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一些女性结婚时“我爸妈养我二十多年,现在成你们家的人了,他们什么也落不着,你还要嫁妆?”观点?

回答
关于“我爸妈养我二十多年,现在成你们家的人了,他们什么也落不着,你还要嫁妆?”这种观点,在我看来,这其中掺杂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和逻辑。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的。

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观点的“情理”所在。

这是一种非常朴实的情感表达,根源在于父母对女儿的养育之恩和不舍。父母辛辛苦苦将女儿拉扯大,付出了心血、时间、金钱,甚至牺牲了自己的许多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女儿和父母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连接,父母将女儿视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作品”和情感寄托。

当女儿要嫁出去,在父母看来,就是将自己辛勤培育的孩子“交”给了一个新的家庭。从情感上讲,他们会觉得女儿从此以后生活重心转移,自己“失去”了原有的陪伴和依恋。而从现实利益角度考虑,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倾注了这么多,女儿的婚姻却让对方家庭“白得”一个媳妇,而且这个媳妇还为对方家族繁衍后代、操持家务。这种“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的感觉,很容易滋生出“对方一家占便宜了”的想法。

在这种情境下,“我爸妈养我二十多年”这句话,就像一个无声的控诉,诉说着父母的牺牲,也表达了一种对女儿未来的担忧:担心女儿嫁过去后,自己的付出是否会被对方家庭忽视,甚至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而“他们什么也落不着”这句话,则直接表达了父母的“损失感”。他们觉得,女儿的嫁出去,意味着他们过去的投资(包括情感和物质)似乎没有直接的回报,或者说,这份回报没有体现在他们期待的“回报”形式上。

最后,“你还要嫁妆?”这句话,则是将这种情感和利益上的不满,导向了具体的利益诉求。他们可能会认为,嫁妆是一种“补偿”,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肯定和回报,也是对女儿未来幸福的一种“保障”。他们可能觉得,既然女儿要嫁过去,那么对方家庭也应该拿出一些东西来“表示”对这份付出的认可,并且为女儿在这个新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提供一些物质基础。

然而,这种观点也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地方,需要我们理性分析。

1. 婚姻是两个个体的结合,而非父母的“交易”: 婚姻的本质是男女双方基于感情的结合,是为了共同组建一个新的家庭,一起面对未来的生活。将婚姻看作是父母的“交接”和对方家庭的“所得”,会模糊了婚姻本身的意义。女儿是独立的个体,她选择结婚,也是她自己的人生选择,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2. “落不着”的定义过于狭隘: 父母养育子女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了在子女婚后获得直接的物质回报。子女的幸福、健康成长,为人父母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回报。女儿在新的家庭中过得幸福,这本身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慰藉。如果父母的“落不着”仅仅是指没有直接的经济收益,那这种看法就显得有些功利。

3. 嫁妆的本质和历史渊源: 嫁妆在传统社会中,确实有其存在的道理。它既可以看作是父母对女儿婚后生活的一种物质支持和保障,也可能带有对女儿出嫁的“陪嫁”,让她在婆家有更高的地位和底气。但时至今日,对于嫁妆的看法已经非常多元化了。它不应该成为父母“回本”的工具,更不应该成为绑架婚姻的筹码。

4. 可能加剧婆媳矛盾和家庭不和: 如果在婚礼上或者婚后,因为嫁妆问题出现纠葛,很容易让新人夹在中间,夫妻关系因此受到影响。也可能让男方家庭觉得,女方父母在“要价”,而不是真心祝福女儿出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这种观点呢?

理解但不必完全认同: 作为女儿,可以理解父母的心情和顾虑,那是他们爱你的表现。但不必将他们的“不落着”心态全盘接受,因为婚姻是你自己的生活。

沟通与引导: 作为父母,如果表达了这样的担忧,女儿可以温和地与父母沟通,让他们知道自己会孝顺他们,也会经营好自己的婚姻。同时,也可以引导父母理解婚姻的意义,以及他们养育自己的真正价值在于看到女儿的幸福。

嫁妆的重新定义: 嫁妆不应是父母的“回本”或“补偿”,而应该是父母送给女儿的一份心意,一份祝福,一份让她在新生活中能够更从容的物质支持。这份心意应该是基于父母的经济能力和对女儿的爱,而不是一种“必须”的交易。

