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前日本的文化输出是不是几乎为零?

回答
在二战前,日本的文化输出并非“几乎为零”,但其规模、范围和影响力与今天相比,可以说是非常有限的。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传统的日本文化及其有限的海外传播:

传统艺术的吸引力: 日本的传统艺术,如浮世绘、武士道精神、茶道、花道、歌舞伎等,在欧洲和北美确实引起了一些关注,尤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例如,浮世绘对印象派画家如莫奈、梵高、德加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艺术上的“日本主义”(Japonisme)现象是早期日本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体现。
观光与展览: 通过国际展览(如巴黎世博会)、旅行作家、摄影作品等渠道,一些西方人得以接触到日本的传统文化。这些接触更多是好奇心和异国情调的探索,而非深层次的文化认同。
有限的出口产品: 瓷器、丝绸、扇子等日本传统工艺品作为商品出口到海外,但更多是被视为精美的异国商品,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的传播是有限的。

2. 官方政策与民族主义的兴起:

“富国强兵”与国家主义: 在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国策重心是实现“富国强兵”,学习西方的军事、工业、政治制度,以摆脱不平等条约。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更倾向于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而不是主动向外输出自身的文化。
“脱亚入欧”的思想: 早期明治政府有一种“脱亚入欧”的思想,认为日本需要学习西方文明,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立足。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审视和改造,而非直接输出。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自我认同的构建: 随着日本实力的增强和对外扩张的野心,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开始兴起。这种民族主义强调日本的独特性,并将自身置于亚洲的领导者地位。然而,这种民族主义的文化输出,更多的是服务于国家战略,例如宣扬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理念,强调日本文化的优越性,而非基于普适性的文化吸引力。

3. 二战前日本文化输出的特点与局限性:

殖民地的文化控制: 在占领的殖民地,如朝鲜、台湾,日本采取的是一种文化同化政策,强制推行日语教育,压制当地原有文化,并试图将日本文化强加于人。这种行为并非真正的文化输出,而是文化征服,也并未能在被殖民地区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认同。
军事与政治的工具化: 在某些时期,日本政府试图通过文化宣传来巩固其在亚洲的统治地位,例如宣传“日满亲善”、“日支合作”等口号,但这些宣传更多是政治宣传,文化作为其附属品。
语言和传播渠道的障碍: 日本语言的独特性,以及当时相对有限的国际传播渠道(如电影、音乐、文学的海外发行)也限制了日本文化的广泛传播。虽然有一些日本作家(如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被翻译,但其国际影响力远不及同时期的欧洲和美国作家。
缺乏普适性的价值理念: 相较于自由、民主、人权等西方文化所代表的价值理念,二战前日本所推崇的文化理念(如天皇制、忠君思想、集体主义)在国际上缺乏广泛的吸引力和认同基础。

4. 总结:

总而言之,二战前日本的文化输出并非完全为零,尤其是在艺术领域(如浮世绘对西方艺术的影响)和商品贸易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海外传播。但总体而言,其规模、深度和影响力与今天相比,是非常有限的。

主要的限制因素包括:

国家发展战略的侧重点: 更侧重于引进和学习西方技术,而非对外输出自身文化。
民族主义的驱动: 文化输出更多是服务于国家扩张和殖民统治的工具,而非基于普适性的文化魅力。
传播渠道和语言的障碍: 有限的国际传播渠道和日语的独特性限制了文化的传播。
缺乏普适性的价值理念: 推崇的文化理念在国际上缺乏广泛的认同。

可以说,二战前日本的文化输出更多地是在探索和尝试阶段,且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军事和政治目标的驱动,其真正意义上的、基于文化自身吸引力的广泛传播,是在战后才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PerfectBLUE @月暮哲惠 两位对浮世绘对法国和英国等国家的影响说得已经比较详尽了。我再补充一下。

实际上该影响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法语中称为“Japonisme”,英语则称为“Japonism”。日语统一翻译为“ジャポニスム”,而我国则通常翻译作“日本主义”。

