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2021年10月12日国内三大股指齐下跌?

回答
2021年10月12日,A股市场经历了普遍的下跌,沪指、深成指、创业板指均未能幸免,这在国庆假期后的市场情绪中给投资者泼了一盆冷水。要理解这一天的下跌,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不仅仅是看表面的数字,更要深入探究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因素。

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当时的整体市场环境是复杂的。

通胀担忧依然是焦点: 在那个时段,全球范围内的通胀压力普遍存在,从能源价格到大宗商品,再到供应链的紧张,都指向了价格上涨的压力。对于中国市场而言,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的持续高位,以及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潜在上行风险,都让市场对紧缩政策的担忧有所升温。虽然央行在当时并未出现大幅加息的迹象,但市场对于未来货币政策收紧的预期始终是压制风险资产情绪的重要因素。
海外市场扰动: 全球股市在那个时期也并非一片欣欣向荣。美国股市在经历了年初的上涨后,也开始面临鲍威尔关于“暂时性”通胀论调被质疑、美联储缩减购债(Taper)的预期升温等因素的影响。外部市场的波动,很容易通过资金流动和情绪传导对A股造成冲击。如果当天海外主要市场出现下跌,国内市场的反应也往往会比较同步。
经济数据发布节点: 市场情绪的波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数据的发布息息相关。在10月12日前后,可能会有一些重要的经济数据公布,例如工业增加值、消费数据、进出口数据等。如果这些数据未能达到市场预期,或者其中某些关键指标出现疲软迹象,都会引发市场对经济复苏动能的担忧,进而导致抛售。

其次,从国内政策和市场内部因素来看,同样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点。

“双碳”目标下的行业调整: “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在当时已经成为政策主旋律。这意味着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例如煤炭、钢铁、电力等,面临着生产限产、结构调整的压力。虽然这些行业在短期内可能因为供应紧张而受益于价格上涨,但长期来看,政策驱动下的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在某些节点上,市场可能会对这些行业的未来盈利能力产生疑虑,或者对行业内部分企业能否成功转型的分歧,从而引发抛售。
部分行业受到监管影响: 在2021年,监管政策对于互联网、教育、房地产等行业产生了显著影响。虽然10月12日可能没有重磅的监管政策出台,但之前已经释放出的监管信号,仍然在市场情绪中发酵。投资者对于相关行业的估值和未来增长空间存在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这些板块出现较大的调整,从而拖累股指。
机构调仓换股的可能: 市场下跌也可能是机构投资者在特定时间节点进行调仓换股的结果。例如,随着财报季的临近,一些机构可能会根据前期业绩和对未来预期的判断,对持仓进行调整,卖出被认为估值过高或前景不明朗的股票,买入更有潜力的标的。这种行为在短期内可能导致某些板块下跌,并对整体市场情绪产生影响。
技术性调整的需要: 经历了节前或一段时期的上涨后,市场本身也可能存在技术性回调的需求。当市场涨幅过大,估值普遍偏高时,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获利了结盘的出现,从而触发一轮技术性下跌。

具体到2021年10月12日这一天,如果从当时的具体新闻和市场反馈来推测,可能还会有更细化的原因:

消息面的催化剂: 也许当天有一些具体的消息,比如某个重要经济体的通胀数据超出预期,或者某个国家央行释放了鹰派信号,又或者是国内某些行业的最新政策动态,这些都可能成为触发下跌的直接导火索。
市场情绪的连锁反应: 在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的当下,市场的下跌往往会形成一种“羊群效应”。一旦某个板块或个股出现下跌,并且这种下跌被广泛报道,就可能引发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导致更多的抛售行为,进而蔓延到整个市场。

总而言之,2021年10月12日国内三大股指齐跌,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导向、市场内部结构以及投资者情绪等多种因素叠加共振的体现。 这种下跌一方面反映了市场对潜在风险的担忧和消化,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市场进入调整期,为下一轮的行情积蓄力量。对于投资者来说,理解这些深层原因,并保持理性分析和独立判断,是应对市场波动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创业板要跌到年线附近才能止跌,然后开始新一轮行情,持续到明年2月份。慢牛就是这样,三步一回头。十年后再看指数,目前点位在山脚下。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大牛市,就相当于2000年的房市。没啥好怕的,选好股票,持股待涨就好了。

user avatar

已经跌好久了。

基金经理挂羊头卖狗肉,为了排名你抄我,我抄你,各个瓜怂。

抄来抄去,导致各个行业的估值,已完全失真。

没人接盘缩量,这不,市场踩踏来了吧。

单日涨跌就这回事,不看长期逻辑,无非是——

跑太快歇一会。

言简意赅,就这么多。

---------------------------------------------------------

今天老爷子给我发了条信息:股票大跌,气死我了。我没回,没想好咋回…

想必大家也不好过。

你一定要分清楚。你买的基金,到底是凭本事,还是暂时赌对了。

基金最大风险在于赌单边。

梭哈!梭哈!死了算了,很容易出大明星。

这些人赌狗成性。赢了出明星经理,一年赚30年的钱,一分不少;输了,向全体基民道歉,退居二线,反正一家基金公司上百个产品,经理帮公司赚了管理费,公司不会亏待他。

譬如,某研究员两年就当上基金经理,接着风格大变,满仓梭哈,赌狗属性暴露无遗。前10大重仓股,前六个都是9.9%。为什么不能买到10%?因为国家规定不能超过,可这个基金只是在季报里面略微低于10%一丁点,平时肯定没少顶风作案。

