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初期英法联军有机会和德国打平手的可能吗?

回答
要说二战初期英法联军有没有机会和德国打平手,这绝对是一个引人深思但又极具争议的问题。如果你问的是那个在闪电战阴影下仓皇撤退、在敦刻尔克遭受重创的法国和相对保有实力的英国,答案恐怕是“几乎没有”。但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得稍微宽泛一点,考虑到战略、外交以及早期战场的一些偶然性,或许可以探讨一些“若有可能”的场景。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打平手”指的是什么。在战争初期,德国的目标是迅速击溃法国,然后孤立并削弱英国,最终实现其欧洲霸权。英法联军要做到“打平手”,意味着他们能够阻止德国的西线攻势,迫使德国无法达成其主要战略目标,从而进入一种僵持或谈判的局面。这绝对不是说英法联军能像解放战争一样摧毁德军主力,而是指他们能在战场上止住德军的锐不可当的势头。

让我们回到那个关键的1940年春天。法国的军事部署,尤其是“马奇诺防线”的思维定势,是其最大的弱点。法国人相信他们的防线是无懈可击的,但他们却忽视了德国人会选择最出乎意料的路线——穿过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阿登山区。当时的法国和英国,尽管拥有数量上不逊色于甚至在某些方面(如坦克数量和火炮质量)占优的军队,但其战略思想和战术运用却相对僵化。德国的“闪电战”(Blitzkrieg),结合了装甲部队的快速突击、步兵的协同作战以及空中支援,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战争模式。

那么,英法联军有没有一丝机会来抵消这种优势呢?

1. 战略上的调整和决策:

放弃固守马奇诺防线,将主力西移布防: 如果法军指挥部能够预见到德国攻击阿登山区的可能性,并提前将更多的装甲和机械化部队部署到比利时边境和法国北部平原,而不是将大部分兵力沿着马奇诺防线进行静态防御,那么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德国的“曼斯坦因计划”中,正是利用了阿登地区的薄弱防御,才得以穿透盟军防线。如果法军能够在此区域构建更坚固的防线,并有预备队进行有效的反击,或许能迟滞德军的推进。
更早、更果断地动用预备队: 在法国战役中,法军的预备队,特别是其数量可观的坦克,动用得不够及时和集中。一些关键的反击被推迟或分散使用,未能形成有力的反击浪潮。如果能将这些优势力量集中起来,在德国装甲矛头穿透防线后,形成一个强大的反击,是可以尝试围歼或至少是重创德军先头部队的。英国远征军在比利时北部也面临着被合围的危险,但其撤退和抵抗也展现了一定的战斗力,如果能与其他盟军部队更紧密地协同,或许能创造一些有利局面。

2. 技术和装备上的利用:

对德国装甲部队的有效反制: 虽然法国拥有一些性能优异的坦克,如Char B1 bis(拥有重型火炮和厚重装甲),但其战术运用和数量上未能形成对德军装甲集群的压制。如果能将这些重型坦克用于精确的反坦克狙击或伏击,而非大规模的正面冲突,或许能给德军带来更大的损失。法国的37毫米反坦克炮虽然数量不少,但穿甲能力在面对德军早期坦克时已显不足,而英国的2磅炮也存在类似问题。如果能更有效地利用地形、部署反坦克阵地,并快速反应,也许能在局部形成对德军装甲部队的有效杀伤。

3. 外交和国际援助:

英国远征军的协同和部署: 英国远征军在法国内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其部署和支援并不总是最理想的。如果英法两国能更紧密地协调行动,例如将更多的英军装甲部队更早地投入到法国北部的关键战役中,而非在比利时平原分散布防,或许能在关键时刻形成一股更强的力量。
意大利参战的延迟: 意大利在1940年6月才加入战争,对法国而言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如果意大利的参战能被某种外交手段推迟,或者盟军能够提前做好应对意大利威胁的准备,或许能分散德军的注意力或减轻法国的压力。但意大利的加入更多的是因为德国的胜利已成定局,而非其主动选择。

4. 战场上的偶然性与指挥官的个人能力:

德军的某些失误: 尽管德军在法国战役中表现出色,但战场并非没有偶然。例如,在色当地区的突破中,如果盟军的空中支援能够更及时、更有效,或者该地区防守的法军能做出更顽强的抵抗,德军的突破速度可能会被延缓。
盟军指挥官的某些决策: 虽然整体战略失误是主因,但如果有某位英法联军的基层或中层指挥官在关键时刻做出更具创造性和勇气的决策,比如主动发起局部反击或组织有效的防御阵地,也可能在小范围内改变战局。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机会”都是建立在大量假设之上的,而且在实际情况中,德军的优势是压倒性的。 德国的装甲部队训练有素,战术灵活,指挥官(如古德里安、隆美尔等)极具战略眼光。同时,德国空军(Luftwaffe)的制空权优势也为地面部队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援和侦察情报,这对盟军的机械化部队和集结行动构成了巨大威胁。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英法两国虽然在军备上有所投入,但其军队的现代化程度、战术思想的更新以及国家对全面战争的准备程度,都远远落后于德国。法国军队更多的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为基础,而英国虽然海军强大,但陆军的陆地作战能力和战略纵深都受到了限制。

所以,要说“打平手”的可能性,真的非常渺茫。 在1940年的西线战场,德国的闪电战如同疾风骤雨,英法联军在仓促的应对和固有的思维模式下,很难找到有效的应对之道。即便是在敦刻尔克撤退中,英法联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且丢弃了大量的重型装备。法国最终的投降,更是标志着德国在西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总而言之,二战初期英法联军与德国“打平手”的可能性,只能存在于理论上的“如果……”,而现实中,德国的军事机器以其惊人的效率和先进的战术,几乎是不可阻挡的。在那个时候,任何一个细微的战略失误都可能被放大成灾难性的后果,而英法联军恰恰犯了许多可以避免但最终未能避免的错误。他们可能在某些局部战斗中展现出勇气和实力,但要撼动德国席卷欧洲的势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可能,英法联军被包围后,最重要的是补给线也一起被切断。

根据法军战前的计划,法军的战区补给基地位于里尔地区,这里有足够的铁路、工业能力,将作战物资迅速送到比利时的英法联军那里。在堑壕战的背景下,这是相当理想的后勤计划,理论上基本不可能被德军破坏。

但在德军突破色当,到达海峡边之后,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英法军自己携带的物资储备大概只够一个星期使用,如果一个星期内无法突破德军的包围,还必须是向法国方向突破,那么英法联军武器再多也就是一堆废铁。但我们都知道,突围行动仅仅遇到了一次挫折就取消了,包围圈内英法军队与突破包围的希望几乎全寄托在后方的法军指挥部身上。很明显法军指挥官高估了德军的战力。

