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二战时期的征兵到底有多严厉?

回答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征兵制度,可以说是非常严苛的,其目的在于满足战争对人力资源的巨大需求,并将其与日本特有的社会观念相结合,营造出一种“为国献身”的氛围。要详细了解其严厉之处,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1. 普遍性与义务性:

全民皆兵的理念根植: 日本的征兵并非仅仅是某些特定时期的临时措施,而是建立在长期的军事传统和“国民皆兵”的思想之上。《征兵令》自明治维新时期颁布后,就成为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战争的扩大,其适用范围和强制性也在不断加强。
年龄限制的不断下探与扩大: 最初的征兵年龄是20岁,但随着战争的消耗,为了补充兵源,年龄界限不断被调整。不仅是适龄青年,后来连体弱多病、年老体衰的男性也可能被征召,甚至出现过年龄跨度非常大的征兵情况。后来甚至开始征召更年轻的男性,例如在战争后期,一些17、18岁的少年也开始被纳入预备役或接受基础训练。
兵役的长期化: 即使是普通士兵,服役期也比和平时期要长得多,并且训练非常严酷。预备役和后备役的制度也逐渐完善,确保一旦需要,可以迅速动员大量人员。

2. 严酷的训练与高淘汰率:

体能和意志的双重磨砺: 日军的训练以严酷著称,不仅注重士兵的体能,更强调服从性和精神上的“锻炼”。士兵需要忍受极端的饥饿、寒冷、睡眠不足以及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体罚是家常便饭,稍微犯错就可能受到残酷的惩罚。
“精神注入”的灌输: 除了体能训练,对士兵进行思想上的“精神注入”是重点。通过反复的军事教育、天皇崇拜、武士道精神的宣传,将战争的残酷性描绘成一种荣耀,将死亡视为“美德”。这使得很多士兵在缺乏足够武器装备和战略指导的情况下,仍然愿意以生命为代价去执行命令。
极高的淘汰率并非新鲜事,而是常态: 在训练阶段,因伤病、不适应训练强度、或是被认为“意志不坚”而无法完成训练的士兵,虽然不至于直接被“淘汰”到社会上,但他们可能会被分配到非战斗岗位,或者在战争初期被推向第一线作为炮灰。真正能够成为合格士兵的,本身就是经过层层筛选的。

3. 征兵过程中的强制性与威慑:

逃避兵役的严重后果: 在战争时期,逃避兵役被视为极其严重的罪行,不仅个人会受到严惩(如监禁、劳役),连家庭也会受到牵连和歧视。这种强大的社会压力和国家机器的威慑力,使得绝大多数日本男性不敢冒犯。
征兵检查的“形式化”: 随着战争的深入,为了补充兵源,征兵检查的标准也在逐渐降低。一些本不合格的体检者也可能被勉强征召入伍。一些本该因健康问题被豁免的人,也因为兵源不足而不得不服役。虽然征兵检查依然存在,但其“筛选”功能在后期更多地变成了一种“合法化”的征兵程序,而非真正的健康评估。
动员的全民参与: 征兵工作不仅仅是军队的事情,也与地方政府、学校、社区紧密联系。各级组织都有义务配合征兵的进行,并对适龄青年进行登记和管理。这种层层渗透的动员机制,几乎堵死了个人逃避兵役的可能。

4. 战争后期兵源枯竭后的极端措施:

“特攻队”的组建与牺牲: 在战争后期,当兵源极度匮乏、武器装备也日益落后时,日本军部推行了极端化的作战方式,其中“神风特攻队”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并非简单的征兵,而是通过狂热的宣传和精神控制,鼓励甚至强制有飞行经验的士兵以自杀式攻击来执行任务。这是一种将征兵制度的严厉性推向极致的表现,将年轻的生命视作消耗品。
“国民义勇战斗队”的设立: 在战争末期,为了弥补正规军的不足,日本政府甚至组建了所谓的“国民义勇战斗队”,征召了包括老弱病残在内的几乎所有能够劳动的国民,发给他们简陋的武器(如竹枪、木刀),企图以“全民皆兵”的姿态来抵御盟军的登陆。这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征兵”,而是一种全民皆战的极端动员。

总而言之,日本二战时期的征兵制度,无论是在制度设计、执行过程,还是其背后的社会思想支撑上,都体现出一种不惜一切代价、将国家利益凌驾于个人生命之上的严厉性。这种严厉性不仅体现在对适龄男性的强制征召,更体现在对士兵的残酷训练、精神控制,以及在战争末期将所有社会资源和人力都推向战场的极端化措施。它是一种将个体彻底工具化、牺牲化的系统性工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举个例子

