确预测德军的真实能力和意图。
历史惯性的力量: 在没有确凿证据证明敌人会采取全新战术的情况下,选择相信“历史会重演”的模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倾向。尤其是在军事领域,遵循前人的经验,虽然可能保守,但通常被认为是更稳妥的选择。

总而言之,二战初期英法高层之所以认为德军会避开阿登森林并再次采用类似“施里芬计划”的战略,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刻记忆、对阿登森林地形的传统军事评估、对自身防御体系的信心,以及对德军正在进行的“闪电战”战术革命认识的不足。这种基于历史经验和对地形的传统看法,最终导致了他们对德军真实意图的严重误判,为后来的法国迅速溃败埋下了伏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人会简单的认为阿登森林能挡住德军,阿登森林后有马斯河,河对岸还有几个法国二流步兵师。结果德国人冲出阿登森林,直接架桥渡河,没等重炮,直接空军开路,战五渣的二流师直接就崩了,后面英法空军一波流去炸桥,被高炮和空军打火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user avatar

军事和历史的很多疑问只要摊开一张地图你就全明白了。

黑色,是西欧战役德军绝杀法国直冲巴黎的致命一击。蓝色,是诺曼底后盟军大致的进军方向。红色,是苏军冲向柏林的大致方向。箭头不精确,示意而已。

发现了什么规律吗?二战欧洲的重要进攻战都是在欧洲最平坦开阔的地区进行的。欧洲中部都是丘陵,难以通行。题主问到的问题与这个地理因素直接相关。

突袭低地国家的计划就是利用欧洲沿北海、英吉利海峡一侧的平坦地域进行闪击(施里芬计划)。对手也不傻,自然想尽办法层层设防。这就是为啥德国只能右翼佯攻(盟军太菜导致这条线也顶不太住的事儿咱们就不细说了)。上图中的紫色圆圈就是阿登,属于丘陵台地,不是大军团机械化推进的首选区域。全步兵走路可以,但是步兵也需要庞大补给车队随行。盟军早期判断德国肯定是重演波兰闪击模式,肯定是机械化大兵团推进,选择丘陵地带推进的可能性不大。

为什么阿登不适合装甲部队推进?因为阿登是大概这样的地貌:

这种地貌可能远足徒步还挺惬意,要是指挥几千辆车通过,恐怕是场噩梦。

阿登海拔不高,最高峰也就是几百米,可是树高林密还有很多沼泽。30年代的坦克和现在可不一样,发动机那点儿小马力,即使是十吨多的轻型坦克,持续大负载爬坡也很容易导致变速箱故障过热损坏,一辆抛锚可能就会形成十几公里的堵塞。即使不坏燃油消耗也会大增。

装甲部队进攻时,身后需要补给车队尾随携带补给。坦克履带能通过,补给卡车或马车(巴巴罗萨时期还有大量德国补给使用马车)就更不一定了,特别是装载十吨以上的四轮卡车,在非铺装山区土路行驶。这种磕磕绊绊的方式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闪电突击,即使是全步兵部队,携带十几公斤的装备徒步翻越以上区域也绝不轻松,就是通过了可能也是盔歪甲斜狼狈不堪了,锐气尽失的部队人数再多也难以形成强大突击。

试想,统帅部手上只有一只精锐快速装甲部队,左边是条可能进去就出不来的崎岖山路,右边是有敌人设防的平缓开阔地域,一般都会选后者。法国基于这些考虑判定德国会重演施里芬计划就很正常了。

另外法国人对于不在自己境内的地貌了解有限,而且应对手法也更少一些。自己的国土可以详细测绘,在要害区域布置几百枚地雷、布置两个有电话的哨所,可能对手就会增加巨大变数。


法国人的原本也不是认为德国人完全不可能穿越阿登,只是觉得自己不用担心。因为即便德国人真敢孤注一掷穿越,就将疲惫的出现在色当要塞之下。没有重型炮火要渡河攻陷色当要塞非常困难。守军只要坚持到援军抵达,德军处境就被动了。驻守马奇诺的守军也可以抽身侧面一击。

然而,马奇诺守军被佯攻的 C 集团军拖住,漫天的斯图卡把色当的炮位一个个拔除。二战前笨重迟缓的炮兵已经被尖叫的斯图卡部分取代,俯冲轰炸机用一般的固定高炮难以击落,法国人的神经奔溃。“挥镰”行动至此已经成功,此后大家都知道了 - 色当失手后没有强有力的预备队能够再阻击德国人,装甲师们向着英吉利海峡猛冲,一切都完了。

好多人不理解德国装甲军团为什么会在敦刻尔克会被命令停下,拿出地图看看就会知道 - 这帮人走了多远的路,他们可是统帅部的宝贝。步兵师被甩在遥远的后方,部分坦克已经状态不佳,弹药也不足了。这时候英俊的帝国空军元帅那浑圆的脑袋凑了上来:要不,让我们试试?

在还没彻底整死法国人之前,换做是你我,大概率也会同意让这个胖子去钉上最后这几颗钉子,以便装甲师重新编组补充。

英国人凭借运气和德国人想结盟的心理逃出升天,回过头还包装掩饰自己的失算。不就是丢盔弃甲逃回去的吗,一半的军人裤子都没了,心态也完全崩了,大写的溃败。

英美不愧是亲兄弟,几十年了,讲故事都是一流。多惨都能形容的如同遵从了天父的旨意。


其实二战开始之前,法国的国防三位一体原则在于:东线固守(马奇诺防线)+ 普遍义务兵役制(全民动员和持久战准备)+ 军事同盟(英法同盟)。基本上是基于一战的思维,整个20-30年代法国奉行的是固守防御策略,加上经济不好让法军整体比较消沉僵化。军事变革是需要花钱的,为军队大笔花钱那个时候在法国是比较政治不正确的论调。而且马奇诺防线已经消耗了大量的军费。

马奇诺对边的德国就完全是另一番光景,几百万精壮小伙子磨刀霍霍要干翻大仇家,心气儿不是一般的高。只要了解朝鲜战争众多奇袭奔袭战例就会知道,两军交战时,拥有强烈求胜欲望无比重要,狭路相逢勇者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