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奥密克戎将很快致欧洲六成人口被感染,世卫称「这或意味着欧洲疫情的结束」,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回答
“奥密克戎将很快致欧洲六成人口被感染,世卫称‘这或意味着欧洲疫情的结束’”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并且深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潜在的局限性。

首先,理解“六成人口被感染”和“疫情结束”的含义:

“六成人口被感染”: 这指的是一种普遍的传播趋势,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在人群中蔓延。它并不意味着所有被感染的人都会出现症状,也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被官方统计到。
“疫情结束”: 这个词语在流行病学上是相对的,并非指病毒完全消失,而是指病毒传播的速率显著下降,感染人数不再呈指数级增长,医疗系统压力得到缓解,社会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并且不再构成主要的公共卫生威胁。它可能意味着病毒成为一种地方性流行病,或者通过疫苗和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使得病毒的传播和致病性对整体社会的影响降到可控范围。

评价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 支持观点(为何奥密克戎的广泛传播可能标志着疫情的转折点):

1. 极强的传染性与快速免疫屏障的形成:
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 奥密克戎变异株(尤其是BA.1和BA.2等早期亚型)相比于德尔塔等前代变异株,具有更高的传播效率。这意味着它能更快地感染大量人群。
自然感染产生的免疫力: 大规模感染自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即使奥密克戎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不如某些早期变异株那样强或持久,但与未感染者相比,曾经感染过奥密克戎的人群,其体内仍然会有针对病毒的免疫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未来再次感染同一变异株或更容易被其他变异株突破的风险。
疫苗与感染叠加免疫: 对于已经接种疫苗的人群来说,感染奥密克戎后产生的免疫力通常会比单纯的疫苗接种或单纯的自然感染更强。这种“混合免疫”是当前最理想的免疫状态。当大量人口通过疫苗和/或感染获得免疫后,病毒的传播链条就更容易被打破,感染人数自然会下降。

2. 较低的致病性(相对而言):
奥密克戎株的特点: 相比于德尔塔变异株,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引发重症和死亡方面表现出相对较低的致病性,尤其是在已经接种疫苗的人群中。这使得即使感染人数庞大,医疗系统的挤兑风险也会相对降低。
对病毒的“驯化”: 一些流行病学家认为,病毒在长期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向着传染性更强但致病性更低的趋势演变,以便更好地在人群中生存和繁衍。奥密克戎的出现似乎符合这一推测。

3. 对医疗系统的压力缓解(潜力):
如果奥密克戎的致病性真的显著低于前代变异株,那么即使感染人数达到“六成”,也意味着只有一小部分人需要住院治疗。如果这部分比例仍然可控,那么欧洲国家的医疗系统或许能够承受,从而避免了之前因疫情导致的系统性瘫痪。

4. 政策调整与社会适应:
随着对病毒认识的加深以及疫苗接种率的提高,许多国家已经开始调整其防疫政策,从“清零”转向“与病毒共存”。大规模感染虽然带来短期挑战,但也能促使社会加速适应病毒的存在,并为未来的常态化管理奠定基础。

二、 质疑与风险(为何世卫的观点需要审慎看待):

1. “六成被感染”的定义与数据准确性:
隐性感染与未报告病例: 实际被感染的人数可能远高于官方报告的确诊病例数。所谓的“六成”可能是一个基于模型预测或估算的数字。
个体差异: 不同人群的免疫状态、疫苗接种情况、基础疾病等差异巨大,对奥密克戎的反应也不同。“六成”是一个平均数,并不能代表所有个体的真实情况。

2. 致病性并非零风险,对特定人群的威胁依然存在:
免疫力低下人群: 对于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免疫抑制患者等脆弱人群,即使是奥密克戎也可能导致严重的疾病甚至死亡。大规模感染意味着这些人群的感染风险同样会增加。
长期后遗症(Long COVID): 奥密克戎是否会产生新的或改变已有的长期后遗症,目前科学界仍在研究。即便致病性降低,长期后遗症的风险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医疗资源耗尽的风险: 即便致病性降低,一旦感染人数基数过于庞大,即使是很小的重症比例也可能导致医疗系统不堪重负,尤其是在医疗资源本就紧张的地区。