虽然名叫日本主义,但是和日本帝国主义啥的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是19世纪中期在欧洲,特别是法国和英国这几个文化影响力较高的国家掀起的一种和风热潮,盛行了约30年之久。主要表现便是对日本审美的崇拜。其影响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日本趣味”(Japonaiserie)阶段。

在黑船来航,日本开国后,随着照相技术与印刷技术的发展,日本的情况开始被欧美所了解。当时在欧美最受欢迎的当然是浮世绘,此外还有琳派的绘画等等艺术品。其表现便是大量的收集这些艺术品,特别是浮世绘。

1856年,法国蚀刻版画画家费利克斯·布拉克蒙(Felix Bracquemond)偶然在他的印刷工奥古斯特·得拉特(Auguste Delâtre)那里无意中翻出了一本《北斋漫画》,这一事件被认为是“日本趣味”的起源。

布拉克蒙是如何成功将他的个人爱好推广到整个巴黎的,整个过程有些语焉不详,不过至少他在同年结识了喜欢绘画的小说家埃德蒙·龚古尔(Goncourt,Edmond de),也让对方成功的爱上了收集日本艺术品。

至少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在1861年就写信表示,在很早以前自己收到了一大箱日本艺术品,然后他将这些艺术品分享给了他的友人们。

很快,日本趣味便在巴黎的文艺圈推广开来,因此,巴黎的许多古董店、茶馆以及规模比较大的百货店都开始出售日本浮世绘。甚至在巴黎最为时尚的里沃利街(Rue de Rivoli)上出现了一家名为La Porte Chinoise(中国之门)的专门出售中国与日本商品的店铺,至少惠斯勒、马奈、德加这几位未来著名的印象派画家,都曾经在这座商店中驻足。

这一风潮甚至还影响到了音乐界,创作了《动物狂欢节》的作曲家圣桑本身也是“日本趣味者”,于是他亲自操刀,与剧作家路易·格雷(Louis Gallet)搭档创作了《黄色公主》(La princesse jaune)这一歌剧。

内容大致是学生科尔内斯(Kornélis)沉迷于包括浮世绘在内的日本的一切,完全没有注意到她的表妹莱娜(Léna)深爱着他。科尔内斯最爱的是画着日本公主——明的一幅画。科尔内斯不听表妹的劝阻喝下了“毒药”,陷入到幻觉之中,神游日本,最终白日梦碎,他才发现自己爱的其实是表妹而不是纸片人,二人幸终,可喜可贺。


不管怎么说,在布拉克蒙“发现”浮世绘的绘本之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大量浮世绘流入欧洲,其中大半又流入到艺术家的手中。日本更早的一些艺术家也被欧美人所了解,不过更进一步的评价则是要到更晚一些的时候。美国的知识层就认识的雪舟、周文这样受到宗教影响的国家遗产级别的画家应该和浮世绘这样的民间作品不能一并而论。



与此大概同时,1862年,在英国伦敦举办了第一届世博会,日本的瓷器、陈设品等等引发了当时人们对日本文化的广泛兴趣。特别是罗塞蒂为中心的前拉斐尔派受到其影响最大,这些画家们也进一步的推广了英国的“日本热”。

此外,当时日本有很多的杂技演员远赴海外,特别是大量前往英国,看日本的魔术、曲艺表演也成为了英国的风潮。1885年在英国伦敦的骑士桥,一家名为日本人村(Japanese Village)的日本文化村开业,并且在1887年关门大吉之前达到百万人次以上的访问量便是其最好的证明。

剧作家威廉·S·吉尔伯特(William Schwenck Gilbert)和作曲家亚瑟·沙利文(Sir Arthur Seymour Sullivan)这对好基友在此潮流的影响之下,同样在1885年创作了大名鼎鼎的滑稽戏剧《天皇》(The Mikado,又翻译成《日本天皇》、《天皇万岁》),在伦敦的上映之时出演就达到672场,一跃达到当时歌剧院历史上的第二位(第一名是《科尔内维尔的钟》(Les cloches de Corneville))。

