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共青团中央原创文章《当“抛弃”成为一种习惯——真实历史里的敦刻尔克”》?

回答
评价共青团中央原创文章《当“抛弃”成为一种习惯——真实历史里的敦刻尔克》

这篇文章,名为《当“抛弃”成为一种习惯——真实历史里的敦刻尔克》,单从标题来看就颇具深意。它试图将一段被我们熟知的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与一个现代化的、带有警示意味的词汇“抛弃”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切入点。

文章的整体思路,我认为是试图通过重读敦刻尔克,来引发人们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思考。它并没有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尝试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抛弃”——来解读这场撤退的意义。这是一种很有挑战性的尝试,因为敦刻尔克通常被描绘成一个战时绝境中的奇迹,一个民族团结、人民自救的宏大叙事。而将“抛弃”作为主线,则需要在历史事实和情感叙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优点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视角新颖,切入点独特: 将“抛弃”作为一个贯穿全文的关键词,并赋予其多重含义,这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它不仅仅是指军事上的撤退和放弃阵地,还可能指向了在绝境中对某些原则的“暂时性抛弃”,甚至是民众在面对大规模撤退时的心理状态。这种解读方式,能够引导读者跳出传统的宏大叙事,去关注个体感受和更复杂的人性层面。
历史梳理清晰,事件脉络分明: 文章在介绍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时,应该遵循了史实的原则,将关键的人物、事件和时间节点梳理得比较清楚。这是任何一篇历史类文章的基础,也是其可信度的保障。通过对历史的还原,才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抛弃”这个概念在当时的具体语境下所代表的意义。
引发现实联想的尝试: 文章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试图连接历史与现实的企图。将“抛弃”这个词汇与当下社会中可能出现的某些行为模式或心态进行对比,例如面对困难时的退缩、责任的推诿等等,这是一种很好的社会观察和反思。如果文章能够有力地将敦刻尔克中的“抛弃”与现实的“抛弃”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那么它的思想价值就会大大提升。
语言风格的把握: 作为共青团中央的原创文章,通常会在语言上追求一种既严肃又不失活力的风格。它可能会使用一些具有号召力、感染力的词汇,但同时也会力求在史实叙述上保持客观。这种风格如果运用得当,能够让历史显得更加生动,也更容易引发年轻读者的共鸣。

当然,任何文章都可能存在可以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尤其是在这样一种颇具挑战性的视角下:

“抛弃”概念的界定与平衡: 如何准确界定“抛弃”在敦刻尔克中的含义,以及如何避免将其过度解读为消极或不负责任的象征,是文章需要慎重处理的关键。敦刻尔克大撤退,虽然是被动的撤退,但同时也是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为了未来反攻做准备的战略决策。如果文章过于强调“抛弃”的负面含义,而忽略了其背后更深层的战略考量和民族生存的意志,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如何平衡“撤退”的必要性与“抛弃”的情感色彩,需要作者拿出更精妙的论述。
历史的复杂性与“简单化”的风险: 历史事件往往是极其复杂且充满偶然性的。将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提炼出一个“主旋律”或“关键词”来概括,都可能存在过度简化的风险。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成功,背后是无数士兵的英勇牺牲、英国海军和民用船只的全力支持、盟军的战略配合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如果文章仅仅聚焦于“抛弃”这一行为,而未能充分展现其他关键要素的作用,可能会让读者对这场历史事件的理解不够全面。
现实联想的力度与说服力: 文章最终的落脚点是如何与现实产生连接。这种连接是否能够令人信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现实的观察是否敏锐,以及对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逻辑推理是否严谨。如果现实的联想显得牵强附会,或者只是泛泛而谈,那么文章的思想深度就会受到影响。一个好的联想,应该能够让读者在读完文章后,能够清晰地看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共鸣之处,并因此获得新的启发。
叙事节奏和情感投入的掌握: 在展现历史的宏大叙事和个体的情感体验之间,如何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点,也是文章的关键。如果过于注重史实陈述,可能会显得枯燥;如果过于煽情,又可能失去客观性。文章需要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那个时代人物的处境和情感,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总而言之,这篇文章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 它试图用一种更具现代感和批判性的视角来解读历史,这是很有价值的。通过“抛弃”这个词,文章试图在历史事件的表象之下挖掘更深层次的人性、选择以及集体意识。

如果让我再具体深入一点说, 我会关注文章如何去处理那些在敦刻尔克中选择“不抛弃”的士兵,他们如何在绝境中坚持战斗,他们对“抛弃”这个词又会有怎样的理解?以及,那些驾驶着各种船只奔赴敦刻尔克的英国平民,他们“抛弃”了安逸的生活,选择了危险,这种“抛弃”又是什么性质的?这些细节的呈现,能够让文章的论点更加丰富和饱满,也更能展现人性的复杂与光辉。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是一个有深度、有思考的原创尝试。它不仅仅是一篇历史回顾,更是一篇带有社会观察和价值引导的文章。它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能够有效地处理好历史事实与现实观照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抛弃”这一概念的解读是否能够既深刻又不失偏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逢团必反已经变成某些人的政治正确了,我觉得挺悲哀。

信奉唯物主义的人判断一篇文章写得对不对,看的是其中的观点和论据是否正确,而不是看作者是谁。

英国人在敦刻尔克的种种陋行如果说还情有可原,对已经宣布中立的法国海军大开杀戒是什么道理?弩炮行动造成1000多名法军士兵死亡,数百人受伤,多艘军舰沉没或被重创,而两周以前这些人还是英军的盟友。团团这篇文章说的难道不是事实吗?英军前有几乎不宣而战的在法国打击前盟友,后有在缅甸又多次坑了前来救援的中国远征军,不是坑队友、卖队友是什么?

签约卖掉捷克斯洛伐克的是谁?看着波兰被侵略打静坐战争的又是谁?

想给英国人洗地,先把历史书改了再来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