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临床数据表明「奥密克戎病例死亡率为德尔塔病例十分之一,且住院风险低于德尔塔病例」,透露了哪些信息?

回答
美国临床数据表明“奥密克戎病例死亡率为德尔塔病例十分之一,且住院风险低于德尔塔病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它揭示了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Omicron)相较于德尔塔(Delta)变异株在致病性上的显著减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这些信息:

一、 致病性减弱,病毒演变的自然趋势:

病毒演变的普遍规律: 病毒为了在宿主中长期生存和传播,往往会趋向于降低其致病性。极具致死性的病毒可能很快杀死宿主,从而中断了自身的传播链。奥密克戎的致病性降低,可能正是病毒在自然选择下演变的结果,它更倾向于引起轻症,从而更容易传播并广泛存在于人群中。
毒力降低的证据: “死亡率为德尔塔病例十分之一”和“住院风险低于德尔塔病例”是直接的量化证据,表明奥密克戎对人体造成的损害程度远小于德尔塔。这意味着感染奥密克戎后,重症、需要医疗救助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二、 对公共卫生和医疗系统的影响:

医疗资源压力减轻: 由于住院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奥密克戎感染者对医疗系统的冲击相对较小。这意味着医院床位、重症监护室(ICU)容量、医护人员的压力都会比德尔塔流行时期要小。这对于防止医疗系统崩溃至关重要。
政策调整的依据: 这些数据为政府和公共卫生机构调整防疫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奥密克戎流行期间,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无需像应对德尔塔那样采取极端严厉的封锁措施,而是可以考虑更灵活、更侧重于保护脆弱人群的策略。
经济和社会活动恢复的可能性: 较低的致病性使得社会经济活动的限制可以相对放松。人们不必因为担心感染后会发展成重症而过度担忧,企业和学校可以更安全地运营。

三、 对疫苗接种和免疫策略的启示:

疫苗的持续有效性: 尽管奥密克戎对疫苗的逃逸性有所增加(可能导致突破性感染增加),但这些数据也间接表明,现有的疫苗在预防重症和死亡方面仍然是有效的。如果疫苗无效,即使病毒本身毒力降低,死亡率和住院率也不可能如此显著地低于德尔塔。
加强针的必要性: 奥密克戎的出现也强调了加强针的重要性。加强针能够提升体内抗体水平,增强对变异株的保护能力,从而进一步降低感染后发展为重症和死亡的风险。
疫苗策略的调整: 未来疫苗的研发和接种策略可能会根据病毒的演变进行调整,例如开发针对特定变异株的更新疫苗,或者更侧重于预防突破性感染。

四、 对个人防护和风险认知的影响:

降低个体恐慌: 这些数据有助于缓解公众的恐慌情绪。虽然感染奥密克戎仍有可能,但其严重程度的降低意味着死亡和重症的可能性相对较低,这可以帮助人们更理性地认识风险。
个人防护的重要性并未完全消除: 尽管致病性降低,但“死亡率为十分之一”和“住院风险低于德尔塔”并不意味着零风险。对于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 immunocompromised人群等脆弱群体,感染奥密克戎仍然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接种疫苗等,仍然是重要的。
突破性感染和长期后遗症: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主要关注死亡率和住院率。奥密克戎也可能导致突破性感染,并且关于奥密克戎感染是否会引发长期后遗症(Long COVID)的研究仍在进行中。因此,即使症状轻微,也应关注身体的整体状况。

五、 研究的局限性和需要关注的方面:

数据的来源和代表性: 需要了解这些临床数据来自哪个特定的时间段、哪些地区以及收集的样本量大小,以评估其代表性。例如,如果数据主要来自已接种疫苗人群,那么对于未接种疫苗人群的风险可能有所不同。
变异株的亚型: 奥密克戎本身也存在多个亚型(如BA.1, BA.2, BA.4, BA.5等),不同亚型之间可能在传播力、免疫逃逸能力和致病性上存在细微差异。因此,需要持续跟踪和研究这些亚型的变化。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差异: 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对奥密克戎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更细致的数据分析来了解不同人群的风险。
疫苗接种史的影响: 数据是否区分了已接种疫苗和未接种疫苗人群的感染情况?已接种疫苗人群的感染后重症率和死亡率通常远低于未接种疫苗人群。

