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抗战时期中国空军的表现?

回答
评价抗战时期中国空军的表现,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就能概括的。要理解他们的奋斗,首先要明白他们所面对的巨大鸿沟。

1. 起步的艰难与先天不足:

中国空军并非凭空出现,它是在民国初年一点一滴摸索建立起来的。早期的飞行员大多是留洋学习归来,技术和经验都是从零开始。飞机来源更是五花八门,有法国高德隆、意大利诺斯洛普、德国容克、美国寇蒂斯等等,型号杂乱,配套的零备件、器材更是捉襟见肘。可以说,抗战爆发时,中国空军在飞机数量、性能、飞行员数量和训练水平上,都远远落后于侵略者。

日本空军在战前已经建立了相当规模和先进水平的空军,并且经过了多次实战的检验。他们拥有性能优越的九六式、九九式等舰载机和陆基战斗机、轰炸机,以及训练有素的飞行员队伍。相比之下,中国空军的主力机型,如美国的“霍克三”战斗机和德国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等,在性能上就已经存在代差。

2. 初期的英勇抵抗与巨大牺牲:

尽管如此,中国空军在抗战爆发后,并没有退缩。他们以极其简陋的装备,迎战强大的日军空军,打响了中国空军抗击侵略的第一枪。

淞沪会战期间(1937年8月13日): 这是中国空军首次大规模参战,也是他们面临最严峻考验的时刻。中国空军倾巢出动,冒着枪林弹雨,对日军在上海的军事目标进行轰炸,并与日军飞机进行空战。虽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他们以“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成功压制了日军一度嚣张的气焰,为地面部队争取了宝贵的集结和部署时间。很多年轻的飞行员,有的甚至刚刚毕业,就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许多人壮烈殉国,他们的鲜血染红了上海的天空。
南京保卫战: 当日军轰炸南京时,中国空军也奋力迎击,尽管力量悬殊,但他们的反击还是给了日军一些迟滞。
武汉会战: 在武汉会战期间,中国空军也表现出顽强的战斗精神。虽然飞机损失惨重,但他们依然坚持作战,对日军的兵力集结地和交通线进行袭扰。

3. “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配合与转守为攻:

在早期,中国空军的主要任务是掩护地面部队作战,协同防御。随着战事的推进,他们也逐渐承担起战略轰炸的任务,虽然规模不大,但对日军的后勤补给线和战略目标造成了一定的干扰。

“以空间换时间”是整个抗战的战略方针,中国空军也在这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一次次的战斗,虽然损失惨重,但消耗了日军的空军力量,延缓了其进攻步伐,为国家争取了喘息之机,也为后方工业转移和军队的整编赢得了宝贵时间。

4. 艰难的重建与“飞虎队”的援华:

随着日本对中国沿海城市的轰炸以及国内空军基地的损毁,中国空军损失惨重,一度面临无机可战的境地。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在国际援助下,中国空军得以重建和发展。

美国“飞虎队”(中美混合飞行大队)的援华,是中国空军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由陈纳德将军率领的这支由美国退役飞行员组成的志愿飞行队,以其高超的飞行技术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在1941年底到1942年初的中国战场上,与日军进行了多次激烈的空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他们驾驶的“寇蒂斯”战斗机虽然不算最先进,但在陈纳德的战术运用下,打出了惊人的胜率。
中国飞行员的训练和成长: 在“飞虎队”的影响和美国军事援助的条件下,中国空军的飞行员训练体系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中国飞行员接受了更专业的训练,驾驶性能更好的飞机,如美国的P40、P43、P51等战斗机,以及B25、B24等轰炸机。这些年轻的飞行员们,在训练结束后,同样以血肉之躯,奔赴前线,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5. 后期的空战与战略轰炸:

进入太平洋战争时期,随着美国对日宣战并参与中国战场,中国空军的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协助盟军作战: 中国空军在后期的作战中,积极配合盟军的行动,参与了对日军据点、交通线以及在太平洋战场上的重要目标的攻击。
战略轰炸: 虽然规模不及美军,但中国空军也执行了一些战略轰炸任务,对日军的内地机场和后勤基地进行了打击,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日军的力量。
空战胜率的提升: 随着飞行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飞机性能的改善,中国空军在后期的空战中,胜率有所提升,击落了不少日军飞机。

6. 难以磨灭的精神遗产:

评价中国空军的表现,更不能忽视他们所体现出的精神力量。

“狭路相逢勇者胜”: 在装备、技术、人员数量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中国空军将士们凭借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对国家民族的无限忠诚。他们用生命谱写了对抗侵略的壮丽诗篇。
牺牲与奉献: 牺牲是那个时代中国空军的主旋律。无数飞行员在年轻的生命定格在蓝天之上,他们的家庭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但正是这种牺牲精神,成为了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
对战争进程的影响: 虽然中国空军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抗战初期的被动局面,但他们的每一次抵抗,每一次空战,都在消耗着日军的锐气和力量,都在为中国赢得宝贵的时间。他们是抗日战场上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总结来说,抗战时期的中国空军,尽管起步艰难,装备落后,但他们在面对强大敌人时,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牺牲精神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他们用血与火的洗礼,书写了中国空军的英勇史诗。虽然最终的胜利需要依靠全民族的共同努力和国际援助,但中国空军的贡献绝不能被低估和遗忘。他们是中国人民在最黑暗的岁月里,一道耀眼的亮色,是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便是“悲壮”。他们的每一次升空,都可能是最后的告别;每一次战斗,都可能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但正是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才显得尤为可贵,才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觉醒来惊呆了,要不我还是写点干货吧

--------------------------------------------------------------------------------------------------------------------------------------------

为什么我上来就说给面子,兔子真的不怎么说果脯空军指挥低能、压制其他派系、也不说战前除了几个主力之外大部分空军训练废弛、空中格斗训练都是演给检查看的。一直说我国航空工业基础弱、飞行员培养周期长。前三四年空政大量演员参演了电视剧《血战长空》有机会大家可以搜来看看。

-------------------------------------------------以下是原答案------------------------------------------------------------------------

这个问题下的回答,简直可以看出我兔是多给国民党面子,高志航等四大王牌是厉害,但是还有大量击坠6到3架不等的地方军王牌、准王牌在座机被击落后都没有升空机会。我兔没讲过。

璧山24:0我兔一直说的是突然出现的蛋战太先进,从不往国军飞行员身上甩锅。同一型伊16,也是打遭遇战,毛子就能打下来几乎所有型号的汉斯飞机,你就只能被人打个24:0。

双流,数量优势、蹲草伏击、更兼地面引导和内线作战优势,像赶集一样一拥而下,36打12被人打成8:0(不确定是人员交换比还是战机交换比)。最逗的是有单翼机非得选择双翼机,似乎国民党空军眼里空战是二维的,只有同高度剪刀追逐和盘旋一条路。乐以琴用生命换来的爬升俯冲战术似乎没人理,反倒是后来鹰酱搞出了萨奇剪。

行,前期你打得差是国力弱好了吧?锅都是工业的,我们就不追究所谓的黄金十年是买办的黄金十年而不是工业的黄金十年了。44年国军战斗机往美军轰炸机群里躲是个什么鬼。p51到了手里打下来几架蛋战你来表一表?用野马打蛋战一个8:0我看看啊?

蛋战在哪国人民眼里最厉害?中国!伊16在哪国人眼里连菜鸡都不如?果粉!

综上,抗战果脯领导下的空战:比海军强,和陆军差不多。为什么打不成相持?因为不会再有兔子帮你开辟敌后战场了。

下面添两句干货

--------------------------------------------------------------------------------------------------------------------------------------------

科学的评价国民革命军空军在抗战中的表现,首先应该看的是在抗战前的准备工作。毕竟五年前被鬼子一艘航母按在地上摩擦应该给他们提了足够多的醒了。在民族命运的问题上同一个错误犯两遍,不是坏,就是傻。