虽然故事的背景被设定在日本,但是剧中的人名和日本毫无关系且不说,内容也是完全是在讽刺英国社会,甚至把日本首都给特意放到了秩父去。并且剧中使用了一定的中国和东南亚元素,但是取材的时候剧作家曾经向上述的日本人村的日本员工们请教过,因此日本风倒是大致还原。

此剧上映之后在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据说因为“丑化”天皇而被大使抗议过,事实如何不得而知,至少,1907年在日本的欧美人居住地也都是“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偷偷摸摸的上演。不过另一方面却进一步促进了欧洲日本热的经久不衰,很长一段时间欧洲人都管日本叫“Mikado”。

稍后一点时间,一家名为“利宝”(Liberty)的百货公司在伦敦西区开业,专卖日本风的布料和家具。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19世纪80年代前后,多家女性杂志的首页上也出现了和风的长裙。可见日本文化对英国潮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二阶段 “日本兴趣”转向为“日本主义”(Japonisme)阶段

西欧的艺术在14世纪文艺复兴之后发生过几次重大的改革。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中提倡的“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对于写实的追求日益增强,到19世纪中叶库尔贝为首的一批名副其实的现实主义画家的出现而由盛转衰,对于这一现象,欧洲的画家们纷纷意识到整个绘画界需要一场变革。

而前述的La Porte Chinoise(中国之门)这样的商店,便是这些画家们重要的活动场所。这些爱好日本艺术的画家有波纳尔、马奈、劳特累克、卡萨特、德加、雷诺瓦、惠斯勒、莫奈、梵高、毕沙罗、高更、克里姆特等等,囊括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大部分画家。这些画家并且不仅仅是出于“爱好”,而且更多的是吸取其中的创作技法,这便是“日本主义”的起源。

比如下面这幅马奈在1866年所创作的《左拉像》:

画中的主人公左拉所在的场所实际上是在马奈的画室内。马奈为了表现自己的日本趣味,所以就将自己收藏的浮世绘与花鸟画也画入其中。这幅画的表现手法也受浮世绘影响较大,即模仿浮世绘的平涂技法。

梵高也十分欣赏日本版画清晰及隽永的风格,赞叹它午简洁的笔触,这种笔触赋予作品,尤其是风景画明丽的特征。与马奈相同,梵高在为长年照顾自己的画材商唐吉老爹画画像时,也往往使用浮世绘作为背景。相对于马奈,梵高受到浮世绘的影响也更深。


此外,不得不提的一位画家便是另一位后印象派巨匠劳特累克所受到的影响。与稍早一点点的相对传统的画家方丹·拉图尔的画作与其设计的海报的对面可以很明白的说明这一点。

首先,劳特累克在创作下面这幅海报的时候,桌边完全穿过画面的中间将其分为两部分,这种大胆的手法在日本浮世绘传入之前是非常罕见的,据说是受到歌川广重的浮世绘画作的影响;而拉图尔的画作就相对比较传统。

其次,拉图尔通过远近法以及对于阴影和光线的处理体现出了画作的立体感;而劳特累克则完全不同,则是完全抛弃了立体感,完全使用平面组合进行描画。此外,这种用线条勾勒出人物轮廓的手法在日本浮世绘传入之前也是极为罕见的。劳特累克还大胆的在图中大量使用鲜明的原色,与拉图尔的画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比如说,在浮世绘大量传入欧洲之前,欧洲的画作中地平线大多画在画的下方,或者是画的中部,极少有画在图的上部的现象(如上图)。但是在20世纪之后,地平线出现在图片上部的情况也变得比较普遍了。

最后再提一下柯南道尔爵士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有一篇《显贵的主顾》,其中华生打扮成东方学家去吸引恶棍格鲁纳男爵注意力之时,男爵故意提到了日本天皇收藏的奈良时代以来宝物的仓库——正仓院(以及北魏的瓷器),华生一下子就漏了馅。而实际上,正仓院在1946年之前是不对外开放的,很难想象一个从来没有去过东方的人,如果完全对日本没有兴趣,而又没有在日本长期生活又对日本文化很感兴趣的朋友的话,他是如何写出“圣武天皇与正仓院有什么关系”这样的内容的呢?