3. 病毒仍在变异,新变种的出现可能打破现有免疫屏障:
持续的变异压力: SARSCoV2病毒仍在不断变异,新的变种可能出现,它们可能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或致病性,从而再次挑战人群的免疫屏障。例如,奥密克戎的后续亚型(如XBB等)已经显示出进一步的免疫逃逸特性。
“结束”的定义不确定性: 如果未来出现更危险的变种,那么现在所谓的“结束”可能只是一个暂时的休止符。

4. 社会与经济的长期影响:
劳动力短缺: 大规模感染会影响社会运转,导致劳动力短缺,影响经济生产。
心理影响: 疫情的持续反复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也会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5. 不同国家/地区的差异性:
欧洲各国在疫苗接种率、医疗体系水平、防疫政策以及人口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奥密克戎在不同地区造成的冲击和“疫情结束”的路径也会不同。一个国家的经验不能直接套用到另一个国家。

三、 评价世卫组织观点的综合考量:

这是一个“希望性的预测”而非“必然的结果”: 世卫组织的说法更像是一种基于当前病毒特性和人群免疫水平的推测性展望,它指出了一个可能的路径,即通过大规模感染叠加疫苗,最终可能导向疫情的缓和甚至“终结”。
强调了群体免疫的重要性: 这个观点也凸显了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对于建立群体免疫、减缓病毒传播和降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键作用。
警示与提醒: 尽管有“结束”的可能,但世卫组织也通常会同时强调保持警惕、持续监测病毒变异、保护脆弱人群以及疫苗接种的重要性,这表明他们也认识到其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需要持续观察和动态评估: 疫情的走向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持续的科学监测和数据分析来评估。对任何关于“结束”的论断都应保持审慎态度,并关注后续的病毒演变和人群健康状况。

总结来说, 世卫组织关于奥密克戎可能标志欧洲疫情结束的观点,是基于奥密克戎的高传染性、相对较低的致病性以及疫苗与感染叠加免疫可能形成的强大群体免疫屏障的一种可能性推测。它描绘了一种病毒“温和化”并最终融入人类社会常态的潜在场景。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其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病毒的变异是不可预测的,脆弱人群仍面临威胁,长期后遗症问题尚未完全明朗,而且不同地区的情况差异很大。因此,这个观点既有其科学依据的合理性,也需要我们保持警惕和审慎,不能将其视为疫情彻底解除警报的信号。 相反,它更应该被理解为对未来疫情走向的一种前景展望,并提醒我们继续做好个人防护、关注疫苗接种以及支持公共卫生体系的持续运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欧美,能战胜新冠病毒的,只有其他的新冠病毒。alpha出来之后,原版病毒就消失了;delta出来之后,alpha疫情就消失了,BA.1出来之后,delta疫情就消失了。

而现在,北欧的BA.2都过50%了……目前在北欧国家和印度,BA.2已经占据了主流。不知道按特朗普的逻辑,应该叫“北欧病毒”还是“印度病毒”……(不过这俩似乎差不多?)

BA.2和BA.1区别还挺大的,鉴于BA.2能顶着BA.1光速传播,BA.2和BA.1的交叉免疫可能不是很强。

BA.1疫情可能确实很快就会结束,转变为BA.2疫情。


随手摘抄评论

“我们应该把BA.2作为一种新的毒株来考虑,我们知道的唯一信息是这玩意传播的比BA.1快”

“我希望他症状轻微,但我也希望国足能拿世界杯冠军,“希望”在科学中只会带来bias,我们需要数据。”

user avatar

2020年初:疫情会随着夏天到来而缓解---—印度木材都不够用了;

2020年中:病毒毒性会越来越小------Alpha;

2021年初:疫情会随着疫苗接种率提升而结束------Delta;

2021年中:疫情会随着加强针接种率提升而结束------Omicron;

2022年初:疫情会随着大多数人感染,具备群体免疫而结束------?