你们能想象国军开战之初的主力战机霍克三是轰炸机吗?对,就是打出了四大王牌的霍克三,我们在好多中国史料里看到这是一款战斗机,但是根据寇蒂斯公司的分类叫做鹰式战斗轰炸机,HAWK音译成了霍克。从这一点上足以看出,以剿匪为己任的果脯是绝对没有对近代化空军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的,换句话来讲,除了区区十架波音P26。果脯空军没有一架战斗机,不得不说是对未来可能爆发的战争缺乏估计。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依靠高志航、李桂丹等一众自我修养很高的老司机,抗战初期打出来的某几场战斗还是能看的,为什么?鬼子傻!有的时候你的五杀未必是你技术高,也许是对面演得好。日军手里当时的主要战斗机型号包括川崎95、三菱96、中岛97陆上战斗机,可能还有少量中岛90战斗机(未有参战和击坠记录,但是确实还在日军作战序列里)。尽管这几型飞机速度都要远高于360km/h的霍克三和330km/h的霍克二,但是信奉武士道精神的日军飞行员极少采用垂直攻击、脱离的战术,往往陷于低速缠斗。然而在这个领域,哪怕是最先进的格斗战斗机96也不可避免的遭遇那个时代航空技术的局限。国军飞行员通过勇敢抵近和不要命的小半径回转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战绩。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33年进口的战斗机,赶上了单翼机替换双翼机的大潮,到此时已经力不从心了。在少数飞行高手消耗完之后,日军迅速进入了打火鸡状态。和平时期一名飞行员两年左右可以独自飞上蓝天作战,战争年代通过压缩理论学习,一个月首开纪录的神人也不是没有。但是从33年到37年这足足五年时间,为什么果脯连50个飞行高手都培养不出来?高志航、李桂丹大队长,刘粹刚中队长、乐以琴分队长。如果按照后来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的经历来看,大队长和中队长中出王牌,至少驱逐机四大队应该是王牌摇篮,哲生大爷和梁添成也确实出自于此。但是其他驱逐机部队的战损实在是不能看。

有不少人说我们的飞机落后,双翼机打单翼机。那我们来看看飞机性能,首先是火力,零战的20mm航炮出现以前,中国天空中大家火力是一样的,日军四型战斗机都是两挺7.7,霍克三是两挺7.62。日军使用的川崎95是双翼机、中岛90也是双翼机,虽然速度都高于霍克三,但是盘旋水平大差不差,切半径时候性能还不如霍克三。然后是96舰战,全金属单翼格斗战斗机,各方面性能都要超过霍克三,但是我还是那句话,一旦陷入缠斗,那个年代的单翼机技术还是双翼机来的,96舰战就有很多技术借鉴了霍克二。最后是97陆战,和96舰战性能相差不多,也就多个封闭的座舱盖。

霍克三打光了,苏援来了。此时应该补充一个背景,97陆战在诺门罕冲突中是遭遇过伊15和伊16的,当时苏联统计己方损失200余架,日方宣称己方损失157架。战损比应该在1.4:1上下,然而到了国军手里,波利卡尔波夫的牌子迅速砸掉。平飞速度444km/h的伊15应该说已经基本拉平了双方战斗机的差距,但是交换比仍然难看,41年上半年居然出现了中国空军先后损失90余架飞机而没有一架击坠记录的情况。

我承认前面调侃的话比较多,但是每一句都是有理有据,出处都能百度到,如果百度一下会死,那可以用搜狗。我并没有喷先烈的意思,老实说能驾驶这么个大铁块子飞起来的人至少强于我们身边80%的人,但是要评价抗战当中的中国空军,必须正视的是它的交换比要远低于陆军的2.5:1。中间还有两年中国的天空基本被肃清。这也是工业国和农业国之间较量的无耐性。但是黄金十年是买办的黄金十年而不发展工业又是谁的锅呢?这个锅一定能甩给那支不满20万人的反政府武装吗?别的我不知道,接过一个比国民党更烂的摊子的共产党一五计划就让歼五飞上了蓝天。国无防不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没有强大的工业、没有强大的国防工业你就只能看着自己的领空变成别人的后院。并且几十年后说起来当年的事情只能无奈的叹息一句:“当年我们还是太落后了。”1840年以来为了反抗外国侵略牺牲的烈士都永垂不朽,但是我还是希望烈士能少一点。烈士少一点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呢?交换比好看一点。

user avatar

抗战时期的空军,我就简单举几个战例吧: 1. 在零战出来前大家都不愿意飞 I-16,原因是降落速度快,K军怕降落翻车,所以都抢着飞 I -15,但是他们是连霍克75都能飞翻车的主; 2. 零战出来后大家抢着上 I-16,不是为了用能量机动弄鬼子,而是I-16逃起来快,其实毛子给的I16最新型号俯冲速度是超过零战的,当时的零战还没能解决二阶堂俯冲断翅膀的问题; 3. 零战打得K军到处避战,而同期毛子用同样的 I16 干下性能更强的 Me109; 4. 避战的K军演绎了至少两次鬼子飞行员降落K军机场,降下国旗带回去的惨剧; 5. 能战的非中央系飞行员,有多少是被自己人按在地上不允许再飞的?

