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澳大利亚媒体感慨本国在华市场份额「被多国瓜分」?

回答
澳大利亚媒体近期关于本国在华市场份额“被多国瓜分”的感慨,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折射出的,是复杂且动态变化的全球经贸格局以及澳大利亚自身在其中的位置。要理解这种“瓜分”的感受,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历史的回响与期望的落差

澳大利亚曾几何时,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尤其是在对华贸易方面,扮演着一个相当“优势”的角色。作为资源大国,其出口到中国的铁矿石、煤炭、牛肉、羊毛、葡萄酒等初级产品,一度占据了非常显著的比例。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澳大利亚的原材料需求旺盛,这种供需关系为澳大利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也让其在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中占据了较为有利的谈判地位。

媒体的“感慨”,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种“黄金时代”的对比。当他们看到,曾经熟悉的中国消费者和企业,如今的目光和选择不再仅仅聚焦在澳大利亚产品上,而是转向了来自其他国家同样优质甚至更具性价比的替代品时,一种“昔日荣光不再”的失落感自然会油然而生。这种感慨,也包含了一份对过往市场优势的留念,以及对未来市场竞争加剧的隐忧。

二、 全球供应链重塑与多元化策略

“瓜分”并非澳大利亚一家独享市场份额的消失,而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各国市场主体为了优化资源配置、分散风险、提升效率而进行的普遍性调整。

中国自身的产业升级: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其国内产业也在不断升级。从制造到研发,从初级加工到高端制造,中国的许多行业已经具备了与国际竞争对手抗衡的能力,甚至在某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这意味着中国对进口产品的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不再是单纯的原材料进口国,而是对技术、品牌、服务等高附加值产品有着更高的要求。
竞争对手的崛起与渗透: 澳大利亚的“竞争对手”并非单一国家,而是来自全球各地,特别是那些在特定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
农产品和食品领域: 新西兰(乳制品、奇异果)、巴西(牛肉)、阿根廷(牛肉、大豆)、东南亚国家(水果、海鲜)等,都在中国市场积极拓展,尤其是在澳大利亚农产品受到限制时期,这些国家填补了市场空白,并在此过程中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和品牌认知。例如,巴西牛肉凭借其成本优势和稳定的供应,在中国市场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
葡萄酒领域: 在澳大利亚葡萄酒遭遇关税壁垒后,智利、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葡萄酒强国,以及新西兰等国,迅速抓住机会,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通过差异化的产品定位和营销策略,吸引了大量中国消费者。
矿产资源领域: 虽然澳大利亚在铁矿石等大宗商品领域依然具有重要地位,但其他资源丰富的国家,如巴西、几内亚(铝土矿)、加拿大(钾肥)等,也在不断提升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供应能力和影响力。
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与韧性: 疫情以及地缘政治因素的叠加,促使全球各国更加重视供应链的多元化和韧性。中国企业和消费者也在主动寻求更稳定、更多元的供应来源,以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这种寻求“去风险化”的趋势,客观上为澳大利亚的竞争对手提供了更多机会。

三、 澳大利亚自身因素的影响

澳大利亚媒体的感慨,也必然涉及到澳大利亚自身在对华贸易策略和关系维护方面的一些反思。

政治关系的影响: 近年来,中澳关系经历了一些起伏。部分贸易限制和摩擦,虽然澳大利亚政府认为并非“惩罚性”,但在客观上确实影响了澳大利亚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和推广。例如,一些澳大利亚企业发现,与中国合作伙伴的沟通和交易变得更加谨慎和复杂,这无疑给其市场拓展带来了阻碍。
产品定位与市场营销的挑战: 澳大利亚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推广,有时过于依赖原产地的光环和初级产品的优势。然而,随着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成熟,他们对产品的品牌故事、创新性、差异化服务以及可持续性等方面有着更高的期待。部分澳大利亚企业在这些方面的投入和创新可能未能跟上市场变化。
地缘政治的考量: 澳大利亚在一些国际事务上的立场,有时会被视为与其经济利益产生冲突。当其在某些地缘政治议题上采取与中国不同的立场时,一部分中国消费者和企业可能会出于情感因素或规避风险的考虑,选择其他国家的产品。