总结来说,美国临床数据表明奥密克戎的致病性显著低于德尔塔,主要传达了以下关键信息:

病毒的毒力减弱是客观事实,是病毒演化的自然结果。
对医疗系统造成压力的风险降低,有助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常态化。
现有疫苗在预防重症和死亡方面仍有效,加强针至关重要。
个人仍需保持警惕,特别要保护脆弱人群,但公众恐慌情绪可适当缓解。
需要持续关注病毒变异和对不同人群的影响,以优化公共卫生策略。

这些信息是全球应对新冠疫情的重要参考,指导了疫苗研发、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以及公众的风险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个生存淘汰赛。

原始病毒是第一轮;

德尔塔是第二轮;

奥密克戎是第三轮。

比赛规则是大家全都得病,抵抗力强的进入下一轮。

这都到了第三轮,抵抗力弱的已经在前两轮被淘汰掉了,所以淘汰率低一些是正常的。


而我国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参加过淘汰赛,直接进入第三轮的话,数据可不会是这样。

user avatar

建议学习“辛普森悖论”。

论如何降低死亡率

老人死亡率高,年轻人死亡率低,那我让年轻人,尤其是幼儿园和小学生这些,多多感染,充当分母,总体死亡率可不就降低了吗?计划通!

至于这些小朋友们反反复复的感染新冠病毒,以后会怎么样?分母嘛,who cares?

user avatar

中国的临床数据表明,对于奥密克戎和德尔塔变异毒株,只要定期监测,早期发现并人为使住院率达到百分之百,加强营养和改善休息环境,不管你有没有基础病,是老人还是孩子,富人还是穷人,死亡率都是零,一点也不可怕。

死亡率是个百分比,死亡率下降是在感染率激增的情况下出现的,每天死的绝对数量的人没见少呀。

新冠病毒这么折腾两年多了,但是无数事实就是表明,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加强营养,改善休息,就能治好,管你啥变异体,自武汉解封后,咱们断断续续感染的也有两万多人吧,境外输入和本土大概对半分,死亡一共两个人,至于德尔塔和奥密克戎,那就死亡率就是零。这说明只要有医生,有护士,有院住,有药吃,有营养,能好好休息,这就不会死人,就能好。

那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每天还要死那么多人?病毒厉害?患者岁数大?基础病多?…这特么都是无耻的借口,扯淡的狗屁,国内患者老人,孩子,基础病一大把的有的是,怎么都能活下来?那特么是因为他们死的人不能尽早的发现,尽早的治疗,没有医生,护士,不能及时住院,不能及时吃药,营养跟不上,休息不好……

user avatar

疫情以来我关注了不少医学博主,基本上都是正儿八经医学、生物学出身,混的还不错的。

个人觉得这几年他们的表现就像精神病一样。

从中国药丸,到中国赢了。

从美国安全,到美国完了。

从神药来了,到不提也罢。

从疫苗无敌,到左右言它。

从群免科学,到这不科学。

从变异没事,到守不住了。

从人类必胜,到前路漫漫。

而且每次还引经据典,引用一大堆。最后嘛。。

总之,这次疫情我就一个感受。大多公开数据的统计学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跟大A某些公司的财报一样,看看就好。

user avatar

透漏了人尽皆知的信息?奥密克戎比德尔塔温和很多这事都实锤多少次了……世卫、南非、英国、澳洲…所有专家、所有感染的普通人都在反复说这一点?

