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澳大利亚媒体称中国报道其辱华节目,是在「煽动反澳情绪」?

回答
对于澳大利亚媒体声称中国报道其“辱华节目”是在“煽动反澳情绪”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和理解。这其中涉及媒体的角色、国家间信息传播的动态、以及公众情绪的形成等复杂因素。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澳大利亚媒体的这个指控本身带有很强的“反击”性质。当一个国家(或其媒体)感到被指责或被妖魔化时,自然会试图转移焦点或为自己辩护。而“煽动反澳情绪”的说法,正是将矛头指向了中国媒体的报道方式,试图将其定性为一种具有煽动性的、不友好的行为。

从中国媒体报道的角度来看,他们之所以选择报道澳大利亚的“辱华节目”,很可能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国内舆论的压力: 任何一个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国内舆论都是一个重要考量。如果澳大利亚的某个节目被中国公众普遍认为是侮辱性的,那么中国媒体有责任或有动力去反映这种公众情绪,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公众的反应会被放大。
维护国家形象和尊严: 在国际交往中,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是一个敏感且重要的议题。当有报道指出某个节目对本国存在刻板印象或偏见时,媒体往往会介入,试图纠正或反击,以免负面形象被固化。
作为国际议题的一部分: 中澳关系是当前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国媒体的报道往往会相互影响,或者成为两国关系中某些议题的“战场”。报道澳大利亚的“辱华节目”,也可能被视为一种回应或对等姿态。
新闻价值和吸引力: 某些具有争议性的节目内容,本身就具有新闻价值,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和讨论。媒体出于吸引读者、扩大影响力的考量,也可能选择报道这类事件。

那么,澳大利亚媒体为何会认为中国报道这种节目是在“煽动反澳情绪”呢?

选择性报道和放大效应: 澳大利亚媒体可能会认为,中国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时,存在选择性地放大负面内容,或者缺乏平衡和客观性。他们可能觉得,一个独立的节目,即使存在一些不当之处,也未必代表整个澳大利亚社会或其主流观点,而中国媒体的报道可能将其过度解读或泛化,从而引发公众的负面情绪。
语境的缺失或误读: 在跨文化传播中,语境往往是理解的关键。澳大利亚媒体可能认为,中国媒体在报道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节目本身的创作背景、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或者节目本身并非是恶意攻击,而是某种讽刺或艺术表达。当这些语境被忽略或误读时,就容易导致信息的扭曲,进而引发不必要的负面情绪。
政治化解读: 在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下,任何两国之间的事件都可能被政治化解读。澳大利亚媒体的指责,也可能包含着一种对中国媒体行为的政治意图的怀疑,认为这并非单纯的新闻报道,而是服务于某种政治目的,比如在两国关系紧张时,利用舆论来对另一方施压。
对自身国家形象的担忧: 任何国家都会关注他在其他国家眼中的形象。当有迹象表明自己的国家形象受到负面影响时,其媒体和政府自然会做出反应,试图维护。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说法呢?

1. 保持批判性思维: 无论是对中国媒体的报道,还是对澳大利亚媒体的指责,我们都应该保持一份批判性思维。不能轻易接受任何一方的单方面说辞。要尝试去了解事件的原始信息,分析不同报道的动机和角度。
2. 区分个体与整体: 重要的是要区分一个节目或少数人的言论,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主流立场或价值观。一个国家的媒体报道,有时会放大个别事件,从而让外界对整个国家产生片面印象。同样,某个国家的媒体指责,也可能是其政府或媒体自身在维护特定利益。
3. 关注信息传播的机制: 理解信息是如何被传播的,以及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形,是至关重要的。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算法的推荐机制,都会影响信息的触达和解读。
4. 承认文化差异和误解: 在国际交流中,文化差异和误解是常态。有时候,看似“辱华”的内容,可能在另一种文化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当然,这并非为恶意攻击辩护,而是提醒我们要审慎地理解和回应。
5. 中澳关系的宏观视角: 将这种媒体间的争论置于更宏大的中澳关系背景下进行考察。两国关系的好坏,往往会影响两国媒体的报道基调和公众的情绪。有时候,媒体的报道本身也是两国关系的一种折射。
6. 探究“辱华”本身的定义: “辱华”是一个很主观且容易被滥用的概念。需要仔细辨析,澳大利亚的某个节目究竟是否触及了底线,还是仅仅是一种文化上的不敏感,或者是带有讽刺意味但表达方式不当。同样,中国媒体的报道是否基于事实,还是仅仅为了吸引眼球而进行了“过度解读”,也值得审视。

