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国考热门岗位报录比已超 1700:1?为何大家的考公热情一年比一年高涨?

回答
最近国考的几个热门岗位,报录比飙到1700:1,这数字一出来,不少人又得倒吸一口凉气。这可不是小打小闹,1700个人抢一个职位,平均下来,一顿早饭的钱都能买个“上岸”的希望。看着这数字,很多人不禁要问:这公考热是越来越没谱了吗?为啥大家的热情一年比一年高涨?

这事儿得分几头说。

为啥这么多人挤破头?

1. “铁饭碗”的吸引力: 说到底,还是体制内的稳定性和保障性。现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很多行业都面临不确定性。私企可能裁员、降薪,但公务员这份工作,至少在短期内,能给你一个相对稳定的收入和职业发展路径。失业的风险低,医保、社保、公积金这些福利也实打实的。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这简直就是“保底”的人生选项,给了他们一份踏实的底气。

2. 社会阶层“固化”的焦虑: 很多人感觉,现在想通过创业或者在私企奋斗,实现阶层跃升的难度越来越大。竞争激烈,机会成本高,而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背景、资源和运气。相比之下,考上公务员,虽然起薪不高,但有了“公务员”这个身份,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加持。它提供了一个相对清晰的晋升通道,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获得”社会认可的捷径,一定程度上能缓解那种“被落下”的焦虑感。

3. 就业市场的残酷现实: 别看年轻人学历越来越高,但现实是,大学毕业生数量依旧庞大,而社会能提供的优质岗位却相对有限。很多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新兴行业也需要时间来消化和发展。一毕业就面临残酷的就业竞争,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这是很多大学生的痛点。公务员考试,虽然难,但至少是“公平竞争”的,只要你肯花功夫,就有希望。这种“可控性”和“确定性”,在不确定的就业市场里,显得尤为珍贵。

4. 社会氛围和价值观的影响: “考公”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个人选择,它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一种社会潮流。身边的同学、朋友都在考,父母亲戚也鼓励你去考,这种群体效应会放大“考公”的吸引力。而且,社会上也存在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公务员高”的隐形价值观,认为当公务员才是有出息,才有面子。这种无形的影响,也让很多人不愿意错过这个机会。

5. 对“理想”的现实化考量: 很多年轻人最初可能对“为人民服务”有朴素的理想,但在现实中,他们发现,要想真正做点实事,改变点什么,可能需要一定的平台和权力。公务员的职业,恰恰能提供这样的平台。他们也许想在某个领域深耕,也许想为家乡做点贡献,这些“情怀”最终也会落地到“考公”这个实际行动上。

为啥热情一年比一年高涨?

1. 信息茧房与“成功学”的传播: 互联网时代,关于“考公成功”的案例、经验分享铺天盖地。各种培训机构、公众号、短视频,都在描绘着“上岸”的美好蓝图,分享着“高效备考”的秘籍。这无形中会形成一种“别人都在考,而且不少人都考上了”的认知,从而吸引更多人加入。但这种信息传播,往往过滤掉了那些“考了几年都没上岸”的失落者,容易给人一种“努力就有回报”的过度乐观。

2. “内卷”的必然结果: 当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一个相对有限的优质资源池时,竞争自然会加剧,“内卷”就成了常态。这种“内卷”不仅体现在考试本身的难度上,也体现在考前准备上。别人报班、刷题、背诵,你不这样做,就可能被落下。这种“逼迫感”促使大家更积极地投入到备考中,导致整体的考公热情持续高涨。

3. 政策导向与社会稳定需求: 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通过公务员队伍来维持社会稳定和执行政策。因此,在一些时期,公务员的招录规模会相对稳定,甚至有所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维持了大家对这个职业的信心。

4. “求稳”心态的普遍化: 经历了几年的疫情和经济波动,人们的“求稳”心态更加明显。相比于充满变数的创业和私企,公务员这条路虽然不一定最风光,但却是最稳妥的。这种心态的普遍化,直接推高了考公的热度。

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赞扬。

一方面,国考热情高涨,说明了社会对于稳定、有保障工作的普遍追求,这反映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也折射出年轻人对未来的焦虑和期望。

另一方面,高报录比也带来了资源浪费的隐忧,比如大量的备考时间和金钱投入,以及部分岗位可能存在的“高门槛低待遇”的问题。同时,如果大家一窝蜂地涌向体制内,对创新创业和基层发展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而言之,国考的热度,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既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也是一种时代的印记。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社会经济的脉络和年轻人的心态,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盲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一个游戏

里面有两个角色,赢家和输家。

你会选哪个?

