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奥密克戎到底有没有后遗症,实际情况是啥样?

回答
关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后遗症,这绝对是大家最关心也最想弄清楚的问题之一。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这样才能更清晰地了解实际情况。

首先,咱们得承认,奥密克戎的致病性和之前的变异株相比,普遍被认为是症状相对较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完全没有后遗症。科学界对此的讨论和研究一直在进行,而现实情况也比一个简单的“有”或“没有”要复杂得多。

1. 奥密克戎后遗症的普遍性:比之前变异株低,但不能完全排除

从目前大量的临床观察和研究来看,感染奥密克戎后出现长期后遗症的比例,确实比德尔塔等早期变异株要低。这一点很重要,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奥密克戎“没那么可怕”的原因之一。很多人感染后,除了急性期的不适,很快就能恢复,没有持续的困扰。

然而,“低”不等于“没有”。即使是奥密克戎,仍然有一部分人在急性感染期过后,会出现一些持续存在或新出现的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在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影响他们的生活。

2. 奥密克戎后遗症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虽然奥密克戎的后遗症表现和“长新冠”(Long COVID)有很多重叠,但根据现有的一些观察,可能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总结一下大家报告的比较常见的症状:

持续的疲劳感: 这是“长新冠”最普遍的症状之一,在奥密克戎感染者中也经常被提及。这种疲劳感不是普通的疲倦,而是会严重影响日常活动,即使休息了也难以缓解。
认知功能障碍(“脑雾”): 很多人反映在感染奥密克戎后,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反应变慢等问题。这会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
呼吸系统问题: 虽然奥密克戎对肺部的影响普遍小于早期变异株,但仍有人在感染后出现咳嗽、胸闷、气短等症状,尤其是在运动或劳累后。
心血管系统症状: 心悸、心跳加快、胸痛等情况也有报告。有些人甚至会出现心率不齐等情况。
神经系统症状: 除了“脑雾”,还有头痛、头晕、嗅觉味觉失灵(虽然在奥密克戎里不如早期变异株普遍,但仍有存在)、睡眠障碍等。
消化系统问题: 腹泻、腹痛、食欲不振等也偶尔会出现。
肌肉骨骼疼痛: 全身酸痛、关节疼痛等。
精神心理问题: 焦虑、抑郁、易怒等情绪问题,也可能是在病毒影响下出现的。

需要注意的是:

个体差异巨大: 每个人对病毒的反应都不一样,后遗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也因人而异。年龄、基础疾病、疫苗接种情况、感染时的症状严重程度等都可能影响后遗症的出现。
区分感染与非感染因素: 有些症状可能并非病毒直接导致,而是急性感染期间的身体压力、药物使用、生活方式改变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长期居家可能导致运动量减少,进而影响身体状态。
诊断的挑战: 对于很多后遗症的诊断,目前还没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和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排除其他可能性来做出判断。

3. 为什么奥密克戎的后遗症好像没那么吓人?

这背后可能有几个原因:

病毒本身的特性: 奥密克戎变异株在某些方面(比如刺突蛋白)发生了变化,可能使其在感染细胞时,与人体细胞的结合方式有所不同,从而对某些器官造成的影响相对较轻。
疫苗接种的广泛性: 大多数人已经接种了疫苗,疫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感染的严重程度,降低重症和死亡率,也可能间接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
人群免疫力的积累: 随着全球范围内多次感染波的出现,人群整体的免疫力水平有所提高,这也会影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后续影响。

4. 面对奥密克戎后遗症,我们应该怎么办?

