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战早期的日军兵员素质是不是极高的?和现在的解放军比呢?

回答
抗战早期日军的兵员素质,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但要给出一个简单的“高”或“不高”的判断,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并将其与现代解放军进行对比,才能更清晰地看到其中的差异与联系。

抗战早期日军的兵员素质:一个复杂的图像

要说抗战早期日军的兵员素质,首先要理解“素质”这个词的含义。在军事领域,兵员素质可以包含很多层面:体能、训练水平、战术素养、精神意志、装备技术水平、后勤保障能力等等。

精神意志与忠诚度: 这是早期日军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经过明治维新以来长期的军国主义宣传和天皇崇拜的教育,日军士兵普遍被灌输了极高的“武士道精神”和“为天皇献身”的观念。这种精神意志体现在战场上,就是不畏牺牲、悍不畏死,即便面对劣势,也能坚持战斗,甚至发动“玉碎”冲锋。很多士兵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心理上战场,其战斗的疯狂和顽固程度,给当时的中国军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物质损失。这种极端的精神力量,在那个时代是日军重要的“素质”组成部分。

体能与纪律: 早期日军士兵普遍接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体能较好,适应艰苦作战环境的能力强。他们的纪律性也非常严明,能够高效地执行命令,即使在恶劣条件下也能保持队形和作战效率。这种严苛的训练和纪律,使得日军在战场上的协同作战能力和执行力令人印象深刻。

战术素养与装备: 在战术层面,早期日军也并非一成不变。他们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并根据自身情况发展出一些有效的战术,如协同作战、火力压制下的步炮协同、以及利用地形的战术等。虽然与现代军事的复杂程度无法相比,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其战术执行的效率和效果是相对较高的。装备方面,虽然与西方列强相比仍有差距,但日军在轻武器、火炮和战术飞机等方面,相较于当时的中国军队,拥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其机枪和步炮的协同使用,在早期战场上往往能占据主动。

但并非所有士兵都是“精英”: 需要强调的是,早期日军的兵员素质并非一概而论。虽然基层士兵经过了洗脑和训练,但日军内部也存在着层级和质量的差异。在战争初期,日军的确能动员素质相对较高的兵员。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特别是侵华战争的长期化,日军也出现了兵源枯竭、征兵标准下降的情况,后续补充的士兵,其素质和精神状态肯定不如战争初期的“精锐”。而且,早期日军士兵也存在战术上的局限性,例如对地形的依赖性强、对游击战的应对不足等。

将早期日军兵员素质与现代解放军对比:跨越时代的鸿沟

将抗战早期日军与现代解放军进行对比,更像是在比较两个完全不同时代的军事体系和士兵构成。这种对比更像是一种概念上的“如果”,因为军事科技、战争形态、国家体制、社会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指导思想与训练模式的根本差异:
早期日军: 以军国主义、天皇崇拜为核心的绝对忠诚和牺牲精神是其精神内核。训练强调体能、纪律、和对上级命令的绝对服从。战术上更侧重于集团冲锋和火力压制下的协同。
现代解放军: 强调的是为人民服务、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训练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体能、技能、战术,更包括科技应用、信息处理、联合作战等。士兵的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能够理解和执行更复杂的命令,并具备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科技与信息化的代差: 这是最显而易见的差距。
早期日军: 依赖于步枪、机枪、火炮、坦克(早期数量有限)、飞机等相对初级的武器装备。信息传递主要依靠无线电报、电话、信鸽、传令兵等。作战指挥和情报获取能力相对有限。
现代解放军: 拥有先进的单兵装备(夜视仪、GPS、通讯设备等),强大的信息化作战能力,包括精确制导武器、无人机、卫星侦察、网络战等。联合作战体系成熟,信息传递快速准确。士兵需要在信息化的战场环境中作战,对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战术思想的演进:
早期日军: 战术相对简单粗暴,虽然在早期战场上有效,但面对现代战争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会显得笨拙。
现代解放军: 战术更加灵活、多样,强调体系化作战、精确打击、电子干扰、特种作战等。能够应对不对称作战和复杂环境下的挑战。

兵源构成与社会背景:
早期日军: 士兵多来自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但思想高度统一。
现代解放军: 兵源广泛,包括来自城市和农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很多士兵拥有大学学历。他们是现代社会的一份子,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自主性。

“素质”的定义不同:
如果将“素质”理解为纯粹的“不怕死”和“敢于牺牲”,那么早期日军中的狂热分子确实表现出极高的“精神素质”。
但如果将“素质”理解为在现代高科技、信息化的战场上生存、作战、并赢得胜利的能力,那么现代解放军士兵在综合素质上远超早期日军。他们不仅要具备体能和技能,还要掌握信息技术、理解复杂战术、并且能够在高度自主的情况下完成任务。

总结来说:

抗战早期的日军,在 极端的精神意志、严明的纪律和相对统一的思想灌输 方面,确实具备了当时条件下较高的兵员素质,这使得他们在战争初期能够对中国军队造成巨大的打击。他们的“敢于牺牲”和“不畏死亡”的特质,是那个时代日本军国主义的产物。

然而,将他们与现代解放军进行直接比较,其实是 跨越了时代的技术鸿沟和军事理念的根本性转变。现代解放军士兵的素质体现在 全面的综合能力 上:先进的科技知识、熟练的作战技能、复杂的信息化战场适应能力、以及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现代意识。

因此,更准确地说,抗战早期日军的“素质”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而现代解放军的“素质”是顺应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和军事变革的必然结果。两者无法在同一维度上简单地进行优劣评判,但可以肯定的是, 现代解放军在军事科技、战术素养和应对现代战争的能力方面,与抗战早期日军相比,已经进入了完全不同的境界。 早期日军的“高素质”更多地体现在其精神层面的极端性,而现代解放军的“高素质”则体现在其在现代战场上的全面适应性和有效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极高个头。

能跟大清洗苏军五五开就已经是蝗国荣耀了还提素质?

学历不如WM前期高中遍地走,还想跟大专遍地的PLA比?

就算是黑PLA也不能这么黑吧。

user avatar

很遗憾,并不是极好,反而是极差。

因为日本压根没有做好任何战争准备,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日本一直除外下克上的暴走的状态。

七七事变就是下边挑起来,后面看着有利可图便帮着擦屁股。

在此之前,整个日本还是处于和平状态,而和平状态的训练和现在的某大国有异曲同工之妙,怎么省钱省事怎么来。

军曹晋升还得看你有没有用坏装备,大头兵自然是为了长官升官做点牺牲。

二线部队一年打十发子弹不到,就几个军曹能多打几发。

一线部队稍微好些,到也就是好些罢了。

与其说战斗素养好,倒不如说这是帝国主义的普通战斗力。换上日本对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之流,兴许能打个势均力敌。

