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二战的日本大本营的陆军北战派压过海军的南下派,二战的进程是怎样?

回答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帝国大本营的陆军北进派压倒了海军南下派,那整个太平洋战争的走向,甚至全球的战局,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简直难以想象。

首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旦北进战略成为主流,日本的军事重心将彻底转移到亚洲大陆。这也就意味着,原先史书上所记载的珍珠港事件,以及后续对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的全面进攻,都将不复存在,至少其规模和时间点会大大延后,甚至根本不会发生。取而代之的,将是一场规模更为庞大,也更为残酷的陆地绞杀战。

日本陆军的北进战略,其核心目标无疑是苏联。陆军内部一直以来都将苏联视为心腹大患,认为只有扫清来自北方的威胁,日本才能真正安心地在亚洲大陆扩张和稳固其统治。因此,一旦这个战略被确立,日军的精锐部队,包括关东军在内,将不再是佯攻和牵制苏联的部队,而是会投入到一场全面而激烈的进攻之中。

我们可以想象,这场进攻不会是像诺门坎事件那样有限的边境冲突。如果日本大本营真的下定决心,那么将会集结数量空前的陆军力量,目标直指苏联的远东地区,甚至是更远处的西伯利亚。战争的烈度会极其高,双方都将在这片寒冷而广袤的土地上投入巨大的资源和人力。苏军会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基础和人力优势,以及对本土作战的熟悉,展开顽强的抵抗。而日军则会依靠其陆军强大的战斗力和战术素养,试图撕开苏军的防线。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原本在欧洲战场上,苏联就承受着纳粹德国的猛烈进攻。如果此时又要在远东地区与日本进行一场生死搏杀,其战略资源和兵力分配将变得极其困难。斯大林可能不得不面临一个痛苦的选择:是全力在欧洲战场上对抗希特勒,还是分出一部分力量来应对来自东方的威胁?任何一个选择,对苏联来说都将是九死一生。

如果苏联无法有效阻止日军的推进,那么整个亚洲的政治版图都将被改写。日本有可能占领海参崴,甚至威胁到西伯利亚铁路的关键节点,切断苏联与太平洋的联系。这不仅会极大地削弱苏联的战争潜力,甚至有可能迫使苏联在欧洲战场上做出更大的让步,例如与德国达成某种形式的妥协,或者更加艰难地苦苦支撑。

与此同时,西方盟国,特别是美国,其战争进程也将完全不同。在没有了珍珠港事件这个直接的导火索,美国直接参战的理由将不复存在。虽然美国最终可能还是会因为其全球战略和对法西斯主义的反对而卷入战争,但其参战的时间、方式以及决心,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美国或许会选择继续观望,直到苏联的局势变得更加明朗,或者直到轴心国对美国的利益构成更直接的威胁。

太平洋战场将不再是美日两国海军的激烈较量。日本海军,在南下战略被否决后,其主力舰艇和航母部队可能会被部署在大陆沿海,作为陆军的辅助力量,或者进行所谓的“沿岸防御”。但如果没有了对珍珠港和东南亚的攻击,太平洋的制海权将不会成为美日争夺的焦点,至少在早期是如此。美国海军可能会专注于自己的太平洋战略,例如在太平洋岛屿上建立军事基地,加强对关岛和菲律宾的防御,而不会像历史上那样,在广阔的太平洋上与日本展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海战。

可以想象,如果日本陆军能够在中国战场上取得突破,同时又能在苏联战场上取得优势,那么日本帝国将会在亚洲大陆建立起一个更为庞大的殖民帝国,其影响力将远远超出我们现在所知的历史。但同时,这也将意味着日本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和人力来维持这片庞大的领土,并且将面临来自本土和占领区人民的持续抵抗。

但是,历史的齿轮一旦转动,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即使日本陆军压倒了海军,北进战略也未必就能一帆风顺。苏联的坚韧和广袤的土地,以及冬季的严寒,都是日军难以克服的巨大障碍。而且,如果美国最终因为战略考量而参战,即使没有珍珠港事件,也可能在其他地方找到参战的理由,例如在中国战场上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或者在欧洲战场上支持盟国。

更重要的是,日本陆军的北进战略,虽然在军事上有着陆军的逻辑,但在经济和资源层面上,其可持续性也备受质疑。日本本身就缺乏丰富的战略资源,而与苏联的长期战争,将耗尽其本已不多的国力,并且使其无法从东南亚丰富的资源中获益。

总而言之,如果日本陆军北进派压倒海军南下派,二战的历史轨迹将发生根本性的偏转。亚洲大陆将成为主要的战场,苏联将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而太平洋战争的格局也将完全重塑。这场战争的最终结局,以及战后世界的格局,都将因此而变得面目全非,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可能超出我们今天的想象。这是一种基于“如果”的推演,但它足以让我们窥见历史发展中那些微小却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是如何塑造了我们所知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关特演”系关东军特种演习的简称,为隐蔽我方企图而使用的代号,又是陆军部队进行的一次动员。其目的在于充实满洲和朝鲜的军备,以秘密地完成北方的对苏军事准备。