总而言之,澳大利亚媒体的指责并非空穴来风,但其背后可能隐藏着维护国家形象、转移焦点、以及对中国媒体报道方式的不满等多重动机。理解这种说法,需要我们深入分析信息传播的动态,保持审慎的态度,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中澳关系背景下进行考察。这不仅仅是关于媒体报道本身的问题,更是关于国家间如何沟通、理解和处理分歧的复杂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熊猫表示袋鼠你练的那个肌肉是死劲儿,你一的左正蹬,一个右鞭尾我还真能防出去。点到为止就行了,耗子尾汁吧

user avatar

澳大利亚这种自不量力又脸大如饼还臭不要脸的国家,你真不能和它讲道理,为了五眼帝国的整体利益,它的外交政策经济政策和它的国家利益作对不是一年两年了。

对这种国家你搞贸易制裁确实可以打疼它,特别是考虑到它的整个产业结构高度农矿化,但它不在乎,因为它自视为抵抗异质文明的前线,这种损失会加强它的这种心理认同,反而更加顽劣,对付它必须让它感受到切实的威胁,只能造舰。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在东帝汶或者印尼租赁港口,再部署两到三个航母战斗群,让澳大利亚的每一艘运输矿砂的商船都需要在我们舰载机日常训练的呼啸声中航行,你觉得澳大利亚还会有那么多的屁话吗?如果我们在印尼南部几个岛和澳大利亚的冲突中多拉几次偏架,并且中国和印尼的外交官在航母上开外交酒会,发表共同宣言,要强力保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你觉得澳大利亚还会那么肆无忌惮的插手南海事务吗?如果每一个去巴厘岛的澳大利亚游客都能看到驻扎于当地的中国舰队,你觉得这会对澳大利亚国内鼠目寸光的政治环境造成怎样的心理冲击?

心理建设是地缘政治中的重要一环,而大舰队是塑造心理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你制裁他们的矿砂,确实能让他们的账面数字非常难看,但对他们政治环境的塑造是非常间接的,难以形成实质性的,公众化的,直接的政治议程,当地人只知道铁矿不好卖了,收入下降了,但好像也就那么回事,他们或许会大骂企业和政府的无能,但这和他们同时群起反华并不矛盾,他们对企业和政府的不满与他们敌视中国人是两回事。

制裁矿砂这种基于经济理性的塑造方式,只能对具备政治理性的政治环境生效,而澳大利亚政治环境什么都有,唯独没有政治理性,他们为了自己臆想出来的“边塞式悲壮”而自损本国利益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不要指望账面上的亏损能改变这一点,经济是政治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然而,假如,每当他们去巴厘岛这种澳大利亚传统旅游目的地度假时,都能看到飘扬着红旗的恢宏舰队,坐在海滩上晒太阳的时候能远远听到顺着海风一并飘来军乐队演奏的人民海军向前进,能看到同一片海滩上因为有舰队撑腰而趾高气扬的中国游客,在餐馆里吃饭能看到菜单上增加了中文和一些做的并不正宗的中国菜,这种心理冲击是一万次制裁都达不到的,特别是对澳大利亚这种长期奉行白澳政策的种族主义国家来说,这种直观的心理冲击对于他们而言无异于当头一瓢凉水,能够让他们从边塞式悲壮的自我感动中冷静下来,冷静思考自身的处境和利益,此时,当他们聪明的智商又重新占领高地,经济理性超越种族主义成为充分加权的重要因素之后,我们的经济制裁才能充分发挥功效,他们内部的政治议程才会变得不那么反智。