如果脸上少几个巴掌印,他们说的话可信度还高一点。


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加;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我是开始,我是终结。
------《圣经》

等啥时候出了欧米伽,信基督的可以原地改信新冠。感染新冠=圣灵附体,三位一体,逻辑闭环。


评论区:你比世卫组织懂?
我:我咋比世卫组织懂了?
评论区:你把世卫组织说过的话重复了一遍!


评论区:你乳教!
我:我咋乳教了?
评论区:你引用了圣经原文和三位一体的概念!

user avatar

新冠见欧美洲,立有间,新冠曰,君养蛊在人群,不控将变异。欧美曰,群免,不戴口罩。新冠散,欧美曰,岂有比吾更懂新冠呼

居半年,新冠复见,曰,君之疫变阿尔法,不控将恐深。欧美打疫苗。新冠散,欧美不控。

居半年,新冠复见,曰,君之疫变德尔塔,不控将恐深。欧美打疫苗。新冠散,欧美不控。

居半年,新冠见欧美而喜出望外,欧美故使人问之,新冠曰,初养骨,口罩可控也,疫变阿尔法,口罩隔离可控也,疫变德尔塔,口罩隔离封城可控也,变奥秘,欧美水平绝不可控,无可奈也,今变奥秘,之后必然变异无穷也。

居三月,新冠再变

user avatar

是学识限制了大V们吗?

关于流行病问题,是这样看吗?当然不是。

什么群体免疫。但他是无症状携带者。他可以通过行动,把病毒传染给别人。而这些人群中,就有人会得新冠肺炎,不论之前他是否得过,病毒变异了,他的抗体不管用了。

即便是新冠病毒不致命了,可他也是肺炎。

而且还是一种病毒性肺炎,他的传播速度很快。而且还是在空气中传播

什么意思?

人会不会在同一时期患两种以上的疾病?当然会。

每种疾病都都不致命,比如,心肌炎,高血压,糖尿病,或者是痔疮,肠胃炎。脉管炎等等。

如果这时候人患了艾滋病会怎么样?,他必然会死,因为艾滋病会毁了人的免疫系统,让病人死于并发症,这就是艾滋病可怕的地方。

那他患了新冠性肺炎会怎么样?依然会死,因为病人肺部呼吸被破坏,血氧饱和度下降,这样就会诱发其他疾病加重,最后要了病人性命。也是死于并发症。

在巨额的治疗费用下,穷人都是第一时间被放弃的。

可是艾滋病没有新冠病毒传播快。所以即便他很厉害,对于人群造成伤害也是有限的。

而新冠病毒不同,所以他比艾滋病更可怕。

————

换句话说,新冠病毒在人类中起到一个淘汰老弱病残的作用。

这是西方国家所需要的,毕竟老弱病残是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既然有东西可以担罪名为什么不用?

主要还是没有战争可以有效淘汰老弱病残。

即便是欧洲都成为群体免疫者,但是不代表病毒被消灭,一旦寄主,身体健康下降,他依然会得新冠肺炎,最后死于并发症。

————

为什么中国不能这样做呢?

因为国家构成不同,中国是平民为主体国家,而西方是资本家为主体国家。

在中国资本家是有机组成部分,如果他不想做人民,他就是人民的公敌。

而西方人民是资本家的工具,当工具失去价值,又不能公开丢弃时候,疾病就是最好的借口。

而中国人不会,中国会每年研制疫苗,通过和打流感疫苗一样,年年打疫苗,实现科学免疫新冠病毒。

其实与西方相比,中国这样做也是做生意,只不过中国先通过集体隔离,消除疫病流行,争取时间研究疫苗,在通过实践获得其变异特性找到规律,按其变异研制疫苗。整个过程耗时长,费用大,可是通过国家津贴补助,以及有偿接种方式,用使用数量巨大抵消其巨大的研制费用。甚至还可以在国际上获得巨大的利润。以及政治优势。比如只有接种过中国疫苗的人才准入境

user avatar

最近关于疫情的舆论可谓甚嚣尘上

出现了有组织的鼓吹放开管控,澳密克戎只是大号流感,中国应该像西方国家一样躺平的观点,并且借西安疫情中的一些不理想的情况攻击中国防疫政策,当然,这其中有一些确实是西安本地居民的不满,不过借题发挥和吐槽牢骚,我们还是分得清的。