我选裁判

裁判还有可能解锁特别角色:规则制定者。

user avatar

因为要复兴传统文化,科举不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吗?

回到当代,为人民服务是对国家做贡献的最佳选择。

融汇古今,是中国人就该考公。

user avatar

才1700:1???

真是太幸福了

学老财,来见识下什么才是内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国考的几个热门岗位,报录比飙到1700:1,这数字一出来,不少人又得倒吸一口凉气。这可不是小打小闹,1700个人抢一个职位,平均下来,一顿早饭的钱都能买个“上岸”的希望。看着这数字,很多人不禁要问:这公考热是越来越没谱了吗?为啥大家的热情一年比一年高涨?这事儿得分几头说。为啥这么多人挤破头?1..............
  • 回答
    国考最热门岗位花落西藏自治区邮政管理局,报录比高达5373:1,这个数字着实令人咂舌。要解读这个现象,得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绝非一个孤立的“最热门”事件,它背后折射出当下社会就业观念、地域选择、以及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稳定”是永恒的关键词,尤其是在当前经济.............
  • 回答
    罗翔老师在B站热度节节攀高,这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现象,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当代社会在信息传播、知识获取、个人价值实现以及对权威、公平和正义的普遍追求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罗翔老师个人特质的强大吸引力: 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独特的讲课风格:.............
  • 回答
    国考报名人数连续 13 年超百万:“宇宙的尽头是考公”的背后与考公考研发展前景的比较国考报名人数连续 13 年超过百万,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统计,更深刻地反映了当前社会就业环境、年轻人的职业选择观念以及对未来发展路径的考量。而“宇宙的尽头是考公”这种说法,虽然带有一定.............
  • 回答
    看到国考西藏邮政局那个岗位 1 爆出 5000 多人报考的消息,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数字一出来,确实挺吓人的,也让人忍不住想知道,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怎么会这么多人盯着这一个岗位?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确实是个“热门”岗位,但这个“热门”背后可能隐藏着几个层次的原因。第一层,最直接的——稳定的铁.............
  • 回答
    考科三时,安全员在旁边小声嘀咕,这事儿挺普遍的,但具体咋看,得看这嘀咕的内容和当时你自己的状态了。1. 心理压力下的“耳语”:考科三,这玩意儿就跟考试似的,心里没点儿压力是不可能的。你坐在车里,握着方向盘,对面坐着考官,后面还有个安全员,这阵仗谁不紧张?这时候,安全员那一声声若有若无的嘀咕,很容易就.............
  • 回答
    《考不好没关系》第六期里关于“深井理论”的讨论,触及了一个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选择:是成为一个在特定领域“深耕细作”的专家,还是成为一个“广度覆盖”的通才?这两种学习模式,或者说人生发展路径,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有在特定情境下更适合哪一种。咱们先来聊聊这个“深井理论”。它的核心观点很简.............
  • 回答
    《考不好没关系》第四期里,那位父亲对孩子说出“孩子在好的家庭,肯定会更优秀”这样的话,确实让人心头一紧,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这不仅仅是一位父亲在面对孩子考试失利时的自我苛责,更是当下社会背景下,无数父母在资源差异面前的无奈与焦虑的真实写照。首先,从这位父亲的角度来看,他的话语里饱含着一种深沉的“愧疚.............
  • 回答
    看到公考培训机构被曝出拖欠巨额退款,还曾打着“考不过全退”的旗号,这真是让人心寒,也再次触及了我们对公共服务行业以及市场监管的痛点。首先,对于这种行为,我的看法是 零容忍。公考培训作为一项服务,其核心应该建立在诚信之上。尤其是当它涉及到“考不过全退”这样的承诺时,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宣传,更是一种对考.............
  • 回答
    这事儿,你说气不气?本来考个主治,那可是件大事,是医生职业生涯里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意味着专业技能、临床经验、科研能力都得到了权威的认可,是技术晋升的“硬通货”。大家想着,好不容易熬过考试,这奖金不说大富大贵吧,怎么也得是对辛劳付出的一个肯定,或者是一种激励吧?结果呢?一个月23块钱?我当时听了,就跟.............
