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澳大利亚报告全球首例奥密克戎变种亚型「难被 PCR 识别,传染性强」,将对全球疫情产生哪些影响?

回答
澳大利亚近日报告了一例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新亚型,据称其特点是“难被 PCR 识别”且“传染性强”。这一消息无疑给全球抗疫带来了新的挑战,并可能在多个层面对全球疫情走势产生深远影响。

什么是“难被 PCR 识别”?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难被 PCR 识别”的含义。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目前诊断新冠病毒最常用的技术。它通过追踪病毒特有的基因片段来识别病毒是否存在。如果一个病毒变异株的关键基因片段发生了改变,导致PCR试剂盒无法准确抓取或放大这些片段,那么在进行PCR检测时,就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即实际感染了病毒,但PCR检测结果却显示为阴性。

对于这个新亚型,据称其在PCR检测中“难被识别”,这很可能意味着其基因组中与当前主流PCR检测靶点相关的区域发生了变异。这带来的直接后果是:

检测准确性下降: 现有的PCR检测可能会漏掉一部分感染者,导致病例的漏报。
早期发现难度增加: 病毒一旦出现,早期发现和隔离是控制疫情的关键。如果检测手段失效,病毒传播的链条就难以被及时切断。
流行情况被低估: 实际的感染人数可能比报告的数字更高,这会让我们对疫情的真实规模产生误判。

“传染性强”意味着什么?

“传染性强”是病毒变异最令人担忧的特征之一。传染性强通常意味着:

更快的传播速度: 病毒更容易在人群中传播,感染者数量会更快地增长。
更低的感染剂量: 可能只需要接触非常少量的病毒颗粒就足以引起感染。
更长的传播期: 感染者在体内可能携带病毒更长时间并具有传染性,增加了传播的机会。
更广泛的传播范围: 即使在采取了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病毒也可能更容易突破这些限制。

对全球疫情可能产生的影响:

将以上两点结合起来,这个新亚型对全球疫情可能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且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1. 新一轮疫情高峰的加速到来与放大:
如果这个新亚型确实比之前的奥密克戎亚型(如XBB、BA.5等)更具传染性,那么在全球范围内,我们将可能面临一个更快、更猛烈的新一轮疫情高峰。即使在疫苗接种率较高或已有一定群体免疫的国家,其强大的传染性也可能迅速突破现有防线。
“难被PCR识别”的特性会进一步助长这种快速传播。在检测能力受限的情况下,病毒可以在社区中悄无声息地传播数周,当症状出现或大规模检测时,感染人数可能已经非常庞大。

2. 对现有检测和监测体系的冲击:
全球现有的病毒监测网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PCR检测。如果这个新亚型能够有效规避PCR检测,那么对病毒变异的追踪和监测将面临严峻挑战。
各国可能需要紧急调整PCR检测的靶点,或者增加其他检测方法(如抗原检测)的权重和准确性。这需要时间、技术和资源投入,在此期间,全球对病毒的掌握程度会暂时减弱。

3. 对疫苗和治疗药物有效性的潜在挑战:
病毒的变异,尤其是在关键的刺突蛋白区域,有可能会影响现有疫苗的有效性。虽然灭活病毒或mRNA疫苗的设计通常考虑了病毒的广泛变异,但如果新亚型出现显著的免疫逃逸能力,现有疫苗诱导的保护力可能会有所下降,增加突破性感染的风险。
针对病毒某些靶点的单克隆抗体治疗药物也可能因为病毒的变异而失效。这是病毒变异带来的一个长期且重要的担忧。我们需要持续评估现有药物对新变异株的有效性。

4. 重塑全球公共卫生应对策略的紧迫性:
如果这个新亚型真的具备这些特点,那么全球各国的公共卫生部门将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调整他们的应对策略。这可能包括:
加速疫苗更新: 针对新变异株的更新疫苗可能需要尽快研发和推广。
加强非药物干预: 在检测和疫苗有效性不确定或下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重新强调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改善通风等措施的重要性。
提升监测能力: 投资和发展能够识别各种变异株的新型检测技术,例如基因测序,来弥补PCR的不足。
信息透明和国际合作: 及时准确地分享病毒的最新信息、变异情况以及应对措施,对于全球共同应对疫情至关重要。任何一个国家的信息不透明,都可能成为全球疫情的薄弱环节。