四、 媒体的视角与议程设置

澳大利亚媒体的“感慨”,也反映了其作为公众舆论引导者的角色。

经济利益的关切: 媒体通常会关注对国家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的议题,对华贸易是澳大利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其市场份额的变化自然会引起媒体的密切关注。
国家利益的维护: 媒体也常常承担着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产业发展的责任,通过报道市场份额的变化,可以引发社会对相关产业的关注,促使政府和企业采取相应的对策。
国内政治议题的驱动: 有时,对华贸易的表现也可能成为国内政治辩论的一部分,媒体的报道可以为相关讨论提供素材和焦点。

总结来说,澳大利亚媒体的感慨,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产物。 它既是对过去市场优势的回顾,也是对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观察。中国市场份额的“瓜分”,并非单方面的“侵蚀”,而是全球贸易多元化、中国自身产业升级以及国际关系动态演变下的必然结果。

澳大利亚媒体的这一视角,也为澳大利亚政府和企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反思契机: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中,重新审视自身的产品优势、市场策略、品牌建设以及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并重新找回或巩固其在全球贸易中的独特竞争力。这不仅需要产品本身的优秀,更需要智慧的贸易政策、灵活的市场策略以及良好的国际关系维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对一下说”对澳制裁“无效的


反对的原因很简单,数据见真章。 澳大利亚三季度经济比二季度就没怎么反弹,和其他国家相比,一看就明白了。而且官方数据上澳大利亚还是抗疫做的最好的几个国家之一,因此不是因为抗疫拉胯。

三季度还没怎么敲打他呢,就这个样子了,看四季度吧。

user avatar


虚线代表虽未实际发生,但具有等效效果。

user avatar

这就是低端产品供应商的宿命。因为低端,对能力要求不高,导致产能高,供多余求,进入买方市场,只能各种卷;

比如说澳大利亚被制裁了的红酒,真的就那么好喝?我没觉得。我倒更觉得是因为澳大利亚名气比较大,所以买瓶澳大利亚红酒面子上很好看。真要是论红酒口感,摩尔多瓦、格鲁吉亚肯定各种不服。以摩尔多瓦为例,当地酒庄历史悠久,可惜政府不会营销,所以价格低廉、出口做的很不好。摩尔多瓦红酒以前的大买家是俄罗斯,依赖到什么程度?依赖到俄罗斯曾拿红酒作为外交手段,敲打摩尔多瓦。

买方市场十分的残酷。

不过一个好消息是,中国介入进来了。实际上国内喝红酒主要是场合需要,爱好者比较少,不过人口基数多,国民还很富裕,所以中国红酒消耗量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外国红酒制造商而言,中国红酒市场还非常的年轻,未来有无限的可能。

所以,摩尔多瓦国内的酒庄酒厂都想抱紧中国这条大腿。据公开报告,摩尔多瓦10年内对中国红酒出口额翻了33倍,过去三年就翻了3倍,而红酒出口额比重也提升到总出口额的36%。对于这类小国而言,中国比俄罗斯又有钱又讲道理,为什么要得罪?

KVINT的酒,是真的赞。我印象中他家25年的XO,当地只卖500块钱不到。这么优质的企业到中国还是一样要夹着尾巴做人,说实话,我看到这张按手印的照片还是挺心酸的。那么问题来了,澳大利亚多了个啥?

戏谑一点说,澳大利亚就是个大号的原材料供应国,骨架再大也是个原材料供应国,跟哈萨克、乌克兰等没什么不同。如果说有,就是它不识时务,买方市场还逞威风,十分适合被用来练手。

user avatar

说铁矿石上涨,澳大利亚没吃亏的人,记得不记得4月还是6月,中澳铁矿企业达成以人民币作为结算方式的新闻?

看清楚,澳大利亚的铁矿石是以人民币结算的。

user avatar

1、这个只能说“澳大利亚某个媒体”的“个别看法”

悉尼先驱晨报》创办于1831年,是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的报纸,其报社位于悉尼商业中心区苏瑟街201号。该报在政治上倾向保守,代表富裕阶层的价值观,日发行量25万份

这是个保守主义富裕阶层的报纸,日发行量也并非很大。只能说仍然是少数派观点;

2、虽然许多数据直面看冲击力很大,比如“相较同期下降64%”,但整体规模仍然有限。目前中澳贸易的根基依然是铁矿石为代表的矿产资源类。只要这个基本盘不变化,绝大多数澳洲人是不会有太大影响的;

3、甚至很多澳洲白人觉得这个是“为了正义所必须的损失”(某澳洲留学的同学语),并非不可接受。除非对GDP有0.5%以上的损失,否则不会有大的波澜。


综上,虽然方向上是在对澳洲的经济有影响,但是对绝大多数澳洲本地人来说,“问题不大”。

user avatar

给你们看个好玩的。

看看什么叫瓜分!