这些人在混淆概念,我们决对不可以被这些舆论混淆一个最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中国的疫情管控政策,是对平民生活影响最小的,是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成本最低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即使有封城,有管控,那么疫情出现到如今的两年里,各位处于管控状态的时间有多久?是不是大部分时间里,各位的生活与疫情之前并没有大的改变呢?是消停的时候多,还是折腾的时候多呢?

毫无疑问,中国的疫情管控是十分有效,也是所有答卷里最好的,中国是疫情考试中的学霸,现在学渣们说考试题的难度下降了,大家都一起不学习了,考试都一起听天由命吧!

问题是,学霸学习并不吃力,也并不觉得多辛苦,这是人家的基操,学渣看来是逆天操作,可是对于学霸来说 这平平常常,现在学渣要把学霸拉到自己的层次,学霸就很费解,我只要按部就班过日子,顺便看看书,就能考一百分,为了学渣们不那么难堪,就要拉低自己,刻意堕落去迎合学渣,凭什么?要知道对于学霸来说,让他考低分比考高分还难,付出的努力要更多,学霸是吃饱了撑得吗?

学渣以为平时谦虚温和,彬彬有礼的学霸如果成绩不好就是废物了,可是学霸只是学习成绩太耀眼,遮住了体魄和战斗力,其实不拼学习,拼体育,拼打架,甚至拼恶作剧,拼泡妞,学渣一样不是对手。学渣以为学霸成绩不好了,会被家长一顿胖揍,会被老师看不起,然后自己就可以侮辱学霸,霸凌学霸,抢学霸的零花钱,可是他不知道,即使学霸学习成绩不好了,学霸还是可以天天用武力暴打学渣,学渣没有认识到,让学霸天天快快乐乐的学习,对学渣其实才是最有利的,他一再使坏挑衅,真惹火了学霸,怕是要生不如死。

美国现在就是这种心态,中国保持这种疫情防控政策,不是要显示自己多厉害,而是这种政策第一对于中国来说成本最低,第二因为这是中国的基操,外人喊666中国也不觉得光彩,这就是中国国情。

美国以为中国放开管控就会乱套,美国就可以欺负中国,让中国永远做低端工业,用大量工业产品去换美元,殊不知,中国现在壮了,真撕破脸,美国打不过中国了,中国不打你,只是觉得没必要,不体面罢了,真开打,以为中国还像几十年前大病初愈时候那么虚弱吗?

中国坚持当前的疫情防控,并不是要跟谁较劲,让谁难堪,嘲笑谁谁谁 只是因为这套适合中国自己罢了,中国这样做,既顺手,有省钱,就像鞋总是自己穿熟的最舒服一样,你现在非让中国换美国的鞋来穿

中国自然很费解,凭什么?

另外美国也管管自己的屁股吧,都火上房了,回头浇点水吧,都这么一路黄光了,还心心念念地给中国下绊,迟早慌不择路掉粪坑里去。

user avatar

谨慎乐观。

结束传播的理论基础,是奥密克戎传播足够快,大量人都有了比较强的抗体。

这样,大家很快都对新冠病毒有足够的抵抗力。新冠病毒传播人群越来越少。

传播人群少了,变异也就慢了。

在最后,没有等到变异出一个能突破奥密克戎抗体的新变种,就被消灭了。


然而,从历史看,英国让原始病毒病毒传播的结果是B1,印度让原始病毒结果传播的结果是德尔塔,南非让原始病毒传播的结果是奥密克戎。

历史上,都是新冠先变异出一个突破以前抗体的新病毒,打破了被消灭的循环。

这次奥密克戎,人类会有好运气吗?