翻译、整理自维基百科日语、英语词条。

user avatar

如果这个命题为真,那么二战后日本的文化输出也未免太妖孽了一些。

1951年黑泽明的《罗生门》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金狮奖,彼时日本还是同盟国占领军政府统治的无主权战败国。《罗生门》的成功也并非是昙花一现,此后创作的一系列古装片从《七武士》到《大镖客》都在西方大受欢迎,甚至没几年出现了《荒野大镖客》这种剧情几乎完整还原的翻拍。

好莱坞名导演也不讳谈黑泽明对自身创作的影响:

日本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是黑泽明一人的功劳吗?当然不是。早在默片时代,好莱坞就有很多活跃的日籍影人:


在中国观众里,早川雪洲最有名的形象应该是《桂河大桥》里那个凶神恶煞的斋藤大佐。

专业辱华一生的上山草人

可惜草人叔没演过傅满洲,但是他真的演过陈查理。

摄影师出身的导演小谷亨利,松竹的创业元老

显然在二战前,日本就有一个颇具规模而且紧跟西方潮流的电影产业。对外交流虽然一度因为战争中断,但是并没有停止积累,才有战后的厚积薄发。

再举一个例子。防弹少年团的新专辑最近上了美国流行音乐榜首位,被视为韩国乃至于亚洲文化输出的榜样。那么在此之前有亚洲歌曲登顶吗?还真的有。1963年6月,坂本九的《昂首向前走》在流行音乐榜连续三周登冠。

没有流媒体,没有网络和社交媒体宣传的60年代,一首外文歌能在美国霸榜三周是什么概念?离东京奥运会开幕还有一年多,当时的日本在西方国家看来只是一个和菲律宾差不多的发展中国家小弟,日本文化却早在日本的汽车和电子产品之前就在美国扎下了根。

除了文艺作品之外,其他的日本文化有没有输出呢?也是有的。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后,前来淘金的劳工里有不少日本人。西海岸的城市自然出现了不少的日本餐馆,提供一些拉面和饺子之类的家常菜以解乡愁。久而久之,也有好奇的美国人前来尝鲜。部分餐馆干脆走上了以异国风情为招牌的高端路线。

此后随着日本人向内陆迁徙而出现的另一种“日本食堂”则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店主和店员是日本人,但是菜单上则是土豆牛肉燕麦粥之类的传统美国食品居多,以价格便宜取胜。

虽然菜市非常的美国化,但是这些廉价食堂抢了本地同行的生意,更容易成为仇恨的对象。1907年的一次骚乱中,日侨经营的旧金山“马蹄铁”餐馆被暴徒打砸,损失惨重。而后续警察的一系列不作为引起当地日裔群体强烈不满,险些引发外交冲突。

这场风波很快就被公众忘却,但是“廉价餐馆扰乱市场”这一条已经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记在小本本里了。1911年公布的迪林厄姆委员会移民问题报告里,专门列出了美国西部日本餐馆的数量,还很严谨的细分了正宗的日料(232家)和本质西餐的假日料(149家)。

表格里还能看出西部每个大城市都有真·日料。而实际上日本文化的流行早已不限于日裔人口较多的西部。下面这张1904年的剪报中描述的白人上流社会穿和服,吃生鱼片,喝清酒载歌载舞的精日行为没有发生在夏威夷或是旧金山,而是地处内陆的明尼阿波利斯。

中产阶级主妇们也不甘示弱,按照家政杂志上的食谱做出了黑暗系寿司。

最后斗胆分析一下这些现象的本质: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签署之后,日本很快的融入了美国主导的环太平洋经济体系。美国在太平洋沿岸和夏威夷的建设离不开日本提供的粮食, 原材料和劳动力,而日本从美国获得了工业化必须的大量技术和资本。到20年代大萧条为止,日本对美出口占比从未低于三分之一。中国至今对整个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的出口占比也不过四分之一。

高度的经济交流中,文化的交流也必然会发生。文化输出或许是一个伪概念,因为文化的交流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而且也不会以国家意志为移。

参考资料:

大野健一,《从江户到平成》

佐藤忠男,《日本电影史》

HD Miller “The Great Sushi Craze of 1905” eccentricculinary.com/t

user avatar


如果我不特别说明的话,大概没人能猜得出这是毕加索的画,这幅明显带有东方趣味,甚至拙略地模仿汉字写下几行歪七扭八符号的水粉画,画的是明治时代最具国际声望的日本女演员——川上贞奴(Sada Yacco)。


贞奴出生于一个书商家庭,7岁时,她被过继给了浜田屋,在养母浜田可免的手下做艺妓。明治10年代,艺妓随着日本的欧洲化政策逐渐从花街柳巷走入官方的正式社交场合,贞奴也随之进入了明治时代最有名的社交场——鹿鸣馆。


凭借不世出的姿色,贞奴结识了当时日本最有名的达官显贵,其中就有西园寺公望和伊藤博文。在与伊藤博文千丝万缕的暧昧关系结束后,贞奴倾心于川上音二郎的新式演剧,最终嫁给了这位颇具才华的剧作家。


然而音二郎的演剧事业没能一帆风顺下去,主剧场「中村座」的生意也陷入困难。此时,好友櫛引弓人告诉他,美国的娱乐业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着。玉二郎深受鼓舞,决定去美国找找机会,包括贞奴在内,「中村座」一行19人乘上了前往旧金山的邮轮。


日本和美国的文化交流从幕末时代就已经开始了,里斯利·卡尔勒将马戏团带入横滨,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观摩盛况。之后日本的剧团也开始前往欧美,分别在伦敦,费城,乃至巴黎的世博会上表演日本的传统舞蹈与杂耍,櫛引弓人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然而在当时,日本演剧在美国还仍处在发展初期,音二郎和贞奴不得不亲力亲为从零起步。贞奴也不得不抛头露面,成为了「中村座」的看板女演员。祸不单行,代理律师光濑耕作将他们最初的演出收入私吞潜逃,走投无路,「中村座」一行人动了回国的念头。


一次偶然的机会成了转折点,在芝加哥的一个剧院,经营者给了他们一天的演出机会,那一天上映的剧目是「儿岛高德」,贞奴所跳的舞蹈「道成寺」深受好评,最终他们的公演契约被延长到了一个月。从芝加哥前往波士顿后,他们遇到了著名的莎士比亚剧演员亨利欧文,在欧文的帮助下,他们翻演了莎士比亚剧目,再次获得好评。


令音二郎和贞奴喜出望外的是,甚至日本驻美公使小村寿太郎也邀请他们前去表演,同时到场的还有美国总统麦金莱。一炮而红的他们在纽约表演了整整两个月,然后坐船前往伦敦,准备参加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


巴黎世博会吸引了5000万人前来游览,音二郎和贞奴在会场一角的洛·福勒剧场设立了舞台。洛·福勒是现代舞蹈与舞台灯光技术的先驱,很早就已经受到瞩目,马拉美甚至专门写过评论文章。贞奴在这里的表演自然也拥有极高的关注度,这是欧洲第一次见到日本的舞台艺术,贞奴的名声也开始在欧洲传播。


有传言说罗丹倾心于贞奴的舞蹈,想为她雕刻肖像,但音二郎和贞奴并不知道罗丹的大名,以没有时间为由拒绝了他。


法国总统和夫人也观看了贞奴的演出,授予了他们艺术文化勋章。贞奴一跃成为了法国社交场的红人,她所穿着的和服「ヤッコ服」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礼服,保罗莫朗形容贞奴,「将欧洲人所梦想的浮世绘女性具像化,她的表演无疑是追求新时代前卫艺术的纯粹舞蹈」。音二郎也自然而然地被推举为法国作家协会会员,成为了日法文化交流的第一位艺术家。


回头看音二郎和贞奴在欧美取得的成功,文化评论家似乎会批评说,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满足了欧美的「日本趣味」而已,美国人,英国人和法国人对日本的「浮世绘」式的想象,在贞奴的舞蹈中体现为现实。这似乎是有道理的,贞奴在法国大受欢迎的时候,有观众会专门要去她表演日本的切腹,「日本趣味」在观众眼里,不过是新奇的玩物罢了。