关注核心利益: 对于出嫁的女儿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在新家庭中的幸福和被尊重。如果因为嫁妆问题,影响了自己在婆家的地位,或者让父母与夫家产生隔阂,那反而是得不偿失的。

尊重双方家庭: 婚姻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在谈论嫁妆时,应该考虑男方家庭的实际情况,以及双方家庭的意愿和感情。

总结来说, “我爸妈养我二十多年,现在成你们家的人了,他们什么也落不着,你还要嫁妆?”这句话,反映了父母对女儿养育的付出和潜在的“损失感”,以及对女儿未来幸福的一种物质层面的考量。它包含了情感和利益的双重诉求。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婚姻的核心是爱和责任,父母养育子女的价值远超物质回报。嫁妆的意义也应该从“补偿”回归到“祝福”。处理好这种观点,需要子女的理解和沟通,父母的开明和爱护,以及对婚姻本质的正确认知。最终的目标,是让女儿幸福,让父母放心,也让两个家庭和谐相处。

如果将嫁妆看作是父母“投资”的“股权回购”,那么婚姻就变味了。真正的“落着”,是看到女儿带着这份爱,去创造自己的幸福,并且回过头来,依然能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爱,而父母也因为女儿的幸福而感到满足和欣慰,这才是最长久、最宝贵的回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PS:写在篇前本篇文章意在给大家一些还原社会历史与现实的价值观和现象作为参考,不存在物化女性。因为历史物化不物化它都客观存在。另外,不得不说,我个人觉得礼金的却是给女性或者女性家庭带来了收益,但同时也是中国部分地区男女地位不平等,无法摆脱男尊女卑思想,达成男女相对平等的一个大阻力。
以下为正文

既然女性自己开口了,那这就具有交易属性了,即我们应当谈的是付出与回报的问题。

我觉得女性想光收彩礼不出嫁妆的想法是ok的。出于买卖自由的原则,人家开什么价是人家都自由。我一包泡面开50万不送火腿肠是我对我泡面的估值开的价,你不喜欢你可以不买。这也是大部分女性或者女性家属脑子里的回路和逻辑依据。

你可以光收彩礼不给嫁妆,你甚至可以把彩礼开的很高。问题是你价格开这么高你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让我们我们又看回古代,只给彩礼不要嫁妆也是有的,不过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小妾身上。

因为有嫁妆有彩礼那是和亲或者联姻那还算平等,过年过节两家走动,互相帮忙,女人闹脾气了还能回娘家躲着。男人想让你回来里子虽然里子有但是面还是得给,不能硬来,得派人去请。
如果没有回礼,那么女人几乎是被“买断”的。也就是你嫁进我家门就是我家人。我打你一巴掌你跑回娘家,我能派人或者干脆就我自己上门拿着棍棒把你从你爹手上抢回来
所以古代讲究门当户对,就是要一边给的起一边受得住。
换过来也是一样的,老爹嗜赌成性,天天从女人身上抠油水,有天女儿嫁人了他收了巨额彩礼没有任何回礼,那结了婚以后面上他是老丈人,但是里子里他如果再去赌钱并且还想把账记女儿头上,那就得看女儿老公的心情了。女儿念旧情还能帮你还,但假设老公不同意你就是个普通亲戚。你的死活其实和女儿以及他老公没有多大关系。

也就是说,就像题主说的那样,我的彩礼已经为你“养女儿”这项工作付了款,基本等于买断了你和女儿的关系,以后你是你女儿是我老婆。和你关系基本不大。所以你会发现,以前大户人家过年走亲戚基本上只会走大老婆家,那些小妾(只付彩礼不收嫁妆的人老婆)家的穷亲戚是不会去走的,要不然那不是很不得空?

那么问题来了,你现在的只要彩礼不给嫁妆的女人有几个能提供这样的服务,一次性买断,你嫁过来后真的真的成为“我们家人”逢年过节,娘家老公不想去就不去,你爹妈弟弟遇到什么困难老公不想管就不管。你想回娘家也得经过老公同意,你们摸摸良心做得到吗?

很简单的道理,我花50w买你一盒康师傅红烧牛肉面还不要送火腿肠。那我吃的时候往康师傅里加统一老坛酸菜,你可别不情愿,你想吃面了你也得要看我是否愿意施舍你一口。你可别来和我说这面原来是你的,你啥时候想吃了她就得自己回去。你可是收了钱的。如果你不想卖了你可得退钱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