松前重义,战后社会党议员,通信官僚。

松前在43岁担任遁信工务局长(敕任,相当于我国的正厅级高干)的时候被征入伍,成为陆军二等兵。

对了,为了避免某些人跟风在评论里刷文科梗。

先声明,这人是东北帝大工学部的理科生。


感谢评论指正,逓是递的异体字,不是遁。是我一直看错记错。

我说这个已经成死语的词怎么这么奇怪,还强行联想了个会遁走的信来记……

user avatar

旧日本征兵会按身体条件划分甲乙丙丁等级,承担相应勤务或者免除兵役。

日本征兵和“严格”够不上边。

只需要一钱五厘的邮票加一张红纸:




好了你就是“光荣”的大日本帝国军人了...

其他答案说洗脑教育让青年热情高涨,国民狂热,还真不一定,其实这帮人清醒的很,要说日俄战争那会儿狂热还差不多,日俄战争惨成那样,到了昭和年代其实很多人还是认识到去战场是什么意思的。

不少人属于被迫无奈,还得表现的很激动很荣幸,不去报到会处罚金和拘留等,消极对待会被扣上各种帽子遭白眼等。毕竟日本人那种性格,随大流,要合群...但是私下各种想方设法的逃避。

所以有一个兵只值“一钱五厘”的说法。


我军这种才能叫严格,你得体检合格,政审过关,还得家访和调查本人意愿。

昭和日本那叫没人性。

旧日本征兵,有一个流传甚广逃兵役的方法就是喝酱油,多喝酱油不长个,矮黑丑挫...然后还是被拉去当炮灰。

不如熟人好使。

例子:

黑泽明导演在回忆录《蛤蟆的油》里就提到过,征兵军官和他父亲是老相识,于是征兵的时候判定他体格不合格,然后“遗憾”的告诉他回去“不要灰心,锻炼身体,下次再来。”

