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中走出来,跟父亲一起去工作,这是踏踏实实的实践。
很好。
为什么非要跟【吃苦】联系起来呢?
对于学生去做一份体力劳动,动辄定义为吃苦。
这种定义不公平。
人人平等,不能说你读了书,就像古代某阶段的“士大夫”一样,就比体力劳动者高人一等,就应该坐在有空调的地方空谈。
读书的间歇,去实践一下,知道父母赚钱不容易,挺好。
别不断拔高了。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
仅代表自己,如果我是这家长,在孩子主动要求体验生活的前提下,我会答应。
但她必须遵守约定,一共三条。
头一条:陪我送一天,不行;送半个假期,行。
人年轻时候对什么都好奇,换句话,大人觉得枯燥无味的,小孩偶尔尝试却兴致盎然。
都是从内个岁数长大的,这个体会你们回忆一下肯定都有。
我小时候去农村庄稼地,刚去的时候新鲜啊,头三天乐开花了都,追的全村的鸡50米开外看见我扭头就往柴垛里钻。当时心说农村生活哪有想象这么艰苦,爽死了。
住过一个礼拜,我都快疯了。
什么冷饮空调游戏厅统统没有,但暑假作业一页不能少写。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城市生活比贫困村的便利在哪。
同理,这小姑娘如果只是跟着爹,以体验生活的姿态介入送快递的工作,短时间内,新鲜感必大于疲劳感。
而人与人不同,万一小孩心想,即便以后学不出个样儿来,送快递也没太辛劳嘛,就不太好,人容易懈怠,以后学习上得过且过了。
因此,要送,就照一个月来,可以连续送一个月,可以隔天送,可以每天送半天下午回家歇着,都行。
这一下子,孩子马上能感知一个道理:
工作之疲,并非来自体力消耗,而是来源于日复一日的枯燥重复却难有提升。
这样,以后她努力学习长真本事的自驱力多多少少强一些,尽管上班后,谁都难逃枯燥重复的命,但有本事了,起码有可预期的提升空间这条,还是够得着的。
二一条:送快递干活,行;家长以主观视角说教,不行。
说白了就是让孩子出力别走心,家长没必要做太多思想灌输。
中国式家长,相当一部分,有条件反射式的感恩式教育基因。但这样容易把孩子培养成逆来顺受的羔羊,以后也任人薅。
比如送几天快递,家长开口,说闺女你康康,爸这样累死累活一个月,5000,你前几天换个新手机,2000,老爹我得噔噔噔噔爬半个月楼才能买,你说爹疼不疼你?
她爸这行为可不是PUA,是发自内心的,但这种话可架不住以后有人PUA孩子啊……
孩子听了这种说辞,打心眼里觉得爹不易,很感恩的话:
十年后来个PUA高手,送条批发市场50块钱的假项链,说你康康我爱不爱你,还不速速与我开房?
十五年后来个混账老板,开会说我天天忙里忙完脚不沾地的,还不是为了让你们养家,你们说说我当不当你们是亲人?
就特别容易中招。
因为孩子已经习惯于这路句式了,一旦有人施展,则反应出来的情绪,也是公式化的。
家长行而不言,叫小孩自己体会这种情绪,有自己逻辑流,未来才能明辨所有话术里的真品赝品。
三一条:白嫖小孩劳动力,不行;按劳分配,行。
绝对不能仅仅拿体验生活当游戏做,任何付出劳动力的行为都有合理犒劳,才是顺应市场经济的社会化教育。
比如爷俩送了一个假期赚5000,每天快递俩人二一添作五各送一半,好,月底开支,就直接给孩子转2500县大洋。
自己随意支配,我干涉孩子你一个字,孩子你是我爸爸!
让他通过消费,真实感知到这一暑假劳动的购买力,也许就够几件衣服,或许够半个学期充游戏的。
让人自己,把劳动力付出和购买力形成感性关联,才是真正建立价值体系之道。
一个无权支配消费的人,也不会有太多赚钱的动力,这是铁则。
比如为什么好多人哭着喊着佛系躺平?你往根上看,还不是因为房价和日常开销高企,把一个月赚的钱都抽干了,导致这些人没太多自由消费支配权,因此导致了没有赚钱动力了,对不对?
因此,多劳巧劳,才有撒钱资格这个概念,从小抓起,功德无量。
我很现实主义,也不怕有人站道德高地冲我扔手榴弹,因此换了我肯定照上边三点签订契约,照章执行。
我得让小朋友提前知道,训练这些是为了告诉你一个道理:
我只是你名义上的爸爸,在关隘重重的遥远未来,社会才是你真正的爸爸啊!