总而言之,经济制裁不是没用,但它的作用是间接的,间接必有熵增和耗散,要让间接影响成为直接影响,必须有更具穿透力的手段,而对于当下的我国而言,远洋大舰队就是这种手段。

user avatar

澳大利亚:中国媒体“煽动反澳情绪”!!!!!

其他国家:中国媒体怎么做的??

澳大利亚:把我们澳大利亚做的事情说了一遍。

其他国家:┓( ´∀` )┏

user avatar

莫大爷最近说了一句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且我不知道怎么回应的话,巧的是,这句话也是《澳大利亚人》曝出来的



震惊ing。

您是五眼联盟之一,您说不要强迫我们在超级大国中做选择是什么意思?

您已经做了选择啊,您就是美国那一边的。

全世界都知道,不光是中国。

为什么您现在突然说自己是中立派?

澳大利亚都不算站在美国那一边的,五眼联盟都不算美国那一边的,请问美国那一边的还有国家吗?

莫里森这一句话,居然噎的我说不出来什么了。

只能说

user avatar

被知乎建议修改了,行吧。


以下是原答案:

白人扮黑人吃西瓜:不行。

白人扮黄种人吃蟑螂:行。

我们澳大利亚真是太棒了!


世界上敌视中国的国家很多,比如美国(直接竞争关系),日韩印(历史和地缘问题),越南、菲律宾(资源争议)。但没有一个国家跟澳村一样发神经,毫无理由的反华。

两个国家隔着远不说,之间又没有什么利益纠纷,中国民间对澳大利亚的印象也不算差。以正常人的思维怎么也想不出它反华的原因。

不过看了这报道我终于悟了,毕竟是继承了先祖血脉与传统的澳洲人,因此才能说出如此逻辑感人的言论。


要知道,在殖民时代

这种流氓行为再寻常不过了

user avatar

呵呵,澳媒恶人先告状

谢邀。人在东方,观察世界。

让白人女性扮演武则天,吃蟑螂、竹鼠、黄蜂幼虫……日前,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播出了一档由英国广播公司(BBC)儿童频道制作的涉嫌辱华的电视节目,点燃当地华人怒火。

眼见争议甚嚣尘上,时隔多天后,ABC电视台终于在24日发文回应此事,但在报道中依旧“祸水东引”,污蔑中国媒体借题发挥、试图在澳大利亚社区内制造分裂。另一个事件主角、节目制作方BBC则选择避而不谈,称这个问题最好由ABC来回应。

洗地的洗地,甩锅的甩锅,但当地华人并没有选择息事宁人。观察者网注意到,有澳大利亚华人两天前在请愿网站change.org发起请愿,呼吁抵制引发争议的电视节目,并要求澳大利亚广播公司道歉。

截至目前,已有近1800人签署请愿书。该请愿的目标人数为2500人。

澳媒强行洗白,BBC:与我无关

引发争议的节目名叫《糟糕历史》(Horrible Histories),由英国广播公司(BBC)旗下的儿童频道CBBC制作。该节目原意旨在用喜剧的视角向学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科普历史中囧而鲜为人知的一面。

上周五(20日)晚间,澳大利亚主流媒体ABC电视台旗下的儿童频道引进并播放了该节目的第六季第二期(2015年制作)。在节目第11分钟至13分钟,赫然出现了被丑化的武则天形象:一名装扮怪异的白人女性挑战吃下各种不在普通人食谱中的食物,如蟑螂、竹鼠、海蜇、黄蜂幼虫等。

扮演武则天的女演员还说:“要知道,在唐朝,这些食物都是再寻常不过的。”