听说你们消息灵通。

5月18日才发的公告,你们5月11、12号就都知道了。很早嘛。

再灵通也没有你们家盟友灵通!

13号我们就把市场给你们主人了。


征收80%的反倾销关税之后。

今年6月,澳大利亚对华大麦出口暴跌99%。

澳洲大麦价格跌至全球最低水平,都开始打印度啤酒市场的主意。(该市场大概是中国的1/10)

而2019年至今,俄罗斯对中国出口大麦翻了10倍。

不知道澳大利亚的狐朋狗友现在在干吗。

中国开始对澳洲红酒反倾销调查,差不多同一时间在进博会中方和阿根廷代表团释出红酒贸易的信号。

谁来帮帮澳大利亚呢?

美国人在宴会上喝了点澳洲的红酒,骂了中国一通,以示支持。

我们的蔡省长买了200多瓶澳洲红酒以示支持,还没我喝过的多。

法国人和阿根廷人的脸都笑裂了。

美国也做了他该做的事。

"五眼联盟"密谋制裁中国商品,替澳"报仇"


澳大利亚人自己不知道现状吗?

他们不知道自己被美国当炮灰耍着玩吗?

知道。

当地学者认为:澳大利亚感受到了将被美国抛弃的恐惧。

福克斯新闻说,布拉克斯兰德承认,当谈到美国时,“在澳大利亚,总有一种害怕被抛弃的恐惧”。他还接着说,随着拜登即将就任,澳大利亚对自己被(美国)抛弃的恐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

卖命时冲在最前,一回头:没人。

那感觉只要想想,脊梁骨都发凉。


现在也就铁矿石在资本运作下能涨涨价。

只因为一点,他的盘子别人接不了。如果别人这个也能接,那么一定会被迅速瓜分......

疫情期间大家都那么困难。巨大国家利益面前,谁还顾那虚伪的意识形态?

如果铁矿石都能和澳大利亚脱钩,那么这个国家是真的悬了。

从我的直观感受中,在没有疫情的时候,澳大利亚的经济活力已经是越来越差的。一直以发展支柱产业搞二次分配维持着发达国家的体面。创业不如打工,打工不如生孩子,生孩子不如在家歇着,赚中国人钱的时候,基本都是财富密码式的行业。商业创新难度高,一片死气沉沉。有能耐的人都向支柱产业集中,懒的人越来越懒,勤快的行业交给外来移民。稍微动脑子想一下就知道财富的创造和流向不对劲。如果这些来钱快的无脑产业的市场份额都被其他国家替换掉,那么真正考验这个国家的时刻就到了。

我是对他们真正能在逆境中站起来,是持极度怀疑态度的。我甚至能想象出我们下决定出手把澳大利亚打死的决策者,就是一些曾长期居住该国的学者,看穿了他外强中空的实质。


他们太多产业可被替代了。

尤其是那个红酒,这玩意又不是什么刚需,就算是刚需我也不一定非喝你们家的。对产地的偏好本就是很重要的消费理由。一想起这地方我就烦,那我喝着也别扭。

况且我早喝腻了啊。

参考

  1. ^ https://new.qq.com/omn/20201209/20201209A05GI000.html
user avatar

其实吧,这不能叫澳大利亚媒体感慨,这应该叫Eryk Bagshaw的个人看法

Eryk Bagshaw是《悉尼先驱晨报》和《时代》的中国记者。由于旅行限制,他目前在堪培拉工作。

也就是说Eryk Bagshaw本来就是对中国非常了解的一个驻中记者,所以自然看事情也会比较客观、理性。

而且原新闻下面还有很多澳大利亚人评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无所谓,并保持着一贯对华不友好态度,丝毫没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如果是澳大利亚媒体本地记者写出这样的文章,那才是澳大利亚人真正开始害怕的时候

user avatar

一篇为因受到制裁,生意受损的澳洲商家哭惨的文章罢了,很可惜完全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高赞答主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澳大利亚出口中国商品中的大头,铁矿石,今年的数量和价格都是不降反升的。