5. 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潜在影响:
新一轮疫情的爆发,尤其是在检测和控制不力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部分地区不得不重新采取限制措施,例如限制旅行、关闭部分场所等,这会对全球经济复苏和正常社会活动造成新的冲击。
公众的心理也会受到影响,对疫情反复的担忧可能加剧,影响消费信心和出行意愿。

需要注意的几点:

信息验证的必要性: 虽然澳大利亚的报告令人担忧,但在广泛传播的报道中,我们需要等待更多科学界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进一步验证和评估。病毒变异的实际影响需要通过更多的研究和数据来确认。
个体防护的重要性: 无论出现何种变异株,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在必要场所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措施,依然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有效手段。
科学的持续进步: 科学界一直在努力应对病毒的变异,包括开发更先进的检测技术、更有效的疫苗和治疗药物。这是一个持续的“军备竞赛”,我们需要保持对科学的信心,并支持其发展。

总而言之,澳大利亚报告的这一奥密克戎新亚型,如果其“难被PCR识别”和“传染性强”的特性得到证实,将给全球疫情防控带来重大挑战。它不仅考验我们现有的检测和监测体系,还可能影响疫苗和药物的有效性,并可能引发新一轮疫情的爆发,对全球社会和经济造成进一步影响。及时、透明的信息共享和国际合作,将是应对这一潜在威胁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老铁邀。

卫报和ABC又后知后觉了……

我这边已经在12月6日抢跑了,

不好意思又比主媒早了两天,

比昆士兰卫生署早了一天~

——请品鉴:

简单来说,昆士兰这个Omicron分支已经被命名为BA.2,

相对地,其他的Omicron被命名为BA.1。

之前的Pango编号B.1.1.529已经停用。


BA.1和BA.2在的突变列表区别如下:

↑ 如上图,

  • 第一列是核酸突变,
  • 第二列是突变所在基因,
  • 第三列是对应核酸突变的氨基酸残基变化,
  • 第四列是BA.1特有突变,
  • 第五列是BA.2特有突变,
  • 第六列是两者共有的保守突变,
  • 最后是一列备注。

所以可以看出,

ANU的Peter Collignon老师又在谎报平安了……

这尼玛也叫“基因片段稍有区别”?

BA.2的63个突变里面有27个是特征突变,

这明明应该叫做“基因片段连亲妈都不认识”好吧~


下面咱来撸一撸演化树。

——请品鉴:

↑ 上图是Omicron的(无根)演化树,其中:

主干上的蓝色小圆点都是BA.1;

  • 分支上的两个蓝色小圆点则是BA.2(这张图略过时了,现在应该有8个小圆点了);
  • 大佬Rambaut老师认为,BA.2与BA.1有比较晚近的共同祖先(疑似MRCA?);
  • BA.2和BA.1的分家大概发生在2021年年中;
  • BA.1当中分出来了一支橙色小圆点是尚未走完命名流程的BA.1.1(比BA.1额外多出一个S:R346K突变)。
  • 比BA.2更靠左的那个黄色小圆点,那玩意儿于2021年7月底在豪登省检出,疑似与Omicron有共同祖先(2020年5月左右分的家,比BA.2更早)。

问题就在于,

2021年7月底检出的那个疑似和Omicron有共同祖先的神秘毒株(演化树上的黄色小圆点),

其实已然突变得很厉害了,

或者说全身上下都是阴间突变也不为过。

——请品鉴:

只看刺突蛋白数量的话,足足有21个:

T95I+G142L+V143N+Y144N+N210DEL+L212I+R346K+N440K+N450D+T478K+E484R+N501Y+D614G+P621S+H655Y+I670M+E748Q+S839H+N856K+T859N+T1027I