但文化交流又何尝不是以新奇开始的呢?在东方抱怨西方以肤浅的审美情趣去看待自己文化的同时,其实也在以肤浅的审美情趣去看待西方文化。肤浅并非深刻的反义词,而是深刻的第一步。日本和法国的文化交流有着肤浅的开始,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两个国家脱胎自“看切腹兴趣”的民间交流,至今已使日法成为文化交往最密切的亚洲和欧洲国家,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


罗丹最终如愿以偿,以另一位闻名欧洲的女演员花子为模特制作了雕像。森鸥外以此为背景写了短篇小说《花子》,其中包含的对于女性身体的再发现,和西方对东方女性身体表象的看待方式,就是另一回事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二战前,日本的文化输出并非“几乎为零”,但其规模、范围和影响力与今天相比,可以说是非常有限的。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传统的日本文化及其有限的海外传播: 传统艺术的吸引力: 日本的传统艺术,如浮世绘、武士道精神、茶道、花道、歌舞伎等,在欧洲和北美确实引起了一些关注,尤.............
  • 回答
    关于二战前日语文书使用片假名的情况,以及何时开始发生变化,这个问题其实是关于日语文字演变的一个有趣侧面,但要说“为什么使用片假名”可能需要稍作区分和补充说明。因为日语书写体系本身就是混合使用的,汉字、平假名、片假名各司其职。二战前日语文书中的片假名:并非“为何使用”,而是“如何使用”严格来说,片假名.............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美国人担心日本死灰复燃,决定用动漫阴懦摧毁日本下一代”的文章,我并没有在我的知识库中找到直接与之对应的、广泛流传的二手信息。不过,我们可以从历史背景、文化输出以及对日本动漫的一些常见解读角度来尝试理解你所说的内容,并尽量还原一种可能的叙述方式,就像是某个曾经读过的、有点边缘化但颇引人遐.............
  • 回答
    二战前日本之所以一步步走向法西斯主义的深渊,并非单一因素促成,而是多种内在与外在的矛盾相互激化、螺旋上升的结果。这就像一场精心导演却又失控的悲剧,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一、 严峻的社会经济困境:底层民众的绝望与军国主义的救赎幻想首先,我们不能忽视二战前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经济困难。尽管日.............
  • 回答
    在二战爆发前的几十年里,日本和法国的经济和工业实力,可谓是此消彼长,各有千秋,但整体来看,法国的工业基础更为深厚和成熟,而日本则凭借其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和战略性的工业发展,在某些领域展现出惊人的增长势头。要详细比较,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入手。法国:老牌工业强国,成熟的体系但增长放缓法国在19世纪末就.............
  • 回答
    二战前,日本海军的实力正处于其历史上的巅峰时期,可以说是世界一流的海军强国,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当时的传统海上强国如英国和美国。其强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学习和创新,并受到特定战略思想的驱动。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二战前日本海军的实力水平:一、 战略思想与发展方向: 陆海军矛盾.............
  • 回答
    二战前日本国内矛盾的激化,确实是理解其为何一旦停止侵略脚步就可能“自爆”的关键。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一个难以回头的局面。将其比喻为“自爆”,形象地揭示了当时日本社会内部存在的深刻危机,以及这种危机如何通过对外侵略来掩盖、转移和暂时缓解,一旦失去侵略这条“输.............
  • 回答
    理解二战前德国和日本是否能通过实行类似罗斯福新政的政策来避免走向军国主义,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国当时面临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困境,以及“罗斯福新政”的本质及其对症下药之处。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假设的问题,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历史的脉络中梳理出一些可能性和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罗斯福新政”并非一套.............
  • 回答
    日子过得艰难,尤其是在这个时期。1933年的德国和日本,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感,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我只是个普通人,不像那些领袖或大人物,有能力左右大局,只能在这时代的洪流中尽量为自己和家人寻一条生路。在德国,1933年:如果我生在德国,那可真是个动荡的年头。希特勒刚刚上台,空气里弥漫着.............
  • 回答