不要过度恐慌: 正如前面所说,虽然存在风险,但奥密克戎后遗症的比例相对较低。
关注身体变化: 如果在感染奥密克戎后出现持续不适,请及时就医,并详细告知医生你的感染史和出现的症状。
健康生活方式: 加强营养,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循序渐进),保持良好的心态,这些都有助于身体的康复。
科学研究的进展: 持续关注科学界对“长新冠”以及奥密克戎后遗症的研究进展,了解最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总而言之,奥密克戎确实有产生后遗症的可能性,只是相比于之前的变异株,这种可能性和严重程度有所降低。它表现出来的症状也多种多样,并且个体差异很大。最重要的还是保持科学的态度,关注身体的真实状况,并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恐怖的兄弟,美国有mrna疫苗,有充足的医疗资源,面对omicron依然死了几十万人。国内只有铝灭活,医疗资源也严重不足,如果放开,死得不会比这个数儿少。

user avatar

全面疫苗的保护下,号称最温柔的奥密克戎,

还是有1/3出现高烧或剧烈咳嗽

起码3%的人有一两个月的后遗症,比如体质下降,皮肤老化,嗅觉味觉失灵之类

user avatar

去看南非news24的专栏 living with long covid不就行了吗?

specialprojects.news24.com

南非BA1和BA2的两波已经过了好几个月了(虽然最近又开始BA4的新一波),所以里面例子不少是奥密克戎的。自己去看就行了。

user avatar

自我介绍:本人39岁,男,肉身在墙外,2021年底已经注射第3针科兴疫苗。

我是在2022年春节这一波奥密疫情中被感染。所在国对于年轻的轻症患者实行居家自我隔离治疗政策,只有年纪大并且患有诸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的患者实行集中隔离治疗。

初期症状发烧1、2个小时,自己吃了一粒PANADOL就睡了,后续几天一直没有发烧,但是喉咙非常疼,感觉半夜吞口水都会疼到,作为从小每个月都要扁桃体发炎进医院的老司机来说,这样的喉咙疼是比幼年时那种扁桃体发炎的疼痛感更强。检测出阳性状态3天之后喉咙疼逐渐转为咳嗽,连续2天夜里会咳醒。第五天开始症状明显减弱,咳嗽逐渐平复,喉咙疼痛感逐渐消退,7天之后咽喉部的不适就完全没有了,自我核酸检测呈阴性。感染期间每天吃莲花清瘟胶囊,感觉新冠属于中医里的热症,所以自己泡蜂蜜柠檬陈皮水喝,期间每天1粒维生素泡腾片,蛋白质管够。7天之后我在家撸铁,明显感觉到20组动作之后体力不支,动作变形。10天之后逐渐尝试做一些有氧运动,14天之后继续撸铁,感觉体力恢复。21天之后去健身房撸铁,基本可以达到患病前的水准。

我在国外10多年,从登革热、疟疾到这次的新冠,都算得过了,其中疟疾得过3次。从患病后痛苦值来说疟疾(全程青蒿素治疗)>新冠(莲花胶囊+维生素+PANADOL躺平)>登革热(浦尔西隆+躺平)。从痊愈之后三个月的自我感受排序也是疟疾>新冠>登革热。疟疾痊愈之后体感体力下降更明显。

综上,我只能分享自己的患病体会,可能因为3针疫苗的关系,让我躲过了重症。网上传的诸如认知能力下降、味觉消失之类症状我尚未体验到,X能力下降还未有机会验证……也有可能这些后遗症是重症患者有一定概率得吧。