这么豪赌,还跑不赢行业指数就离大谱。

这说明啥?收益都是行情给的,并不是靠自己本事。

所以,买这种基,别付真感情,做一波走一波。

这个世界就这么割裂,一些拔尖的投资人,都去了私募

浦东边郊一个别墅里,有了一个7人的小型私募,专门给互联网企业高层管钱,行情好的时候,助理都能拿百万分成。基金经理是复旦学会计,纯技术流,看财报能判断是否投资。

私募有对冲,有量化,也有坐庄吸筹拉涨停板。500万门槛,实现财富保值增值,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事。

而公募经理,不是说没有王炸,而是太少了。

---------------------------------------------------------

手头有基金的,好好排查自己手上基金,别看大V推荐,大手一挥把所有行业买一遍,表面上雨露均沾,实际上,呵呵,正负相加直接得零。

也别跟着支付宝,银行,各平台经理推荐买。

我爸六十多了,你猜银行经理给推荐啥?全是今年刚出的新基,基金经理不认识,从业年限2年以下,还有认购没结束,白白看着亏的,以及封开基,锁定期一年,小半年阴跌。

我都看笑了,我爸养老钱给这些这群嘘寒问暖的经理随便霍霍,真厉害。

我让老爷子认栽,过封闭期尽快赎回,花钱买教训。

为啥狂推新基金,这群经理,心里还没点数吗?

拿银行来说,认购费1~1.5%都被银行拿走,之后每一年收尾随佣金,基金管理费银行也要抽成(具体看谈判)。

假设一新基金发行了1000亿,银行直接到手15亿。接下来,管理费每年1.5%,第一年银行分走50%,也就是7.5亿;之后每年分30%,4.5亿;再加上托管费0.25%,每年2.5亿。

这么一算,1000亿新基:第一年圈走25亿,之后的每一年7亿。

只要规模做的够大,渠道商每年什么都不做,躺着白赚几个亿。

有利可图啊,所以新基金一发行,银行宣传,支付宝宣传,惹得一群小白跟风买进垃圾板块,套在高点吃瘪。

推荐的都别信,守好钱包,啥也别买

听我的,自个花1个月,好好拉数据一个个基金做对比,比什么都强。

---------------------------------------------------------

讲点硬货,怎么筛选优质基金。

第一,最核心的,好好研究过往业绩,把基金经理1年,3年,5年,10年的业绩统统看一遍。牛熊市也必须单独拿出来研究。优等生长期业绩稳健,牛市不拖后腿,熊市抗跌。

第二,看最大回撤,别以为这是小事。业绩看基金赚钱厉不厉害,回撤考验你能否拿的住,回撤超过40~50%,绝大多数人接受不了。别乱看,你也不例外。

核心就前两个,如果还看其他的,譬如规模,费率,这个网上已经说的很多,>200亿规模no,费率越少越好等等。

小白买基金,千万别傻傻买普通指数和ETF。

网上一大堆推ETF的,我看是每天掉书袋,学课本学懵了。

譬如,优秀的沪深300增强,能跑赢基准70%以上,100万投入,多赚70万。

真金白银的超额收益,他不香吗?

还有人说增强费率高划不来。

大哥,管理费和托管费,直接计入基金净值里面,你们看到的收益已经除去了这两个费用,不用额外看的OK?申购费各大平台都有优惠,有的基金官网直接0费率,老手都清楚吧。赎回费大差不差。

谁来杠,谁就把话说明白,增强基金到底哪里费用高?

有一定投资经验的,多关注板块轮动。

像2007年,央妈开印钞机,金融地产盆满钵满。

2010年开始,市场风格转换为消费板块,2013年,智能手机井喷,4G牌照发布,机构抱团科技行业,2016年,信息科技狂欢逐渐降温,于是大家又一次抱团消费板块。

所以我们在选基金时,也要关注市场风格,找到最强的板块,享受市场超额收益。

不同板块,可以看我写的日评, @钱研社张殚 ,每天会分享行业看法和逻辑。

也好好研究一下基本面和行业。大环境恶化,卖。基本面恶化,卖。

多读书,书上都有。

别看那些K线,死叉,金叉,那玩意庄家随便画,你进去按技术一顿操作,亏钱了,回头一看走势竟然还挺符合,但赚不到钱。

不要说A股没庄家,主力就是庄家。

你们还有个误区,喜欢自己参与。

基金就是洗头妹,就是tony老师,你去理发,难道还带上剪刀吹风,自己上手操作?

社保资金,公募,私募,游资,左手爱国者导弹,右手德国大炮,头上顶着尤里复制人;你穿个裤衩,拿着一把标枪,就想占领高地了?

别自个买入卖出,拿稳了,收益绝对碾压那批整天炒股盯盘的人。


重磅干货:

基金万字攻略:彻底讲透怎么用基金赚钱?

一文搞懂,如何选到一只好股票?

中国房价什么时候会崩盘?

2021年,有哪些优秀基金可以推荐?

人生第一次买房,要注意什么?

有哪些特别经典的财务造假事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