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一战结束时德国签订相对平等的和约,并加入华盛顿条约体系,二战前的英德海军竞赛会以怎样的路线发展?

回答
如果一战结束时德国签订的不是《凡尔赛条约》那般严苛的和约,而是相对平等的协议,并且能够顺利加入以华盛顿海军条约体系为基础的国际海军秩序,那么二战前英德海军竞赛的轨迹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一个牵涉到政治、经济、军事理念以及国家战略的复杂推演。

首先,我们要明确“相对平等”的和约意味着什么。它不会像《凡尔赛条约》那样,强制德国承担巨额战争赔款,限制其陆军规模到荒谬的程度,并剥夺其绝大部分殖民地和海外利益。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个更注重国际平衡,承认德国作为欧洲大国地位,但同时要求其承担一定责任,并且限制其侵略性军事扩张的协议。例如,德国可能被允许保留一支规模合理、装备精良的国防军,赔款数额也会更符合其经济承受能力,并且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

而“加入华盛顿条约体系”则是关键。华盛顿海军条约的核心是限制各国海军的吨位和舰船类型,旨在避免无休止的海军军备竞赛,维护主要海军强国之间的平衡。如果德国能够被纳入这个体系,并遵守其条约规定,那么它就不可能像历史上一战后那样,在背地里悄悄发展海军,最终在1930年代公开挑战条约体系。

那么,在这种假想情境下,英德海军竞赛会如何发展呢?

1. 英德关系的“正常化”与合作的可能

最直接的影响是,德国的政治和军事重心会更加倾向于国内重建和经济发展,而非复仇。一个不再被强加羞辱性条约的德国,其国内政治气候会更加稳定,极端民族主义的力量可能不会那么容易崛起。英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也无需承担“惩罚”德国的政治包袱。

两国可能会尝试建立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可能会受到挑战,因为它需要应对一个依然强大的欧洲大陆国家。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可能会主动与德国进行一定程度的沟通和合作,以避免再次爆发大规模冲突。海军方面,虽然两国都维护各自的海上利益,但“和平”的国际环境可能会促使双方就海军规模和部署进行更坦诚的对话。

2. 华盛顿条约体系的稳定与演变

如果德国遵守华盛顿条约,那么条约体系将得到极大的巩固。这意味着:

吨位限制将得到普遍遵守: 德国将无法像历史那样,通过“条款规避”的方式建造违反条约的大型舰艇。德国海军的重建将是在条约框架下的,例如,其战列舰吨位将受到限制,与英国、美国等主要海军强国保持一定的比例。
海军发展路径的差异: 德国海军的重点可能不会完全放在与英国争夺“无畏舰数量”上,而是会更侧重于发展符合其战略定位的舰艇。例如,鉴于德国与英国之间存在重要的海上航线,德国可能会专注于发展能够威胁英国贸易线的潜艇和巡洋舰,但其总体规模会受到条约的制约。
条约的“补丁”和修改: 随着时间的推移,条约体系本身也可能面临新的挑战,例如新的舰船技术出现。但如果主要国家(包括德国)都视条约体系为基础,那么对条约的修改将更可能通过谈判,而不是单方面撕毁。例如,伦敦海军条约(1930年)可能会更加稳定,甚至可能提前出现包含德国的修改文本。

3. 德国海军的策略调整

在华盛顿条约体系的约束下,德国海军的发展路径将截然不同:

从“挑战者”到“体系内玩家”: 德国海军不再是那个妄图挑战英国皇家海军统治地位的“复仇者”。它更可能成为一个在条约框架内,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并寻求与主要海军强国保持一定平衡的海军力量。
潜艇与封锁战的延续: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艇战的成功经验,可能会使其继续将发展强大潜艇力量视为重点,以应对其潜在的海上对手(很可能仍然是英国)。然而,潜艇的生产和部署将受到条约的限制,无法像历史上那样大规模、无限制地发展。
巡洋舰的战略价值: 德国可能会在条约允许的范围内,优先发展能够进行贸易保护和远洋侦察的巡洋舰,特别是能够执行“无畏舰杀手”角色的装甲舰(Panzerschiff),但这也会受到吨位和主炮口径的限制。
海军航空兵的缓慢发展: 航空母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军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德国加入条约体系,其海军航空兵的发展将更加缓慢和有限,因为条约对航空母舰的吨位和数量都有严格规定。

4. 英国皇家海军的应对

英国皇家海军的应对也将受到影响:

战略的“相对化”: 英国皇家海军不再需要面对一个“隐形”扩张的德国海军。其主要的战略对手可能依然是美国,或者是法国等欧洲大陆海军。对德国海军的担忧会降低,但并非完全消失。
军备竞赛的缓和: 英国不必像历史上那样,在1930年代投入巨资来应对德国海军的“重新武装”。这使得英国能够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其他方面,例如陆军、空军,或者用于应对其他地区的安全威胁。
对德国海军力量的“容忍”: 英国可能会容忍德国在条约框架内建立一支拥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海军,包括一些符合战略需求的舰艇。然而,一旦德国的行动越过条约的界限,英国的反应将是快速而强硬的。
与美国的合作加深: 如果德国成为华盛顿条约体系内的稳定力量,英国与美国在海军战略上的合作可能会进一步加深,以共同维护海上秩序。

5. 潜在的冲突点和发展趋势

尽管如此,即便有相对平等的和约和条约体系的约束,英德海军竞赛依然可能以新的方式出现:

“条约内的竞争”: 双方可能会在条约允许的吨位和舰船类型内,进行技术和性能的竞争。例如,德国可能试图建造火力更强、速度更快的巡洋舰,而英国则会研发更先进的防空技术和反潜技术来应对。
海军条约的“裂痕”: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大萧条等事件的发生,各国对海军条约的态度可能会发生动摇。如果德国经济复苏强劲,或者欧洲政治局势再次紧张,德国可能会尝试推动对条约的修改,或者像历史上那样,在某个时刻选择退出。
海军战略的“软冲突”: 双方可能在海外海军部署、海军基地建设、海军技术情报等方面展开“软冲突”。德国可能会利用其在波罗的海和北海的战略位置,以及可能获得的欧洲大陆盟友的支持,来限制英国的 Naval Power。

总结

如果一战结束时德国签订的是一份相对平等的和约,并加入了华盛顿条约体系,那么二战前的英德海军竞赛将会是一种“可控的竞争”,而不是历史上那种“复仇式”的军备竞赛。德国海军会致力于在条约框架内发展,更注重潜艇和巡洋舰,以维护其在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利益,并可能对英国贸易线构成一定的威胁。英国皇家海军则无需应对德国海军的“失控”扩张,可以更加从容地调整其全球战略,并与美国等盟友更紧密地合作。

然而,国际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即使存在条约的约束,如果德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或者主要大国之间的整体关系恶化,那么“可控的竞争”也可能随时升级,但其起点和规模将会与历史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德海军竞赛有着天壤之别。那种从零开始、以毁灭性的规模展开的军备竞赛,在更和平的起点下,很可能不会发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点来看,这个设想根本不可能成立。华盛顿条约在欧洲部分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控制欧陆海军总规模,这一点是直接基于德国海军去武装的结果。如果德国保留公海舰队甚至获得与IJN一样的份额,则华盛顿条约签订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已经不复存在,条约即便签订最终结果也绝对不是现在的样子。

这一点是在会议之前劳合乔治政府就反复强调的。之前提到过,美方召集华盛顿会议之初的目的只是远东问题,但是UK认为任何舰队规模比都必须考虑欧洲国家,于是有法意受邀。这也是为什么法国要求得到和IJN一样份额。法国舰队在战前远大于日本,战时完工远小但是战争已经结束了,白劳恩和整个法国代表团从头到尾认为“法国得到和日本至少相同的吨位是理所应当的”,当美方提出实际上的吨位比后代表团的氛围是“震惊”,“无法理解”。然而如果法国真的得到了IJN的比例,则法日加和将接近RN分配吨位的总额,直接威胁新加坡战略中调动欧洲/地中海舰队前往远东的设计,于是自然不可能得到UK的支持。IJN乐见其成被认可为第三大舰队,一旦美日妥协完成,则也绝对不会为法方发声。一心希望达到法意平等的意大利亦同。最终在会议中后期形成了美英日意四方对法国代表团施压的情况。

如果法国,大战的战胜国,战前的第三大海军国,凡尔赛体系在欧陆的基石和战争中美英日意四国的盟友,都不可能获得和IJN同等大小的吨位——在战争中战败,作为四国四年大战敌人,其再武装直接威胁凡尔赛系统和欧陆稳定的德国,没有任何一丝可能获得这个待遇。UK不会接受,法国更是绝对不会接受。

我不认为德国舰队的自沉是战后军控系统的转折点。因为我们直到早在德舰队自沉之前美方已经认可了“德国舰队最好被销毁”这一点。在英美同时主张德舰队应该被摧毁的情况下,协约国内其他国家无法阻止这一结局。但是德国舰队的去武装化,或者说无论是自沉,战沉还是拆解,其消失本身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恰恰是对德国舰队的处置问题这一点证明了德国在海上去武装的重要性。没有这一点就没有5:5:3:1.75:1.75的数量限制。

用Reynold著名标题的格式来描述,就是“德国舰队的覆灭是海上军控的‘fulcrum’”。

第二点就要有趣得多,如果不考虑题目中文本的“字面意”,只考虑给魏玛/纳粹海军更大的扩军自由,那么德国海军会出现什么变化呢?

