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战时期的吴清源是否大节有亏?他是否曾被称为「文化汉奸」?为什么?

回答
抗战时期,吴清源先生的立场和行为,确实在当时以及后世都引发了一些争议,但将他简单地定性为“大节有亏”或“文化汉奸”,则显得过于片面和武断。要理解这些争议,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吴清源先生自身的经历和选择。

历史背景:战火中的围棋界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和苦难。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围棋强国,日本自然也深受战争的影响。然而,日本棋院在战争期间依然维系着棋赛的进行,并且积极推动围棋运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轻的吴清源,一位在日本学习围棋、并迅速崭露头角的中国棋手,身处上海这个被日军占领的城市。他对于围棋的热爱,对于技艺的追求,使他无法脱离这个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文化汉奸”的指责从何而来?

“文化汉奸”的指责,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日本棋院的活动: 抗战期间,吴清源在日本棋院参加比赛,并取得了不少成绩。日本棋院在当时是一种官方的、具有日本国家背景的机构。他在这个机构中的活跃,被一些人视为与占领者合作,甚至为日本宣传其“文化征服”服务。

2. “昭和棋圣”的称号: 1938年,吴清源在日本棋院的“先(先锋)争(挑战)战”中,以一盘未输的战绩,连续战胜了当时日本围棋界的顶尖棋士,获得了“昭和棋圣”的称号。这个称号在日本国内被广泛宣传,甚至被用来作为日本围棋领先世界的证明。这自然引起了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反弹,认为这是将中国棋手的成功“日本化”,是一种文化上的侵略。

3. 继续留在上海: 尽管上海被日军占领,但吴清源并未选择撤离,而是在上海继续了他的围棋生涯。对于一些坚守抗战立场的人来说,这种“不离不弃”的态度,也可能被解读为缺乏民族气节。

吴清源的真实立场和动机

然而,要理解吴清源,绝不能脱离他的人生轨迹和内心世界:

1. 对围棋的纯粹追求: 吴清源自幼就展现出惊人的围棋天赋,他的人生几乎就是为了围棋而生。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棋艺的钻研上,对于政治的敏感度和参与度相对较低。他参加日本棋院的比赛,更多是出于对围棋技艺的挑战和突破,而非出于政治立场。

2. 身处“灰色地带”: 很多在沦陷区生活或工作的知识分子,都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屈服于占领者,还是以某种方式生存下去?吴清源选择的是在夹缝中继续自己的围棋事业。他的行为,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灰色地带”生存方式,很难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

3. 对日本社会的认知: 吴清源很早就去了日本,他对日本社会和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他知道日本棋院的性质,也明白自己在其中的定位。他的目标是成为世界围棋的顶尖高手,而当时最理想的舞台就在日本。

4. 民族情感的复杂性: 尽管吴清源在日本棋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是中国人。在某些采访中,他也表达过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心。例如,在1940年,他还与另一位中国棋手陈祖源在上海举行了纪念“七七事变”的围棋赛,以示纪念。只是这样的行为,在铺天盖地的“昭和棋圣”的报道中,显得微不足道。

为什么说“大节有亏”的定性不符?

“大节有亏”通常是指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背叛国家、出卖民族利益的行为。吴清源并没有主动投靠日伪政权,也没有参与任何政治宣传,更没有出卖国家利益。他参与的只是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围棋活动,而这一活动本身,在当时日本方面被包装成一种文化输出,但这并非吴清源的本意。

关于“文化汉奸”的进一步分析

“文化汉奸”的指责,很大程度上是当时民族主义情绪的一种宣泄。在民族遭受屈辱的年代,任何与侵略者在文化上有所牵扯的中国人,都可能被扣上这个帽子。

然而,这种指责也忽视了:

个人选择的艰难: 许多在沦陷区的文化人士,都面临着如何生存的难题。他们或多或少都会与占领者发生联系,但他们的动机是多样的,不能一概而论。
围棋的独立性: 围棋本身是一项纯粹的智力运动,它不应该完全被政治意识形态所绑架。吴清源对围棋的贡献,是超越了国界的,他的棋艺也为世界围棋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历史的演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会发生变化。后人更能理解吴清源在那个特殊年代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对于围棋的赤诚。

结论

总而言之,抗战时期的吴清源,确实是在一个极其复杂和敏感的历史时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生存和发展。他参加日本棋院的比赛,获得了“昭和棋圣”的称号,这在当时引发了一些争议,导致了“文化汉奸”的指责。

