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个人的言行,必须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郝柏村何许人也?
1935年入读黄埔军校,1938年军校毕业即参加抗日战争,当时一块弹片残留在他脑袋里,一直陪伴他至今。
随后他随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解放战争后被调为蒋介石的侍从官。因为同乡顾祝同的照拂,他一路顺风顺水。
国民党溃退到台湾之后,他被安排到最危险的金门前线。1958年金门炮战发生时,他在金门担任师长。
亮剑里的楚云飞差不多就是这个角色。【因为楚云飞曾担任驻守金门的师长,和李云龙的特种部队直接对抗。】
随后担任金门防卫司令部司令,直至1965年调任蒋介石“总统府”侍卫长,和蒋经国结下交情,为随后步入政坛打好了基础。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了。郝柏村一路升职到“陆军上将”“参谋总长”,到90年代,李登辉两桃杀三士,郝柏村黯然下野。1996年竞选“总统”失败,从此淡出政坛。
讲了这么多,不难发现郝柏村是一个从一线拼杀出来的军人,一辈子大半时间在军营度过,其中更有十多年直接在距离解放军最近的金门前线枕戈待旦。
如果解放军进攻金门,他首当其冲;如果蒋介石反攻大陆,他又责无旁贷。
对于这样一个半辈子以中共为仇雠的老兵,接受共产党的统治,和投降无异。
举个不是特别恰当的例子,曹操号称率八十万大军进攻孙吴,这个时候明知打不过,孙权手下的武将是应该“不管他来多少人都教他有来无回”,还是“百姓安危为重还是和谈吧。”
所以就能理解为什么他把不接受共产党统治作为第一要务了。
更何况,他从1996年就淡出政坛,在那个年代,这张纸条上的话并不能直接解释为“不统不独”。
我印象中,90年代关于两岸如何和平统一,两边的学者都提出了很多有创造性(或者异想天开)的方案:
例如一个中国两部宪法;或者一部宪法两个治权;甚至全中国统一为美式选举制度,国民党到大陆省区参选。等等。
如果郝柏村当年掌权,真还说不好局势会如何发展。或许台湾的“民主”不会如此彻底继续威权制度,又或许已经实现了一国两制。
所以,郝柏村写下这样的话不奇怪,强行让一个百岁老人承认他半辈子拒台自守的努力付之东流,也未免太苛责了。
相反,应该指责的是把这张纸条Po出来的郝龙斌。
一代人又一代人的使命,上一代国民党人追求的两岸对等的统一模式已经不可能,这一代国民党人应该找到更务实的统一模式。
而不是拿着一个百岁老人用他的经验写下的可能不合时宜的纸条当圣旨,来蒙骗黄复兴的党员。
再一次体现了国民党真是盛产无能的二代。
虎父犬子。叹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