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张伯礼表示「中药治疗对奥密克戎有效,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回答
张伯礼院士关于中药治疗奥密克戎有效并能发挥更大作用的说法,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中医理论与对病毒性疾病的认识:

首先,要明白中医看待“疾病”的角度与西医有显著不同。中医不拘泥于病原体本身的“名姓”,而是关注疾病在人体内产生的“症状”和“证候”。奥密克戎作为一种引起呼吸道症状的病毒感染,在中医看来,其表现出来的发热、咳嗽、乏力、咽痛等症状,都属于中医“外感病”的范畴,具体可能归属于“风热感冒”、“湿毒疫”等证型。

中医认为,人体本身具有自我调节和康复的能力,而外感邪气(病毒)则会扰乱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邪气盛而正气虚”的局面。中药的作用,正是通过辨证论治,针对不同证候,扶正祛邪,帮助人体恢复平衡。例如,辛凉解表的中药可以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中药可以清除热毒,化湿和胃的中药可以缓解消化道不适等。

张伯礼院士的说法,正是基于中医的这一认识,认为通过辨证施治,中医药能够有效缓解奥密克戎感染者的症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断疾病的进展,帮助患者尽快恢复。

2. 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历史经验:

中国在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从SARS、甲型H1N1流感到近年的新冠疫情(早期阶段),中医药都积极参与其中,并且在临床实践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尤其是在改善症状、缩短病程、降低重症率等方面。例如,在新冠肺炎的防治中,国家层面就推出了多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其中都包含中医药的治疗建议,不少中成药也被列入其中。

张伯礼院士本人也长期活跃在传染病防治一线,并深度参与了新冠疫情的抗击。他的经验和判断,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实践基础之上的。他所说的“发挥更大的作用”,可能意味着在中药治疗方案的优化、更广泛的应用,以及在不同病程阶段的干预等方面的潜力。

3. “有效”和“发挥更大作用”的具体内涵:

理解“有效”和“发挥更大作用”需要结合具体语境。

有效: 在这个语境下,“有效”很可能指的是中医药能够缓解奥密克戎感染者出现的发热、咳嗽、咽痛、乏力、腹泻等症状,提升患者的舒适度,并有助于恢复。这与西医的对症治疗(如退烧药、止咳药)有相似之处,但中医药可能采取的是整体调理的方式。
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
个体化治疗的优势: 中医强调“同病异治”,即使都是奥密克戎感染,不同的人、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病程阶段,其证候也可能不同,需要个体化的用药方案。中医药在个体化治疗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多靶点作用: 相较于西药通常针对病毒的某个特定靶点,中药往往是复方,其成分可能作用于多个环节,例如抗炎、抗病毒、调节免疫、保护脏器等,形成“组合拳”。
辅助治疗与康复: 除了缓解急性症状,中医药在帮助患者从疾病中恢复,改善长期后遗症(如乏力、咳嗽等)方面也可能发挥作用。
早期干预的潜力: 在疾病早期,中医药可能通过扶正祛邪,阻止病情向重症发展。

4. 科学研究与循证医学的挑战: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中医药的疗效,尤其是对于像奥密克戎这样快速变异的病毒,在严格的科学研究和循证医学层面,仍然需要更多的严谨的临床试验来验证。这是理解张伯礼院士观点时需要保持的客观态度。

研究的复杂性: 中药复方成分复杂,作用机制多样,这给进行大规模、标准化的临床试验带来挑战。如何设计出既符合中医特色又能满足现代科学要求的实验方案,一直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研究证据的积累: 虽然已有不少中医药治疗新冠的初步研究,但要真正证明其“有效”和“发挥更大作用”,需要高质量的RCT(随机对照试验)数据,涵盖疗效、安全性、最佳使用剂量和疗程等多个方面。

5. 公众认知与信息传播:

张伯礼院士的这番话,在传播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公众可能更容易将“中药有效”理解为“中药能彻底治愈奥密克戎”,而忽略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和辅助治疗的角色。因此,如何准确地向公众传达中医药在奥密克戎治疗中的定位和作用,避免过度神化或否定,是关键所在。

总结来说,张伯礼院士的说法可以理解为:

基于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理论支持。
源于中医在历次传染病防治中的临床实践经验。
强调中医药在缓解奥密克戎感染者症状、辅助康复方面的作用,并认为其在个体化治疗和多靶点干预上具有潜力。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要让这一观点得到更广泛的科学认同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相关的科学研究,用更扎实的循证医学证据说话。但在此之前,基于历史经验和临床观察,中医药作为一种补充和替代疗法,在应对奥密克戎疫情中发挥积极作用,是有其合理性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型火灾,无数解放军官兵夜以继日的在大兴安岭灭火,当时还请来一个人——气功大师严新。严新到达后,在林区一栋小楼上开始发功,并丢下一句话:“三天之后火势必会缓解”。