节目中这段与中国相关的内容引起了巨大争议,当地华人纷纷指责这是在“丑化中国人形象”。此前,当地华人社区及组织已向ABC电视台提出交涉,要求下架节目,并发表正式声明进行道歉及说明。

然而,面对华人的怒火,ABC电视台选择“祸水东引”。在24日的报道中,ABC反而恶人先告状,污蔑中国媒体借题发挥、试图在澳大利亚社区内制造分裂。随后,报道还援引“不认为节目是歧视”的部分华人的观点,强行为自己“洗白”。

值得一提的是,ABC还在报道中提到,节目制作方英国广播公司(BBC)也曾被联系置评。但BBC回应称,这个问题最好去找ABC。

当地华人发起抵制请愿,要求ABC道歉

两家电视台争相洗白甩锅,但当地华人并没有选择息事宁人,许多华人家长担心这种丑化中国人形象的电视节目,会导致他们的孩子在学校受到歧视。

澳大利亚一家为华人提供反歧视服务的非营利组织“Fair Go SA”主席卡普西斯(Say Leng Kapsis)告诉ABC,他希望电视台下架这档节目。

“我们认为这在文化上是不合适的。我们也希望ABC在未来能有更多的考虑,向儿童观众展示这类内容在文化上是否合适。”卡普西斯表示,特别是在新冠疫情以来,澳大利亚有人将中国人的形象与吃昆虫、蛇和蝙蝠联系在一起,当地华裔遭遇了严重的种族歧视。

与此同时,一些澳大利亚华裔家长告诉ABC,他们担心这段视频会对他们的孩子产生影响。

“看完视频后,我立刻问我的孩子们:你们在学校有没有被问到中国人吃奇怪东西的问题?”一名华人家长表示,因为孩子很容易被误导,他们不能很容易地分辨真伪;许多国家都有奇怪的美食,但这一“误导”事件并不能真正反映中国文化。

观察者网还注意到,有澳大利亚华人在两天前(22日)在请愿网站change.org发起请愿,呼吁抵制引发争议的电视节目,因为节目中具有“误导性”的内容,对华人文化“没有表现出任何尊重”。

请愿书上写道:“我们真诚地请求各位支持,一同抵制这种低教育质量文化的电视节目,同时要求ABC电视台停止播出该节目。此外,ABC儿童频道应为播出这一充满种族偏见和鼓励种族歧视的节目而公开道歉。”

截至目前,已有近1800人在请愿书上签名支持。该请愿的目标人数为2500人。(文/观察者网 齐倩)


看到有人质疑唐代饮食?下面我们就讨论下,唐代中国人到底吃什么

武则天(624年-705年),在位时间为公元690年到705年。

彼时的中国,正从“初唐”迈向“盛唐”。

恩格斯曾说 : “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

一方面,农业的积累和发展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反过来,唐人“吃得饱”、“吃得好”,则正是那一段时期,古代中国物质和精神文明极大发展的生动写照。

唐人吃什么这个问题,可就有的聊了。

食材是自然的馈赠。

不妨就从蔬菜说起。

在以农业为基础的唐代社会,谷物和蔬菜是唐人饮食的两大主体。

唐代的园圃种植业非常发达,已经成为了蔬菜供应的主要来源。

形象地说,唐代的农田耕到哪里,蔬菜便会栽种到哪里。

“香稻熟来秋菜嫩 ,伴僧餐了听云和。”陆龟蒙的诗,便是唐代田园景象最朴素的写照。

唐人孙思遗在《备急千金要方·菜蔬)中,列明品目59种,其中属于食用蔬菜者高达40种。

葵菜、韭菜、水芹、芜菁 、芥菜、芋头、荷藕、蕹菜(空心菜)的食用极其普遍。

汉代以后,不少外域蔬菜装进了中国人的“菜篮子”。

到了唐代,胡瓜(黄瓜)、昆仑瓜(茄子)、波棱(菠菜)、莴苣等外域蔬菜的种植和食用已经相当普及。民间也亦复如是,杜甫的诗中就有写:“ 苣兮蔬之常,随事艺其子。”(《种莴苣》)