居然有人在这个答案下面还一门心思做果粉? 那好,我再补充两条; 1. K空军吹鼓手们老说苏援装备差,机枪射程不足100米,但是美军援时也发现同样问题,K军也想同样黑美军来着,结果老美发现原因是K军地勤从拿到飞机开始就没试过枪,也从不调枪; 2.日本投降时,K空军接收千余架日机,虽说比不上随手能得的P51,但轰炸机和运输机好歹也是稀缺货,K军第一时间把日机上的机枪机炮拆卸一空当废铁卖掉中饱私囊

——————————————————————

再补充一下苏援空军装备(只列空军装备):

第一笔合同于 1938 年 7 月 3 日签订,已待期限自 7 月 5 日至 9 月 28 日,总额为 27,172,541 美元,中方所得军火为:

预备发动 M-100 60 个  (单价 15,150 美元,总价 909,000 美元) 飞机 CB     80 架  (单价 110,000 美元,总价 8,800,000 美元)   CB 飞机全套装备  8 套  (单价25,314 美元,总价 273,000 美元)   шKAC 机枪    120 挺  (苏方连同装备单价 742 美元,总价 89,040)


第二笔合同签订于 1939 年 6 月 20 日,数额为 19,409,773 美元,履行期限自 6 月 25 日至 9 月 1 日,中方所得军火为:

飞机 дB3-2M87     24 架   дB3-2M87 飞机全套装备  3 套   飞机 CB         36 架   CB 飞机全套装备     4 套   飞机 И-15BИC     30 架   И-15BNC 飞机全套装备  3 套   飞机 И-16(带 4 挺机枪) 20 架   И-16 飞机全套装备   2 套   飞机 И-16(带炮)   10 架   И-16 飞机全套设备   1 套   飞机发动机       83 个   机关枪子弹       510 万发

第三笔合同在 1939 年下半年签订,数额为 6,860,459 美元。这笔贷款主要是苏联用来帮助中国在伊宁办航空学校的,其中 3,474,459 美元用来购置军事物资,余下 3,386,000 美元用于房屋设备、仪器、机场、射击场等。根据这笔合同运往中国的军火为:

飞机 YT-2、M-11     15 架(单价 39,500 美元,总价 582,500 美元)   YT-2M-11 飞机全套装备 4 套  (中方资料为 2 套,单价 22,350 美元,总价 44,700 美元)   飞机 И-15BИC     8 架  (中方 И-15 Buc,单价 35,000 美元,总价 280,000 美元)   飞机 YTИ-4       4 架  (单价 40,000 美元,总价160000美元)   飞机 CB         10 架  (单价 110,000 美元,总价 110,000 美元,中方资料另有飞机整套零件 1 套,总价 15,214 美元)   飞机 P-10        8 架  (单价 81,700 美元,总价 653,600 美元,中方资料另有飞机整套零件一套价值 2,350,CB 机学习用之舱位 2 个,单价 5,000 美元,总价 10,000 美元)   飞机 И-16        8 架  (单价 40,000 美元,总价 320,000 美元)   飞机发动机       11 台  (中方资料为 M-103 飞机发动机 6 台,单价 15,150 美元,总价 90,900 美元,M-11 式发动机 5 台,单价 4,350 美元,总价 21,750 美元)


第四笔合同按崔可夫说法如下:

飞机:最新出口快速中型 SB 式双发轰炸机 100 架,最新 И-16 式驱逐机 75 架,И-153驱逐机75架。以上三种机共 250 架,并附有 10 次作战用之装配,各种炸弹数量较少,只供三次作战之用,因中国已能自制。

-----------------------------------------------------------------------------------

其中I-16以I16-10和I16-17居多,有部分I16-18,但是凑足2个大队打设伏毫无问题,但是,又是但是,你国军飞官能飞I-16-18的有多少人,还直接和毛子说I16不好飞,性能不好,多提供I153为好呢。

user avatar

本回答主要资料引自北朝的jerry-dong。

首先,向在抗日战争中血洒长空的中国空军烈士们致敬。

其次,国难当头的时候,国府空军里的某些派系,特别是中央系,还是一如既往地打小算盘,只想着保证嫡系的利益,升官发财紧着自己人,千方百计排挤广东空军,归国华侨和东北空军方面的人员。受奖我来,送死你去。至于这么影响不影响作战?中央系的天之骄子们才不管呢。不信?看看他们的嘴脸。