大师说的真准,三天后,火势被控制。到底是解放军灭的火,还是这位气功大师灭的火,在当时相信后者的不在少数。

严新大师又趁热打铁,放出了更为豪迈的话语:“发功后拦截原子弹不是问题!”当然,第三次世界大战估计永远不会打起来,大师没机会“发功”做这件惊天动地的事。

严新大师的工作单位——重庆中医研究所

user avatar

中医,总是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从赢了走向赢麻了

user avatar

德尔塔:中医三天搞定。

奥密克戎:中医有效。

张口有效是中医最大的自信,也是最大的笑话,是某些人脆弱的民族自豪感的支撑,更是某些人的生意。

user avatar

中药治疗对________有效,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可以填入任何已知,未知的疾病。我找不到狗头了,只能手输 狗头。

user avatar

张院士能不能先把中医的各个山头给统一喽。

先给新冠定性,到底是湿热还是干热,还是什么乱七八糟的。

是肾虚,还是肺虚造成的。

然后再谈别的?

user avatar

我寻思上一个回答看到的是李鬼吗?


这下不需要严格临床了??


还是张院士的名言好啊。


user avatar

我实在哥性子直话难听,中医粉现在可以直接转台,不然下面这一大堆戳你们肺管子的话,会让你们气的跳脚!

特别是最后一句话。

首先,我认为,张伯礼大师说出了全世界所有中医的心声。

上到庙堂之上的中医大师,下到按摩店给人中草药泡脚中医从业人员,他们都绝对、肯定、毫无疑问地相信中医一定能治新冠。

但他们对新冠的其他看法,就不见得完全一模一样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组组长、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中医组组长仝小林认为:新冠肺炎由寒湿之疫邪引起,属于寒湿疫。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刘景源教授认为:新冠肺炎的辨证要看时节,比如夏天爆发的新冠肺炎不是寒湿疫,而是温热疫。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则认为:新冠肺炎跟他们所争论的寒热没有太大关系,应该定性为湿毒疫,有湿邪郁肺、邪热壅肺、邪毒闭肺、内闭外脱四个中医证型。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杨力教授认为:新冠肺炎确实跟寒热有关,比如冬瘟是湿疫而非火疫。

武汉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湖北省中医名师、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宋恩峰教授认为:新冠肺炎属于“湿、热、虚、毒、淤”五种,跟寒无关,是病毒感染和人体正气斗争的结果。

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中医学术顾问、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认为: 有专家将此次疫病定性为寒症,这是不准确的,此次新冠肺炎应该属于温热浊毒。

有人说中医是一门艺术,讲究说学逗唱。

我觉得有一定道理,另外,我更喜欢把中医看作一门解释性医学。

大家发现没有,中医那套阴阳五行,寒凉湿热,其实就是一套凭空编造出来的分类方式。

任何一种疾病,任何一个中医,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随意想象,把这个病归于上述种种状态中的一中或几种,然后开始解释,你说他错了呢,他也没错,因为他就是按中医的规定归类而已;你说他没错呢?他们中医内部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说各话。

但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中医的嘴就算说的天花乱坠,其具体作用,跟在肠道被各种产气厌氧菌、产气好氧菌分解而生产的气体,也没什么两样。

user avatar

老实讲,张伯礼院士讲得是对的。

不过,这个有效是什么有效得先掰扯清楚。

1、我国有85.6%的人打疫苗了

按照钟南山院士的说法是,理论上达到了群体免疫的条件。

从现有的数据来看。得奥密克戎型新冠的人,重症率大大的减少。到目前还没有一例奥密克戎重症患者死亡。

而且目前的情况看,去住院隔离的,都不需要用药的。

因为任何西药或者中药都不能杀死奥密克戎型新冠病毒。

2、安慰剂也是有效的

中药有效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安定民心上面。无数的事实也表明了这点。

从大数据的统计上来看。

安慰剂也可以存在着明显的疗效的。

比如量子针灸。

它是朝双亲的一方扎针,然后能治愈小病患。这个方式是没有数据作假的。但是真有87%的小病患,病好了。


另外,对于被隔离治疗的病人,心理上的慰藉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甚至是病因的根本。