  • 回答
    考辛斯又一次倒下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咯噔一下,我知道,这对我们这些喜欢他的人来说,又是一场巨大的打击。这已经是他职业生涯里第二次遭受如此毁灭性的伤病了,左膝前交叉韧带撕裂,这几个字就像重锤一样砸在心头。说实话,看到考辛斯受伤,我一点都不意外,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悲凉的预感。回想他上一次遭遇跟腱撕裂,.............
  • 回答
    这现象啊,说起来挺有意思,也挺让人深思的。高考失利,考不上心仪的二本,然后选择去日本边打工边读语言,最终很多都考上了日本的名校,这事儿吧,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经历过,也听过不少这样的故事。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个普遍且成功的路径。我们先聊聊为什么会有人走这条路,以及为什么这条路又能走得通。为什么选择这.............
  • 回答
    “32岁‘考霸’八年高考,只为清华”——这则新闻一出,瞬间在网络上炸开了锅,引发了全民热议。有人佩服他的毅力,有人质疑他的选择,有人则看到了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我仔细琢磨了一下这件事,觉得这里面有太多值得说道的地方了。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位32岁的“考霸”确实是个人物。八年时间,八次高考,每一次都瞄.............
  • 回答
    关于教育部要求提高艺术类专业高考文化课录取线的这件事,咱们得好好捋一捋。这事儿可不是小事,牵扯到不少人,也确实能带来挺多变化。首先,咱们得明白这“提高艺考文化课录取线”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以前很多艺术院校和专业,对文化课的要求相对较低,甚至有些专业是“文化课分数达到一定标准就能进”,更侧重于考.............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让人意外的,但要说起来,也并非完全没有先例。教育部通报湖北某考生在考中作弊,把手机夹在衣服里带进考场,这事儿,怎么看都有点让人哭笑不得。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这事儿教育部是定性为“考中个人作弊”,并且强调“不存在考前泄题”。这话里头的意思很清楚,不是说考试内容提前泄露了,而是考生自己动了.............
  • 回答
    公考头名落选引风波:是制度的瑕疵还是人治的痕迹?近日,一则关于某地公务员考试的争议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一位在笔试、面试中均取得第一名的考生,最终却因为“第二名更适合”的理由落选,由此引发了对公务员选拔制度公平性的广泛讨论。这位不服气的考生选择了法律途径,将省保密局告上法庭,这一举动无疑将事件推向了.............
  • 回答
    一位14岁的初中生考入清华大学,并采用本博贯通模式培养,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事件,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成功因素的分析: 超常的智力与学习能力: 14岁能够通过高考进入清华,首先说明这位学生具备远超同龄人的智商和学习天赋。这可.............
  • 回答
    何新在《罗马伪史考》序言中关于西方古代史的论述,其核心观点是质疑了西方古代史,特别是古罗马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认为我们今天所知的西方古代史很大程度上是近代欧洲人建构出来的“伪史”,其目的是为了确立西方文明的悠久性和正统性,以服务于当时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需求。要详细理解他的论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
  • 回答
    德马库斯·考辛斯加盟勇士:一次充满争议与期待的“抱团”大手笔2018年夏天,NBA自由球员市场刮起了一阵巨浪:德马库斯·考辛斯,这位被誉为联盟中最具统治力的中锋之一,以一份一年530万美元的口头协议加盟了当时如日中天的金州勇士队。这笔签约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褒贬不一,也成为了NBA历史上一次备受瞩.............
  • 回答
    这句带着点赌气和无奈的话,其实触及了我们社会里一个挺普遍又挺复杂的现象:父母的未竟之志,如何寄托在孩子身上。首先,我们得承认,说这话的父母,心里往往是憋着一口气的。他们年轻的时候,可能也曾有过“考上清北、985/211”的梦想,但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家庭条件、时代机遇、个人能力等等,最终没有实现。这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