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抗战时期美国给予中国的援助?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对中国的援助是影响战争走向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份援助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无疑为中国人民的抗争提供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并为二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援助的背景与动机:

道义支持与共同敌人: 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性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同情,特别是美国。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美国也感受到了日益增长的威胁,特别是日本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野心。因此,帮助中国抵抗日本,遏制日本的扩张,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租借法案》的延伸: 起初,美国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不愿意直接介入中国战场。但随着战争的升级,《租借法案》成为对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援助的重要法律工具。虽然中国并非直接接受租借的“盟友”,但美国通过各种途径,将《租借法案》下的物资和资金提供给中国。
珍珠港事件的转折: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随即成为同盟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得美国对中国的援助从一种“支持”转变为一种“盟友之间的义务”,援助规模和重要性也随之大幅提升。

援助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美国对中国的援助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财政援助:
贷款: 美国向中国提供多笔贷款,以支持中国的战争开销和经济稳定。例如,在1941年,《中美稳定金融协定》中美国提供2500万美元的贷款。这些贷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因战争而日益恶化的财政状况,尽管通货膨胀依然严重。
捐款与慈善: 除了官方援助,美国社会各界也积极向中国捐款,通过各种慈善组织为中国人民提供援助。

2. 军事援助:
武器装备: 这是美国援助中最直接、最关键的部分。虽然中国的武器装备一度非常落后,但随着援助的增加,情况有所改善。美国向中国提供了包括步枪、机枪、火炮、坦克、飞机(如P40战斗机、B25轰炸机)、卡车等大量武器弹药。
军事训练与顾问: 美国派遣了大量的军事顾问团(如飞虎队、史迪威顾问团)到中国,为中国军队提供训练,帮助他们学习使用新的武器装备,并参与制定作战计划。著名的“飞虎队”(美国陆军航空队志愿援华飞行队)在空战中给日军沉重打击,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空防能力和士气。
战略物资运输: 由于陆路交通被日军切断,美国通过空中运输(“驼峰航线”)将大量的战略物资运入中国。这条航线艰险无比,飞行员们冒着生命危险,为中国前线部队提供了持续的补给。在最困难的时期,“驼峰航线”是同盟国支援中国最主要的生命线。

3. 经济援助:
物资供应: 除了军事装备,美国还提供了大量的工业原料、交通工具(如卡车、火车头)、通讯设备、医疗用品等。这些物资对于维持中国相对脆弱的经济体系和后勤保障至关重要。
技术援助与人才培养: 美国也向中国派遣了部分技术专家,并支持中国技术人员赴美学习,为战后中国的工业重建打下基础。

援助的规模与影响:

规模庞大但存在局限: 总体而言,美国对中国的援助规模是相当可观的,但相较于其他盟友(如英国、苏联)获得的援助,或者同盟国在中国战场投入的资源,中国的援助份额并非绝对领先。而且,援助的有效性受到中国国内交通、生产能力、腐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驼峰航线”的象征意义: “驼峰航线”运输了大量的援助物资,但其运输能力仍然有限,远不能满足中国庞大的战争需求。然而,它的存在本身就成为了美国支持中国抗战的有力象征,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
战略上的重要性:
牵制日军: 中国战场是亚洲的主战场,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牵制了大量的日军兵力,减轻了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在其他战区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美国对中国的援助正是为了维持和加强中国战场的力量。
战略纵深: 中国广阔的国土为日军设置了战略纵深,迫使日军在此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美国援助中国,就是希望中国能够继续发挥这一战略作用。
战后秩序的构建: 美国也看到了中国在战后亚洲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对中国的援助也包含着构建战后国际秩序的考量。

援助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中国国内的现实困难:
运输瓶颈: 如前所述,日军对中国沿海和主要交通线的封锁,使得援助物资的接收和分发成为巨大难题。“驼峰航线”虽然重要,但其运量有限,且运输成本高昂。
基础设施落后: 中国本身的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匮乏,也限制了援助物资的有效利用和发挥作用。
腐败问题: 国民政府内部的腐败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援助物资的分配和使用效率。
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问题: 国共合作虽然名义上存在,但双方的政治分歧和军事摩擦也影响了抗战的整体协调和资源利用。

美国国内的政治与战略考量:
孤立主义余温: 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国内依然存在强大的孤立主义思潮,限制了政府对外援助的决心和规模。
优先顺序: 在战争初期,美国更倾向于将资源优先投入到欧洲战场,对亚洲战场的关注和投入相对较少。
对国民政府的期望: 美国对国民政府的军事效率和治理能力也存在一定的疑虑,这影响了其援助的决心和方式。例如,美国对国民党军的训练和装备,往往是根据其对战局的评估来决定的。

总结评价:

抗战时期美国给予中国的援助是复杂且多层次的。它既是基于道义支持和共同战略利益的体现,也受到了当时国际形势和两国国内因素的制约。

积极方面:
意义重大: 美国援助,特别是军事援助和“驼峰航线”的开通,为中国坚持抗战提供了关键性的物质支持,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
战略协同: 帮助中国保持了战略牵制作用,对日本的最终失败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配合作用。
盟友关系的体现: 象征着中美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并肩作战。

