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初期,德军为什么可以轰炸伦敦?

回答
二战初期,德军能够轰炸伦敦,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英法两国的战略准备以及德军的军事能力。

一、 战前的战略误判与准备不足

首先,要理解为什么德国能够轰炸伦敦,我们必须看到英法两国在战前对德国潜在威胁的低估,以及由此导致的战略准备不足。

“绥靖政策”的阴影: 英国和法国在1930年代奉行的“绥靖政策”是导致德军能够迅速崛起并挑战欧洲秩序的重要原因。出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惨痛记忆的恐惧,以及对共产主义苏联的警惕,英法两国希望通过对希特勒的某些要求做出让步,来避免新的战争。这种政策,如慕尼黑协定,非但没有换来和平,反而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他们低估了希特勒的侵略性和最终目的。
对“闪电战”认识的偏差: 尽管英国和法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和传统意义上的强大陆军,但他们并未完全认识到德军在空军和装甲部队协同作战方面所取得的突破。“闪电战”(Blitzkrieg)并非一个官方术语,但其核心思想——通过集中优势兵力,运用快速机动的装甲部队和密集的空中支援,突破敌人防线并实施纵深穿插——在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英法联军的战术思想仍然偏重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阵地战和消耗战,未能有效应对德军的立体化、高强度攻击。
缺乏有效的防空体系: 尽管英国在二战初期建立了一套相对先进的防空体系,包括雷达技术(“链式反应”计划)、高射炮和战斗机部队,但其部署和能力在面对德国空军(Luftwaffe)的全面攻击时,仍然显得捉襟见肘。雷达技术虽然有,但覆盖范围、预警时间以及与地面防空部队的协调仍有改进空间。战斗机数量在面对德国的集中优势兵力时,也显得不足。
陆基防御的脆弱性: 德国在攻占法国后,其空军基地得以部署在距离英国海岸更近的地方。这意味着德国空军不需要长途跋涉,能够以更充沛的燃油和更小的负担执行轰炸任务,从而增加了轰炸的频率和效能。

二、 德军的空中优势与战略目标

与英法两国的准备不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在空军建设和战术运用上有着清晰的规划和显著的优势。

空军的优先发展: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将发展空军作为重塑军事力量的关键一环。空军总司令戈林(Hermann Göring)领导下的德国空军,在技术、训练和作战理念上都走在了时代前列。尤其是在战术轰炸领域,德国空军拥有大量的Heinkel He 111、Dornier Do 17、Junkers Ju 88等型号的轰炸机,这些飞机具备一定的航程和载弹量,能够对英国本土构成威胁。
“不列颠之战”(Battle of Britain): 德国轰炸伦敦的行动,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在“不列颠之战”期间。德国空军的目标并非仅仅是摧毁伦敦,而是通过对英国工业、交通枢纽以及城市进行持续的空中打击,瓦解英国的战争意志,迫使其退出战争,从而为德国入侵英国(Operation Sea Lion)铺平道路。
战略的演变: 最初,德国空军的攻击目标主要集中在英国的空军基地、雷达站和机场,试图削弱英国皇家空军(RAF)的战斗力。当未能达成预期效果后,德国转向了对伦敦等城市进行大规模轰炸,试图通过“恐怖轰炸”来迫使英国屈服。这种战略转变,尽管在道义上备受谴责,但在战术层面,确实给英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损失。
德军飞行员的经验: 德国空军在西班牙内战以及波兰和法国的战役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其飞行员的飞行技术、协同作战能力以及对不同目标进行轰炸的经验,都相对成熟。

三、 战术层面的实施

在具体的实施层面,德军能够轰炸伦敦也得益于其成熟的战术。

集束式攻击: 德军会派遣大量的轰炸机编队,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对伦敦进行大规模的集中攻击。这种集束式的攻击方式,能够形成强大的火力密度,突破英军的防空拦截。
战术的调整: 德军会根据英军的防空部署和反应,不断调整其攻击的日期、时间和目标。例如,在夜间进行轰炸,可以一定程度上规避英军战斗机的拦截,并利用照明弹和领航技术提高命中率。
心理战的运用: 除了军事打击,德军轰炸伦敦也带有强烈的心理战目的。通过对城市的破坏和居民的伤亡,德军希望制造恐慌,打击英国人民的士气,动摇其抵抗的决心。