1936年,两广收编,让人飞个起落加盘旋,就直接刷掉一大半人,不是踢去当学员,就是转业滚蛋,剩余人一律降格使用。

举个例子,广西人朱嘉勋,两广空军出身,1937年参战,到1938年底已经击落日本飞机6架,在南雄空战中还击落过日本海航精锐中的精锐加贺舰战队的96式舰战,是当时中国空军的头号空战王牌,压过后来的中央系头号王牌柳哲生。但就这么一位NB人,养伤归队后,把持民国空军的中央系就是不肯让他复训复飞,逼着人家退役。你说人要是真的因为负伤留下后遗症不能飞了,留队当理论教官行不行?管管新飞行员培训行不行?中央系不干。为啥?因为他回来,按他的战绩,迟早就得给人大队长位子。这个官位中央系哪肯给非嫡系啊?

不肯给功臣晋升,连修战史也不肯怎么提这些非嫡系功臣的名字。周传芳,黄泮扬,袁保康,邓从凯,这些名字现在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名字都没几本书提到,他们那些血洒长空的袍泽更是默默无名的去报国,然后默默无名地去死。

古人有云:鸟尽弓藏。你看鬼子的鸟还在漫天飞呢,中央系就敢这么玩,真是“天之骄子”。

中央系把持空军,地勤人员由于是技术人员,待遇不错,因此中央系也一直通过开后门往地勤队伍里塞人。而这些人的水平……连航空机枪都不保养,也不校枪。后来陈纳德来的时候大跌眼镜,发现航空机枪都有不少磨得膛线都快没了,子弹一出膛就乱飞。

除了枪械,航空发动机和油箱维护也是一团糟。美方曾经检查过一些国府空军地勤维护的飞机,发现没检查油箱密封性,废气增压管路也是。可以想象一下,飞行的时候泄漏汽油蒸汽遇上废气余焰……4架击坠记录的优秀飞行员,地下党员郑少愚就是在空中发动机起火爆炸,以身殉国。

对这样的地勤,飞行员有意见没有?有,意见很大。有没有用?没有。这些地勤都是特招进来,有背景的。

所以呢,空军的战斗力也就可想而知。而且中央系这帮飞行员啊,好多人技术不咋地还牛逼哄哄。从苏联买的伊-16,从美国买的霍克75,不愿意飞,理由是操纵复杂,速度太快,收起落架不爽。

然后,随着时间慢慢推移,源出两广空军,归国华侨和东北系的飞行员大多牺牲的牺牲,退役的退役,中央系的掌权越来越稳。只是……战斗力呢?

让我们来看看璧山空战和双流空战。

说到这两次空战就不得不提到鬼子的零式战斗机。一般提到这两次空战,书上都说鬼子的零式太厉害啦,我们的战斗机不行呀,没办法呀。不过……璧山和双流的时候,鬼子的零式已经很完备了吗?答案是,否。中国空军有机会吗?有。

40年3月11日,零式2号机在测试中解体,试飞员奥山真澄死亡,时速不到500。原因是机体强度问题。直到1941年还是问题不断:先是二阶堂中尉在俯冲540KM/H时机翼辅助翼和蒙皮消失,然后相生大尉眼看着机翼蒙皮翻起,最后就是4月17日横须贺航空队的 下川大尉驾驶生产型135号0战21型在事件复原的俯冲试验中空中解体!日本海航对事故原因彻底调查的结果是减重减得太过火机体强度不够!

日本参加璧山、双流两次空战的零式战斗机11型,由于刚刚发生了著名的奥山事件,仍然是个问题宝宝,实际性能只有509km/h,俯冲速度仅有可怜兮兮的518km/h,爬升能力是6000米/7分30秒(也就是爬升速率800米/分)。

国军手头有的是苏联提供的伊-152、伊-153、伊-16-10和伊-16-18,性能分别是364km/h、444km/h、448km/h、460km/h,爬升能力是493米/分、842米/分、884米/分、1034米/分。

璧山空战:1940.9.13,中国空军不满于之前鸵鸟战法,众飞行员反复请战后,决心集合3、4、5大队全部老手以绝对优势兵力打一次大歼灭战,合计9架伊-16-10和25架伊-152。随后,在璧山上空,一心偷袭日军97舰攻的的中国空军(伊-16-10位于6000米,伊-152位于4500米)遭遇7000米的13架零11突袭,随后半小时里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13架被击落,11架迫降损毁,损失10名飞行员,日方仅一机返航迫降损失。