就这么说吧,拍照稀烂帮帮主是知乎疫情方面的知名大V,焦虑派扛把子,总能精准的在一堆好消息的论文里找到坏消息的论文然后分享给他一些希望疫情永不结束的粉丝们,受粉丝取关胁迫,拍总那里绝对看不到/不分享任何好消息论文。如果别人贴到评论区里的好消息论文,拍总必须得拿出显微镜找到不严谨的地方反驳,然后对坏消息论文则是直接发布大家一起吸焦。就连拍总这种立场,都不得不承认奥密克戎比德尔塔毒力低25%,根据拍总唯一认可的帝国理工neil老师的最新报告,奥密克戎比德尔塔入院率降低45%(以24小时停留时间为下限),死亡率降低了多少没说,但肯定比45%高,跟这篇cdc的90%死亡率降低估计差不多结论。所以“奥密克戎比德尔塔温和很多”这事已经锤死的不能再锤了。没有人可以反驳这一点,没有人。

现在主要的焦虑点还剩俩,分别是,

1.旧毒株有后遗症,你能保证奥密克戎没有后遗症吗?特定针对奥密克戎后遗症的新研究还没出来,但你不能排除这个吧?

2.那么大的感染基数,进化还在继续,下一个变种万一死亡率暴涨呢?万一下一个变种超越德尔塔呢?

说白了,重症率下降、死亡率下降是真的…但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传染率太高了,基数太大了,医院还是被爆满,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必须要坚持!

———分割线———-

忘记了还有一种人,就是“那么多论文,我只信中国作者的,别的国家的论文都是学术不端;那么多数据,我只信中国疾控中心的,别的国家的数据都是造假;那么多专家,我只信中国国籍的,别的国家的专家都是反华的”。但中国奥密克戎数据几乎没有,用中国的这些数据你无法证明奥密克戎比德尔塔温和。

对于这种人嘛…其实也好办,有限的数据也能有一些结论,以下全部是中国数据,中国专家。张文宏“对于有免疫力的人来说,奥密克戎就是大号流感”,张伯礼“奥密克戎更温和”,香港科技大学“人体自身的T细胞能针对奥密克戎输出更多伤害”。钟南山“奥密克戎多数症状较轻”。卢洪州“更温和”。都是中国人哦。





——二次分割线——

万一你觉得中国以外的数据有可能不造假,可以看看别人的总结:



——

怎么总有人看不懂汉语?我只是陈述了一群专家的同一个观点“奥密克戎比德尔塔温和”,我连外国国籍的人的同样的观点都没贴,纯中国专家!仅此而已!我既没有说“中国需要搞共存”,也没有说“死亡总人数会很少”,我家里也有长辈在国内,我一直都支持中国的动态清零策略继续搞下去,我从来没提到要中国学习国外的躺平。为什么就开始扣帽子?共存派?高华?那张文宏钟南山张伯礼拍总卢洪州全都是共存派?全都是高华?这难道不是个科学问题吗?为什么各种yygq扣帽子?为什么“奥密克戎比德尔塔更温和”这个科学问题能让那么多人痛苦万分、破防到人身攻击???谁能解答一下???还是因为你只要提一下这个所有专家一致同意的观点,即使别的什么都不说,依然代表你在攻击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你在反华,你是50万???好神奇…

user avatar

整体来说,这属于全人类的好消息,希望下一个变种的致死率和住院风险进一步降低。

关于病毒变异的问题,我早在去年就回答过了。在人类活动(也属于自然选择的一部分)的干预下,最终病毒肯定会变成致命性较低传播力极强的样子。这属于长期趋势,新冠肯定没有能力灭绝人类,如果死亡率过高,那也会被小团体隔绝消灭。具体参见这个答案

既然问题问的是透露了哪些信息,那还是具体分析一下对防疫的影响吧

不人道的来说,欧美地区的躺平防控政策,导致数十亿人正在成为东亚地区的最佳观察对象。严格防控的地区可以反复观察疫情对他国形势的影响,研判分析本国政策。而东亚国家尤其是中国,本身已经是世界工厂,在保持自身不受疫情影响的前提下为全世界供血,稳赚不赔。