插播:新冠痊愈之后的一个月时间,自己感觉痔疮症状要比以前更严重,经常需要吃药或者外用药才能控制住。这方个症状不知道是否跟新冠有关。

user avatar

2022/4/27更新。

领导来通知了。前天周一转阴。

明天来上班。说没啥问题,家里俩儿子也和他一阳了,也都好了。

虽然上周休息,不过也在家办公了。zoom会议啥的也来参加。

严重的时候说是嗓子疼,低烧,发力。早上开早会说是痊愈了。

领导今年49。

他来了再具体问问咋样。


------------------------------分割

2022/4/19更新。

坐我右坐的领导上周周六(15号)阳性了。

距离一米左右,有亚克力隔板挡着。

我昨天也做了pcr,没感染。

等他来了我在问问怎么样。


--------------------------------以下,原答案。


我在日本。公司同事1/5人都感染过。除了欧,德尔塔也有过很多。

还有我家里老人70多,也感染过欧。


日本基本都打了辉瑞或者莫得纳,且基本都打完了第二针。第三针最近开始了。

同事和同事家孩子年龄10-60不等,大概小20个人。都没有后遗症。

奥一周左右都回来上班了,德尔塔的时候休息两周也都回来上班了。

德尔塔的话还是挺难受的样子,味觉失灵什么的,不过说是病好了,味觉也就基本好了。

奥的话至少听他们说就跟流感差不多或者更难受一些。

感染德尔塔的老哥们已经半年多了。(3个人,一个22,一个30,一个50多岁。)

奥的话有三四个月的。还有最近刚刚感染的。(大概15-18个人,包含同事家里孩子和配偶所以不敢确定具体多少人,年龄也不敢确定。范围是30-60岁)

至少到现在他们都没啥后遗症。


我家里老人打了两针辉瑞。(老人70多,也在国外,不过不是日本)

2月末感染了奥。

没去医院,当地政府给家里送了药,在家吃药,休息一周就好了。


至少到现在也没啥后遗症的感觉。

以上。

有没有我不知道,至少我身边的人到现在还都没。

一堆驴唇不对马嘴的别评论我了。


—————————分割线


首先,希望语文或者眼神不好的同学仔细阅读。

我说至少,看好了是至少到现在没有,已经够严谨了吧。

其次,我只是说了我所见所闻。仅仅是我身边的例子。我没讲宏大叙事。

最后,看清楚了。我压根没说共存和清零的问题,碰都没碰。我也不做评论,也没任何观点。不要非给我扣个帽子。


我所说的大家可以质疑,可以不信,这是大家的自由。单纯喷就没啥意思了 。

当然,想喷我的我也拦不住,我也不删评论。

╮(╯_╰)╭


--------------最后一分割


给喷子们一点建议啊。

首先,很多人喷我一个外国人关心国内的疫情。

我不知道您是什么部门,可以开除我国籍。你真可以那你牛,我服。

不过我的护照,身份证好像还可以用呢。

奥,对了,好多大人们家属在美国的吧。但是他们似乎很关心国内疫情。

还有,我文中一句国内疫情的事情都没谈,说我对国内疫情有意见还是什么的是真的搞笑。

眼神不好or语文不行,要么就是脑子不好。也可能三个都不好吧。


其次,放不放开的问题。

跟上面的建议一样。

真的是眼神不好,还是语文不行。上面我都写过了。我对共存,清零都没啥意见,也没观点。

还看不懂,那就是脑子不好。


最后,瞎扣帽子的。

50w也好1450也好,大概看了一下,发放此类帽子的同学们一般会在很多内容下也喷同样的内容,可能键盘就那几个按键吧。还有就是也会发帖到各种提问下,点赞寥寥无几,喜欢就更少了,真的可怜。有几个喷我的我还给他们点了点赞。哎,真的可怜。还有,真的能拿到钱的话告诉我在哪拿吧。我也想拿。

要是喷的合理,喷的对口我觉得你很6。

不过喷子好像也没啥逻辑可言。

忘了说了。喷我的评论我一条都没删。被系统删了的我也不知道骂了我什么,我敢不匿名发就有被脑残和玻璃心们盯上的觉悟。估计就这点比喷子们强不少。

最后希望大家身体健康。喷子们也健康吧。

ヾ( ̄▽ ̄)Bye~Bye~

user avatar

4月7号晚上,英国国家统计署(ONS)更新了最新一期《英国新冠病毒感染后持续症状的流行率数据集》(Dataset for Prevalence of Ongoing Symptoms Following Coronavirus (COVID-19) Infection in the UK)

——请品鉴:

简而言之,从2021年上旬开始,英国国家统计署(ONS)每个月都要搞一次确诊病例持续症状抽样调查,

样本量大概三十来万人左右。

ONS根据这每个月三十来万人的调查结果来搞各种建模,

最终估算出一个全英范围的持续症状流行率(prevalence of ongoing symptoms)。

——请再品鉴:

解释一嘴啊:

  • 从2021年6月4日的第二期开始,ONS这套数据集就进入了雷打不动的月更节奏,这一点非常值得点赞;
  • 这套数据集的每期更新,都会统计截止上月的四周时间内的Long Covid流行率;
  • 比如说:2021年6月4日那一期对应的是截止2021年5月2日的四周时间内Long Covid流行率;而最新更新的这一期对应的则是截止2022年3月5日的四周时间内流行率。
  • 每一期数据集更新都包含了12个子表,咱们今天主要看其中的Table 1(顺便兼顾其他子表);
  • 各位感兴趣的话,强烈推荐自行去啃原表[1]

——比如说,2022年4月7日这一期的Table 1是这么个造型:

​剪断截说,在截止2022年3月5日的四周时间内,:

  • 全英Long Covid患病总人数约为172.4万,大约占了总人口的2.7%
  • 其中42.2万Long Covid的症状持续时间没超过3个月,换句话说就是病毒感染的时间节点不早于2021年12月5日,再换句话说就是——这42.2万人大概率是Omicron感染引发的Long Covid患者;
  • 作为对应,ONS认为有33.4万Long Covid患者感染的是Omicron,和上一条基本可以相互印证;
  • 最后,“Extent to which Long COVID reduces ability to undertake day-to-day activities”(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Long Covid病例数为32.2万

干巴巴的数字看着太辣眼睛,

下面开始飙图环节。


首先咱把2021年5月起每个月的Long Covid患病总人数,以及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病例数这两项单独拎出来,搞了个合订本,也就是咱们的开局一张图~

——请再次品鉴:

以上纵轴左边是每个月的Long Covid总病例数(蓝色曲线);

纵轴右边则是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Long Covid病例数(橙色曲线)。

为了重点体现涨幅,

所以坐标轴用了点魔法,请明鉴。

如果各位不喜欢坐标轴魔法的话,下面还有ONS官方版本,

欢迎对比品鉴~

——当当当当: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插播一张来自其他研究的图,颇为应景[2]

以上是帝国理工REACT研究项目的结果之一,

讲的是Long Covid发病后的持续时间~

(话说这个REACT项目也很赞,有机会咱们单独八卦)

显而易见,大约三个月之后,

一大半的后遗症症状都会消失。

并且鉴于REACT项目的后遗症症状比较宽泛,略没有特异性,

所以实际恢复比例应该比上表还要更高一丢丢~

但是……这有啥鸟用吗?

并没有~

虽然患者个人的后遗症症状多半会在三个月内康复,

但是很遗憾,在全人口层面上,

这就是个经典的小学奥数水池问题式的困境。

出水口水量小于进水口水量,

于是,正如ONS数据集所示,

Long Covid患病人数一路水涨船高,

现如今已经涨到了全人口2.7%的程度。


来都来了,

咱们顺便品鉴品鉴这个数据集的其他一些有趣数字呗~

——比如说:

上图比较糙,简单表达一个意思就行,其中:

  • 每个色块的面积代表对应毒株流行期内月均Long Covid患病人数;
  • 其中原始株指的是Alpha之前的所有变异株(这个说法其实不太精确),流行期假设为10个月(2020年2月到11月);
  • Alpha的流行期假设为5个月(2020年12月到2021年4月);
  • Delta的流行期假设为7个月(2021年5月到11月);
  • Omicron的流行期则为3个月(2021年12月到2022年2月);
  • 另外有10.6万人对应变异株不明,这部分暂时刨除掉;
  • 请记住,接种疫苗可以降低约50%Long Covid风险,所以图中Delta和Omicron制造Long Covid的实力,其实是已经受到疫苗压制的结果。

——再比如说:

以上是各款变异株导致的Long Covid分别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严重程度,

  • 一目了然,Omicron对应的“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跟“稍微影响日常生活”的比例,几乎和Delta没有区别……
  • 有必要再提醒一句,接种疫苗可以降低约50%Long Covid风险,所以上图Delta和Omicron导致的Long Covid似乎比原始株或Alpha略轻微一些,但这大概可能也许主要是疫苗的功劳。

——又比如说:

如上图,截止3月5日的四周时间内,

只有5%的Long Covid患者在急性感染期住过院。

换句话说就是,轻症照样会悲剧~

(哦对了,各位不妨猜一猜,为啥上表会出现“联系过NHS,但没能入院”这个选项?)