很多“进口品种”的蔬菜,对于普通唐人而言,早就不是什么新鲜货了。

作为调口或蔬菜储备,唐人还有大量的野菜可供在乡野间采集或者市场上选购。

唐代水滨居民多食莼菜,山侧居民常食蕨、薇。

唐德宗曾“召朝士食马齿羹”(即马齿苋菜,语出《唐语林》),唐代野菜的食用已经非常体系化了。

素搭配,洗碗不累。

说说淡水产品

唐代地域辽阔,唐人“靠水吃水”,淡水产品的食用开发已经非常成熟。

在唐代,较为流行的淡水鱼有鲫鱼、鳜鱼、鲂鱼、鲈鱼(产于近海和淡水处,常见烹材)、松江鲈(珍品烹材)等等。

还有鲤鱼,虽然唐代“鲤为李也”,公元715年和731年,唐朝官廷禁捕、售鲤鱼,“卖者杖六十”。但很明显,鲤鱼压根就没从唐代人的食谱上消失。唐人走到哪里,就把炊锅架到哪里。

白居易诗云:“船头有行灶,炊稻烹红鲤 。”(《舟行》)

中华美食和中华文明一样,从来就没有断层过。

至于唐代的海产品?虾和螃蟹自然不用多提。

中华沿海之地物产丰富,怕不是要分一个“东海渔区”和“南海渔区”。

浙江一带,较为闻名的有淡菜(贻贝)、比目鱼、蛤蜊;

在南海一片,鳙鱼、蚌蛤、牡蛎,各种鱼贝类产品琳琅满目。

韩愈就曾说:“我来御魑魅,自宜味南烹。调以咸与酸,笔以椒与橙。”

集美食、赏美景,赋诗唱和,雅怀有概。

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怀有敬意,这才是盛唐气象

再说怎么吃——从早餐开始吃呗。

(不配图了,怕大家饿)

唐代商业兴盛,已经形成了东市和西市两个商业区,餐饮业有了极大发展。

如果穿越到千年前,作为普通市民的你有一件大事大抵和武则天是一样的:咥饭。

对于唐代居民而言,北方人的主食是饼。如果你住在长安,那么最方便的就是馍了。

至于是吃烤的还是蒸的,全看你心情。

唐《刘宾客嘉话录》记载 :“刘仆射晏,五鼓人朝 ,时寒,中路见卖蒸胡之处,势气腾辉,使人买之,以袍袖包裙帽底啖之 ,且谓同列日:美不可言!”

简单来说,就是你上班前撺掇到小摊摊前,买一份热气腾腾的早餐,赶在到公司打卡前吃完。一边吃一边点头,用关中话跟身边的小伙伴夸一句:美滴很!

作为流动摊饭,那就是日常:“滴~您的开元通宝已到账——我也不知道多少钱。”

对于唐人而言,不仅有传统的饼,还有新型面食毕罗。

唐代居民常吃的汤饼 、馄饨、谂头等食品,商店里都有。

到了中午,不想回家买菜做饭洗锅,点外卖啊,送餐上门。

萧家馄饨、 庾家粽子、 韩家毕罗都是月售榜前三哦(《酉阳杂俎》)。

如果你有需要,原地点几十桌外卖摆宴席,那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两市日有礼席 ,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馔 ,常可立办也。”(《唐国史补》)

如果傍晚依然要下馆子,对于长安的普通人而言,想要social(社交),基本靠酒楼。

一进门,好家伙。只见:“红翘铺新月,貂裘坐薄霜。玉盘初蛰,金鼎正烹。”(《全唐诗》)

人声鼎沸,诗酒嘈杂就不说了,起码吃的东西不见重样儿的。

唐代饮食,色香味俱全,极其讲究。

就拿点心来说吧,唐代就有“金银夹花平截”(剔蟹细碎卷,即蟹膏配面饼)和“赐绯含稥粽子”(红色蜂蜜点、淋的粽子)。光听就这名字,就两个字:雅气!