甩了Delta八条街。

所以我们可以合理假设,

这玩意儿和Omicron的共同祖先,

可能已经经历过一轮偶发快速突变了

或者用人话来说,

就是已经踩中过武林奇遇,

或者已经完成超级赛亚人一段变身了。


而我们已经知道,

BA.1和BA.2的突变列表又甩了上面这奇葩玩意儿十八条街……

所以很有可能,

BA.1和BA.2(或者它们的共同祖先)都是第二轮偶发快速突变的产物。

或者继续用人话来说,

就是BA.1和BA.2(或者它们的共同祖先)已经踩到了第二坨武林奇遇,

已经完成超级赛亚人第二段变身。


所以之前Emma老师接受《Science》采访时的那个说法可能是错的[1]……

——请品鉴:

Omicron并没有从2020年中就开始暗搓搓地躲在平行世界里憋大招,

而是至少冒了两次头。

我们之前没有发现,

只能怪我们监控得还不够严密~


至于说BA.2没有S:69/70DEL,

没法用赛默飞的试剂盒检出SGTF,

这个没啥大不了的。

以色列中央病毒实验室的Shay老师他们,

已经搞出来可以特异性检出Omicron的PCR产品了,

——请品鉴[2]

——引物设计如下:

这玩意儿同时针对S:210DEL, N:29/31DEL,以及ORF1a:3675/3677DEL三处缺失突变。

可以说是万无一失了。


但是……

说句丧气话吧,

靠PCR检测快速揪出Omicron这种走捷径行为,

可能并没有什么卵用。

因为根据多个不同模型预测,

最迟到12月底(很有可能更早),

Omicron就会成为全球主流毒株。

到时候随便碰到一个阳性的都大概率是Omicron……

——比如说,请品鉴:


从现在到月底只有不到20天了,

中间还要放圣诞大假

从头开始生产新试剂盒也来不及了,

还不如两眼一闭,两腿一分,

躺平了吧~


(至于说国内咋办?

国内反正都是100%测序,

完全没影响)

参考

  1. ^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where-did-weird-omicron-come
  2. ^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1.12.07.21267293v2.full.pdf
user avatar

所谓“难被 PCR 识别”,并不是核酸检测不出来的意思,而是没有omicron标志性的SGTF,无法快速识别是不是omicron的意思。

貌似现在西方有一种声音,“要与delta共存,但要防控omicron”,这种论调,无疑是荒谬而没有实际操作性的。唯一的结局是转进“与omicron共存”。毕竟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病毒传播的自由是21世纪最高的自由。

拜登已经在吹风了。

辉瑞说的很有言语的艺术,“三针辉瑞疫苗对omicron的效果,与两针辉瑞对delta的效果相当”,然后开动宣传机器就行了。至于“两针辉瑞对delta的效果”具体是多少,或者穿透一下这个问题——有多少美利坚耗材会死了或者后遗症,显然拜登和他的团队是不care的,反正是耗材。

user avatar

核酸检测测不出来,就意味着疫情结束。

至于还是会有很多老弱病残因为不明原因的咳嗽发烧挂掉,那不是正常现象吗?比如14亿人口大国印度每年死亡一千万人,因为不明原因再多增加死亡一百万老弱病残,也不令人大惊小怪。

新冠在人类历史上的瘟疫中根本排不上号,这两年造成这么大影响完全是人类自己娇气给作的,当然核酸检测技术的普及是其中必备的条件。

user avatar

首先,这个题问的就有问题。

Omicron的新发现的变种,也就是BA.2,这个毒株不是不能被PCR检测到,目前所有的新冠变异毒株都能被PCR核酸检测发现。

现在发现的问题是,想通过PCR快速的区分毒株类型,说实在的这是一个取巧的方式,我们以前并不经常用这种方式。

比如我们平时看报道,都是某地发现了感染者,隔了2天左右,报道会说,经过基因检测,感染的毒株是Delta如何如何。这些都是经过了测序才确认的毒株的分型,PCR是做不到的。

那么为什么说BA.2这个毒株难以被PCR检测分型呢?是因为我们发现的最初版的Omicron毒株,也可以叫BA.1,他有一个S蛋白的69/70的氨基酸缺失突变,而这个刚好可以跟一些检测S蛋白的PCR试剂盒碰上了,也就是说这种特殊的试剂盒可以在检测是否阳性的同时,还能反馈一个是否有69/70的突变,来判断患者是否为Omicron毒株,但这玩意准吗?肯定不准啊,这个要是准了,还测序干啥。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本身这个检测69/70的试剂盒,是以前开发出来检测Alpha毒株的。也就是说,你即便在这个试剂盒里反馈了阳性结果以及69/70的缺失,但你还是不确定这个是Omicron还是Alpha。