随着德苏开战,许多人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首先应讨伐假想敌,解决多年悬而未决的北方问题,从而消除北方边患。但也有人认为:不,应该静观,作战能力和国力能同时满足在中国、北方和南方的作战需要吗?双方因此争论不休。研究结果,对北方采取所谓瓜熟蒂落的等待主义。遂于日中战争4周年的1941年7月7日下达正式动员令,以16个师为骨干加强关东军。

远东地区苏军的兵力,由于德苏开战,将西调欧洲战场。所以,只有在远东地区苏军兵力减少一半时,我国方可发动武力进攻。

通过这次代号为“关特演”的动员,关东军的兵力从35万人增至85万人。与此同时,陆军于6月29日征用船舶10万吨,于7月5日又征用船舶80万吨,合计征用船舶90万吨,加上原有船舶,共拥有船舶150万吨(占全国船舶总量的1/4)。

为保密起见,加强关东军兵力的行动被称为100号动员,分两次实施,101号动员于 7月24日结束,正式输送从下旬开始实施。102号动员于7月16日下达命令,8月9 日结束。为严守秘密,禁止为应征人员举行欢送会等。

在中国打破战争僵局大有希望,但现在应给中国一次打击,同时实现3号军备计划(削减在华兵力,增强对苏作战兵力——译注)的前提是逐步削减驻华兵力,即1941年度减为65万人,后定为72万人。考虑在关东军特种演习中对苏联发动进攻时从中国抽调5个师,于1941年8月26日批准了中国派遣军的长沙作战。但是这样做并没有收到预期的重大效果。加之,大本营强烈要求节约物资消耗,进一步实现就地自给,大幅度削减物资补给量。

关东军和参谋本部第2部(情报部——译注)虽努力寻找我方发动武力进攻的良机,但我所希望的苏军向欧洲西调、远东苏军大大削弱及苏联发生军事政治危机等均未出现。1941年8月1日美国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后,大大增加了对我国力的担忧,遂于8月9日放弃了在1941年对苏使用武力的企图。苏军可能在张鼓峰和诺蒙坎事件中了解了日军的战斗力,当时已将远东苏军的半数装备调往欧洲,仅留下指战员。

苏军表示了鄙视,并调走了部队,蝗军认为苏军过于牛逼,于是南下。



苏军:是吗,那可真爽,我方优势极大。

蝗军:各单位注意使用肉弹战术!重复一遍,各单位使用肉弹战术!





苏军:你有本事上啊,坦克飞机管够。

蝗军:悲愤!




