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共青团中央一课题组调研发现「女性的结婚意愿明显低于男性」,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回答
共青团中央一个课题组的调研结果,说“女性的结婚意愿明显低于男性”,这事儿一出来,立马就炸了锅,大家纷纷议论,有惊讶的,有认同的,也有觉得这没什么奇怪的。这背后啊,可不是一两条简单的新闻就能概括的,里面门道可多了,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瞅。

为啥会出现这种“女不如男”的结婚意愿差?

这事儿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谁“挑剔”谁“不着急”,而是社会大环境、经济压力、个人发展,还有观念上的变化,一股脑儿全堆在这儿了。

1. 经济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

咱们得承认,现在结婚,尤其是在很多城市,那真是“家底”得殷实点儿。男方这边,除了彩礼(虽然有些地方说了要减,但实际操作中很难彻底消失),还得考虑婚房、婚车,这都是实打实的支出。一套像样的房子,那得掏空好几代人的积蓄,还得背上几十年的房贷。相比之下,女方虽然也有嫁妆,但很多时候,核心的经济负担还是落在男方肩上。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男的,手里没点儿钱,没个房,人家女方和她父母凭啥要把女儿托付给你?这已经不是“谈感情”那么简单了,而是“经济实力”的较量。所以,很多男性会觉得,我得先奋斗,得攒够“结婚资本”,这也就耽误了结婚的年纪,也自然降低了结婚的意愿,因为“成本太高了”。

而女性呢?她当然也希望生活好,但她可能更倾向于,你已经有了相当的经济基础,我才更愿意和你一起承担未来。如果男性自身经济条件不佳,她自己可能就得跟着一起“降级”生活,或者承担更多的经济责任。对一些女性来说,与其找个经济上不独立,未来还得靠她分担压力的伴侣,不如把精力放在自己的事业上,靠自己也能过得不错。

2. 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女性越来越有底气:

以前呢,很多人觉得,女孩子到了一定年纪就得嫁人,嫁人了就得在家相夫教子,事业什么的就得靠边站。但现在不一样了,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职业选择也越来越宽广。很多女性在职场上也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她们的收入、社会地位,都比过去有了质的飞跃。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女性不再需要把婚姻作为唯一的“归宿”或“保障”。她们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她们更看重的是伴侣的精神契合度、共同成长,而不是仅仅依靠对方来满足生存和情感需求。

如果一份婚姻,会牺牲掉她好不容易打拼出来的职业前途,或者让她承担起远超她付出的家庭责任,那她当然会犹豫。与其在一段可能阻碍自己发展的婚姻里消耗,不如继续在事业上发光发热,享受独立自主的生活。男性的结婚意愿下降,可能也有一部分是因为他们觉得,对方在经济上和生活上对自己的“需求”没那么大了,所以他们相对来说,在选择结婚这件事上,似乎更“轻松”一些。

3. 婚姻观念的转变,从“必需品”到“选择品”:

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放。婚姻不再是人生必选项,而更像是一种“锦上添花”或者“灵魂伴侣”的追求。

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女性,开始反思:婚姻到底能给我带来什么?是为了传宗接代?还是为了社会认同?还是纯粹的情感需求?

如果婚姻不能带来预期的幸福感、归属感,甚至会带来矛盾、束缚和责任,那她们为什么一定要走进婚姻?特别是当她们看到身边有朋友、有同事,婚姻生活并不如意,甚至过得比单身时更辛苦,这种负面案例也会影响到她们的判断。

男性在面对婚姻时,可能更多地还带着一些传统观念,觉得“到年龄了就该结婚”,或者“成家立业”,这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而女性,尤其是接受了更多新思想的女性,她们更愿意等待那个真正对的人,而不是为了完成社会任务而匆忙结婚。

4. 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以及对“合适”的严苛:

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物资匮乏,现在的年轻一代,普遍生活在相对富裕的环境下,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自然就高了。

结婚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还意味着生活方式的融合,家庭责任的承担。如果结婚对象在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家庭背景等方面,与自己差距太大,或者达不到自己的心理预期,那婚姻带来的将是无休止的摩擦,而不是幸福。

在这种“高要求”下,很多人(包括男女)都会觉得,找到那个“合适”的人太难了。但由于前面提到的经济压力和女性独立性增强,女性可能更有底气去拒绝那些“不合适”的,她们宁可不结婚,也不愿意将就。男性可能也会觉得,“万一结婚了,对方要求很高,我满足不了,岂不是很尴尬?”