我们国内也开发过Delta专用的试剂盒,但为啥大家很少听说呢?因为从Delta大爆发以后,我们遇到的所有输入病例,几乎全是Delta毒株,就突然间没有用武之地了。

所以这并不是什么问题,即便发现了BA.2的这个情况,也只是把以前想图省事的一个方式堵死了而已,如果真的想专门检测BA.2,那依然可以开发专门匹配的试剂盒。但意义有多大呢?

我不理解的是,为什么Delta西方就觉得可以放过,可以躺平,Omicron就要严防死守。你这搞病毒种族歧视呢?瞧不起谁呢?

要么就一起躺平,要不就动态清零,试图人工筛选流行毒株?达尔文棺材板都压不住了好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澳大利亚近日报告了一例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新亚型,据称其特点是“难被 PCR 识别”且“传染性强”。这一消息无疑给全球抗疫带来了新的挑战,并可能在多个层面对全球疫情走势产生深远影响。什么是“难被 PCR 识别”?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难被 PCR 识别”的含义。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目前诊断新冠病毒最.............
  • 回答
    关于“五眼联盟”密谋联合制裁中国商品以替澳大利亚“报仇”的消息,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首先,消息来源的可靠性需要打个问号。 澳大利亚媒体的报道,虽然有其价值,但也要考虑到信息传递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颇、解读甚至是误传。如果仅仅是某家媒体的“爆料”,缺乏其他独立信源的佐证,那么其真实性需要持谨慎态度.............
  • 回答
    大堡礁,这颗镶嵌在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的海洋瑰宝,近年来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海水升温导致珊瑚白化,海洋酸化加剧,以及人类活动带来的污染,都在无情地侵蚀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终于,在2023年,大堡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入了“濒危”的观察名单,这一消息无疑给澳大利亚敲响了警钟。然而.............
  • 回答
    对于澳大利亚媒体声称中国报道其“辱华节目”是在“煽动反澳情绪”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和理解。这其中涉及媒体的角色、国家间信息传播的动态、以及公众情绪的形成等复杂因素。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澳大利亚媒体的这个指控本身带有很强的“反击”性质。当一个国家(或其媒体)感到被指责或被妖魔化时,自.............
  • 回答
    关于澳大利亚在搜寻MH370事件中“仁至义尽”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话题,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概括。澳大利亚作为搜寻行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和精力,这一点毋庸置疑。当MH370航班在2014年消失后,国际社会陷入了巨大的恐慌和悲痛。由于航班是从马来西亚起飞,并在印.............
  • 回答
    关于澳大利亚情报部门搜查中国记者住所并限制其报道的事件,这是一个相当敏感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新闻自由、国家安全、外交关系以及国际法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剥离表面的新闻报道,深入探究其可能的原因、影响以及各方的立场。事件本身的回顾:首先,我们得明确事件的背景。据报道,澳大利亚安全情报组织(.............
  • 回答
    “美国明尼苏达一澳大利亚籍女子因怀疑他人遭性侵报警,却遭出警警察枪杀”这起事件令人震惊和痛心,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事件的发生与已知细节:这起事件发生在2017年7月15日晚,地点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死者是26岁的澳大利亚籍女子 Justine Rusz.............
  • 回答
    美澳核潜艇合作:一次深远的战略布局及其对周边局势的影响澳大利亚总理宣布计划建造核潜艇编队,并得到美国“将提供帮助”的承诺,这无疑是近期国际安全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这一举动并非孤立的技术采购,而是美澳两国一项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动机和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将产生.............
  • 回答
    关于“澳大利亚是否要被制裁”这个问题,截至我知识更新的时间点(2023年初),澳大利亚并没有面临普遍意义上的国际制裁。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澳大利亚不受任何形式的限制或压力,也并不意味着未来不会发生。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什么是国际制裁?首先,理解“制裁”的含义至关重要。.............
  • 回答