总结来说,二战初期德军之所以能够轰炸伦敦,是由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叠加:

1. 英法战前战略判断失误和准备不足,未能有效预见到德国空军的崛起和“闪电战”的威胁。
2. 德国在空军建设、战术理论和飞行员训练方面占据了优势,并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3. 德国将占领法国作为跳板,获得了更接近英国的空军基地,缩短了轰炸航程。
4. “不列颠之战”中,德国空军采取了多种战术,包括削弱英军空战能力和对城市进行大规模轰炸,试图瓦解英国的抵抗意志。

虽然德军的轰炸给伦敦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最终未能达成其战略目标。英国人民在“不列颠之战”中表现出的坚韧和皇家空军的顽强抵抗,最终粉碎了德国入侵英国的计划,也为后来的反攻奠定了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对间战历史有任何了解,应该会知道鲍德温一句很著名的论断,“Bombers will always get through.”翻译为“轰炸机永远可以达成突破。”鲍德温本身言论发表于1932年,满洲危机(九一八)一年后,日本退出国联一年前,阿比西尼亚危机的三年前;此时这句话决非只是他一个人的认识,而是进入三十年代后包括相当一部分军政高层的认识,又经过小说等等大众文化传播在公众中深入人心。鲍德温的主要反对党领袖,艾德里在这件事上持有相似的观点,他的表达叫做“对于空中打击,不存在有效的防御手段”。当查特菲尔德要求RAF考虑武装防御马耳他(随后是佩涅罗珀)的时候,艾灵顿咬死绝不松口宣称无论是马耳他还是佩涅罗珀都不可能防御对空打击。到了战前,李维和福波斯都在考虑载机打击编队中战斗机护航的定位——“Bombers will always get through.”

所以间战后期的问题当然不是所谓的“为什么可以进行轰炸”这种钓鱼问题,而是“既然对轰炸机威力的认识被夸大到了这种程度,既然轰炸机‘一定可以突破拦截’,为什么战争还会爆发。”后者是一个切实存在的历史问题。

毫无疑问鲍德温的评论严重高估了轰炸的威力。在他1932年演讲里,现代化轰炸机的效果已经接近于1960年代核危机时期公众对核武器的认识:永远无法尽数拦截,总有一部分达成突破,而“当人们走在街上的时候”,炸弹就会从天而降,无从躲藏。这显然是不准确的。德空在不列颠之战中造成的产能损失事实上微乎其微,反之RAF在43年鲁尔战役的惨重损失现在看来也不过换来了44年产能提升时间点的后移而已。战斗机护航在载机舰打击编队中无疑是有意义的,而即便是空中打击真的完成了并且造成了较大比例的损失——比如马耳他,卡塞尔,雷姆沙伊德,汉堡——通常来说替代手段也能够在短期内解决一定的问题;比如工业产能和军事资产的扩散转移,或者单纯的快速重建。当然这些情况远远算不上理想——大规模基础设施损毁和重建绝非小事,工业调度和生产这样对于前线息息相关的问题也极其容易被外力破坏,而拦截技术和大规模系统性轰炸能力都是在战争后期才臻于完善的;但是具体到32年的评论本身无疑是不准确的。