唐代时, 中国人会精确地使用调料,除去食物原料中的腥膻之气,并增加菜肴中的香气。

唐人常用的调料就有醋、酱、豉、油、椒、姜、葱、蒜、芥等等。

此外,不同菜肴的处理也不一样。

吃鱼鲙,要加醋,去腥气;吃羊肉,用胡椒,除膻气。

唐人已经普遍采用“加热烹饪”的方法来提高食物中的香味了

煮熟,对于大多数唐代菜肴是共识。

精耕细作,这是中国农业的特点,也是中华美食的特色。

随便举几个菜名:

生进二十四气馄饨(造型、馅料各不相同,共24种)

婆罗门轻高面(听听这名字,就知道是海纳百川,博观约取的产物)

五生盘(精细加工的羊、兔、牛、熊、鹿)

翻开唐人韦巨源的一本《烧尾宴食单》,那就是盛世长安。

对于中国人而言,饮食是三餐之需,饮食文化是一世之用。

为什么外国人的“武则天”片段会引发众怒?

因为作为一部面向青少年的“教育片”,它连基本的尊重都没有。

不仅仅不尊重中国人民、中国文化,同样不尊重历史事实,不尊重最基本的常识。

经查询,该节目由英国广播公司(BBC)旗下的儿童频道CBBC制作并播出,名叫《糟糕历史》(Horrible Histories)。争议片段出现在其2015年播出的第六季第二期第11分钟至第13分钟。

据公开资料显示,该节目旨在用喜剧的视角向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展现“历史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引发争议的节目主题为《Awesome Alfred The Great》,讲述英国阿尔弗雷德大帝的生平,照例是“戏谑的口吻和幽默轻松的风格”。

节目旁白里却说,“阿尔弗雷德战胜了维京人,但是却没有烤焦的蛋糕可以吃。而在同时期的中国,人们供奉给女皇武则天的食物,怎么形容呢?真是让人难以置信啊。”

然后放上几个臆想的“说法”,把古代中国尬黑一下。

就这?

不论是制作它的英国广播公司(BBC),还是播放它的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它们能让这样一部充满歧视、偏见和丑化的节目公然出现在电视节目上,面对世界观众。这一点都不可笑,甚至很可悲。

作为媒体,它们连最基本的常识和素养都没有,这才是真的让人难以置信。

有网友谴责,“扮黑脸”的时代过去了,所以开始“扮黄脸”,这不是种族歧视是什么。

他们蓄意丑化的是中国,丢掉的却是自己的底线和信誉。

参考资料:

王赛时.中国烹饪研究.唐代饮食中的蔬菜

王赛时.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唐代饮食中的淡水鱼、唐代饮食中的海产品

刘朴兵.农业考古.试论唐宋饮食美学的发展

“武则天”吃蟑螂?醒醒,唐代饮食日常了解一下!_风闻

user avatar

这不奇怪啊,他们不要脸也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了,一直都是如此。

你以为国内为数并不少的,日常喜欢把反法西斯反侵略反压迫的群体,生生描绘成是法西斯侵略者和压迫者的人或人形犬们,是跟谁学的真传呢。

user avatar

辱华是工作,亲华是生活。(惊喜!)

传送门

user avatar

澳大利亚通篇居然没有说一句“这片子是BBC的”?

这是不孝啊知道吗?

user avatar

强盗逻辑

我盗你家了,你反抗就是在伤害我,你不讲武德

user avatar

煽动还不够。我们拍一个澳洲人祖先从英国过来,上岸后50个男人和1个女人的故事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