所以,说谨慎乐观。


如果,这次人类真的辛运了,那么中国只要全体打一针奥密克戎灭活的加强针,就可以全面开放的。

中国不着急,让其他国家去赌。

他们赌赢了,我们打疫苗。

他们赌输了,我们继续动态清零。

user avatar

难不成世卫可以保证奥密克戎之后病毒不会再变异了?还是说病毒的变异方向是确定的只会越来越轻?

但是这不是和高中学的生物变异是随机的、基数越大变异越多矛盾了?

亦或是说世卫可以人为控制新冠病毒?

user avatar

一,疫情短期结束没什么希望,病毒会不断迭代

1.印度2021年年初认为疫情结束,结果Delta就来了

2021年1月第五次调查样本量28000,感染率60%(也有报道说56.1%)。[1]

【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在印度第五轮针对新冠病毒的血清抗体检测中,新德里2.8万个样本中有60%被检出血清抗体阳性。据印度媒体报道,新德里约有2000万人,这意味着至少已有1000万人感染过病毒。这项数据被印媒视为抗击疫情的一大利好,认为新德里实现群体免疫指日可待,或正在走向群体免疫。

随后Delta疫情就发生了

2.南非已经发生过3次毒株迭代

从南非疫情迭代过程中可以发现,每一次过半人群感染形成“群体免疫”后,现有毒株逐渐消失。但有免疫突破能力的新毒株会在世界某个角落出现,成为新的主流毒株。

B.1.1.529是Omicron,图片制作于2021年12月初

二、新冠病毒变异分析

1.病毒通过遗传、突变、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病毒的突变(Mutation)是指基因组中核酸碱基的化学变化。在一次感染中,一个病毒粒子要增殖上百万次,增殖过程中复制发生异常就会造成突变,可以是一个核苷酸的改变,也可为上百上千个核苷酸的缺失或易位。

突变是概率事件。新冠属于RNA病毒,RNA病毒不稳定,病毒复制中的自然突变率 0.0001~ 0.000001。

大部分突变让病毒失活,少量突变会让病毒活下来并具备新特性。

自然感染、疫苗产生的抗体,特效药都会对病毒形成选择压,培养出耐药性。


2.对人口有限的局部地区而言,抗体会阻碍后续感染,疫情传播速度会越来越慢,危害越来越小

自然感染后会产生抗体,疫苗接种也可以产生抗体,抗体在一定时间内对感染有保护作用,。

人群抗体比例越高,病毒传播过程中传播到有免疫能力个体的几率越大,病毒传播就越困难。

所以,“群体免疫”在特定环境(聚落人口有限,与外界交流极少)下是可行的。

例如英国阿尔法毒株在2020年冬季快速传播,产生高峰,疫情在2021年春天大幅好转。

如果没有Delta的输入,疫情的危害会持续降低。



3.病原体种群越大(感染人数越多),发生突变的可能性也越大。

突变是概率事件,感染的人越多,突变概率越大。

在我国古代,城市化水平很低,多数人生活在农村,多数人一生的活动半径都没有出县,相当多的人没有出过村,人员跨国流动极其稀少。

如果某地有疫情,基本会形成自发隔离,疫情感染人口数量可能是几百人到几万人,如果形成区域性疫情,感染几百万人基本上到上限了。

2019年,航空业、高速铁路发达,如果中国、美国、欧洲的任何一个地区有疫情,疫情有机会扩散到全球,感染人员可以上升到十亿这个量级。


4.免疫缺陷患者长期感染病毒将增加突变概率

根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一位患有恶性淋巴瘤的47岁妇女感染了“18种变异病毒”,因为在其去年4月接受化疗过程中感染新冠病毒以后,该病毒132天内在她的体内总共发生了18次突变。