    关于“日本二战前比中国强、二战战败后还是比中国强”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往往会忽略历史的复杂性和时代背景。一、 二战前:日本的崛起与中国的积弱在二战爆发前,日本确实在多个层面展现出比当时中国更为强大的实力,这主要体现在以.............
  • 回答
    偷袭珍珠港前,日本没有通过美国驻日本大使馆宣战,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一时冲动或简单的疏忽。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的外交政策、军事战略、以及对美国意图的判断。首先,要明白日本当时面临的极端困境。自1940年以来,美国为了阻止日本在亚洲的扩张,对日本实施了越来越严厉的经济制裁,其中.............
  • 回答
    “德日在二战爆发前的某一年就已经决定了其必输的结局”——这个说法,虽然带着一种历史的宿命感,但要精确地指向“某一年”,并做出“必输”的断言,却是有待商榷的。历史的进程往往是复杂且充满变数的,我们很难在战争爆发前如此轻易地就给一个国家的命运盖棺定论。然而,我们可以回顾二战爆发前的一系列关键事件和趋势,.............
  • 回答
    要探讨二战前日本是否有可能诱使中国与德国结盟,并借此加入盟军获胜的可能性,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如果”的宏大命题。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各方利益来看,这种设想即便不是异想天开,其实现难度也如登天一般。不过,我们可以站在一个“如果”的角度,尝试勾勒出这样一个“平行世界”的可能路径,并分析其其中的逻辑与障碍。.............
  • 回答
    要说二战日本仅生产出一辆,而且还没装主炮的原型车,那说的就是“一式中战车”的后续改良型号,也就是“五式中战车”。咱们先得聊聊日本在坦克研发这方面的一些情况。你知道,日本自从吞并朝鲜半岛,然后一路打到中国,再到太平洋战争,对装甲力量的需求是挺迫切的。早期他们引进苏联的坦克技术,比如九七式中战车(也叫“.............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二战时期,日本的陆军航空兵(陆航)和海军航空兵(海航)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大力量,但它们各自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脉络、战术思想和作战体系。如果非要让这两支“兄弟部队”来一场规模化的对抗赛,结果可就太复杂了,很难用简单的“谁赢得多”来概括。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剖.............
  • 回答
    有些人之所以对二战时期的日本实力抱有一种近乎迷信的崇拜,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交织而成,既有历史事实的片面解读,也有心理因素的投射,甚至还有一些刻意的宣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那些被光环笼罩的表象,深入探究其根源。首先,是“崛起的神话”在作祟。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确实经历了惊人的现代化转型.............
  • 回答
    我们来聊聊两位来自不同时代、却都承载着各自国家空军希望的战斗机:中国的歼5 和二战日本的紫电(紫电改)以及震电。要判断它们谁更胜一筹,得从很多方面来分析,毕竟时代进步带来的技术飞跃是巨大的。歼5:中国空军的“长子”,米格17的光荣传承首先说歼5。歼5 是中国在苏联技术援助下,仿制米格17“壁画”战斗.............
  • 回答
    《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海军的英勇搏杀,陆军的角色似乎相对边缘化,这可能会让人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在二战那样的大背景下,日本的海陆两军会呈现出一种近乎“势不两立”的状态?毕竟,在很多国家,军队的合作是天经地义的。要深入理解日本海陆军之间的隔阂,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看看日本内部错综复.............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工业实力,与其说是一枝独秀的强大,不如说是 在极端压力下,迸发出惊人但又存在先天不足的韧性与挣扎。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面数字,审视其构成、发展脉络、优劣势以及最终的局限性。从“创业板”到“重工业化”的艰难起步:在迈入20世纪前,日本仍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工业基础薄弱。然.............
  • 回答
    1941年,日军在偷袭珍珠港前,海军的储油量仅够支撑数月的高强度作战。这并非日本缺乏天然资源,而是其工业发展与对外依赖的复杂交织下的必然结果。从广岛遭受原子弹袭击后,日本本土就再也没有独立的石油生产能力,对进口的依赖性极强。石油:日本战争机器的“命脉”日本对石油的需求量是惊人的。根据美国战略情报局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