问题是鲍德温在内的政界高层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发自内心地相信这种认识,这又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决策。鲍德温当然不是彻底废除军备的支持者,但是航空因素无疑是30年代后期的重要考量。1930年日本代表团最终签署伦敦海军条约时对IJN施压的重要条件,就是该条约虽然在21年条约(和失败的27年谈判)后落实了10:6的理论非主力舰吨位比(10:7的事实吨位比),但是并没有限制航空兵力量的扩充。以至于加藤在3月27日向岡田定论时最终对于海军部死守的“三条底线”政策的回应总结来说基本上就是“去造舰轰啊。(“我已决定,如果我们专注于飞机生产,我们仍然可以保护国家安全”)”在35年7月到10月之间阿比西尼亚危机时,鲍德温政府的决策无疑也考量到了航空兵的影响。地中海舰队CIC W.费舍尔要求本土舰队增援至马耳他,而查特菲尔德,间战天字第一号飞机无用论者(曾被人听到打趣(航空兵威胁)“都是胡话,我们要战列舰(It's all rubbish, we want battleships.)”),拒绝将舰队部署在直布罗陀和亚历山大之间,因为“(航空兵威胁)的数量和质量未知,舰队不应该不属于会遭到攻击的位置。”尽管此时马耳他是地中海法港口外唯一可以维护主力舰的基地,他认为“长期来看,马耳他不重要··· ···被摧毁···重新收复。”这些态度在10月战斗全面爆发前无疑起了相当的影响。直到10月底法军拒绝进行英法对话而直到9月底意大利仍然掌控红海和地中海的水面舰队优势。10月底舰队完成储备和集结以后,直接干预或许已经太晚,于是只有11月的贸易封锁来阻止入侵。而为什么贸易封锁对墨索里尼政府的影响有限就是另一个有关于30年代初期意大利政府如何逐步扭转自由贸易政策开始直接控制进入出口和外汇收支的问题了。