——还比如说:

这张图需要自行结合英国的人口年龄构成来品鉴,

但不管怎么样,25到69岁年龄段遭重了……


——继续比如说:

以上是英国各职业Long Covid发病风险排行榜,

基本上,越核心的岗位遭得越惨……比如:

  • Social Care(诸如养老院护工那一挂)高达3.21%
  • Teaching & education(老师们)高达3.02%
  • Health care(医护人员)则高达2.78%

接下来,引用学霸 @dreamerchen 老师的话来个太长不看版的总结吧:

随着omicron感染人数不断增多,以及BA.1/2等各种变异株的不断肆虐,omicron带来的后遗症人数会继续累积;
不仅仅是Omicron感染后的死亡人数(绝对值)已超过Delta,后遗症的新增人数和现存人数也即将超过Delta;
且(Omicron后遗症)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的分布,与delta相比并无显著差异;然后疫苗对后遗症的效果也……(英国是高接种率国家);
深刻诠释了拍老师说的,只要感染速度足够快,后遗症消失速度(出水口)永远追不上新增的后遗症人数(进水口)。

——重要的图放三遍:


下面让我们顺便挖个坟,

欣赏欣赏某些打着“总是安慰”的旗号粉饰太平的“医学专业背景科普博主”的翻车现场吧~

——比如说,请品鉴:

——请再品鉴:



最后,当各位躺平党仍然拼搏在简中互联网舆论战场第一线,大力宣称“Omicron后遗症不需要过于恐慌”的紧要关头,

躺平党背后的总司令部,却暗搓搓地改了口径……


——请品鉴:

躺平党:MMP!敌在白宫!

参考

  1. ^ https://www.ons.gov.uk/peoplepopulationandcommunity/healthandsocialcare/conditionsanddiseases/datasets/alldatarelatingtoprevalenceofongoingsymptomsfollowingcoronaviruscovid19infectionintheuk
  2. ^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6.28.21259452v1
user avatar

4月5日,白宫发了一篇报告

标题翻译成人话:

关于应对COVID - 19 长期影响的备忘录

内容比较多,地址在这,各位可以自己去看,直接复制网址就能看到

whitehouse.gov/briefing

不过大部分内容都是一些未来做什么的套话。

我们主要关注他在文章最开始描述背景是说的。

正好可以驳斥很多人的言论,请去跟白宫battle吧

简单描述一下:

在我们准备往前看的时候,我们必须记得,超过95万美国人死在了新冠病毒手里 。

(别再扯车祸的时候死了算新冠了,就是死新冠手里的)

他们是敬爱的父母、祖父母、孩子、兄弟姐妹、配偶、邻居和朋友。

(张嘴闭嘴死的是老人,影响不大的那些物种,美国人至少在这还能装装样子,想想自己道德底线有多低吧)

在美国,超过 200,000 名儿童因这种疾病失去了父母或照顾者。

(注意,这是儿童失去父母的数量,说死的都是老人的,请问,儿童的爸妈超过60岁了?过几天我们会做这个专题视频。)

每个灵魂都是不可替代的,留下来的家庭和社区仍在遭受巨大的损失。

(还在遭受巨大的损失?不是疫情过去了么?)