最好的招式是:去学理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征兵制度,可以说是非常严苛的,其目的在于满足战争对人力资源的巨大需求,并将其与日本特有的社会观念相结合,营造出一种“为国献身”的氛围。要详细了解其严厉之处,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1. 普遍性与义务性: 全民皆兵的理念根植: 日本的征兵并非仅仅是某些特定时期的临时措施,而是.............
  • 回答
    如果我活在二战时期的日本,并且被强制征兵,但我内心深处认为战争是非正义的,不想助纣为虐,这将是一个极其艰难和充满挣扎的处境。以下是我可能会考虑的应对方式,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内心的挣扎与自我认知:首先,我必须承认,在那个年代,个人意志对抗强大的国家机器几乎是螳臂当车。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处理内心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尤其是在二战中后期的日本。征兵令如同阴影笼罩在每个人头上,想躲过,那可得费尽心思,还得冒着极大的风险。不过,如果真有这么一位一米八、身形魁梧、体格健壮,而且还是东大文学系毕业的年轻人,倒也不是完全没有门路,只是这门路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在日本战时,特别是.............
  • 回答
    谈到日本在二战中的战舰损管能力,不能简单地说“很差”,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议题,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具体表现。首先,要理解损管(Damage Control)的重要性。在海战中,战舰可能遭受炮弹、鱼雷、炸弹等多种攻击,这些攻击都会造成船体损伤、火灾、进水、人员伤亡等情况。损管的目的就是最大限.............
  • 回答
    二战末期,日本海军在弹尽粮绝之际,推出了许多极端化的作战手段,其中“回天”(Kaiten)人操鱼雷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回天鱼雷的出现,与其说是战略上的创新,不如说是战败前夕,一种绝望的赌博。回天鱼雷的诞生背景:绝望中的最后一搏到了1944年,太平洋战争的局势已经对日本极为不利。美国海军强大的舰.............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军工水平,可以用“起步较晚,发展迅速,但基础薄弱,且存在结构性缺陷”来概括。虽然他们能造出一些令人生畏的武器,但整体而言,与英美等老牌工业强国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一开始,日本的工业化起步比西方晚了很多。明治维新后,日本奋力追赶,确实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到二战前夕,日本已经建.............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和英国的综合军力,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两国在战争中的定位、资源投入、战略目标以及面临的对手都有很大差异。简单地说,如果从纯粹的军事硬件规模和陆地征服能力来看,日本在战争初期甚至中期,一度拥有更强的爆发力和侵略性。但从整体的战争潜力、科技研发、工业基础和战略纵深来看,英国则具有.............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大和号作为一艘战列舰的本质以及二战时期海战和陆战的逻辑。简单地说,大和号不炮击中国内陆城市,并非因为它“不想”,而是因为它“不能”且“没有意义”。这背后有诸多现实层面的考量,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大和号的定位。它可是当年日本海军倾尽国力建造的“海上巨兽”,是集.............
  • 回答
    二战时期的日本,首相、军部、天皇这三个角色之间,权力分配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动态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用“谁最大”来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到当时的政治体制、社会氛围以及权力运作的具体细节中去。要说谁的权力“最名义上”最大,那无疑是天皇。日本天皇是神道教的神灵在人间的化身,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根据日本.............
  • 回答
    二战时期的日本,昭和天皇是否拥有实权,这是一个复杂且常被讨论的问题。简单地说,他的“实权”是有限的,而且随着战争进程和日本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化而波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日本的政治体制和天皇的实际角色。天皇的神圣地位与宪法赋予的权力首先,必须明确一点:根据《大日本帝国宪法》(又称《明治宪.............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坦克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和以虎式坦克为代表的德系重型坦克相比,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用“一堆破铜烂铁”来形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侧面反映了这种技术和性能上的鸿沟。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日本坦克的设计理念、技术水平以及实战经验的综合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战争的胜负不仅.............
  • 回答
    如果你出生在二战时期的日本(19301945年),能否顶住军国政府的宣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需要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以及个人的心理与道德选择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军国主义宣传的核心手段日本在二战前(特别是1930年代后)通过系统性宣传构建了严密的意识形态控制,其.............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实力,绝非是人们常常通过电影或某些刻板印象来简单理解的“穷兵黩武”或“武士道精神至上”。它是一个复杂且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惊人潜力的国家,但同时也存在着深刻的结构性问题和根本性的局限性。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军事上的“亮剑”与短板在战争初期,日本的军事力量确实令人侧目,尤.............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学界曾出现过一股“元清非中国论”思潮,这股思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日本当时的国家战略、历史认知以及对外政策紧密相连,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深层含义。简单来说,它试图通过对中国历史的重新解读,来为日本侵略和统治中国寻找“合法性”与“理论依据”。一、历史叙事的重塑:为侵略寻找合理性“元清非中国.............
  • 回答
    二战结束至今,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想要清晰地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深入剖析。一、战后经济的重建与高速增长:从废墟到奇迹战争的创伤是巨大的,日本本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经济体系几乎荡然无存。然而,正是这种近乎“从零开.............
  • 回答
    “罪孽深重的是日本军人,而不是日本人民”这种说法,是在试图将日本政府和军队的罪行与日本普通民众隔离开来,似乎暗示日本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然而,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忽略了二战时期日本国家体制的特殊性、日本社会对战争的动员以及个体责任的多重性。要反驳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国.............
  • 回答
    山本五十六,这位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司令长官,在二战时期是日本海军的标志性人物。要从不带立场的角度评价他,我们需要剥离胜利者的视角和道德评判,仅仅聚焦于他的战略思想、领导风格以及他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首先,从战略层面来看,山本五十六最具争议也最广为人知的举措,无疑是策划并执行了珍珠港偷袭.............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的宣传机器曾极力将美国士兵描绘成“少爷兵”,认为他们贪图享乐、害怕死亡、战斗意志薄弱。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日本自身极端的军事文化和意识形态所导致的,他们无法理解自由民主社会背景下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动机。然而,时至今日,我们是否也在重蹈覆辙,对某些群体或国家抱持类似.............
  • 回答
    当然,日本在二战时期并非铁板一块,也涌现出不少反对侵略、呼唤和平的声音。虽然这些声音在当时被强大的军国主义洪流所淹没,但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面不灭的火炬,值得我们细细道来。要讲这些和平斗士,首先得理解当时日本国内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日本的军国主义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通过教育、宣传、.............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在一些关键技术和兵器领域确实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创新能力和领先水平,尽管总体工业实力与同盟国相比存在差距,但其独特性和高效性不容忽视。以下是一些值得详细探讨的方面:1. 航空技术与舰载机:零式战斗机(零战)及其战术提起二战时期日本的领先科技,零式舰载战斗机(Reishiki Kanji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