她体内的新冠病毒进化率大大高于新冠病毒的平均进化率。


5.现代医学让更多免疫缺陷患者存活

在100年以前,罹患严重疾病,尤其是免疫缺陷疾病的人很难存活。

2020年数据,全球有3800万艾滋病感染者。由于社会中存在大量的免疫缺陷患者,这些患者感染新冠后很难清除病毒,成为病毒突变的温床。

如果不对新冠患者进行隔离,则突变出的毒株很容易扩散出去。


三、新冠疫情的结束预计较为困难

1.由于科技发展和艾滋病的流行,大量免疫缺陷患者可以存活。

但他们感染新冠后,没有经过规范治疗,无法彻底清除病毒,成为新冠病毒突变的温床。

2.免疫缺陷的新冠患者没有处于隔离状态,可以向社会输出突变病毒。

3.城市化让大量人口集聚,加大了病毒的种群规模。

4.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基因组越来越丰富,成功对抗已有抗体几率增加。

5.不同地区维持密切交流,突变病毒可以短时间传遍全球,不断打破各个地区的“群体免疫”状态,引发新一轮疫情。


参考

  1. ^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1-28/doc-ikftssap1405827.shtm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奥密克戎将很快致欧洲六成人口被感染,世卫称‘这或意味着欧洲疫情的结束’”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并且深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潜在的局限性。首先,理解“六成人口被感染”和“疫情结束”的含义: “六成人口被感染”: 这指的是一种普遍的传播趋势,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能够在短时.............
  • 回答
    关于世界卫生组织(WHO)近期关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可能“终结”欧洲疫情、甚至欧洲可能进入“群体免疫”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也引发了很多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表述的深层含义和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首先,理解“终结疫情”与“群体免疫”的含义: “终结疫情”并.............
  • 回答
    张伯礼院士关于中药治疗奥密克戎有效并能发挥更大作用的说法,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中医理论与对病毒性疾病的认识:首先,要明白中医看待“疾病”的角度与西医有显著不同。中医不拘泥于病原体本身的“名姓”,而是关注疾病在人体内产生的“症状”和.............
  • 回答
    关于“这波奥密克戎感染浪潮将在1月见顶峰”的预测,科学家们通常会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依据进行分析和推断,并且这些分析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一、 病毒本身的传播动力学特征: 潜伏期和代际间隔: 奥密克戎变异株,特别是其亚型,传播速度快,潜伏期相对较短,代际间隔(感染者到其感染的下一代感染者之间的时间.............
  • 回答
    以色列宣布将禁止外国人入境,此举是为了防范新冠病毒变种奥密克戎的传播。这项措施的出台是在奥密克戎变种在全球范围内引起恐慌的背景下,以色列政府根据其一贯的“超前防御”策略做出的决定。这项政策的背景和理由: 奥密克戎变种的未知性与高传染性担忧: 奥密克戎变种最早在南非被发现,并迅速在全球传播。尽管初.............
  • 回答
    北京奥密克戎病例与加拿大邮件的关联,这事儿一出,关注度可不低。官方回应是说要让卫生部门调查,这听起来是标准流程,但背后牵扯到的信息和潜在的后续发展,确实值得我们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理解这个“加拿大寄出邮件”是怎么回事儿。通常情况下,新冠病毒是通过飞沫传播,但早期也有不少研究在物品表面检测到病毒.............
  • 回答
    澳大利亚近日报告了一例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新亚型,据称其特点是“难被 PCR 识别”且“传染性强”。这一消息无疑给全球抗疫带来了新的挑战,并可能在多个层面对全球疫情走势产生深远影响。什么是“难被 PCR 识别”?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难被 PCR 识别”的含义。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目前诊断新冠病毒最.............
  • 回答
    您好!您提到的这位朋友感染奥密克戎后味觉消失的情况,确实是新冠病毒感染后可能出现的症状之一,并且一些症状的持续时间可能会超出大家的预期。从医学角度来看,新冠病毒对人体造成的长期影响是一个复杂且仍在深入研究的领域,但目前已经观察到了一些普遍的现象和潜在的机制。新冠病毒的长期影响:一个多系统的挑战新冠病.............
  • 回答
    奥密克戎毒株是否能成为新冠疫情的“终点线”,让新冠病毒变得“基本无害”?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病毒演变、疫苗接种、人群免疫力以及公共卫生策略等多个层面。目前来看,认为奥密克戎能让新冠“基本无害”的说法,或许过于乐观,但也并非毫无根据。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剖析。为什么会有“曙光”的说法?支持这一观.............