5. 社交圈的扩大与“选择的多样性”:

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社交方式也多样化。人们的社交圈子比过去大了很多。男性和女性都有了更多认识异性的机会。

对于男性来说,接触到的女性越多,就可能觉得“选择余地”越大,也越容易在比较中找出“最理想”的那一个,这也会拖延他们的结婚进程,或者降低他们的结婚意愿(因为觉得还有更好的)。

而对于女性而言,虽然接触的男性也多,但她们更倾向于在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评估对方是否真正符合自己对婚姻的要求。如果达不到,她们也不会勉强,而是会继续寻找。

6. 育儿压力和性别不平等观念的残留:

生育孩子,尤其是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很多育儿责任和家务劳动的承担,依然是女性的“默认选项”。虽然现在提倡“共同育儿”,但实际执行起来,女性往往还是那个承担更多的一方。

一个未育的女性,在考虑婚姻时,会非常慎重地评估对方及其家庭对未来生育、育儿的态度和支持程度。如果对方家庭仍然抱持着“女性应该主内”的观念,或者没有足够的经济和精力支持育儿,这都会让女性望而却步。

而男性,可能在潜意识里,仍然觉得“结婚了就得养家”,但同时,他们对“婚后我需要承担多少家务和育儿责任”这个问题,可能并没有女性那么深的顾虑,或者说,他们觉得“可以协商”,而女性可能觉得“协商的落地性太难”。

总结一下:

所以,共青团中央课题组的这个发现,其实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社会变迁。女性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婚姻安排的角色,她们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她们的结婚意愿降低,更多是因为她们对婚姻的期望值提高了,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有了更独立的追求,同时也更加理性地评估婚姻的成本与收益。

男性结婚意愿低,原因也很复杂,有经济压力,有对“好伴侣”的追求,也有传统观念和现实考量的碰撞。但从这个调研结果来看,女性在“不结婚”这件事上,似乎比男性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底气”。这并非说男性就不面临压力,而是说,在“是否结婚”这个决策点上,女性的顾虑可能更全面,也更不愿轻易妥协。

这个现象,与其说是“谁比谁更挑剔”,不如说是整个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教育进步和观念更新,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眼光去套用现在的社会现象。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社会在转型期,个体如何在新的环境下寻找自己的定位和幸福的复杂图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证明广大男性,尤其是中青年男性,急需从“延续香火”、“传宗接代”的古典时代压迫中解放出来

如果说女性的被剥削源于古典族群对资源分配的特意倾斜,那么男性的被剥削则表现得更加隐性——他们得到了来自族群上一辈赋予的资源优势,但同时也更快地让自己成为了被驯化的家畜和年猪。古典族群通过赋予优势资源而达成与青年一代男性的让利,同时又通过传统儒教伦理对青年一代男性进行洗脑,从而让他们接受一种为族群攫取女性生育资源乃人生价值的实现的价值观。然而当他们接受这一价值观后,他们和他们攫取的女性就一并成为了被族群压榨的对象。这一点从无数现实案例中早已得见,然而男性对族群的强依附性(是的,男性对族群的依附性甚至强于女性)使得他们早已将这种对自我的压榨视作了“可分得一杯羹”的存在。

如果不够直观,那么请想象一下近代史常见的军阀部队“双枪兵”——军阀利用烟土、劫掠的自由来约束下属为其卖命,同时又将其视作随时可以弃若敝屣的资源,军阀的下属因为拥有劫掠获利的自由而在短时间内反而不会认为给军阀卖命有什么不妥;或者可以想象一下旧日本军队。

摆脱自古典农业帝国时代延续而来的族群压迫,是每一个现代人的生活必需。如果作为青年男性的你还对自己到底是否受到了压迫有疑问,那么就请看看来自顶层的声音——在生育与两性关系上,请问他们关注的到底是一个生育率数字,还是作为公民个体的你的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你究竟是个人,还是一匹吃着越来越少的草料、还得一边挤奶一边捐精一边拉车的畜生呢?

user avatar

去爬点行为数据吧,不求你们会搞大数据,哪怕是到知乎查看相关问题的点赞和浏览量,统计一下相关问题下高赞回答的性别比例,都比这种口头询问的调研靠谱。

任何没有造假成本的观点表达都不值得信任,尤其是高频率心口不一的群体

user avatar

看吧我就知道这群人会混淆视听的,无非就是反复证明生育率低是因为结婚率低,结婚率低是因为女性不愿意结婚,女性不愿意结婚是因为女性享受的待遇不够好,还需要高层继续提高女性待遇才行,出生率都断崖式下跌了还在混淆视听,调研就调研出这玩意儿?