换句话说,中药就是治本的,而不是制成标本。

user avatar

中医话题很敏感,位列沟通两大禁忌之一,群聊群散,友聊友尽,所以还是不发表意见,只把资料摆出来。

张伯礼院士是中医泰斗,由他来推荐中医药方,从权威度来讲,完全没问题。

张伯礼院士,73岁,中医内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
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组建中医医疗队,担任中医治疗“非典”总指挥,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救治患者。
2020年2月,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湖南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中医院。

不过,要证明药方「对奥密克戎有效」?仅靠权威就不够了,医学界公认的黄金标准是,「大样本随机双盲试验」。

大样本:试验的样本数尽可能多,因为样本数越大,统计结果越能稀释掉特例,越能逼近真实情况。
随机:样本选取遵循随机原则,有效避免由于病情轻重,而导致病人的痊愈效果的差异。
双盲:将样本病人随机分为以下三组,病人不清楚自己所属的组别,医生也不知道病人所属组别,统计工作由第三方来进行,能很好屏蔽来自医生的主观意识影响。

第一组是对照组,不做任何治疗,用来观察病人疾病在没有治疗情况下的自愈效果。
第二组是安慰剂组,给病人吃没有治疗成分的“假药”,用来观察病人的心理作用对疾病的影响。
第三组是治疗组,给病人吃真药,观察这种药物或疗法的真实治疗效果。

但是,奥密克戎才刚进入境内,你让张院士如何找到足够的样本,还在短短两三天内完成测试?你这也太难为张院士了。

幸好,不少中医研究者,压根不承认「双盲试验」,他们说,中医自成一体,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医学,跟西医的「试验医学」,在性质上有本质不同。

他们还说,中医「理论指导实践」,已经进行了近2千年,药书上记载有大量的真实例证,也就没必要像西医一样,再花费时间和资源,从细胞和老鼠水平上开始研究。

而且,中医讲究以临床辨证和组方用药,每个病人在中医眼里,都是不同的哈姆雷特。

中医给每个病人开不同的药方,甚至同一个病人的不同阶段,药方也不一样,这种情况下,压根不适合做随机双盲试验。

至于中医如何验证药方是否有效?只能靠老祖宗的药典,靠个人长期案例积累,靠病人服用后的反馈,最后靠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所以,你问「中药治疗是否对奥密克戎有效」?我也不知道啊,搞不清楚原因的事多了去了,这么在乎原因干嘛呢,患者只在乎自己的病有没好。

说不定,中药是天人感应的神作,由上古圣人传承下来,远高于我们的思维层次,就不要尝试去理解了,相信就完事了。

成功者,是先相信后看见,普通人,才是先看见后相信,你是哪种人呢?


持续更新时政分析,欢迎点赞关注@九霄^_^

user avatar

吴丹院士的face skin,你懂的。那真是非同小可!

user avatar

大多数时候,我们感染了病毒后都是不需要吃药的。

根本原因其实也很无奈,目前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还没有针对病毒的特效药。

首先,病毒感染后吃的药,大都是缓解症状为主的,病毒的清除主要还是依赖自身免疫力。

说到免疫力,不得不说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如果对这方面感兴趣,可以移步阅读——

因此,第一层关卡应该是我们自身的免疫细胞对外来病毒的无差别猎杀。

为数不多的几款杀灭病毒的药物,都是因为感染人数足够多,或者影响足够大,药企嗅到了商机,科学家们感受到了挑战,才全力研发的。

就像治疗丙肝病毒、HIV病毒、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的一些药物,屈指可数。

抗病毒药物开发难,主要是因为病毒之间的差异非常大,更别提各种变异,如果要广谱的杀灭病毒,就需要找到它们的共性才行,而各不相同的病毒很难找到共性。

2020年新冠病毒刚刚流行那会儿,瑞德西韦在各个领域都很火,它当时就是以广谱抗病毒药物开定位的,可以消灭的病毒包括:丙肝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登革热病毒、寨卡病毒。

实验室做出来的结果很鼓舞人心,但临床试验结果却是一盆冷水,它对丙肝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并没有效果,对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有效果。考虑到注射治疗方式以及昂贵的价格,还不如疫苗来得高效。

目前都是从病毒的感染、复制的机理入手,就有可能消灭病毒。在这个角度,中药西药,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

目前我们已经知道,一个新冠病毒接触到人体细胞后,病毒表面的S蛋白会和细胞表面的受体血管紧张转化酶2(ACE2)结合,病毒表面的膜和细胞膜融为一体。

于是,新冠病毒的RNA就进入了人体细胞内部。细胞内不明真相的群众按图索骥,就把病毒复制出来,又从细胞释放出来了,这就是一个病毒成功入侵,会造成千上万个副本病毒的原理。