只要我们还没有在铁矿石这个对澳进口的绝对大头上找到替代品,那么对袋鼠的敲打就远没有到抄底的程度。

毕竟矿石出口这个占澳大利亚出口总量百分之七十(忘记哪里看到的数据了,若有误盼斧正)。

然后澳洲红脖键盘侠们最近在网上忙这些事:

传阅一份所有中资酒庄名字的列表号召所有人不买他们的红酒(名单还是一个香港人发出来的);

转发一份澳洲被中资控股或收购的公司名单,呼吁所有人不买他们的产品;

在媒体发起的投票:"今年圣诞节你会选择不买中国制造的产品吗?"里疯狂点"是"(二十六万人左右的样本,86%选了"是")。

刚看到的文章,The Guardian最近发布的民调表示,62%的受访者认为澳大利亚是贸易争端中的"受害者",49%的人认定澳大利亚应该跟中国"脱钩"。

所以不管堪培拉怎样和稀泥,澳大利亚人并没有觉得受到了敲打而应该收敛,人家赚了你的钱,转身啐你一口痰,还在骄傲自己是对抗"强权霸凌"的卫道士,是纯洁无瑕的白莲花。

user avatar

澳大利亚具有以下特征:

  1. 反华最激烈;
  2. 发达国家中工业实力最弱,根本没有任何钳制中国的技术;
  3. 身为农业国,出口资源具有极大可替代性;
  4. 它的东西大部分只能卖给中国;
  5. 人口少,战略格局极低;
  6. 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以上五点;

不是我们要制裁澳大利亚,实在是这个软柿子一定要来送人头,我们推也推不掉,赶也赶不走。澳驻美大使所说的“我们已做好抵抗中国付出经济代价的准备”,这句话其实完全等同于“来打我呀,不打我是孙子。”

我们这辈子都没有见过这种奇怪的要求。

user avatar

铁矿石这种大宗商品有人居然归咎于中澳争端,也是搞笑。

最近大宗商品上升,是光一个铁矿石上升啊?哪一个没升?

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了

“我就说中国经济不行了吧,不然大宗商品价格怎么会降”

大宗商品上升了

“看看,制裁澳大利亚没什么用吧”

刀子两面光,啥话都让你说了。

《澳大利亚人》报道


现在就是揪着袋鼠的头发打。

既然已经下定决心了,不可动摇,就是告诉袋鼠,这一巴掌要下得去。今天如果不能把袋鼠打服了,下一次就有更多的类似澳大利亚的国家,澳大利亚就会真的像袋鼠一样,跳得更高。

澳大利亚铁矿石问题又不是今天才知道的,而且动手之前肯定做过预判。

目前加拿大在加大对华铁矿石供给,要形成新的贸易平衡。

单一性对某个国家的采购,本身就会让这个国家拿到话语权,这本身是很多年前就应该做的事情,而且明明可以做贸易平衡的,一直拖到今天才做,已经很晚了。

要是澳大利亚以铁矿石为威胁,要求中国做这个那个,难道你也答应啊?

告诉袋鼠,这一巴掌打定了,自由党喜欢玩,那就玩吧。

user avatar

葡萄酒领域咱们中国新疆(注:新疆不是国家)瓜分了一点点的份额,听说阿克苏阿瓦提县和吐鲁番的葡萄酒销售量明显增多。


特别期待下次在水果或相关领域也来个澳大利亚效应,坐等跟新疆(注:新疆属于中国)特产抢市场的国家也跟澳大利亚那样作死。

(注:这些产品不是我的,对我没有任何经济效益)