说实在的,璧山本来是中国空军想要螳螂捕蝉,没想到黄雀在后。零式占据了高度优势,居高临下俯冲有能量优势,续航力又强,加之中国空军参战飞机燃油快见底,所以最后被零式机屠杀倒也不是太奇怪的事情。

碰到这种大败,正常空军都想复仇。没错,国府空军也是这么想的。但不知为何,国军很有才的认为,唯有盘旋才是克敌制胜之法宝,于是国军集合老手于5大队,全力训练伊-153,而不是伊-16-18。

双流空战:终于,国府空军在1941.3.14找到了报仇机会,12架零11突袭双流机场,遭到5大队31架伊-153突袭,占据绝对高度优势的国军一拥而下围攻,但未能击落一架日机。日机一部牵制,一部迅速爬升反制国军,迅速压制国军,随后璧山惨剧再度上演,日机一机未损一机未伤,国军被击落8架,迫降损失8架,含4名中队长和分队长在内8名老手战死。此后,剩余国军空军再无抵抗意志,唯有彻底避战。

事后来看,国府空军高空设伏的思路不能算错,而且从纸面性能来看,伊-153的爬升性能超过零战-11型。整个二战中,得到良好引导的旧式机,居高掠袭新式机,打得对方落花流水比比皆是。既然高空设伏,那么就应该是小编队俯冲攻击,大编队保持高度绕圈,俯冲攻击的小队不能得手马上在队友掩护下爬升上来,数量有优势,敌人仰攻上面大编队吃亏,想抓底下的小编队机会少,比爬升更是吃亏。这种占据完全战术优势和数量优势的空战能打成这样,我也真是服气。

想想看,如果国府空军用伊-16-18设伏,大编队高空警戒,小编队依次俯冲突袭,俯冲时能飚到560KM/H,一击脱离然后再爬升,零战拿它完全没办法。

看个对比例子:巴巴罗萨行动第一天早上,毛熊15和16团的伊-16就分别在JG27和JG51上讨得BF-109的一血,而汉斯当日被击落了整整24架BF-109和7架BF-110!苏联空军当天已经在地面上被炸懵逼了,侥幸起飞的少量伊-16靠着合理的战术,都能击落不少各方面性能都压制自己的BF-109。

双流空战后,国府空军再无战斗意志。收到沿长江布置的观察哨发出的日军空袭警报的时候,他们忙着起飞……逃跑……远远飞到日军飞机够不着的地方,空袭后再飞回来。哎,这时候之前大家都不爱的霍克75和伊-16成了香饽饽。因为这两款飞机飞得快,容易逃。

最后再补充一个黑材料吧:1940年10月4日,日本海军第12航空队8架零战掩护27架攻击机空袭成都。中国空军第18中队6架“霍克”Ⅲ分作2个分队,向灌县方向疏散。飞行员石干贞因故掉队,在双流上空遭遇2架零战夹击,随即机毁人亡。飞行员王其战机的发动机故障,经排除后才起飞而落单,在3架零战猛扑下,被击落于双流县大腰塘。第12航空队第3小队长东山市郎空曹长、羽切松雄1空曹、大石英男2空曹、中濑正幸3空曹竟不可一世地降落于成都太平寺机场,随后东山、中濑两人在举目无人的光天化日之下,竟徒手一举将指挥所纵火烧毁,再升空扬长而去……


————————————9.1修改分割线———————

评论里面有人质疑我,认为我不知道零观和勇士是什么飞机,认为我拿出的爬升率数字不靠谱,认为零战11型在6000米高度的爬升率超过国府空军当时拥有的所有战机。OK,那请拿出具体数据,然后我们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具体战例中,国府空军到底有没有胜利或者打出好看一点的交换比的机会。至于有些上来张口就是零战最先进的网友……

探讨国府空军在抗战中表现如何,我认为必须要明白二战期间空战的一般规律是什么,以及国府空军有没有把握这样的规律,在作战当中有没有良好地组织和运用这些规律。

二战期间空战的一般规律是:有先期预警优势,占据高度优势,抢先发动突击的一方,一般在空战中都能占据主动,打出较好的交换比。即使是较旧的飞机,也基本上能够取胜。这就是为什么芬兰空军的老旧水牛一直使用到1944年,能在对阵苏联空军的拉5拉7以及雅克的情况下仍能打出不少空战王牌的原因,为什么苏联空军能在开战初期的极其不利条件下用伊-16击落不少me109的原因。