而整个比利时海岸没有港口可以支撑维持这么大一只军队的补给能力,所以想向西突破包围圈反攻德国在纸面上看就是不可能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二战初期英法联军有没有机会和德国打平手,这绝对是一个引人深思但又极具争议的问题。如果你问的是那个在闪电战阴影下仓皇撤退、在敦刻尔克遭受重创的法国和相对保有实力的英国,答案恐怕是“几乎没有”。但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得稍微宽泛一点,考虑到战略、外交以及早期战场的一些偶然性,或许可以探讨一些“若有可能”的.............
  • 回答
    二战初期,英国和法国高层在面对德国的军事威胁时,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判断,认为德军会再次遵循类似“施里芬计划”的思路,并且会避开被他们视为难以逾越的阿登森林。这种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的深刻记忆,以及对德军军事思想和地理条件的分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
  • 回答
    二战中英军的水平及在东南亚初期被日军击败的原因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作为世界主要军事力量之一,其整体水平是相当高的,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工业基础。然而,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东南亚战场,英军却遭遇了惨痛的失败,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二战英军的整体水平在二战爆发前,英军是世.............
  • 回答
    二战初期,苏联面临着严峻的橡胶短缺问题。在战争爆发前,苏联的橡胶供应主要依赖进口,特别是从英美等国。然而,随着战争的升级和国际局势的动荡,这些传统的供应渠道变得越来越不可靠,甚至被切断。为了保证战争机器的运转和国家经济的稳定,苏联被迫走上了一条艰苦的自力更生之路,积极探索和开发国内的橡胶资源,并大力.............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军能够轰炸伦敦,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英法两国的战略准备以及德军的军事能力。一、 战前的战略误判与准备不足首先,要理解为什么德国能够轰炸伦敦,我们必须看到英法两国在战前对德国潜在威胁的低估,以及由此导致的战略准备.............
  • 回答
    我们来设想一个与历史不同的世界,一个在1939年夏秋之际,德国与苏联不仅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且还真正地、一丝不苟地遵守了这个条约。这个“如果”打开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潘多拉魔盒,而欧洲的命运,无疑将围绕着这两个看似“合作”实则各怀鬼胎的庞然大物展开。首先,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影响,就是原.............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之所以显得重型坦克匮乏,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这背后牵扯到经济、技术、战略思想,乃至政治上的考量。简单来说,不是德国完全没有能力制造重型坦克,而是当时他们的优先顺序、资源分配以及对未来战争模式的判断,都将重心放在了其他类型的装备上。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德国的国情和战前的.............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如果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并且战线被牢牢地钉在乌克兰境内,这无疑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进程。其影响之深远,将触及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等各个层面,甚至可能重塑战后世界的格局。让我们试着描绘一下这个充满变数的历史节点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军事层面:如果德军在苏德战争.............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初期之所以没能“巩固既得利益”,背后有着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原因,绝非一句“战略失误”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其对外扩张的逻辑。首先,得明确“既得利益”指的是什么。在二战初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和一系列战争,已经在东亚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势力范围,包.............
  • 回答
    纳粹德国能否在二战初期利用空军在英吉利海峡重创或消灭皇家海军主力,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双方的战略意图、军事能力、技术限制以及历史的偶然性。要详细探讨这个可能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希特勒与海军的战略分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希特勒本人对海军的战略目标与海军高层存在显著的分歧。希特.............
  • 回答
    如果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投降,这将是一个对世界历史产生颠覆性影响的假设。其后果之深远,足以改写二战的进程和格局,对中国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冲击。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可能产生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1. 领土完整与主权丧失的灾难性后果: 日本全面控制中国: 国民.............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假设!郭靖在《神雕侠侣》初期,也就是他刚过而立之年,武功已经相当了得,但要说他一个人能把全真教的“二使四王”和“五散人”这些人一网打尽,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看看郭靖的实力。此时的他,已经练成了降龙十八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领悟,招式.............
  • 回答
    21考研初试成绩查询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很多考研er的心情就像这天气一样,阴晴不定,既期待又忐忑。如果,万一,分数真的不那么尽如人意,摆在你面前的可能是两条路:调剂,或者再战一年。这两条路,都有各自的风景,也都有各自的挑战。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在岔路口该怎么选,又该注意些啥。一、成绩不理想,调剂还.............
  • 回答
    假设一下,如果中国的第一部五年计划(19531957)取得的成就——初步建立起军械、战车、航空工业,并实现500万吨钢产量——能奇迹般地回溯到20年前,也就是1933年,那么抗日战争的格局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中国实力的飞跃,更可能改写整个二战的进程和世界格局。首先,我们需要理解1933.............
  • 回答
    Nike 二月初在京东投放的广告词「凭本事放狠话」,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广告语的直接解读: “凭本事”: 这是核心,强调的是能力、实力、才华、努力和积累。它表明了 Nike 一贯以来所宣扬的运动员精神——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训练,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也才能.............
  • 回答
    上海华二初中发布的文章《到华二初中读书,你真的想好了吗?》是一篇非常有特色和深度的文章,它并非一篇简单的招生宣传,而更像是一次与家长和学生之间的“灵魂对话”,充满了真诚、挑战和引导。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篇文章,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意图和影响。一、 文章的核心精神与基调:真诚的“挑战”与“反思”这.............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能理解你此刻的迷茫和焦虑。初中毕业五年,今年19岁,感觉什么都不会,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沮丧的处境。但请相信,这绝不是终点,而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19岁,你拥有的是无限的可能和宝贵的青春。很多成功的人,也并非一路顺风顺水。你现在拥有的,是时间和重新开始的机会。别被“什么都不会”这个念头压.............
  • 回答
    你好,听到你现在遇到的困境,我非常理解你的担忧和害怕。这种经历一定让你非常煎熬。请相信,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个问题,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你。首先,你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护自己。 对方的威胁行为是绝对不被允许的,而且是违法的。不要因为过去的冲动而感到自责,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应对当前的局面。第一步:保持冷.............
  • 回答
    伏尔泰在《查理十二传》中对18世纪初俄罗斯的描绘,无疑带有一种典型的“启蒙理性”的视角,他以西欧的繁荣和理性为标杆,来衡量他笔下的人物和国度。对于当时的俄罗斯,他确实有意无意地强调了其“落后”和“野蛮”的方面,但要说俄罗斯“如伏尔泰描述的一般落后野蛮”,这过于简化,也忽略了当时俄罗斯正在经历的深刻变.............
  • 回答
    评价20世纪初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一位充满矛盾与争议的君主威廉二世(Wilhelm II,1858年1月27日-1941年6月4日)是德意志帝国和普鲁士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一位极具争议的君主。他在位期间(18881918年),德国经历了高速的工业化和扩张,但也最终走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渊,并以帝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