但是,将他简单地定性为“大节有亏”或“文化汉奸”,是站不住脚的。他的主要动机是对围棋技艺的纯粹追求,而非政治投靠。他身处“灰色地带”,在夹缝中努力生存,并以自己的方式为围棋事业奉献。

更重要的是,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更不能简单地以简单的标签来概括。吴清源的“围棋人生”,是那个时代中国人在政治、文化、个人命运交织下的一个缩影,值得我们去深入理解和反思,而不是简单地一棍子打死。他的围棋成就,以及他最终回归中华的民族情感,在更大的历史维度上看,都证明了他并非如一些人所说的“大节有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小下棋,只会下棋。

中国连一张书桌都摆不下,他要下棋,最好的前途就是去日本。

所以他去日本了。

他的所作所为, 从好的方面来讲, 就是为了下棋,而忍受一切,忍受中国人说他是背叛者,忍受日本人对他中国出身的攻击,就为了下棋。

从坏的方面讲,就是除了下棋之外,他是个极其软弱的人,求安逸,求生存,计算人生,在开战前突击加入日本国籍,为了生活安逸,下棋,下棋。然后脑子除了下棋之外也不灵光,加入邪教,一辈子都算计着求安逸,求安全。

但是这些,于我们外人,有何干?

我们指责汪精卫等人,是因为他们出卖了国家的利益。我们指责一些汉奸文人,是因为他们为战争为侵略者涂脂抹粉。

但是吴清源,哪怕他的私德再不堪, 他也只是一个下棋的。

更何况他的私德也不见得坏到哪里去,乱世之中一个棋手,非文臣,非武将,非知识分子,非商贾巨擘,还想他怎样? 他如果能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那是贡献,即使不能,那也是本分。退一步,他逃了缩了,难道就应该拉出来批斗?