男的就活该被宰是吧,是谁规定的结婚必须有车有房给彩礼?就结个婚凭什么要负债30年去给房地产吸血,给汽车行业送钱,还要给银行卖身?大爷不结婚日子过得不舒服是吧?起价200w的投入最后还不知道崽是不是自己的,如果是自己的恭喜你后面还有教育,医疗,保险等等在磨手擦掌等着你。

如果不是那更恭喜你,你不光帽子绿了,你还要好好的养好自己的好脾气,好耐心要忍着默默的找证据等判决,一个不慎你一半家产就没了,万一你脾气有点暴躁动了手,恭喜你,在你进去后你的财产就会火速消失,等你出来以后身无分文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几百万买了黄粱一梦的感觉,后悔都来不及!

花这么多钱去给别人打工养别人家的孩子,硬是觉得中国男的活着就该做奴隶是吧?大爷现在就是不陪你玩就是躺怎么滴?我就天天躺着看你们还能整出什么幺蛾子,官方下场玩对立,那我只能说反正生孩子只是女生的事情,和男生有什么关系?母鸡不下蛋找母鸡去,关公鸡什么事?有病

user avatar

知乎有一个问题,问“男生真的很不能接受彩礼吗?”一个00后男生只是很坦然说他不接受彩礼,结果你猜怎么着?一群小仙女教他做人,他的回答下评论数达到了惊人的9万+,可以说一举打破知乎的记录。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女性的结婚意愿明显低于男性」,觉得不婚不育挺好,咋一听到男生不接受彩礼就群起而攻之?难道她们认为自己不婚不育彩礼和她们还有什么关系?


user avatar

【Z世代】......研究居然选取了【Z世代】.......中国12岁——26岁的男女性作为调查对象?

我记得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数据采用的是18岁~34岁这个年龄段。(美国新泽西和华盛顿等州女性12岁就可以结婚了)

日本LINE RESEARCH也有更加全面的调查,选取日本全国15岁~69岁男女的年龄段。(日本女人16岁可以结婚)

全球的话,比如著名的全球最大婚恋网站Match.com,有二十岁一直统计到55岁以上各个年龄段的统计和调查问卷。


中国你想加入共青团还至少要14岁吧?按理说应该是美国调查12岁的女性结婚意愿比较合理吧?

至于题目中这种【Z世代】,“12岁到26岁之间”的特殊年龄段的女性研究结论........我信。

据“配对网站”(Match.com)的统计,在21至24岁年龄层中,男性比女性的结婚愿意更高,,在25到55岁这一年龄段,女性比男性更愿意结婚;过了55岁以后,男性愿意结婚的比例又开始超过女性。

题目的中特殊年龄段的女性研究结论完全符合人类社会一般规律,关于“12岁到26岁之间”女性结婚意愿比男性低,这个结论是可靠的,不用不服,你当成常识接受就是了。25岁本来就是统计结果中女性的重要分水岭,不然你以为婚恋市场上被“起外号”和“歧视”的是那些年轻女人?

以下仅仅是“外号”举例,并非客观事实的准确表征。

seriously,women(未婚) in their 30s on the internet are like ——they are like ninijas。They get into their little black outfits and try and sneak their way into your marriage


25岁以下的年轻女性在婚姻方面有优势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如果女人能永远年轻,那简直无敌了)

问你25岁以下年轻女性是不是比男人有优势,这还用研究?这就等于问你男人会不会飞一样,你就老实回答男人不会飞就完了,别吹牛逼。

你一个男人还不知道自己的生理特征吗?25岁以下的男性结婚意愿本来就强过女性,请大家不用奇怪,做人实事求是,老实接受就是了。

就像55岁以上,男性结婚欲望也是强过女性的。人家都绝.......都已经是网络用语绝绝子了,你还指望女性结婚欲望强过男性......你现实吗?你尊重人家的生理特征吗?