前几天看到一个短视频,几个衣着光鲜的高中生在逛街,其中一个高个女生在看到前方一个环卫工人后突然从最左边跑到了朋友的最右边,走了几步后突然转身朝那个环卫工人跑过去然后紧紧抱着她痛哭。
视频介绍,那个环卫工人是高个女生的母亲,怕丢脸就躲着走,但是后悔了。
很佩服青岛这个女孩,她没有嫌弃自己父亲的职业,都说“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但是真正能说到做到的太少,我想起了自己的故事,写成了小说:
父亲是在城里做“收废品”生意的,这是我一直对别人,甚至是好朋友都难以启齿的秘密,那天正好他在城里有点事,能一直等到我放假的点,我是实在找不到理由拒绝,只好怏怏的答应了他。
当我前后张望着,生怕遇到熟人的来到他面前时,他的车正停在商业街的入口处,我立马建议他从外面绕一圈回家,虽然距离远了些,但起码不堵,这大周末的商业街可是人山人海,平时5分钟的路程现在估摸着起码要半小时。可是这“老头”倔的很,认为“大路朝天”,凭啥让路,非要会会这熙熙攘攘的人群,好家伙,他一路摁着喇叭,全然不顾人群中齐刷刷射来的讨厌的目光,尽情的龟速穿梭着,好像一个“一夫闯关,万夫莫挡”的将军,大义凛然,一往无前。
我坐在副驾驶座上,感觉有无数把锋利的刀子一下一下的切割着我内心的尊严,那是一种被凌迟的痛感,但同时,心中仅剩的尊严也无时无刻的提醒我:抬起头,挺起胸!事已至此,看到旁边自信异常的父亲,那一瞬间我竟忘记了对他的谴责,反而羡慕起他临危不乱的范儿,我试着目不转睛的注视着前方,刻意忘记自己发烫的脸。
三轮车逐渐的前进,马上就要驶离这个让我心惊胆战的地方,一个身影却突然而至,进入我的眼球,将我彻底击垮!那是我的同班同学,一个典型的“长舌妇”,喜欢八卦和传递谣言的主儿,她定定的看着我,嘴角闪过一丝估计她本人都无法察觉的讥笑,忽的一下跑走了,我看到她间接不断耸起的双肩,肥胖的身体在我眼里就像一颗圆滚滚的地雷,她边走边拿着手机发送着内容,我完了!
我感觉当时世界都坍塌了,我必然会成为同学们眼中的笑话,我都能想象出他们一个一个轻蔑的哼笑声,在他们面前故意摆出的高冷好学生的姿态突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我瘫坐在座位上,了无生气,这件事让我一辈子都念念不忘,从内心痛恨父亲,是他,让我失去了那时候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积累起来的自尊。
那就是我当时的心理状态,可怜的自卑心理,至今仍后悔,真希望自己和这个女孩一样勇敢,我的父亲就是最伟大的父亲,我为他而自豪。
父母的人生,不是他们能选的。
有时候真的是砖头滚烫,腾不出手抱你。
所以作为子女,理解并支持他们,甚至是体验他们日常工作的艰辛,的确能消除父母和子女的那层隔阂。
说一个抓小偷的故事吧。
我工作后有阵子不是很顺,从北京裸辞回武汉,我妈陪着我租房找新工作。
当时整个人的状态就是很颓, 因为谈了很多年的女友出国分手,然后在北京广告公司干了很久的996,回武汉完全不想再熬了,于是一直在投国企央企的简历,这也导致我的找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我妈当时也辞职在家好多年了,就在武汉陪着我。
一次参加面试路上,突然收到一条短信,说我的银行卡被取现500元。
当时心就凉了半截,赶紧打电话冻结卡片,然后面试完就回家和我妈说了情况,然后就报了警。
我妈当时就很焦灼,不停念叨着怎么有这种事,警察查得出来么?