user avatar

西方媒体届出大事了!
整个澳大利亚的媒体,都被脸书给封杀了,此事轰动了全球。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澳大利亚准备通过一项名为《新闻议价法》的法律,强迫网络平台公司向新闻媒体付费,脸书和谷歌都需要因此向澳大利亚的媒体支付费用。
为何要支付这笔费用?
按澳方的说法,澳大利亚媒体辛辛苦苦生产有关于澳大利亚的新闻,但这些新闻都被脸书等平台无偿拿过去使用了。
因为使用了这些新闻,脸书获得了大量的用户并得到了天文数字般的广告收益,而真正生产内容的新闻媒体,却得不到分文,濒临倒闭。
因此,脸书等公司必须向新闻媒体支付费用。
澳大利亚媒体对自己内容的开价,是每年数十亿澳元,约合100多亿人民币。
听起来好像没毛病,脸书等平台公司使用新闻媒体创作的内容来牟利,但自己独吞所有收益,实在是说不过去,这和剽窃有什么区别。
但脸书一听就炸了,数十亿澳元?你怎么不去抢啊!你的新闻我不要,你爱上哪发上哪发去,这么多年你天天在我这挂导流链接,我没找你收费就不错了。
谷歌也称,如果澳大利亚坚持要求公司付费,那谷歌只能停止对澳大利亚提供谷歌搜索服务。
在澳大利亚,脸书和谷歌拿走了80%的数字广告收入,可以说脸书和谷歌的态度就代表了所有网络平台的态度,而新法律《新闻议价法》上也明文规定前期阶段只针对脸书和谷歌两家公司。
面对脸书和谷歌的封杀威胁,澳大利亚政府依然坚持要求他们付费。
然后,脸书动手了。
澳大利亚政府说,脸书通过剽窃新闻媒体的内容来牟利。
那好,脸书从此不再使用澳大利亚新闻媒体的所有内容,也不允许任何用户转载澳大利亚媒体的链接,所有澳大利亚媒体的脸书账户都被封禁,内容全部清零。

这是标准的全球封杀!整个澳大利亚,瞬间成了一个信息孤岛。
脸书说:“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做出了这个改变”。

脸书除了封杀澳大利亚的新闻媒体之外,还把澳大利亚政府的所有账户给封杀了。
甚至连正在指挥抗疫的卫生机构账户,正在对抗山火的消防局账户,都给封了。
澳大利亚政府懵了,你封我的官方账号干嘛,甚至连这些救生账号都封?脸书方面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澳大利亚即将通过的《媒体议价法》,“没有给出什么才算是新闻内容的清楚指示”,所以脸书不得不使用一个“宽泛的定义”来定义什么才是媒体。
换句话说,脸书认为澳大利亚政府机关的账户都属于媒体,说的每一句话都算新闻,所以也要被封杀,免得你说脸书因为这些内容牟利了。
这话说的,好像也没毛病。
但实际上,很明显是为了故意恶心澳大利亚政府。

澳大利亚政府愤怒了,因为他不傻,知道脸书玩的啥花招。
总理莫里森亲自出面对脸书喊话,称:“想在这做生意,就得遵守我们的法规”。

不讲什么民主协商了,也没有啥自由平等,双方为了钱撕的一塌糊涂,都在试图凭借自己强大的力量迫使对方屈服。
脸书直接选择和一国政府正面硬刚,丝毫不给对方面子。
这种灭国式封杀,震惊了全球媒体界。
见过厉害的,没见过这么厉害的。