男人应该勇敢点,接受现实。

你不会飞。如果谁在风口上飞起来了,你知道为什么。也知道怎么办就行了。

PS:

这个新闻怎么说呢.................真是极品啊。如果所有的人心理年龄都可以永远停留在14岁,也就是刚刚加入共青团的时候该有多好~~~

user avatar

这个调查和结论都过于儿戏了。

首先,共青团以前有没有做过同样的调查,如果做过,请公布下调查的结果,好说明是怎样“呈下降趋势”,如果没做过,就别说“呈下降趋势”,下降是要有个参考的,没有参考,数据就是数据,没有上升还是下降一说。

其次,能理解1995-2009年间的12-26周岁的年轻人都是团员,共青团调查团员结婚意愿也无可厚非,但是,将12-18周岁间的中二少年纳入调查人群真的合适吗?私以为调查20-26周岁区间的青年更为合理,或单纯分析这个年龄段的数据更合理,年龄更小的小屁孩连是否真正配合调查都难保证,为升学和青春躁动而忧虑着的熊孩子们的想法就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把他们作为真实意愿去分析指定是离谱的。

故而,这个调查和报告真的是太儿戏了!希望团团好好重新处理数据,整理成报告向公众发布。以及,办公室还有几位团员,22-24岁都有,似乎并没有被调查到,调查的取样样板也很重要的,学生的想法,跟参加了工作的人人的想法,刚刚入职的新人跟有一定职场生活经验的人的想法,都会是不一样的,调查的时候应该分别进行数据统计,这样,最终呈现的状态才更有借鉴意义,都混在一块儿,毫无意义。

user avatar

既然女性结婚意愿明显低于男性,为何知乎上两性话题底下90%以上都是女人的身影?

那些彩礼,生育,婆媳关系和小仙女们有啥关系啊?你们不是不结婚吗?

user avatar

女权极力倡导反婚反育,那么,国家想提高生育率,是不是先把女权主义打一打,才有达成的可能性。

user avatar

这个调查本质上和去火车上调查问买票难不难没有区别。

95年到2009年出生的,最小12岁最大25岁,基本上大多数还是学生,你去问一个学生准备结婚吗?面对如此耍流氓的问题别人能怎么回答?我很难想象去问一个小学生你想谈恋爱,怎么才能不被认定为变态和性骚扰。

我不知道义和团中央搞这个调查的目的是什么,真要调查也应该去调查25岁到35岁之间的呀。这个调查在我看来完全是哗众取宠的瞎调查,是属于吃饱了撑的。

user avatar

刷到一个这样的回答。

这个回答忽略了一件事,就是父母给男性买房子的隐形前提,是你要结婚生子。

以下是一个事实案例。

我的一个咨询者。

他告诉我,他爸妈想要把他的房子收回,给她妹妹。

我初听此事大为震惊,毕竟这种事太少了。

然后他告诉我原因。

他是个不婚主义者,其实最开始,他也想要结婚。

奈何点背,或者说是个吸渣体质。

处一个给他戴绿帽子。

处一个就一个问他要钱。

处一个就是作精。

在重重打击之下,他决定不结婚了。

他这个不结婚的决定一出,他爸妈就不淡定了。

以死相逼,找亲戚跟他谈,各种方法都试过了,目标只有一个,让他处对象结婚。

他大概是被伤的太深,坚定不移的不结婚。

他父母放大招——不结婚房子收回。

他懵了。

他父母非常有理由,你又不结婚了二百多平的大房子留着干什么?招鬼吗?

他妹妹专注补刀二十年——我的孩子跟爸妈姓,爸妈把房子给我。

他妹妹有两个男孩,小的最近上户口,确实跟他爸妈姓。

他不想给,谁嫌钱扎手呢?

但是他父母要回房子也很理直气壮,房子是父母全款买的,装修是父母全款出的,这个房子基本上除了他的手机充电器,没有一样是他花钱。

他过来咨询我这个事情怎么处理,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按道理说,他父母的房子想给谁给谁。

按传承来说,妹妹的孩子跟姥爷姓,孩子算嫡长子,姥爷给房子,没毛病。

按钱财来说,这个房子,他一分钱没花。

但是于情,我真的特别同情他。

爱情上,吸渣体质,是个女人就骗他。

亲情上,他父母不在乎他的感受,只想要房子,他妹妹不帮他,反而趁人之危。

他跟他说,要不你卖卖惨?