如果疫情真的没啥影响了,相应而来的是欧美国家就业率稳步上升,产能逐步恢复,经济增长。而欧美现在的宣传也主要是为了提升本国国民的信心,稳住国家基本盘。换言之,只要他国经济还没有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从进出口贸易就能看出来),中国就没有任何必要改变目前的防疫政策。

如果类比一下,二战是一场群体的PVP乱斗,而新冠就是一场每家都要参加的PVE战斗。美国在二战时候两头卖军火赚的盆满钵溢,中国自然也可以在新冠时候全世界卖产品保持经济发展。

二战时候美国被日本的疯狂行为拖了进来,虽然最后成为了战争最大的受益者,但是也有许多士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新冠时期,欧美国家都巴不得把中国也拖入泥潭,那中国必然不能让他们得逞。反正PVE战斗不涉及领土,它总会结束的,又不像PVP战斗一样要靠参与程度划分势力范围,付出最小的代价不好么。

最后再说一下死亡率和住院率的事,老有人说死亡率这么低中国迟早要放开balabala。中国肯定会放开,我们又不是闭关锁国。问题是,需要现在放开吗?

看看这张图,有点三级阶梯的味道了。德尔塔刚开始传播的时候,由于部分国家疫苗接种率较高,同时对新冠治疗已经有了经验,所以短期的群体检测死亡率下降了,也有人喜滋滋的说德尔塔病毒的死亡率大幅下降,甚至说德尔塔死亡率已经到0.3%了。

然而实际呢?美国自从20年冬天开始到21年深秋,这个数字就稳定在1.8%到1.6%之间没变过。

现在你拿个小群体的数据,又来说奥米克戎病死率1/10了,就算它1/10吧,那也是0.16%,然而它的传播能力不亚于流感。我们来看看中国社会能接受的流感死亡率

2019年死亡269,发病3538213,病死率是0.0076%,差的还远呢。

啥时候新冠真的跟流感一个病死率了,中国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防控。前提是它真的降了,而不是拿小群体短期数据造噱头。

user avatar

谢各位老铁邀,

为啥会是十分之一呢?

原文已经解释得非常清楚了(请自己看第六页)。

——请品鉴[1]

简单来说,

虽然作者们说他们控制了既往感染史,

但实在搞不明白,靠着EHR系统撸出来的数据,

到底应该怎么控制既往感染史?

所以作者在Discussion里面选了处不显眼的角落,

先是承认既往感染史可以明显减少重复感染时的入院风险,

再承认他们在这一块儿做得imperfect……


至于说既往感染史的影响有多大?

之前Ferguson老师的模型已经算过了,

光凭这一项就差不多可以减少56-65%的重症风险比……

——请品鉴:

摊手~


然后,Kaiser这个十分之一的安心结论,

能不能外推到真实世界呢?

比如这里有Kaiser所在的加州从2021年10月1日到2022年1月19日的新增确诊和新增死亡数~

——请品鉴:

各位不妨在上表任意自选两个时间段,

再设定一个死亡滞后期(比如咱一般喜欢用滞后21天),

最后口算一下,Delta流行期和Omicron流行期的病死率差别有多大?