我说必须查出来,查出来我让那小偷坐牢,偷到大爷我头上来了。
报完警我又出门去银行柜台和银行联系,说明了详细情况。
银行查了下,说这个情况很奇怪:
1.如果你卡被复制,盗取都是一口气取完,你卡上一万多,只取走500,这不符合作案习惯。
2.根据坐标来看,取钱的atm位置就在你坐标1公里内,这说明这个人就在你身边,而且对你很熟悉。
然后银行耐人寻味地说了一句:
我默然不语,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取消了报警,然后回到了家里。
我妈正在打电话找亲戚借钱。
然后我就和我妈谈了下,情况是这样:
我妈因为单位倒闭待业多年,一直都是自己交着社保,早些年还有些补课收学生的收入,这几年年纪大了,一堆病,学生也收不了了,然后我们老家的红包特别贵,不管家里红白喜事,都是800到1000,上个月一口气6个人情往来,我爸的工资就掏空了,这个月交社保没钱,她就想着先从我这悄悄拿一点,等我爸发工资了再还上,然后没想到我有短信提醒……
我妈一边说一边哭,说本来就是想借一下,实在是不好意思跟儿子开口。
我当时很难过。
毕业这么多年,北漂好几年,也没攒下钱,也没有混得很好,父母的经济情况也不了解,社保交不上,我都不知道。
就那会突然觉得,其实这个问题在我这。
我作为家里的独子,该支棱起来的时候,没有支棱起来,年纪轻轻,这个城市那个城市,碌碌无为。
我很后悔。
所以后面我很快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央企工作,在武汉稳定下来,也结婚生子,这些年虽然没有暴富,也没有让妈妈再多操心。
父母很多时候是哪怕去借钱也不忍找你求助的,有些情况真的是撑不住了,没有办法。
而那一刻,也就是提醒你,该长大了,轮到你为他们撑起一片天了。
早点让小孩接受社会毒打,感受生活艰辛是好事,有亲身体会后,以后想事情都会顺畅一些。
吃苦的目的不是为了以后继续吃苦,而是为了不用再吃苦,或者现在吃苦,以后享受。感受下送快递的酸甜苦辣,高中读书时会更有目的,知道如果读书读不好,送快递就辛苦。而如果读书读不来的,就会开始思考如何去做一些不用那么辛苦,收入还高的活,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这样就不会到了毕业的时候还在一脸懵逼:我以后要做什么好呢?
快乐的成长很重要,以后将会是治愈自己一生的宝贵经历,但完全不体验外面的世界,就经不起折腾,吃点苦提前认清现实还是可以的。
至于体验父母的艰辛,我无法体验到。因为时代不一样了。父母那一辈的辛苦到了今天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辛苦,我理解不了他们,他们也理解不了我。
我总觉得他们做的事情为什么那么累,他们觉得我为什么做得工作总是那么复杂。这也许就是代沟。
吃苦不是目的,搞清楚为什么而努力学习最重要。
放一句老师经常说而同学们基本不屑于听的话:
学习,必须是我要学,不是要我学。
如何做到“我要学”?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清楚地体会到:人如没有文化,就不得不在社会的底层努力博生活,为了生存不得不吃苦是有多么无奈,让人生进入持续的Hardest模式是有多苦恼。
如果孩子们的父母正过实着这样的生活,他们是有多想通过自己的努力 ,用力把孩子推出这个圈子,进入新的天地 。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让他们获得学习的原生动力。
别急着说“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先体会一下父母的辛劳、爸爸妈妈的期盼和没有文化情况下的未来生活。
先体验一下生活的艰辛,非常有必要。
我非常同意虎哥 @虎山行不行 在答案中说的,暑假送快递或者厂里打工,千万千万不要做几天就结束,要坚持一段时间,比如半个假期,不准退出,等新鲜劲消磨过去,让打工成为日常生活,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体验。
如今的苏州是中国第一大制造业城市,这几个月我在抖音的同城版块里,关注了几位苏州电子厂的人力资源经理,他们也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人上人,也是顶风冒雨,开着小电驴上下班的普通人,他们镜头里除了用打工小姐姐视频吸引人报名进厂外,也有不少反映离乡背井谋生活,大包小包来到异地上流水线工作的花季少男少女,让人非常感叹。
中专技校毕业生都非常年轻,小姑娘脸上满满的胶原蛋白 ,小伙子有些还是满脸的稚气,虽然样子好象很社会。
视频里,有暂时没找到工作,钱不多暂时没地方住的人,推着大包小包行李在路边无奈地发呆。
视频里,有暂时没找到工作,大晚上在车流滚滚的马路边痛经,基本走不动路却没人帮的20不到的小姑娘。
视频里,有拼命做了一天赚了280块钱,到了6人间破旧宿舍倒头就睡的小伙子,第二天一早就要开始10小时的流水线工作。
视频里,有排出一百多米的职校进厂实习的学生队伍,一个个都还是孩子,看了十分不忍。
女儿现在还小,但是我也给她看看抖音,看看那些在大学入学年龄就辛苦打工的孩子们的艰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