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写自己的看法
旧日本海军的舰队航空母舰中,赤城加贺是废物利用的改装空母,同时承担了各种测试稀奇古怪脑洞设计的任务。然后两龙是条约下空母的发展,苍龙明显太小不够平衡,所以有了放大的飞龙。而两鹤则是在无条约时代的理想空母的试验型号,大凤则是两鹤基础上的加强生存力的装甲化试验型号。按照丸五的方案,真正接班的是在大凤基础上完善设计的G14案。开战后认为G14案建造时间过长,所以在丸急中追加了一艘以飞龙为基础设计的G16案云龙型来补充损失。中途岛之后丸五改为改丸五,取消了工时太长的G14案,改成了以大凤为基础小幅改进的G15案改大凤型。到了43年又因为G15的工时也赶不上损失速度以及资源消耗等问题,干脆停了G15,开始全力建造G16云龙案,同时开始设计10个月完工的罐头空母G18。到了44年G18设计出来,旧日本军已经一路退回本土,开始准备本土决战,随不再提什么空母建造,已开工的云龙各舰也停工或降低优先级。一直到战败。
回到题主的问题——为什么IJN就造了两艘祥鹤?答:因为他们想造更好的G14、G15。后面时间来不及想造G16。祥鹤至少30个月的工时IJN在战时根本等不起。
不请自来,
@袁蕾兄对于翔鹤型空母的建造原因已经阐述的很明白了,不过有一些细节值得商榷,在这里试作一一阐述,还望各位不吝赐教:
答案是有,且极有必要。这个问题我一定程度上在
为什么日本二战那么纠结于战列舰? - 樱庭舞的回答(那个坑到现在都没填)中回答过,不光是造大和武藏,哪怕是再造四艘金刚代舰都非常合理。尽管纵观太平洋战争,航母对胜负的走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如果在南太平洋海战到马里亚纳海战之间没有长时间高强度的水面消耗战,日本也不会如此迅速地败亡。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假设,在不考虑当时军令部用兵方略的前提下,金刚代舰和长门陆奥(甚至大和武藏)是完全有可能投入到瓜岛的水面作战中去的。如果能够在第三次所罗门海战(尤其是第二夜)对美军舰队造成一定打击(比如击沉南达与华盛顿中的一艘),那么无论是38师团携带物资和重装备上陆发起新一轮总攻还是将前两次总攻的残部撤收,都不至于像1943年2月那样被动。
说句题外的,当小小的野分号驱逐舰以36节在衣阿华和新泽西射出的100多米高水柱间狂奔的时候,水兵终于回想起曾经一度被他们所支配的恐怖,还有被自己所崇拜的大舰巨炮追杀的屈辱。
“由于增加了装甲防护,因此大凤级的部分指标可能不如翔鹤级好,而且防雷能力基本为0,又缺乏有效的反潜护航舰队,所以挨了一发鱼雷就挂了。”
首先,这句话依然没有跳出“大凤一雷沉”这个经典地摊段子。再拖出我另外一个答案
太平洋战争转折点究竟算是什么时候? - 樱庭舞的回答(我真的不是骗点赞的说):
大凤的沉没完全可以避免,然而避免大凤沉没的代价就是去放弃获胜的可能性。
中途岛一战过后,一个损管方面的惊天难题横空出世:
如果航母中弹,是应该先把飞机发了排殉爆风险呢?还是应该为了排油气风险而把飞机收起来呢?
果然到马里亚纳海战的时候问题来了,大凤早上发机时中雷,油气开始泄露。在这个两难抉择面前,小泽只能让损管队用拆下来的桌椅堵上前升降机14米的大洞。在中雷后的4小时(也就是12时左右),油气已经越漏越多,成功发完两波飞机的小泽下达了这样的命令:
「気化ガス充満、タバコ禁止、火花が出るような作業も禁止」
由于大凤的全封闭机库结构,只有用机械方式排风才能保船。大凤把后升降机降下用于增强空气流通而且强行破拆打开了机库侧壁。而接下来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桥段了——大凤把排风系统开到最大结果反而引燃了油气。
虽然引爆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砸舱壁排风时候砸出的火花,也有人说是排风系统叶片摩擦打出的火花(当然也有人说是像列克星敦那样的电机爆炸)。但总之大凤就这么成了涅槃不成的火凤,尽管舰体本身结构上的制约对大凤最终命运有着诸多影响,比如:电弧焊的强度问题、整体通风系统的优化问题、装甲在爆炸下的应力性问题、通风扇的打火花问题。但大凤本身并不失为一艘优秀的的航母,95mm的厚实装甲、双100mm高炮、拥有出色防雷能力的三层船壳能承受300kgTNT/400kg铝末炸药的打击。面对美军后期的大规模航母集群作战,大凤就是为马里亚纳海战和整个航程外战法理论而生的最佳选择。
我吹了这么久大凤,那么云龙有如何呢?我的答案:
云龙是垃圾,连!大!凤!都!不!如!
云龙42年8月1日开工,44年8月6日竣工;天城42年10月1日开工,44年8月10日开工。
平均工期将近两年,貌似大凤也就造了两年半诶...
两年半的时间就造出了一条载机量和大凤基本一样的薄皮大馅废物?云龙是怎么沉的?
十九日一六三七、北緯二十八度一九分、東経一二三度四〇分において、被雷一、右舷艦橋下に命中。浸水。反転。一六四五第二擊一。右舷前部命中。一六五一火薬庫大爆発。一七〇〇全没
一发鱼雷就主机停转,两发鱼雷就爆弹药库,从中雷到沉没不到半小时。这可真是“为了应对大量的航母损失而设计的”,造云龙合着就是为了损失的。
依我看IJN要么选择造大凤和改大凤级,利用航程外战法坚持打防守反击;另外一条路就是去按大西泷治郎的意见,造10个月工期的极简化空母,以牺牲性能换取数量和建造速度,哪怕航母没有装甲、不带中高口径高炮、甚至不带鱼雷机——只要有航母用就好啦。
噫...这是一个高估了战前海军预算的问题。丸三计划里一条大和的预算是1亿0793万3075円,一条翔鹤的预算是8449万6983円,整备14个航空队7526万7千円,在造舰预算只有8亿出头的情况下能拿出四分之一的钱来造两艘航母已经很伟大了。更何况丸二计划里一条苍龙的预算是4020万円。
不是蝗军不想造,实在是蝗军没钱造啊。
有想到的明天再补充,还望各位不吝指正,晚安。
正好最近在看这本《海军损管物语》,于是跳过几章先把大凤的给看完了。关于大凤中雷后从小泽治三郎到基层水兵的反应还是颇为镇定与乐观的。只能说大凤的沉没是采纳中途岛战训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套用克伦威尔的那句模板就是:
“攻击队发机之后,管它洪水滔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