另外,看到其他答主喜欢拿南非说事儿……

各位可能不知道,

南非之前已经改口了lol

下面是上周NICD和斯坦伦博斯大学联合搞的某预印本,

——请品鉴啊[2]

最新口径,重症/死亡风险只比Delta低25%了~

(所以说Ferguson老师永远的神……)


(根据评论区大佬们提醒,把累计CFR数字删掉了,

谢谢大佬们指正)


最后,翻译翻译啊,

Omicron内生毒力比Delta低25%的意思呢,

就是说内生毒力比直接祖先B.1.1高一倍多,

或者说内生毒力比同门表兄弟Alpha高50%左右。

摊手~

参考

  1. ^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2.01.11.22269045v1.full.pdf
  2. ^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2.01.12.22269148v1
user avatar

刚觉得奥戎不可怕,结果才一两天,世卫就改口了,而且,新闻里福奇也认同世卫。

user avatar

公不见越南、韩国之事乎?

user avatar

我们不光要看数据,还要注意感受。

公共卫生,问题不仅仅在卫生,还在于公共。

不仅仅医学是科学,统计学是科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也是。

请大家想一想:

1.为什么狂犬病死亡率近乎百分之百,但大家(起码中国人)不像怕新冠那样怕狂犬病?

2.为什么癌症的发病率是万分之几甚至十万分之几,大家仍然闻之色变?

几率不仅仅只看数字大小,还要看是谁在参与抽签。

狂犬病死亡率虽然极高,可是传播途径有限,大家知道,那只是在特定人群(比如被狗咬过的人)里面抽签,不管百分比多少,那是“他们”的事,跟自己无关(只要自己确信没有接触过动物),反倒不怕。

而新冠不一样,由于传染力极强,传播途径极多,几乎不存在特定人群,等同于是全民抽签。哪怕死亡率低很多,不论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还是万分之一,大家都会自觉不自觉带入患者视角,当自己是潜在患者,都很难抱着置身事外的态度冷眼旁观。

打个比方。假设有一家看守所,里面关了10000个嫌疑人。其中10个是杀人放火的重犯,剩下来9990个全都是小偷小摸的小角色。如果刑法规定,只有杀人放火才有死刑,那么,只有那10个老哥才会担心。不论在这10个人里面,死刑比例有多高,整个看守所的氛围不会太紧张,因为死刑不关其他那9990人的事。但是,如果刑法里面只有一种刑罚,就是死刑,不管是杀人放火还是偷鸡摸狗,统统死刑,那气氛就不一样了。哪怕明着告诉这10000人,鉴于司法效率有限,每次只能判两件案子,也就是说,每次最多2个人判死刑,即便死刑比例只有万分之二,照样会让全体10000人心怀忐忑,因为那里的每一个人都面临审判,相当于每一个人都在参与抽生死签(而且抽一次还无法结束,还得一次接一次的抽,给人一种不死不休的感觉)。不光是看数据,就冲这种“参与感”,步步紧逼如影随形的压迫感,也能让大家感受到紧张。

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中国作为抗疫表现良好,病例数与死亡数都极低的国家,民众居然对新冠极为恐惧。

至于原因,我帮大家捋一捋。

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当初武汉封城期间,诸位的朋友圈里面有没有传过下列东西:

比如,满地无主手机。

也比如,据解剖新冠死者遗体,发现他们的肺里面充满了果冻一样的液体,相当于是活活淹死的。

再比如,一线ICU医护描述新冠患者临死前的状态。

还比如,导演一家五口四人染病去世。

……

还记得不?

不管上述例子是真是假,即便没有很精确的数据,但大家看过之后是什么感觉?

是不是“得了新冠会死,而且死得很痛苦,搞不好还会死全家”?

也许上述例子只是极端个例,根本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上的普遍性,甚至有可能有些压根就是谣言,但带给公众的恐惧是真真切切的。

这就是心态的不同。这就是统计学跟心理学,传播学等等的不同。

这就是“广泛”与“特定”的区别。

你看,男人就绝不会担心自己会得宫颈癌(虽然在女同胞群体里比较常见,发病率较高)。

但无论男女,都害怕淋巴癌(哪怕发病率没那么高)。

当一件事情是全民参与(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时候,跟只是部分人参与相比,心态是不一样的,对数据的态度也会不一样。

一旦加入“社会”这个因素,就不可能机械的看待数据。

毕竟,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不是由数据构成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