当然,在空战中,也存在旧式飞机在不利条件下反杀处于优势地位敌军飞机的战例。美国海航企业号(还是埃塞克斯级某艘?我记得不是很清楚)航母某位开战时飞无畏式俯冲轰炸机的仁兄,曾在一次遭遇战中面对3架零战围攻,居然将其全部击落。后来这位仁兄被调去飞战斗机了。但是我们不能将这种个例,这种天才推而广之。

璧山空战我认为确实是国府空军运气不好,准备突击4000米高度的鬼子轰炸机时,遭到零战从7000米高度进行突击,加之我方油料见底,所以打成了一边倒的大屠杀。

而双流空战呢?

假定我是国军,对零战性能并不很了解的前提下,料敌从宽,预设零战各方面性能都超过己方飞机。好,这一仗要怎么打?

当然是利用先期预警优势,派优势兵力高空设伏。鬼子对重庆成都的轰炸导航路线基本万年不变,国军也沿途设置了放空瞭望哨。少量敌机摇什么颜色旗子,大量敌机摇什么颜色旗子,双发敌机摇什么旗子,单发敌机摇什么旗子,这些都事先定好,文盲哨兵也知道怎么报警。除非国军让色盲当哨兵。所以先期预警问题解决了。

设伏好了,用什么战术?合理的战术是大编队高空警戒,小编队俯冲突击。大编队高空警戒,克制敌机可能的爬升优势,对企图爬升占位的敌机迎头痛击。小编队俯冲突击,一击脱离,继续俯冲逃离敌方追击。一击脱离的目的,是避免与狗斗性能可能也占优的敌机进行缠斗。到较安全的地带爬升到设伏高度再加入战场。如果采用这种战术,那么当然应该选俯冲性能好,爬升性能好的伊-16-18。

国府空军没有这么想。他们打算用盘旋狗斗对付零战。可能认为伊-153是双翼机,对阵单翼机零战,盘旋狗斗占优吧。但是他们似乎没有想过一旦战斗开始,敌机爬升占位该怎么办。事实上国府空军在双流空战中并未设置高空警戒队,而是一拥而上突袭敌机。结果零战一部分狗斗相持,另一部分爬高占位,于是又把国军打得落花流水。同时,国军似乎也没有意识到对阵敌军新型战斗机,万一狗斗也被压制,则伊-153将处于打不过也跑不掉的境地。选择伊-16-18至少打不中还有机会跑掉。

所以,我认为双流之战时的国府空军,对于空战规律把握不好,战术设置有缺陷,故而导致大败。

user avatar

Ps.还是有些偏题了……

与二战中的其他大国相比,水平很低。不过放眼国内,应该是所有军队中最接近二战平均水平的了,奈何人员装备皆缺,拼光了就只能靠苏援美援了。


-----------------------割一下------------------


有些人认为国民政府不培养自己的飞行员,老爱雇佣外国人,全赖政府腐败无能,其实这种说法有些过激。空军属于高技术军种,这一点和海军类似,很难做到速成。一个飞行员的培养不仅需要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还要求他本身具有较高的身体素质和文化水平,这一点比海军更为严苛。况且,国内系统的空军在民国时期才逐渐形成,不像海军还有前清的积累,而且空军也是在二战中发展到鼎盛的,之前并没有太多经验可循,所以国内培养出一个飞行员的难度和成本极高,雇佣外国飞行员就成了最快捷方便的手段。

有人会说苏联空军的水平也不高,为何后期能压着德国打。这主要因为苏联的军工生产能力可以堆出来压倒德军的飞机数量,苏联人平均较高的身体素质和文化水平使得他们有足够的人把飞机开上天,通过在战斗中培养、筛选出优秀的飞行员,这种手段类似同期的中苏两国陆军,新兵推上前线,能活下来的就是个合格军人了。这样的方法在当时的中国空军根本做不到。

新中国建立后的空军才算是有了一点基础,在日本投降空军人员、前国民党飞行员和苏联教官的帮助下,才逐渐建立了自己的一套体系,慢慢成长起来了,其中还有朝鲜战争对空军成长起到了加速作用,只要不缺人员装备,战争永远是军人最好的课堂。

user avatar

充分证明了客观物质差距是不以主观意识能动性所转移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