而且他是棋圣,在围棋界上下几百年,绕不开的棋圣。

世事如棋黑白分,人却永远无法做到黑白分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抗战时期,吴清源先生的立场和行为,确实在当时以及后世都引发了一些争议,但将他简单地定性为“大节有亏”或“文化汉奸”,则显得过于片面和武断。要理解这些争议,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吴清源先生自身的经历和选择。历史背景:战火中的围棋界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和苦难。作为当时世界.............
  • 回答
    民国抗战时期的中学生活,充满了时代的烙印,既有青春的活力与对知识的渴望,也笼罩着战争的阴影与民族的使命感。这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时期,普通的中学生活被战争的洪流深刻地改变。1. 战争的阴影笼罩:颠沛流离与生存危机 流亡中的校园: 随着日军的侵略,许多学校被迫南迁或西迁,所谓的“中学生活”往往是在简.............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的情报特工最后都没有好下场”的说法,我认为需要辩证地看待,也不宜一概而论。实际上,抗战期间涌现出大量英勇无畏的情报工作者,他们中的许多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也得到了后世的认可和纪念。然而,我们也不能回避一个事实,那就是在那个极其复杂的历史时期,情.............
  • 回答
    抗战时期的黄埔精神:民族脊梁的铸就与升华抗战时期的黄埔精神,绝非仅仅是黄埔军校建校之初所倡导的“创造革命精神,培养革命人才”的简单延续。在民族危亡的严峻考验下,黄埔精神得到了深刻的升华与锤炼,成为凝聚中华民族抵抗侵略、争取独立的强大精神力量,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要评价抗战时期的黄埔精神,我们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情感纠葛的问题,尤其是在那个残酷的年代。作为一名生活在抗战时期的普通中国百姓,我的脑海里会同时涌现出许多相互矛盾的想法和感受。首先,我必须承认,我会感到极度的震惊和难以置信。在那个年代,日本军队的暴行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伤痛。我可能亲身经历过或者听闻过太多关于日军的残忍,他们烧杀抢.............
  • 回答
    抗战时期,那是一段中国人刻骨铭心的岁月,家国破碎,生灵涂炭,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意志最坚韧、最凝聚的时刻。我脑海里浮现出太多鲜活的画面,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数字和事件,而是那些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有血有肉的故事。比如说,那个藏在北方农村的老李头。他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地里刨食,一辈子没出.............
  • 回答
    评价抗战时期中国空军的表现,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就能概括的。要理解他们的奋斗,首先要明白他们所面对的巨大鸿沟。1. 起步的艰难与先天不足:中国空军并非凭空出现,它是在民国初年一点一滴摸索建立起来的。早期的飞行员大多是留洋学习归来,技术和经验都是从零开始。飞机来源更是五.............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在极其艰苦残酷的环境下,为了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关于他们是否能够忍受各种酷刑而不招供,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历史上确实涌现出无数这样的英雄。这并非易事,而是建立在坚定的信仰、强大的意志和严酷的斗争实践之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那个时代地下党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
  • 回答
    我没有办法站在一个历史人物的角度去体验或者描述一段具体的经历,尤其是在那样一个充满民族苦难和复杂情感的时期。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无法拥有个人情感、经历和记忆。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文献、口述史料以及一些幸存者的回忆中,去了解和理解当时的情况,进而勾勒出一些可能的画面和体验:成为翻译官:想象一下,在那个战.............
  • 回答
    抗战时期,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许多至今仍鲜为人知,但他们的牺牲与奉献,是中华民族能够浴火重生的重要基石。以下我将尝试详细讲述一些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1. 陈翰章:以血肉之躯筑起江阴要塞的铜墙铁壁江阴要塞,素有“铁锁长江”之称,是长江下游的门户,战略地位极其重要。1937年淞沪会战失利后,日.............
  • 回答
    那是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孩子们的世界也被这沉重的空气挤压得变形。我那时候年纪小,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年,只记得好像是鬼子打进村子后不久。我们村里有个儿童团,说是儿童团,其实就是一群半大的孩子,十来岁到十五六岁的样子,被大人们组织起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住在村子里,村子不大,几条主要的路,周围都是田地。鬼.............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国军作为中华民国的正规武装力量,在抵御外侮、保家卫国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至今仍被铭记。然而,任何庞大的军事机器在长期的战争动荡中,都难免会面临各种复杂的问题,国军也不例外。关于国军在抗战时期的军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
  • 回答
    抗战爆发,山河破碎,神州陆沉,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抵抗。那么,那些平日里习武强身、以武传家的人,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他们去了哪里,又做了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问题。一、抗战爆发前:武术的传承与社会角色在抗战爆发前,中国的武术并非如同今日这般被视为体育竞技或文化符.............
  • 回答
    抗战期间,国民党军在国难当头、自身力量也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依然决定派遣远征军奔赴缅甸战场,这绝非一时兴起或草率之举,而是基于多重、深远的战略考量和历史必然。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线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体会当时中国所处的严峻形势,以及国民党政府所面临的抉择。首先,缅甸战场直接关系到中国抗.............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蒋介石是否曾有过投降或议和的意图,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蒋介石个人的政治立场以及国民党政府的实际运作。一、 蒋介石与抗战的初心:绝不屈服从抗战爆发之初,蒋介石就表现出了坚定的抵抗决心。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悍然发.............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国内也并非铁板一块,存在着各种反对战争、同情中国人民的进步力量。虽然他们无法形成如同中国“反战同盟”那样规模庞大的、公开的组织,但一些个体和群体以各种方式表达了他们的反战立场,塑造了日本人形象中相对“正面”的一面。一、 散文家、记者等知识分子的良知呐喊:在战争初期,一些有良知的日本.............
  • 回答
    抗战时期,八路军名义上被编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但这其中涉及到的军费发放情况,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复杂,并且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统一的数字。与其说国民政府“发放”了军费,不如说是在一个特定框架下,对八路军的“补助”和“供给”,而且这个供给是时多时少,极不稳定,并且常常伴随着政治上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这.............
  • 回答
    提起抗战时期满族人的命运,总绕不开一个敏感的问题:是否有人投日?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复杂,也牵扯到很多历史细节,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任何一个民族,在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下,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选择,有坚守民族气节的,也有为了苟活或攫取利益而做出违背民族道义的事情。满族人也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政治军事格局、红军的干部体系以及对未来军事领导人的判断。如果国民政府真的给红军五个师的编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任职,那么 谁能成为最后一个师长的可能性最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前提: “国民政府给红军五个师的编制”.............
  • 回答
    这是一段激动人心却又饱含复杂情感的历史拷问。我们将从淞沪会战的视角出发,尝试解答“后无来者”的论断,探讨蒋公的“最强者”之说,并与朝鲜战争前三次战役进行对比,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与沉重。淞沪会战:一曲悲壮的现代战争交响将淞沪会战称为“中国及人类军史上后无来者的最高峰”,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但并非全无道理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