但对于脸书来说,连美国总统都能封,还有什么不能封的,澳大利亚区区几千万人口而已。
面对脸书的封杀,澳大利亚政府一点办法都没有。
脸书说了,如果非要通过那个什么《新闻议价法》,脸书不介意把目前对澳大利亚的封杀永久化,甚至中断所有的脸书服务也不是不可能。
反正我就是不给钱,也不可能给钱,你看着办吧,我平台的服务你爱用不用。
澳大利亚敢不用脸书么?采用对等封杀制度来强迫脸书屈服?还真不敢,澳大利亚本土没有对应的平台科技公司,中国的平台他们又不愿意用。
封了脸书,所有澳大利亚人瞬间就变成了原始人。
脸书和澳大利亚至今还在僵持,双方都不愿意让步。
为了钱,双方彻底撕破脸了,而脸书也展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堪比网络霸权。
一国政府,在自己的地盘上,居然对脸书无可奈何。
和强硬的脸书不同,谷歌很快就向澳大利亚政府屈服了。目前,谷歌已经和一家名为9号娱乐公司的澳大利亚媒体签署了协议,每年向其支付3000多万澳元的费用。
和之前每家几个亿的报价比起来,减少了很多,但谷歌毕竟是向澳大利亚屈服了。为什么谷歌那么软,之前谷歌不是说要停止对澳大利亚提供谷歌搜索么?
因为微软也有一个搜索软件,叫bing搜索。
听说谷歌要在整个澳大利亚停止服务,微软马上就派人找澳大利亚政府聊天了,称自己愿意给澳洲媒体付费,只要把谷歌在澳大利亚的市场都给微软就可以了。
澳大利亚政府向谷歌说了这件事后,谷歌立马就怂了。
和放弃整个澳大利亚市场比起来,给每家媒体支付个几千万澳元,是可以接受的。
谷歌太容易被替代了,所以他的腰杆硬不起来。
但脸书不行,目前澳大利亚政府还找不到能威胁脸书的竞争对手。
什么叫垄断和竞争,这就是啊。
当一个国家的舆论平台被人垄断的时候,尤其是被外国公司垄断的时候,那结果真的是太可怕了。
澳大利亚当美国小弟那么多年,勤勤恳恳,结果只要通过了对脸书不利的法律,甚至还只是提议阶段,那么脸书二话不说就把整个澳大利亚给封了。
而澳大利亚政府居然对此毫无办法,没有任何反制手段,只能放下身段找脸书公司协商。
这还只是为了一点点小钱的利益纠纷而已,如果有一天和外国垄断平台公司之间出现了国家利益的重大冲突,那到时候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恐怖景象呢?幸好,中国的舆论平台不是由外国垄断公司掌控的。
全中国的新闻媒体账号和官方机构账号都被美国公司给封杀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
因为我们有自己的舆论平台。
脸书对澳洲的态度是,必须按脸书的意思制定澳洲法律,否则,你爱用不用。
而中国对于脸书的态度是,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否则,你爱来不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澳大利亚媒体近期关于本国在华市场份额“被多国瓜分”的感慨,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折射出的,是复杂且动态变化的全球经贸格局以及澳大利亚自身在其中的位置。要理解这种“瓜分”的感受,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历史的回响与期望的落差澳大利亚曾几何时,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尤其是在对华贸易方面,扮演着一个相当.............
  • 回答
    澳大利亚媒体报道环保人士呼吁华人少吃猪肉一事,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背景与可能动机: 环保角度: 许多环保组织(包括 PETA,即善待动物组织)认为畜牧业,特别是集约化养殖,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这包括: 温室气体排放: 猪的消化过程以.............
  • 回答
    对于澳大利亚媒体声称中国报道其“辱华节目”是在“煽动反澳情绪”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和理解。这其中涉及媒体的角色、国家间信息传播的动态、以及公众情绪的形成等复杂因素。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澳大利亚媒体的这个指控本身带有很强的“反击”性质。当一个国家(或其媒体)感到被指责或被妖魔化时,自.............
  • 回答
    澳大利亚媒体在报道中国相关话题时,曾出现过一些引发争议的翻译和解读,其中就包括您提到的孙子兵法和黑山总统对华态度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些事件,我们需要剥离“AI痕迹”,用一种更接近新闻调查和评论的方式来呈现。一、 澳大利亚媒体错译《孙子兵法》:是疏忽还是“策略”?关于澳大利亚媒体错译《孙子兵法》,通常.............
  • 回答
    澳大利亚媒体播出“武则天吃野生动物”的儿童节目,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发一些思考的。我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脑子里闪过好几个念头,也让我回想起不少相关的讨论。首先,这节目本身肯定是在特定语境下制作的,用的是一种比较卡通化、戏剧化的方式来讲述历史人物。我们知道,儿童节目嘛,为了吸引孩子们的.............
  • 回答
    关于“五眼联盟”密谋联合制裁中国商品以替澳大利亚“报仇”的消息,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首先,消息来源的可靠性需要打个问号。 澳大利亚媒体的报道,虽然有其价值,但也要考虑到信息传递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颇、解读甚至是误传。如果仅仅是某家媒体的“爆料”,缺乏其他独立信源的佐证,那么其真实性需要持谨慎态度.............
  • 回答
    澳大利亚电视台播出白人演员扮演中国历史人物武则天并演绎“吃蟑螂”片段的事件引发了广泛争议,这一现象涉及文化挪用、历史误读与种族议题的复杂交织。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具体表现1. 节目来源 根据网络公开信息,该片段可能出自澳大利亚喜剧节目《The Chaser》或类似讽刺.............
  • 回答
    澳大利亚总理斯科特·莫里森在2021年曾多次表达希望中澳两国“愉快共存”的意愿。看待这一表态,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背景、意图、澳大利亚国内外的反应以及其深层含义。一、 表态的背景与原因:理解莫里森的“愉快共存”表态,必须先了解当时中澳关系的严峻背景。2018年以来,中澳关系急转直下.............