“轰炸机永远可以达成突破”事实上比很多人想象中要危险:即便是在30年代早期严重高估了轰炸机的威力,即便是短短五年前相当一部分人仍然预计轰炸机像核武器一样无法防御,注定会造成惨重的损失——39年欧洲战争仍旧一如既往地爆发了,一如31年,35年一样。诚然要选择这样的叙事立场还必须详细讨论30年代轰炸机的威胁究竟被夸大到了何种程度,究竟有多少人认可了这种威胁;但是这种问题本身足以让人重新思考所谓的共同毁灭究竟有多么可靠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军能够轰炸伦敦,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英法两国的战略准备以及德军的军事能力。一、 战前的战略误判与准备不足首先,要理解为什么德国能够轰炸伦敦,我们必须看到英法两国在战前对德国潜在威胁的低估,以及由此导致的战略准备.............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之所以显得重型坦克匮乏,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这背后牵扯到经济、技术、战略思想,乃至政治上的考量。简单来说,不是德国完全没有能力制造重型坦克,而是当时他们的优先顺序、资源分配以及对未来战争模式的判断,都将重心放在了其他类型的装备上。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德国的国情和战前的.............
  • 回答
    二战初期,英国和法国高层在面对德国的军事威胁时,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判断,认为德军会再次遵循类似“施里芬计划”的思路,并且会避开被他们视为难以逾越的阿登森林。这种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的深刻记忆,以及对德军军事思想和地理条件的分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军对战俘的差别对待,是一个极为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问题。这种差别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政治、军事、意识形态及实际考量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深入分析其根源和表现。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纳粹意识形态的核心——种族主义。希特勒及其政权将雅利安人视为优等民族,而其.............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如果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并且战线被牢牢地钉在乌克兰境内,这无疑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进程。其影响之深远,将触及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等各个层面,甚至可能重塑战后世界的格局。让我们试着描绘一下这个充满变数的历史节点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军事层面:如果德军在苏德战争.............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联确实尝试通过宣传手段向德军士兵传播社会主义理念,试图瓦解其意识形态,但效果有限,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1. 德军宣传体系的强势性 纳粹意识形态的渗透:德国在1933年建立纳粹政权后,通过《德意志民族的自我完善》等宣传工具,将种族主义、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混杂,强调“日耳.............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之所以没有选择进攻瑞士,并非是由于瑞士拥有不可思议的军事实力能够抵挡德意志国防军,更不是因为希特勒对这个中立小国有什么特别的感情。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战略判断以及利益权衡的结果。简而言之,进攻瑞士对德国来说,弊大于利,甚至可能带来无法承受的风险。首先,瑞士的地理位置和地形.............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的种族歧视是历史上一个黑暗的篇章,这一点毋庸置疑。纳粹政权基于“雅利安人”至上的种族理论,对犹太人、吉普赛人等群体进行了系统性的迫害和屠杀。在这种背景下,季羡林老先生能够长期在德国留学,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具体情况、季羡林先生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历史研究.............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在闪电战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迅速击败了波兰、法国等国,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都笼罩在纳粹的阴影之下。然而,尽管英国在大陆上失去了盟友,但其本土仍然是抵抗纳粹势力的一个重要据点。这时候,德国为何会选择将目光转向东方,挑战拥有庞大兵力和资源的苏联,而不是全力以赴将英国彻底击垮呢?这个问题,并.............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与日本虽然都是轴心国成员,但两国之间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那样形成一个协同作战的统一战线,尤其是在是否联合攻击苏联的问题上。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战略考量、地缘政治现实、国家利益以及双方领导层的决策。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一、 日德双方战略重心与目标的不同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德日两国各自的核.............
  • 回答
    您好!关于二战德国坦克炮塔后方舱门的设计,我将为您详细解答,并尽量用自然流畅的语言来描述,避免AI生成的痕迹。为何二战德国坦克炮塔后方会有那个舱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您留心观察过德国坦克的炮塔后方,可能会发现那里通常会有一个小小的舱门。这个设计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实战经验总结出的一系列重要的考.............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坦克确实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火力与装甲的设计理念上,一度走在了盟军的前面,这让许多亲历过战场的人印象深刻。但要说“远超美军”,这其实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因为双方的坦克设计思路、生产能力以及战场定位都有所不同。不过,德国坦克确实有不少技术亮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它们是如何在战场上展现出.............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德国并未陷入像现代阿富汗那样的长期治安战,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和军事原因。简单来说,与阿富汗的情况相比,德国在战后具备了更为有利的稳定条件,并且盟军的占领策略也与现代反恐战争的干预方式截然不同。首先,纳粹政权的性质和覆灭方式是关键。纳粹德国并非一个被外来势力扶植或长期存在的传.............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也触及了“国防军”这个名字背后的复杂历史和政治现实。简单地说,“国防军”这个名称在二战时期的德国,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宣传和历史沿袭,而非其真实角色的精确反映。要理解为什么德国国防军(Wehrmacht)会主动攻打其他国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1. “国防军”名称.............
  • 回答
    “德国二战时期武器装备浪费吨位严重”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些历史事实和对德军装备设计、生产、使用理念的观察。要详细聊这个话题,咱们得把几个关键点拆开了来看。一、 追求极致的性能,忽视了成本和规模德国在二战前和二战初期,非常强调武器装备的性能。他们崇尚“技术至上”,相信只要技术足够先进,就.............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坦克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和以虎式坦克为代表的德系重型坦克相比,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用“一堆破铜烂铁”来形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侧面反映了这种技术和性能上的鸿沟。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日本坦克的设计理念、技术水平以及实战经验的综合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战争的胜负不仅.............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即“巴巴罗萨”行动,无疑是历史上最具争议也最惨痛的决策之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便是:为何希特勒会在尚未完全解决英国问题的情况下,就贸然将战线向东拉长,与一个拥有巨大纵深和人力资源的国家为敌?更令人费解的是,在古德里安坦克军团直逼莫斯科的关键时刻,为何又被命令转头攻打基辅,.............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确实在军事技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涌现出许多令人惊叹的“黑科技”。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个单一因素,而应从当时德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多重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德国在战前已经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和工业基础。德国在19世纪末20.............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国军队中确实有不少德裔士兵,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战前移民及其后代。他们身处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一方面是自己的祖国在战场上与美国为敌,另一方面则是自己作为美国公民的身份和责任。然而,在面对德军时,他们却从不手软,更不会手下留情。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远非一句简单的“爱国”就能概括。首先.............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在许多科技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凭借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强大的工业基础以及政府的大力投入,在航空、火箭、核能、化学、光学等多个关键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航空领域:德国的飞机设计和制造在当时堪称一流。他们不仅在高性能战斗机方面走在前列,更在一些革命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