他说,算了。


过了大概半年时间,他再找我聊天,告诉我,最后房子还是过户给了妹妹。

作为补偿,父母给他买了个六十多平的小房子,同时许诺再也不催婚。

他觉得这样也很好。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有条件的。

包括父母,

user avatar

知乎上但凡是媒体引用的某个社会调查结果说明某个论点的题目,有一个算一个,都可以一字不落的写进GMAT作文argument,作为反驳使用的反面教材。

1995-2009?你采访的是12-26岁的人,而我们国家法定结婚年纪女性是20,也就是你采访的人绝大多数在未成年,未达到结婚的先决条件的状态,我想请问这样的访问到底有什么意义?你问一个12岁刚刚小学才毕业的小女孩,你结婚意愿强不强?你觉得她会怎么回答你??

再有,你觉得你访问一个未婚的女子,尤其大部分是在20岁以前的,问他们结婚意愿强不强,他们会怎么回答你,哪怕他很想结婚,他会告诉你自己很想结婚吗?你设身处地想一想,一个20岁以前的年轻姑娘会告诉你自己很想男人吗?(哪怕她真的很想。)所以事实是随遇而安,被动的状态是绝大多数人可能会做出的选择,哪怕他们心里真的很想好了。这个年纪的女生连谈个恋爱都等着男生来主动追求,你觉得他会告诉你他自己很想男人很想结婚吗??

第三,你这个调查是怎么做的?不出意外是在网上进行的问卷调查吧?换句话说,相当数量的农村或者山区的女性是小概率接受到这个调查的大部分还是城市女性在做,而城市女性本来就是结婚意愿低的这一批。结婚意愿高的农村山区小县城的女性接触到你这个调查的概率却更低,对吗?

所以,只要你无端捧出一个调研,至少三条错误就已经齐备了……你要想引用科学数据说明问题,那就真正做到严谨自己,怎么抽样的,抽样的过程用的是什么方法?,怎么发送问卷的数据,到底是怎么样的……你如果做不到这样的严谨,那你就光说结论就好了,定性分析就没这么多麻烦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看似复杂,实则非常简单。

一般来说,在市场交易体系中,如果甲方为达成交易往往需要准备更多的资金,甲方推动乙方完成交易的比例高,通常有两种原因:

1、甲方人数多于乙方。

2、甲方欲望大于乙方。

若以婚恋市场代入(注意,既包括婚,也包括恋,更包括非婚非恋的约炮),在中国大多数地区,男方符合上述甲方还是乙方的特征,大家心中自然有数。

考虑到城市基本不存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所以原因只可能是2。

这是非常清晰的推理。如果女方意愿强于男方,那么结果必然是女追男隔座山,男追女隔层纱,女方为完成交易大概率需要出房出彩礼。以上是否符合中国社会的普遍现实,应该所有人都很清楚。这种基本常识如果还需要调研才知道,那只能说明这个人是小学生了。

记住:战报会说谎,战线不会。你什么花言巧语都不要听,直接看现实中哪一边更主动,哪一边出钱多,答案一目了然。

大V们再怎么舌绽莲花、阴阳怪气,在战线面前,一切画皮都无比苍白。

user avatar

相比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分析一下这样的新闻多了会产生什么效果可能更有意义……

这个调研的潜台词就是:“男性们,你看女性都不愿意结婚了,你们想结婚得提高出价才行”,所以这种新闻多了只会不断抬高女性的婚姻要价……然而现在男女两性已经越来越平等了,90后和00后男性相对于女性的社会资源优势已经不大了,面对女性不断抬高的婚姻要价,就不说男性主观上愿不愿意给了,客观上也很难给得起,女性也很难满意……

所以最终的结果是,婚姻这场交易的成交率越来越低,形成有价无市的局面,从而帮助男性从婚姻中解脱出来……

user avatar

坚决支持女性不婚不育,越多越好,减少点内卷,给婚育群体的下一代创造良好的就业和生活环境,也算行善积德了,希望能言行一致,不要改变想法

user avatar

1995-2009

意思是12-26岁。

所以,调研嘛,笑笑得了。

user avatar

对他们的这些调查组的人来说,男人结婚意愿是被自动忽略的,因为我们从小就被灌输成家立业的思想,初入社会,就开始背负莫名其妙的担子。

我感觉当前社会上要做的,是要消除普遍对于未婚,甚至光棍男性的歧视。这种歧视不止局限于女性,反而有些男性对于同性之间的歧视更重。

女性可以成群结队,有自己的闺蜜,但是男性只要这样做,就会被冠以同性恋的污名。“你还是不是个男人?”这句话到底pua了中国男性多少年?