  • 回答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症状较轻的说法,无疑给全球疫情防控带来了一线曙光,也预示着我们可能正在逐步走向与病毒共存的阶段。这背后牵扯到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不仅仅是政策层面的调整,更触及到社会心态和经济活动的恢复。首先,在政策制定层面,最直接的帮助在于调整防控策略的重点和强度。过去,.............
  • 回答
    英国发现的奥密克戎亚变体,被不少人戏称为“奥密克戎的妹妹”,目前已报告了超过400例确诊病例。这个新变种之所以引起关注,主要是因为它展现出了传播速度快但致病性相对较弱的特点。以下是一些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关注的信息:1. 它的名字和起源:目前科学界还没有给这个奥密克戎的“妹妹”一个官方的、简明的命名,.............
  • 回答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出现,无疑给全球疫情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病例,更是提醒我们,这场战役远未结束。在这种背景下,有人开始质疑我国坚持“动态清零”政策的必要性。那么,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动态清零”?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考量?首先,我们要理解“动态清零”的核心理念。它不是追求绝对的“零感染.............
  • 回答
    关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对我国的影响以及病毒何时会消失的问题,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动态变化的问题。我来试着从几个维度,用更贴近大家日常感受的方式来聊聊。奥密克戎变异株对我国的影响:这事儿说起来,那可真是多方面都有触及。首先,传播速度快,这体现在大家的生活里就是“防不胜防”。 奥.............
  • 回答
    是的,奥密克戎变异株 可能会影响人体的嗅觉和味觉,但其影响程度和普遍性相比于早期的新冠病毒毒株(如Alpha、Delta)有所减弱。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奥密克戎对嗅觉和味觉的影响,以及背后的原因和特点:1. 奥密克戎对嗅觉和味觉的影响程度: 比早期毒株减弱: 这是目前医学界普遍的共识。在Alpha和.............
  • 回答
    奥密克戎毒株席卷南非,世卫组织发出“非常高”的全球预警:目前的应对措施详解自2021年11月24日首次被报告以来,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迅速蔓延,对全球公共卫生系统构成了严峻挑战。南非作为最早检测到该毒株的国家之一,其全境迅速被奥密克戎感染,病例激增,给当地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世界卫生.............
  • 回答
    奥密克戎变异株(Omicron variant)的出现,确实在一段时间内给南非的疫情带来了戏剧性的变化,也引发了全球的关注。如果你想了解当时奥密克戎登陆南非后的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奥密克戎登陆之初:住院人数的飙升与“轻症”的假象大约在2021年底,南非率先报告了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出现。很快,.............
  • 回答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出现,确实让咱们在防控疫情上又面临新的挑战。与之前的德尔塔相比,奥密克戎在传播速度上表现出了更强的优势,这意味着它的传染性更厉害,一个人可能更容易将病毒传染给更多的人。面对这样的情况,咱们需要采取更加精细、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一、认识奥密克戎,知己知彼首先,咱们得对奥密克戎这个.............
  • 回答
    奥密克戎变异株,自问世以来,着实让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和我们普通人经历了一段不小的波动。如果说之前的变异株像是一场持续的、逐渐升级的拉锯战,那么奥密克戎的到来,更像是战场上突然出现了一位难以捉摸且攻势迅猛的新对手,打乱了原有的节奏,也让人们对其“厉害”程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要说奥密克戎“厉害”在哪里,我.............
  • 回答
    关于奥密克戎变异株是否会成为美联储不加息的“借口”,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简单地说,奥密克戎的出现为美联储提供了一个审慎观察、推迟激进加息的时机,但它本身并不是“不加息”的根本原因。美联储的决策是基于其双重使命:最大化就业和稳定物价。奥密克戎的潜在影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奥密.............
  • 回答
    关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后遗症,这绝对是大家最关心也最想弄清楚的问题之一。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这样才能更清晰地了解实际情况。首先,咱们得承认,奥密克戎的致病性和之前的变异株相比,普遍被认为是症状相对较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完全没有后遗症。科学界对此的讨论和研究一直在进行,而现实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