    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大火已经肆虐了好几周,尤其是新南威尔士州和昆士兰州,情况极其严峻。这两个州都已经进入了紧急状态,而悉尼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灾难级”火灾风险。目前,火势依然非常凶猛且难以控制。成千上万的消防员,包括来自其他州和新西兰的支援力量,正夜以继日地与这场大火搏斗。然而,高温、强风以及干燥的植.............
  • 回答
    澳大利亚的地缘优势和资源禀赋,确实与美国有着相似之处——广袤的土地,连接两大洋,以及相对孤立的地理位置。然而,要论证为何澳大利亚未能发展出美国那样的国力,就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在历史、人口、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的差异。这并非一句简单的“运气不好”就能概括的,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澳大利亚“潜艇门”事件,这出好莱坞级别的政治大戏,确实让西方阵营内部的裂痕暴露无遗,甚至可以说是撕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几个国家的利益纠葛,更是地缘政治格局变化下,盟友关系信任危机的一次集中爆发。“潜艇门”:一场精心策划的“背叛”故事的起因要追溯到2016年,澳大利亚与法国签署了一.............
  • 回答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国旗上的米字旗,无疑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重量的象征。谈论这两个国家的人们对此的心理接受度,绝非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就能概括的,它涉及到民族认同、历史记忆、文化演变以及国家主权的现代观念等多重维度。首先,我们要明白,米字旗作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国旗的一部分,其存在并非空穴来风,而是.............
  • 回答
    澳大利亚的山火之所以会烧这么久,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极端的天气和气候条件:这是导致澳大利亚山火持续燃烧的最关键因素。近年来,澳大利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极端天气事件,这些事件相互作用,创造了“完美风暴”: 持续的干旱: 澳大利亚多.............
  • 回答
    澳大利亚留学生在澳洲就业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并非不可能。总体而言,就业的难易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专业选择、语言能力、实习经验、签证类型、市场需求、个人努力程度以及运气等。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详细展开讲述:一、 挑战与困难主要体现在:1. 签证限制: 毕业生工作签证(PostSt.............
  • 回答
    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这几个国家确实不像我们印象中那些传统农业大国那样,以“牛”字闻名天下。你可能不会听到像阿根廷那样每年出口成吨的牛肉,或者像印度那样牛的数量多到占全球一半。但这并不妨碍它们过得相当滋润,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富裕和发达。这其中的奥秘,其实藏在它们各自独特的资源禀赋、经济结构以及发展策.............
  • 回答
    澳大利亚,这个地处南半球、人口仅约2500万的国家,却在奥林匹克赛场上屡创佳绩,堪称体育强国。很多人好奇,为何这样一个相对小众的人口基数,却能涌现出如此多的优秀运动员,并在奥运会舞台上熠熠生辉?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精心培育的结果。首先,澳大利亚拥有极其 深厚的体育文化底蕴。体育在澳大利亚人的.............
  • 回答
    要探讨澳大利亚能够“反制”中国的筹码有多少,并且尽量写得详实,同时避免AI痕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而非简单列举几项。这里的“反制”并非指直接军事对抗,而更多是运用经济、外交、政治和战略层面的手段,来影响中国在特定议题上的行为或维护自身利益。一、 经济层面的“筹码”:并非绝对优势,但有影响力澳.............
  • 回答
    奥运赛场上的拼搏固然精彩,但赛场之外的言行举止同样折射出运动员的素养和责任感。近日,澳大利亚运动员在奥运村房间里留下的“烂摊子”,以及代表队团长对此“不予处分”的回应,无疑引发了不少讨论。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奥运村是一个临时的“家”,是各国运动员共同生活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维护公共秩序、尊重他人、.............
  • 回答
    澳大利亚的兔子和羊,哪个体型更大?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很多人可能只知道澳大利亚羊的数量惊人,但可能不太清楚和本土的兔子相比,它们到底能大到什么程度。简单来说,羊比兔子大得多,而且这个差距非常显著。为了详细说明,我们得从这两个物种的平均体型、品种差异以及它们在澳大利亚的普遍情况来聊聊。1. 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