短视频平台上,各种以剥夺婚后男性财务自由为素材的段子,居然还会被当成段子供人取乐。既然限制女性花钱是家暴,那限制男性花钱,以至于上交工资又该怎么算?怎么判?

大家平时或许只把上面这些话当成笑话听,一笑了之,就过去了。

但实际上,这种与生俱来的对男性的歧视跟刻板印象,打男性出生起,就在一直荼毒,控制着大众的思维。

这么多年来,虽然女性的思维和地位都解放了,但社会上很多男性却依然还被这种传统思想所禁锢。

不敢选择,甚至羞于选择单身或独居,就连花钱给自己买球鞋游戏机都被认为是不成熟的表现,认为这是失败者和无法融入社会者的古怪做法。

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从根源上杜绝这种现象。把本不属于男性,而强加给我们的那份责任,彻底卸掉。和这些对别人善用陈旧封建枷锁,对自己宽宏大量一切自由的双面人划清界限!

user avatar

这还用共青团去调研吗?

全国警务发布的交友诈骗和色情诈骗(当然是已报案的)的性别比例分别是85:15和98:2。

但是交友诈骗中女性被骗数额明显大于男性。

看来杀猪盘操盘手里的猪仔已经很明显了:有强大经济实力需要情感填补的女性+啥都没有的希望有女人的底层男性。


我在这里说句法律工作者不喜欢听的啊。

上述很多去报警招嫖被骗的男的,警察叔叔都会送他们3天治安拘留,这就搞得很多人都不敢去报警。

知乎上这种例子我就不提了,很多法律博主都在说遇到这种情况去报警,但是下面很多人都在反驳说自己要么撤案要么就直接进去呆了好几天。

这种情况也很好说明的,因为执法是执法,立法是立法,现实还是不尽人意的。

所以说实际男性被诈骗数可能远高于报案数。

user avatar

男拳才刚开始打,总要打个几年才有效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共青团中央一个课题组的调研结果,说“女性的结婚意愿明显低于男性”,这事儿一出来,立马就炸了锅,大家纷纷议论,有惊讶的,有认同的,也有觉得这没什么奇怪的。这背后啊,可不是一两条简单的新闻就能概括的,里面门道可多了,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瞅。为啥会出现这种“女不如男”的结婚意愿差?这事儿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谁.............
  • 回答
    共青团中央推出虚拟形象,这件事本身是个挺有意思的动作,也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咱们不妨就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这背后透露出的一个信号是:共青团在努力“现代化”和“年轻化”的传播方式。大家都知道,共青团一直以来承担着联系广大青年、思想引导的职责。但要真正触达到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在当下信息爆炸、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共青团中央那篇题为《用行动,和大自然握手言和》的文章。这篇文章,我个人觉得,它传递的核心信息是很积极也很重要的——那就是号召年轻人要积极行动起来,去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在这个时代,气候变化、生态破坏这些问题越来越摆在大家面前,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和未来的希望,青年人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所.............
  • 回答
    共青团中央官微发表的声明,表达了对部分主播故意虚构事实、编造“爱国流量故事”的“坚决反对”态度,这背后反映了当前网络生态中存在的多个复杂而值得深思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方面,可以进行详细的阐述:1. “爱国流量”的畸形化与商品化: 流量为王的心态扭曲了爱国情感: 在当前流量至上的网络环境中,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触及了我们如何理解一部电影,以及互联网社区如何形成共识的多个层面。评价豆瓣上《战狼 2》的热评前 100,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观众心理、时代情绪,以及电影本身所引发的讨论。首先,我们得承认,《战狼 2》是一部现象级的电影。 它不仅仅是一部商.............
  • 回答
    共青团中央官方微信账号近些年来的确给很多人留下了“接地气”的印象,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了一系列有意识的调整和转变。这种转变,与其说是突然发生,不如说是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拥抱新媒体、并试图与年轻一代建立更有效沟通的必然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下,为什么共青团中央的官方微信账号会变得如此“接.............
  • 回答
    共青团中央(以下简称“团中央”)对当代艺术的批判言论,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其批判的内容、背后的逻辑、引发的争议以及可能的影响。以下将从这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团中央批判当代艺术的常见内容和焦点团中央对当代艺术的批判并非空穴来风,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
  • 回答
    共青团中央宣传部支持敖厂长揭露游族网络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其影响和意义都较为深远。要详细评价此事,我们需要梳理事件的经过、各方立场、潜在动因以及由此引发的讨论。一、 事件经过回顾1. 敖厂长的爆料: “敖厂长”(敖司)是中国一名颇有名气的游戏UP主,以其幽默风趣的风格和对游戏产业的深刻.............
  • 回答
    评价共青团中央原创文章《当“抛弃”成为一种习惯——真实历史里的敦刻尔克》这篇文章,名为《当“抛弃”成为一种习惯——真实历史里的敦刻尔克》,单从标题来看就颇具深意。它试图将一段被我们熟知的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与一个现代化的、带有警示意味的词汇“抛弃”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切入点。.............