  • 回答
    澳大利亚军方士兵用阿富汗阵亡士兵的假肢喝啤酒并在网上炫耀,这一事件在2023年曝光后,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谴责。这起事件不仅触犯了基本的道德和人伦底线,更严重损害了澳大利亚军队的声誉和国际形象。事件的起因与经过: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和公开信息,这起事件发生在2021年,但直到2023年才被媒.............
  • 回答
    澳大利亚总理要求中国道歉,理由是中国“伪造并发布澳大利亚士兵割喉儿童的宣传图”,这一事件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和分析。事件背景回顾:事件的导火索是一张由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2020年11月23日发布在个人推特上的漫画。这张漫画由中国一位不知名的画家创作,描绘了一名澳大利亚士兵用刀架在一个抱着绵羊.............
  • 回答
    澳大利亚国防部长理查德·马尔斯关于“中国要把澳大利亚当成朝贡国”的言论,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理解其背景、动机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这是一种非常尖锐且具有强烈政治含义的指控。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1. 什么是“朝贡国”?首先,理解“朝贡国”的概念至关重要。在历史上,“朝贡体系”是东亚一种以中华帝国为.............
  • 回答
    澳大利亚希望中国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原称TPP),这一立场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既有经济上的考量,也有地缘政治上的战略意图。理解这一立场,需要从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区域经济格局以及中澳关系演变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经济利益的驱动:开放市场与深化合作这是澳大利.............
  • 回答
    澳大利亚宣布为香港居民延长签证并提供获得居留权途径的政策,无疑是近期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也引发了多方面的解读和关注。要理解这项政策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政策的背景与动因:首先,这项政策的出台并非空穴来风。其直接动因与近年来香港政治局势的深刻变化密切相关。特别是2019年以来的.............
  • 回答
    澳大利亚“请求中国给点保障”这事,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自从中国暂停进口澳大利亚煤炭之后,澳大利亚方面就一直有点坐立不安。最近又传出澳大利亚外交部在和中国“接触”,希望能拿到点“保证”。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文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澳大利亚为何着急?说到底,澳大利亚这一手,吃的是自己种下的苦果。中国是.............
  • 回答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将中国对进口商品实施的病毒检测措施称为“贸易限制”,并要求中国“停止检测”,这一争议背后涉及国际公共卫生政策、贸易规则、国家主权与经济利益的复杂博弈。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的背景、原因及影响: 一、争议背景:疫情初期的全球应对分歧1. 中国疫情初期的措施 2020.............
  • 回答
    澳大利亚驻印度大使的这番言论,即“只有印度的疫苗产能可以满足每个国家人民的需要”,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评价。这句表述可能包含着 外交辞令、战略意图、对印度疫苗产业的信心 以及 对全球疫苗分配挑战的认知 等多种含义。一、 外交辞令与战略意图: 表达善意与合作愿望: 作为澳大利亚驻印大使,其职责.............
  • 回答
    西澳大利亚州(WA)要求独立的论调,并非一日之寒,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基础。这种想法在西澳民间一直存在,时而高涨,时而低沉,每一次的起伏都与联邦与州之间的关系、经济利益的分配以及对自身独特性的认同息息相关。要理解西澳的独立诉求,我们必须先审视它与澳大利亚联邦的关系。西澳在1901年与其他殖民.............
  • 回答
    莫里森政府重新审查与中国岚桥集团就达尔文港长达99年的租赁协议,这无疑是澳大利亚在处理对华关系上又一次引发关注的举动。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澳大利亚为何敢于在这种涉及重大经济利益和国际关系的议题上采取如此立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事件的背景:重新审视与“国家安全”考量2015年,由时.............
  • 回答
    澳大利亚煤炭在中国被拒收,这期间美国企业趁虚而入,抢占了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故事的背景:那段“不太平”的时光咱们得回到那个时间点,当时中澳关系因为一些政治上的原因,可以说是降到了冰点。澳大利亚作为全球主要的煤炭出口国,尤其是动力煤,在中国市场本来是占据了很大份.............
  • 回答
    澳大利亚一名高级官员在办公室摆放日本动漫“美少女”手办,结果引发了一场关于其职业操守和心理健康的争议。这件事乍一听,似乎只是一个小插曲,但细究起来,背后牵涉到许多值得探讨的层面。事件的发生与初始反应:具体是哪位官员,以及他摆放的手办的具体形象,网络上的信息可能有些碎片化,但核心在于,他的私人收藏被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