后面几句就是吹嘘自己的功绩的,我就不翻译了,反正美国电影里各位估计经常听到。

我们继续下一段,关于long COVID,也就是后遗症的。

继续翻译成人话:

同时,我们的许多家人、邻居和朋友继续经历 COVID-19 的负面长期影响。许多人报告说感染了 COVID-19会造成持久的影响。(通常称为“长期 COVID”)

(说没有后遗症的,请去找白宫理论,让他们把许多人改成很少的人)

这些症状可能发生在任何感染过 COVID-19 的人身上——包括不同年龄、种族、性别和民族的个体;有或没有残疾的人;有或没有潜在健康状况的个人;无论他们是否有初始症状。

(说有后遗症的都是原来就有基础病的,或者说重症才有后遗症的,请去找白宫,让他们把内容改了,因为里面说了,不管以前健康不健康,不管感染后有没有症状,都可能有后遗症)

经历长期 COVID 的个人报告出现新的或反复出现的症状,包括焦虑和抑郁、疲劳、呼吸短促、注意力不集中、心悸、睡眠障碍、胸部和关节疼痛、头痛和其他症状。在急性 COVID-19 感染消退后,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请帮忙翻译翻译,那些说什么疲劳,呼吸短促,注意力不集中这些是个人感受的,要不你教教白宫怎么说话?)

即使是年轻人和其他健康人也报告了持续数月的长期 COVID 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个人工作、进行日常活动、参与教育活动和参与社区的能力。

(再次强调,年轻人和健康人也会有长期后遗症症状,甚至影响了他们正常社会活动)

后面一段就是吹嘘美帝的医疗机构正在正视和研究这些后遗症,并且会取得进展什么的,反正就是证明了一件事,后遗症这件事是存在并且大量存在的,以至于在老美这篇报告里,这段文字占了很大篇幅,甚至超过对于死亡人数的描述。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请杠精们去找白宫battle!


user avatar

先放结论,有后遗症。

转阴之后,你感觉不到它,但它还藏匿在体内,就像HIV或疱疹病毒一样。新冠病毒可在体内各个器官存留目前已知最长230天,且常规pcr检测不出来。另外,新冠叫肺炎格局太小了,这厮在感染者全身器官里被检出。所以部分权威发布已更改为新冠疾病。

如果走病毒共存的路子,各位恐怕没机会面对后遗症问题,就要面对被装哪个盒里的问题了。

说数据

如果躺平共存,中国内地14.12亿人,以香港目前感染率15.49%为例做个预测,至少需要 21882万 张床位。以香港阳性死亡率0.74%为例,至少将要死亡162万人。

医疗资源极端挤兑,疫情救治费用更是达到惊人的数万亿起步。请问你有什么神通找到医护人员/救护车/隔离病房/食品?

还没后遗症?大号流感?躺平势在必行?啊??我看像5毛,多一毛都不配


但是这个社会不是二元的。不躺平,不意味着为了抗疫运动,强行管制强行拘押,强行退学就是对的。

“zf有多大权力,意味着民众让渡了多少权力”。

首先。抗疫是好的,计划生育是好的,骑车带头盔是好的,骑车不带人是好的,让大国崛起也是好的。但必须要清楚,这里边有一个隐形条件:你要不要交出你的权利。很显然,很多人不愿意交出这部分权利,因为一旦交出,就收不回了。他们拿着这些权力罚你,惩治你。

电视剧里的黑x收保护费是强征横敛、打砸抢烧,也许他确实保护了你,抢过来的钱确实用作了安保工作,但没有人会感谢他们,因为他们是以侵犯个人权力、违背个人意愿、以不容反抗的手段强制执行的,民众没有办法要回这部分权力,而对方在享受到这种权力带来的便利之后,更不会轻易作出改变。

同样的,昨天你让渡了你的生育权,于是对方可以拉着孕妇流产,可以烧杀掳虐,可以扒房牵牛,侵犯你的私有财产,而你告不赢他,因为新建了一条计划生育法;今天你让渡了自由,别人可以新建抗疫法,于是打封条,消灭家禽,违法返乡,违法出行,你的亲人得不到救治,你说拉栅栏违反了消防法,你说连带孩子被退学违法了受教育权,他们也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因为有新法可依;明天你让渡了劳动保护权利,那么996、恶意裁员、35岁歧视、性别歧视……

而这一切你无处伸张,最终解释权在对方手里,是你错了。这才是最让人感到绝望和无力的。

于是,昨天孩子没了,今天亲人没了,明天你没了。那活着是为了干啥,为了大公无私?