  • 回答
    华裳霓裳映古韵——浅谈“中国华服日”的意义与影响“中国华服日”,这个由共青团中央与B站携手打造的文化盛事,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股又一股关于传统服饰的浪潮。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更是一次将千年中华服饰文化与当代青年审美巧妙融合的尝试,一次对民族文化自信的深度呼唤。那么,我们该如何评.............
  • 回答
    共青团中央置顶微博“你见过一亿次转发的微博吗?”这条内容,确实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相当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首先,从传播策略和营销角度来看,共青团中央的这个做法无疑是相当成功的。 制造话题和悬念感: “一亿次转发”这个数字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冲击力。它不是一个.............
  • 回答
    2022年2月24日,一个看似普通的夜晚,共青团中央官方账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首歌曲,并配以黄豆表情包。这个时间点——俄乌冲突爆发的第二天——加上这种充满网络文化色彩的表达方式,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共青团中央的角度来说,这种行为有其自身的考量和目.............
  • 回答
    共青团中央的官方账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内容,意在与年轻群体沟通,拉近距离,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当下许多政务或半官方机构在网络时代寻求互动的方式。然而,当这种互动方式被解读为“嘲讽自己请的嘉宾”时,就触及了一个非常微妙且敏感的议题。事件的表象与可能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里的“嘲讽”是一个主.............
  • 回答
    共青团中央发表的这篇文章,无疑是一篇非常有话题性的文章,它触及了当下非常敏感和重要的议题:环境、消费主义、国家叙事以及在国际关系中的话语权。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首先,从文章的主题和核心论点来看,它试图将“食物浪费”这个国内民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与“巴西森林存亡”这一全球性的环境议题.............
  • 回答
    共青团中央7月18日发布的《那些我们想看的电影为什么那么难找》一文的解读:共青团中央于7月18日发布的这篇文章,名为《那些我们想看的电影为什么那么难找》,聚焦于当下中国观众在获取正版、高质量电影内容时所面临的困境。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痛点,并且以一种带有“共青团”.............
  • 回答
    共青团中央入驻快手和抖音,这绝对是个挺有意思的事儿,也是当下新媒体传播趋势下的一个必然选择。要说怎么看,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样才够全面。首先,这是顺应时代潮流,拥抱年轻人的必然举措。咱们得承认,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和高中生,他们获取信息、社交娱乐的主要阵地在哪里?很大程度上就在快手和抖.............
  • 回答
    共青团中央微信转载狐狸晨曦的文章《战狼2冲奥,国产电影无缘奥斯卡跟质量无关?》,这个举动本身就很有意思,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就来细致地聊聊这件事,以及它背后可能折射出的一些东西。首先,得把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拎出来。狐狸晨曦在文章里大概是想说,国产电影《战狼2》冲奥失利,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电影质量不行.............
  • 回答
    共青团中央在 B 站投稿的 VOCALOID 原创曲《天行健》及其引发的评论区争论,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值得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事儿为啥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共青团中央”+“B 站”+“VOCALOID”+“《天行健》”,这几个关键词往那一摆,就已经非常有“化学反应”了。 共青团中央.............
  • 回答
    共青团中央微博发表的《让美国人先走,越南带路党的最后岁月》一文,一经发布便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它所传达的信息、其写作意图、可能产生的效果以及它所反映出的时代背景。一、 文章的核心内容与立场文章以1975年西贡沦陷前,美国撤离越南时,大量越南亲美人士试图搭乘.............
  • 回答
    这篇文章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解读的空间,也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相当敏感和重要的问题:如何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动机与行为,尤其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共青团中央发表这样一篇标题的文章,必然是想对义和团这一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一次官方的重新解读,或者说,是基于一种新的理解来阐释其历史作用。要深入理解这篇文章,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