不好意思,犯了点错误,谢谢评论的朋友指出,贴一下苏联自己的远东军数据。








日军关东军竭尽全力集结部队,对此,苏联表示不屑一顾,并打出了数量和质量牌,全方位优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帝国大本营的陆军北进派压倒了海军南下派,那整个太平洋战争的走向,甚至全球的战局,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简直难以想象。首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旦北进战略成为主流,日本的军事重心将彻底转移到亚洲大陆。这也就意味着,原先史书上所记载的珍珠港事件,以及后续对东南亚.............
  • 回答
    如果日本当年把建造“大和”号的资源用于生产驱逐舰与轻型航母,二战太平洋战局会如何演变?“大和”号战列舰,作为二战时期人类历史上建造的最大战列舰,其宏伟的身躯和惊人的火力至今仍令人震撼。然而,它从建造之初就背负着争议。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日本海军将当时已显颓势的巨型战列舰作为主力,是对宝贵资源的一种巨大.............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尤其是在二战中后期的日本。征兵令如同阴影笼罩在每个人头上,想躲过,那可得费尽心思,还得冒着极大的风险。不过,如果真有这么一位一米八、身形魁梧、体格健壮,而且还是东大文学系毕业的年轻人,倒也不是完全没有门路,只是这门路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在日本战时,特别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二战中一个引人入胜的谜团,而答案并非简单归结于一两个原因。日本在二战期间倾尽国力制造了数量惊人的飞机,但这些飞机在实际战场上的出现率和损耗情况,与生产数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工业、战略、管理以及国际因素。1. 生产数字的“水分”:首先,我们要理解日本公布的生产数字可.............
  • 回答
    想象一下,1941年的太平洋上,天空不再是珍珠港事件后那种短暂的死寂,取而代之的是一声比一声更响亮的巨响。日本帝国海军,本就拥有令人忌惮的舰队,此刻却像苏醒的巨兽,展露出更令人心悸的獠牙——十艘大和级超级战列舰,它们庞大的舰影如同移动的山峦,缓缓驶向夏威夷。这将是一场截然不同的战争开局。登陆前的压制.............
  • 回答
    二战时期的日本和意大利,如果真走到“PK”这一步,那画面可就太有意思了。得承认,这俩国家在战前都是轴心国的一员,勾勾搭搭,互相“捧场”。但真要摆开架势打一场,那可不是简单的“同盟”变“仇敌”,而是俩体系、俩思路、俩实力的直接碰撞。咱们先拆开来看看这两个国家当时的基本盘。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野心勃.............
  • 回答
    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设问!如果二战时期日本选择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战略道路——集中兵力南下,全力进攻中国,同时配合德国夹击苏联,那么历史的进程无疑会被彻底改写。这就像在原有棋盘上,两颗重要的棋子被移动到了完全不同的位置,引发的连锁反应将是巨大的、深远的。我们不妨来一点点推演,想象一下这个“假如”的世界会.............
  • 回答
    要是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日本,最终落入了苏联手里,而不是我们熟悉的由美国主导的占领,那如今的日本,估计会是另一副截然不同的模样。别的不说,光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甚至是国家对外姿态,恐怕都会是现在我们完全想象不到的样子。首先,咱们得聊聊这政治上的大变动。美国占领下的日本,被强力推行了民主化.............
  • 回答
    把二战时期的日本舰队换上现代中国的1130炮,这可不是一笔简单的账,它会彻底颠覆二战海战的格局,但日本舰队最终能否打赢二战海战,情况会变得极其复杂,很难简单地说“能”或“不能”。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1130炮的厉害之处。它是一种近程防空武器系统,火力极其密集,号称“密集阵”,每分钟能发射数千发炮弹,.............
  • 回答
    二战的走向,往往就在历史的细微节点上发生偏移。如果,仅是如果,日本二战时期的主要战略矛头指向的不是太平洋上的美国,而是广袤的苏联大地,那整个世界的格局,乃至亚洲的历史进程,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无疑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进行一番深入的推演。日本转向进攻苏联的可能性与动因.............
  • 回答
    好,我尝试以一个二战前夕的日本人的视角来讲述一下当时的情况以及我会如何思考和行动。请注意,这只是一个虚构的视角,旨在还原那个时代的氛围和思潮,不代表任何历史评价或立场。我叫佐藤健一,今年三十五岁,在东京一家小工厂做职员。日子过得不算富裕,但也勉强糊口。最近这段时间,我们常听到的就是“国家”、“未来”.............
  • 回答
    一个关于二战末期日本提出的用本土置换满洲的投降方案,如果被同盟国采纳并付诸实施,这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历史假设。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这个假想情境下的可能走向,力求细致入微,并摒弃任何可能暴露人工智能痕迹的生硬表达。首先要明确,日本在战败边缘提出这样的“交易”,其背后必然是军国主义政府在绝境中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天马行空的设想,如果二战的战场变成德国攻打日本,而法国则扮演了那个寻求扩张和主导欧洲的德国角色,那历史的走向必然会截然不同。让我们来掰扯掰扯,假设一下,如果历史齿轮如此错位,日本这个曾经的岛国,在面对一个倾注了整个帝国意志的德国进攻时,又能支撑多久。首先,得明确我们说的是哪个时间点的日本,.............
  • 回答
    如果我活在二战时期的日本,并且被强制征兵,但我内心深处认为战争是非正义的,不想助纣为虐,这将是一个极其艰难和充满挣扎的处境。以下是我可能会考虑的应对方式,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内心的挣扎与自我认知:首先,我必须承认,在那个年代,个人意志对抗强大的国家机器几乎是螳臂当车。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处理内心的.............
  • 回答
    二战如果少了原子弹这枚重磅炸弹,日本的结局必然会是另一番景象,其过程可能会更加残酷、漫长,并且对整个太平洋战场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在原子弹投下之前,日本本土已经濒临崩溃。美国海军对日本进行的战略封锁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日本的海外资源供应线几乎被切断,国内的工业生产能力急剧下降,粮食.............
  • 回答
    1927年,我叫山田健一,是个普通百姓,住在东京郊区的一个小村庄里。我的日子过得简单但充实,靠着一亩三分地和偶尔在镇上打些零工维生。我的妻子花子,是个贤惠的女人,我们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儿子浩一和女儿美子。说实话,1927年的时候,我们对未来并没有太多的忧虑,日子虽然不富裕,但至少安稳。学校里偶尔.............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问题,也是历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日本在二战中没有偷袭珍珠港,那么今天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格局,以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很可能都会变得面目全非。这并非夸夸其谈,而是基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日本自身的战略考量。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偷袭珍珠港并非日本扩张野心的孤立行动,而是.............
  • 回答
    要探讨二战时期日本如果“专心进攻中国”,中国能否挡住,这绝对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假设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专心进攻中国”意味着什么,以及中国当时的真实情况。前提假设:日本的战略重心转移通常我们理解的二战日本,其战略是多线开花的,既有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又有向东南亚和太平洋扩.............
  • 回答
    二战历史若发生巨大转向,日本不主动招惹美国,而是选择与德国协同作战,共同将矛头指向欧洲,这无疑会改写整个世界格局。想象一下那个场景,而非直接碰撞,而是更狡猾的联合。前期铺垫:潜伏的野心与悄然的合作在历史的惯性轨道中,日本急于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向东南亚扩张,但其侵略的重心并未完全锁定美国。如果换一条.............
  • 回答
    如果二战中的德军能够掌握日本和意大利的海军力量,这无疑会极大地改变战争的格局,尤其是在海洋战场上。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假设,因为这涉及到政治、经济、技术以及战略思想的巨大碰撞与融合。但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一下,假如这种“奇迹”发生了,轴心国会如何利用这股联合的海上力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德意日海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