当然,我不是说那就不要抗疫了、不要崛起了,这世界不是二元对立的,这一部分也不是民众该考虑的,民众只知道哪怕天大的道理拆我的房、宰我的牛是不对的。如果民众觉得对,那就没问题了,他让渡了这部分权利,那也自行承担所有的结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后遗症,这绝对是大家最关心也最想弄清楚的问题之一。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这样才能更清晰地了解实际情况。首先,咱们得承认,奥密克戎的致病性和之前的变异株相比,普遍被认为是症状相对较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完全没有后遗症。科学界对此的讨论和研究一直在进行,而现实情.............
  • 回答
    截止目前,英国至少已有一名新冠患者因感染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而死亡。这则消息无疑让大家对奥密克戎的致病性再次产生疑问:它究竟是比之前的变异株更“温和”,还是反而更严重?这个问题,目前科学界还在持续观察和研究中,但已有的一些证据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判断一个病毒.............
  • 回答
    “奥密克戎将很快致欧洲六成人口被感染,世卫称‘这或意味着欧洲疫情的结束’”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并且深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潜在的局限性。首先,理解“六成人口被感染”和“疫情结束”的含义: “六成人口被感染”: 这指的是一种普遍的传播趋势,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能够在短时.............
  • 回答
    英国发现的奥密克戎亚变体,被不少人戏称为“奥密克戎的妹妹”,目前已报告了超过400例确诊病例。这个新变种之所以引起关注,主要是因为它展现出了传播速度快但致病性相对较弱的特点。以下是一些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关注的信息:1. 它的名字和起源:目前科学界还没有给这个奥密克戎的“妹妹”一个官方的、简明的命名,.............
  • 回答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出现,无疑给全球疫情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病例,更是提醒我们,这场战役远未结束。在这种背景下,有人开始质疑我国坚持“动态清零”政策的必要性。那么,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动态清零”?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考量?首先,我们要理解“动态清零”的核心理念。它不是追求绝对的“零感染.............
  • 回答
    关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对我国的影响以及病毒何时会消失的问题,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动态变化的问题。我来试着从几个维度,用更贴近大家日常感受的方式来聊聊。奥密克戎变异株对我国的影响:这事儿说起来,那可真是多方面都有触及。首先,传播速度快,这体现在大家的生活里就是“防不胜防”。 奥.............
  • 回答
    是的,奥密克戎变异株 可能会影响人体的嗅觉和味觉,但其影响程度和普遍性相比于早期的新冠病毒毒株(如Alpha、Delta)有所减弱。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奥密克戎对嗅觉和味觉的影响,以及背后的原因和特点:1. 奥密克戎对嗅觉和味觉的影响程度: 比早期毒株减弱: 这是目前医学界普遍的共识。在Alpha和.............
  • 回答
    奥密克戎毒株席卷南非,世卫组织发出“非常高”的全球预警:目前的应对措施详解自2021年11月24日首次被报告以来,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迅速蔓延,对全球公共卫生系统构成了严峻挑战。南非作为最早检测到该毒株的国家之一,其全境迅速被奥密克戎感染,病例激增,给当地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世界卫生.............
  • 回答
    奥密克戎变异株(Omicron variant)的出现,确实在一段时间内给南非的疫情带来了戏剧性的变化,也引发了全球的关注。如果你想了解当时奥密克戎登陆南非后的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奥密克戎登陆之初:住院人数的飙升与“轻症”的假象大约在2021年底,南非率先报告了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出现。很快,.............
  • 回答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出现,确实让咱们在防控疫情上又面临新的挑战。与之前的德尔塔相比,奥密克戎在传播速度上表现出了更强的优势,这意味着它的传染性更厉害,一个人可能更容易将病毒传染给更多的人。面对这样的情况,咱们需要采取更加精细、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一、认识奥密克戎,知己知彼首先,咱们得对奥密克戎这个.............