答案其实是——没什么变化。

凡尔赛条约虽然对德国海军有严格的规模限制和替换年限限制,在替换舰的质量上实际上远远比五个缔约国宽松得多得多。德国海军被施加了严苛的替换年限,但是所有缔约国的主力舰也被施加了严苛的替换年限。而德国海军额外不接受华盛顿条约对海军舰艇的质量限制。这一点最明显的,就是英美日法意在想尽办法设计出性能均衡的条约巡洋舰时,没有任何条款可以阻止德方建造万吨级别(当然是公吨)11in主炮的装甲舰。德意志级在各个角度上都压倒条约巡洋舰,问题只是航速。而航速实际上不是问题。该级舰在魏玛系统下不是用来做袭击舰的,而是在北海/波罗的海对抗法苏舰队,雷德尔意识到续航力问题纳粹上台后送出去做袭击舰是一个日后的决策问题。三艘德意志替换的老舰(老德意志)是海上战斗战斗力无限接近于0的破烂,整个替换项目下从各个角度上来说德国海军都在条约系统的“质量”条款中占尽了便宜。

而35年英德海军协议之后呢?此时第二次伦约将至,新条约彻底废除了任何舰队数量限制,于是RN在规模上可以随意扩充以应对退约后大规模扩军的IJN和新增的意大利威胁,也就可以接受对德的数量比。而这一协议同样没有做任何质量限制。在质量上德舰完全可以使用任何口径的火炮,任何顿吨位的舰艇而无需考虑事实上的条文限制。最终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选择了11in是一个德方高层的政治决策。这些决策是基于是希特勒对凯撒海上政策的长期批评的。早在夺权前希特勒就非常清晰地表达过对威廉二世海上政策的不满。他认为其问题在于其在殖民和海军问题上不合理地挑衅UK,而德国在面对法俄陆军时无法调拨同样规模的资源维持和英美日这样的海军国的海上竞赛,最终出现了海陆均陷入僵局的情况。雷德尔本人在回忆录中也反复强调这一点,应该说这是纳粹高层的一致认识。这是无关于条约硬性要求的。

之前反复说过,华盛顿条约是一个非常微妙但是非常成功的系统。这个系统本身满足了英美日意四方的核心需求。而恰恰因为条约系统的脆弱性和自发性,其生命力反而要高于许多硬性法律条文。魏玛时期和纳粹早期的德国海军就是例子。德方本身在条文上的限制看似严苛但是比很多华盛顿/伦敦系统的缔约国有更大的周旋余地。其造舰计划受限于条约更受限于本身政治高层的指示。其维持海上均势的行为是自发的。用Koop的话来说,“德意志级的目的是把我们重新送回国际视野中”,目的是“寻找盟友”,而沙恩霍斯特则是针对敦刻尔克,却又不会“过度挑衅英格兰引发反应”。这两个目的,设计本身都达到了。德意志在落成时是时人眼中的热门话题,在各国受到了普遍赞誉。RN考虑使用BCS来对抗之而法国动工了敦刻尔克,切切实实地把德国重新发射进了国际军控中。认为同一批决策人员会突然调转船舵从维护德国国际地位和国家安全到重启北海竞赛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本质上在误解国际军控的理念。

间战军控的逻辑是“军备竞赛必然导致战争”或者说“如果认定战争无可避免,则战争就真的无可避免了”,这才是条约系统的公众基础。如果德国没有被去武装,如果德国没有被“再接纳/再融入”欧洲系统而仍然维持庞大的陆海军,如果“备战”仍然是必须的,如果“威胁”甚至“敌人”仍然存在,或者说如果公众真的还认为“战争可能会发生”,那么全面军控的核心就不再存在了。想象德国在条约下保存海陆军没有意义,在德国仍然保持大舰队的前提下22年条约无法成立。德国保持武装,则再接纳断不可能。而不计入德方的情况下,美方无法让UK接受一个无法同时应对欧洲/远东局势的比例限制,而没有日英同盟的解除,没有英美一致态度,没有远东堡垒的拆除IJN很难说会不会接受5:3的比例。于是没有英美日三方施压法意自然也随之难以列入限制之中。如果计入德方而德国没有赢得战争——那么早在战争结束前的讨论中协约国的最终决定就很明确了:舰队必须被摧毁。不只是因为其对欧洲的威胁也不只是因为公海舰队实力之强大,也是因为其在整个海上均势中引起的连锁反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