从血管紧张素受体上阻断新冠病毒与细胞的结合,在这个层面上药物分子不分中西,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而针对人体细胞做设计的单一靶点药物有更高风险,如果一种药物能影响某类特定的蛋白质,那与此对应的人体正常功能也会被削弱。但有的时候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只要药量控制合适,就能在得失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很多中药单体都较合成分子更具有这样的多靶点协同的优势,不至于按下葫芦浮起瓢。

这可能也是张院士如此肯定的原因之一。

user avatar

实际上,中医药很少有直接针对病毒的。

他这么讲,也不过是为了迎合“无知”的大众,来安抚他们的情绪而已。

所谓无知,并非是贬义词。主要是现在人的知识体系都是比较单一的,社会分工以后,每个人能掌握的东西都是一个门类里面的。其他的问题,只能让相关领域的专家来使用科普的语言,或者生活化的语言来解读。

他如果直接说,哎,没关系,不管它怎么变异,中医都不怕,就那几个方子加加减减就行了。

这么讲,大家会很害怕,心想,这么搞能行吗?病毒都变异了,你不重新研究,就敢拍着胸脯说行?

实际上,我们这些人,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知识迭代,知识的更新。知识越广越深越好。

有新的东西,就需要非常厚的参考资料来学习掌握。

然而,古人的方法和我们是不同的。特别是没有电脑这些知识处理工具的时候,更不可能花巨量时间来研究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

所以,他们着重研究“变”中的“不变”,然后以“不变”应“万变”。

人在生病的时候,什么是变的?

病毒是变的,环境是变,时令季节是变的。

不变的是什么?

不变的就是人本身。

从古至今,人体发生了多少变化?

纵然是变异上有变化,但是在一个时代当中,这种变化完全是忽略不计的。甚至人类这几万年都没有太大变化。

所以,中医的着眼点在人。

用药都是在人。

人为不变的因素,然后,其他变化的因素再来叠加到人这个基本不变的因素上来。

病毒在人体内,如果要发作,则人体的免疫系统,才是真正的以变应变。有多少病原,就有多少抗体。

中医的着眼点,就是利用人体本身以变应变的能力,才能使得医生自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正因为抓住了人这个不变的因素,所以中医的理论可以千年不变,中医的方法可以简约不繁。

万变不离其宗,指的是“宗”不变,并不是说,泥古不化,一根毛都不愿意变。

从程序的角度来类比,这个“宗”就是基类。

基类不会变,永远都是Object,任你语言怎么发展,这个是不会变的。

古人的古书,就相当于定义了很多基类。而其中的多数的方法都是虚方法,甚至抽象方法,根本没有实现。

你问它为什么这么定义,他可能会告诉你,从他的理论体系来看,这个东西不能少,但是一定要说为什么,那可能就是为了一种你们不能理解的美感和数学上的完备性吧。

后面的发展,都是在这些基类的基础上的发展。

但是,再怎么发展,核心依然就那些内容,更多的发展,不过是一些语法糖,和特殊场景下特殊目的类库。

现在人理解古人定义的基类的时候,很多时候是不理解的:

有的人,认真研究了,甚至自己尝试搞一套类库,结果搞着搞着,就会发现,原来基础类库早就有了,也就慢慢理解了。典型的像孙思邈,自己写了《千金要方》,自己搞了一套,结果,就是没读古人写的文档,后来看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当场就想把自己的代码删了,后来还是忍住了,照着张仲景的源码,把自己写的类库改了一下。现在人写类库,有时候,喜欢加上Power,加上Super之类的,显得厉害。孙思邈把《千金要方》拿来,对照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源码,修改了自己里面的错误,把解决方案的名字改成《千金翼方》。翼,就是长了翅膀的意思。

有些人,不愿意做这些,凭自己一知半解,也能开发。但是要他解释什么是.Net、什么是C#、什么是继承,多态,就开始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瞎说一通,反正徒弟徒孙也不太明白,一辈子只要会拖控件,有口饭吃,也不必理解。

有些人,则热衷于讨论哪个语言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而并未深入到语言内部去真正体验。我要批判你,需要了解你吗?我要评价冰箱,还得会自己制冷了呗?

古人传道,讲究传“神”,就是要将那个“内核思想”传承下来。但是,有些人喜欢拿着用来说明“神”的“形”来当做“神”。

“神”就是当中不变的东西,“形”则是千变万化无法穷尽,无法抓摸的。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