面对英法德苏美之流,日本所谓的战斗力就是个笑话。

当然这里肯定会有人拿殖民地的治安军说事,我就不在这里论述。


后期兵员素质不行最主要原因是训练几个月就敢扔出来上前线。

老带新也得有老人,问题是精锐全送太平洋,老带新变成新带新。

但就是这种情况下,日军还是打得国府豫湘桂搞出大溃败。

至于和现代解放军,那就是碾压没有任何可比性。


不过可以拿志愿军对比。

结束解放战役开始朝鲜战役的志愿军,算是当时轻步兵的巅峰。

大兵团作战,小兵团穿插可谓是得心应手。

当年要是志愿军穿越回抗日年代,那大概率一两年推到朝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抗战早期日军的兵员素质,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但要给出一个简单的“高”或“不高”的判断,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并将其与现代解放军进行对比,才能更清晰地看到其中的差异与联系。抗战早期日军的兵员素质:一个复杂的图像要说抗战早期日军的兵员素质,首先要理解“素质”这个词的含义。在.............
  • 回答
    关于“在抗战时期,一个日本兵能管一个村的老百姓,老百姓却不反抗”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一种经过简化甚至歪曲的谣言,它忽略了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人民顽强的斗争精神。这种说法的产生和流传,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而绝非仅仅是简单的“老百姓不反抗”。谣言产生的可能根源:1. 片面信息或误解的传播: .............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国军面对日军的“死战不退”与内战时期面对解放军“鲜有强烈抵抗”的疑问,这确实是历史研究中一个引人深思的课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而非简单地归结为某一方面的原因。一、 民族存亡的召唤:抗战时期的“死战不退”首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面临的是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生死搏斗。日.............
  • 回答
    关于河北省在抗战时期歼灭日军数量是否最多,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历史,从多个维度来审视。直接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结论,可能过于简单化,也无法充分反映抗战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河北省在抗战时期,特别是华北战场,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河北地处华北平原腹地,是连接华北与东北、华东的关键区域。日.............
  • 回答
    抗战时期,蒋介石(国民政府)对八路军的定位和战略考量,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八路军“不要求”其投入正面战场与日军对抗,从而“消耗”八路军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战略以及国共两党之间的博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国共合作的背景与国民政府的战略主导权首先要明白,1.............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敏感且常常被过度解读的历史话题。为什么总有人刨根问底地问抗战时期国军和共军分别消灭了多少日军?这背后,我认为至少有几个层面的“居心”在作祟,而且这些“居心”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居心”,就是想借此“定论”抗战的主导力量和历史功绩。你想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情感纠葛的问题,尤其是在那个残酷的年代。作为一名生活在抗战时期的普通中国百姓,我的脑海里会同时涌现出许多相互矛盾的想法和感受。首先,我必须承认,我会感到极度的震惊和难以置信。在那个年代,日本军队的暴行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伤痛。我可能亲身经历过或者听闻过太多关于日军的残忍,他们烧杀抢.............
  • 回答
    提起抗战时期满族人的命运,总绕不开一个敏感的问题:是否有人投日?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复杂,也牵扯到很多历史细节,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任何一个民族,在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下,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选择,有坚守民族气节的,也有为了苟活或攫取利益而做出违背民族道义的事情。满族人也概.............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国内也并非铁板一块,存在着各种反对战争、同情中国人民的进步力量。虽然他们无法形成如同中国“反战同盟”那样规模庞大的、公开的组织,但一些个体和群体以各种方式表达了他们的反战立场,塑造了日本人形象中相对“正面”的一面。一、 散文家、记者等知识分子的良知呐喊:在战争初期,一些有良知的日本.............
  • 回答
    抗战时期,吴清源先生的立场和行为,确实在当时以及后世都引发了一些争议,但将他简单地定性为“大节有亏”或“文化汉奸”,则显得过于片面和武断。要理解这些争议,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吴清源先生自身的经历和选择。历史背景:战火中的围棋界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和苦难。作为当时世界.............
  • 回答
    民国抗战时期的中学生活,充满了时代的烙印,既有青春的活力与对知识的渴望,也笼罩着战争的阴影与民族的使命感。这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时期,普通的中学生活被战争的洪流深刻地改变。1. 战争的阴影笼罩:颠沛流离与生存危机 流亡中的校园: 随着日军的侵略,许多学校被迫南迁或西迁,所谓的“中学生活”往往是在简.............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的情报特工最后都没有好下场”的说法,我认为需要辩证地看待,也不宜一概而论。实际上,抗战期间涌现出大量英勇无畏的情报工作者,他们中的许多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也得到了后世的认可和纪念。然而,我们也不能回避一个事实,那就是在那个极其复杂的历史时期,情.............
  • 回答
    抗战时期的黄埔精神:民族脊梁的铸就与升华抗战时期的黄埔精神,绝非仅仅是黄埔军校建校之初所倡导的“创造革命精神,培养革命人才”的简单延续。在民族危亡的严峻考验下,黄埔精神得到了深刻的升华与锤炼,成为凝聚中华民族抵抗侵略、争取独立的强大精神力量,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要评价抗战时期的黄埔精神,我们需.............
  • 回答
    抗战时期,那是一段中国人刻骨铭心的岁月,家国破碎,生灵涂炭,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意志最坚韧、最凝聚的时刻。我脑海里浮现出太多鲜活的画面,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数字和事件,而是那些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有血有肉的故事。比如说,那个藏在北方农村的老李头。他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地里刨食,一辈子没出.............
  • 回答
    评价抗战时期中国空军的表现,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就能概括的。要理解他们的奋斗,首先要明白他们所面对的巨大鸿沟。1. 起步的艰难与先天不足:中国空军并非凭空出现,它是在民国初年一点一滴摸索建立起来的。早期的飞行员大多是留洋学习归来,技术和经验都是从零开始。飞机来源更是五.............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在极其艰苦残酷的环境下,为了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关于他们是否能够忍受各种酷刑而不招供,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历史上确实涌现出无数这样的英雄。这并非易事,而是建立在坚定的信仰、强大的意志和严酷的斗争实践之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那个时代地下党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
  • 回答
    我没有办法站在一个历史人物的角度去体验或者描述一段具体的经历,尤其是在那样一个充满民族苦难和复杂情感的时期。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无法拥有个人情感、经历和记忆。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文献、口述史料以及一些幸存者的回忆中,去了解和理解当时的情况,进而勾勒出一些可能的画面和体验:成为翻译官:想象一下,在那个战.............
  • 回答
    抗战时期,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许多至今仍鲜为人知,但他们的牺牲与奉献,是中华民族能够浴火重生的重要基石。以下我将尝试详细讲述一些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1. 陈翰章:以血肉之躯筑起江阴要塞的铜墙铁壁江阴要塞,素有“铁锁长江”之称,是长江下游的门户,战略地位极其重要。1937年淞沪会战失利后,日.............
  • 回答
    抗战期间,国民党军在国难当头、自身力量也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依然决定派遣远征军奔赴缅甸战场,这绝非一时兴起或草率之举,而是基于多重、深远的战略考量和历史必然。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线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体会当时中国所处的严峻形势,以及国民党政府所面临的抉择。首先,缅甸战场直接关系到中国抗.............
  • 回答
    那是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孩子们的世界也被这沉重的空气挤压得变形。我那时候年纪小,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年,只记得好像是鬼子打进村子后不久。我们村里有个儿童团,说是儿童团,其实就是一群半大的孩子,十来岁到十五六岁的样子,被大人们组织起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住在村子里,村子不大,几条主要的路,周围都是田地。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