  • 回答
    奥密克戎变异株,自问世以来,着实让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和我们普通人经历了一段不小的波动。如果说之前的变异株像是一场持续的、逐渐升级的拉锯战,那么奥密克戎的到来,更像是战场上突然出现了一位难以捉摸且攻势迅猛的新对手,打乱了原有的节奏,也让人们对其“厉害”程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要说奥密克戎“厉害”在哪里,我.............
  • 回答
    关于奥密克戎变异株是否会成为美联储不加息的“借口”,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简单地说,奥密克戎的出现为美联储提供了一个审慎观察、推迟激进加息的时机,但它本身并不是“不加息”的根本原因。美联储的决策是基于其双重使命:最大化就业和稳定物价。奥密克戎的潜在影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奥密.............
  • 回答
    北京奥密克戎病例与加拿大邮件的关联,这事儿一出,关注度可不低。官方回应是说要让卫生部门调查,这听起来是标准流程,但背后牵扯到的信息和潜在的后续发展,确实值得我们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理解这个“加拿大寄出邮件”是怎么回事儿。通常情况下,新冠病毒是通过飞沫传播,但早期也有不少研究在物品表面检测到病毒.............
  • 回答
    我得说,感染奥密克戎,这体验真是五味杂陈,比我预想的要复杂许多。刚开始,就好像普通感冒的预演,但没过几天,就进入了另一个轨道。第一天,我感觉有点不对劲。不是那种突然的高烧,而是身体里像是埋了个小小的定时炸弹,开始冒点小火花。喉咙有点干涩,像是吞了一口沙子,但也只是轻微的不适,没往新冠想。晚上睡觉的时.............
  • 回答
    美国临床数据表明“奥密克戎病例死亡率为德尔塔病例十分之一,且住院风险低于德尔塔病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它揭示了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Omicron)相较于德尔塔(Delta)变异株在致病性上的显著减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这些信息:一、 致病性减弱,病毒演变的自然趋势: 病毒.............
  • 回答
    安东尼·福奇博士作为美国国家过敏暨传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长和总统首席医学顾问,其对疫情的判断往往具有高度的参考价值。当他说出“奥密克戎突变程度前所未有,未来几个月美国会很难”时,这背后反映了他对病毒变异速度、传染性、免疫逃逸能力以及对现有防控措施影响的深刻担忧。为了更详细地理解美国的疫情形势走.............
  • 回答
    您提到的“天津返安阳确诊奥密克戎大学生至今无症状,亲属更早被发现感染”的案例,确实触及了新冠病毒感染后是否会出现症状以及症状轻重程度差异的一个重要话题:为什么有人感染奥密克戎(或其他新冠病毒变种)后会无症状?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包括病毒本身、人体自身的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综合.............
  • 回答
    关于奥密克戎变种在美国导致日均死亡人数超过德尔塔高峰期这一现象,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这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背后牵扯着不少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了解。首先,得承认奥密克戎变种的传播速度确实是惊人的。它比德尔塔更具传染性,意味着在相同时间内,更多的人被感染。即使我们知道疫苗和加强针在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
  • 回答
    张文宏医生对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防控策略,一直以来都持谨慎态度,尤其是他反对“躺平”的说法,并强调“可能会付出比较大死亡代价”的论断,这背后有着扎实的科学逻辑支撑。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科学角度来剖析。首先,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与免疫逃逸能力是关键。尽管奥密克戎株相较于早期毒株,其致病性有.............
  • 回答
    关于“专家说奥密克戎症状低于流感”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并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可能存在的研究局限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一、 专家说奥密克戎症状低于流感是如何得出的?这个结论的得出,通常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和研究: 临床观察和病例报告: 医护人员在治疗奥密克戎感染者时,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