局限性方面:
受制于现实: 援助规模和效率受到中国自身条件和国际环境的双重限制。
“杯水车薪”: 虽然努力,但与中国战场面临的巨大消耗相比,援助仍然显得不足。
未能根本改变中国战局: 援助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以人力、物力和意志力为主导的抗战局面,而是作为重要的补充和支持。

总而言之,美国对中国的援助是抗日战争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国际合作的精神,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支持,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理解这份援助,需要看到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认识到其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这些算援助,珍珠港事变前,美国对日援助对日本的帮助最大。无论战前还是战后,日本才是亲儿子。

评论中有人提美国是中立国,在商言商,中国出钱美国一样会卖那些技术设备给中国。真的会吗。中国现在掏得起钱,外国什么都愿意卖吗。日本是强国,是大客户,所以在商言商,你会去得罪大客户卖一些东西给小客户吗。

美日没冲突前,美国出口多少战争物资给日本,后面日本损害到美国利益了才进行禁运,最后美日开战了,因为中美有共同的敌人才站在一起。现在为中美友谊大谈美国援华,好像白送一样,援华那是贷款,要付利息的。因为中国是弱国,所以人家愿意和我们做生意都要感恩戴德。如果这算援助,美国抗战期间援日更多。

1938年12月“桐油贷款”:中国在获得2500万美元贷款的同时,向美国出口22万桶桐油。1940年,中国又先后以锡矿、钨砂作保,获得总计4500万美元的贷款。

抗战期间,中国急需大量的军火,外汇又紧缺,只好用自己的传统出口物资钨、锑、锡、丝、茶、桐油、羊毛、猪鬃等作价偿还,史称“易货偿债”。自德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了一亿金马克的信用借款合同后,1938-1944年7年中,苏联、美国、英国先后与中国签订了12种贷款协议,三国借款总数达11亿美元。借款最多的是美国,占了56%,苏联居第二位占23%,英国占了21%。如此巨额借款,均靠出口债权国指定的物品偿还。这些物品战时就要交货的。

1941年7月28日,因为日本占领占领法属印度支那,美国宣布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冻结日本在美国内的所有财产,包括实行石油禁运。英国和荷兰也纷纷效仿,英国切断了婆罗洲向日本的石油供应;美国说服荷兰东印度公司暂停向横滨和长崎运送石油。(中国一直是被日本封锁的,之前之后能从国外得到什么呢

日本侵华所需军事原料几乎全部依靠进口,其中从美国进口的最多,1937年占到54.4%,1938年更增加到56%。

1937年,美国就向日本出口了550万吨以上的石油、价值1.5亿多日元的机床。

1938年,日本进口物资的34.4%来自美国。

1939年美国对日废钢铁出口比起1938年多出9倍。

1932-1939年,日本年度进口铝的18%、铅的45%、石油与石油产品的75%、铜的90%、废钢铁的70%来自美国。

1937-1939年,美国对日出口的70%以上是军用物资和战略原料,总额达5.1亿美元。

1937年日本从美国进口石油2900万桶,1940年为2300万桶,各占日本当年进口的80%和60%。

日本从美国进口的商品中,石油与石油产品占37.4%、机床和设备占20.8%、军事技术装备和陆海军装备占21.7%。

而在日本总的石油燃料中,其90%依赖进口,其中70%依赖美国进口,15%依赖婆罗洲进口。

1939年中国只从英国借款三百万英傍,美国只给中国信用贷款两千五百万美元,但美国却在1938年给了日本一亿两千五百万美元的贷款,以及机床、军事装备和武器。

1939年“美国输至日本军用物资达1.869亿美圆,约占该年美国对日本全部输出额的86%。1940年,美国输至日本的军用物资达1.9亿美圆,约占美国对日本全部输出额84%。自1937年到1940年,美国输至日本物资总额共9.867亿美圆,其中军用物资总值占7.039亿美圆。——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

1940年8月间,有30多万吨的生铁、废铁等物输往日本,这个数目约与1940年前半年所供应的数目相等。1941年头3个月,美国卖给日本的飞机汽油比1940年同一时期要多131%。”(《现代国际关系史》第661、662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对中国的援助是影响战争走向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份援助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无疑为中国人民的抗争提供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并为二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援助的背景与动机: 道义支持与共同敌人: 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性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同情,特别是美国。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美国也感受到了.............
  • 回答
    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的表现无疑是波澜壮阔且极具戏剧性的。从珍珠港的惨痛一夜到最后的冲绳岛战役,美军在这片广阔的海洋上经历了一场生死搏杀,其间充满了牺牲、勇气、智慧以及一些令人扼腕的失误。开局的困境与顽强的反击:珍珠港的袭击给美国海军当头一棒,损失惨重,士气一度低落。然而,正是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激.............
  • 回答
    评价抗战时期中国空军的表现,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就能概括的。要理解他们的奋斗,首先要明白他们所面对的巨大鸿沟。1. 起步的艰难与先天不足:中国空军并非凭空出现,它是在民国初年一点一滴摸索建立起来的。早期的飞行员大多是留洋学习归来,技术和经验都是从零开始。飞机来源更是五.............
  • 回答
    抗战时期的黄埔精神:民族脊梁的铸就与升华抗战时期的黄埔精神,绝非仅仅是黄埔军校建校之初所倡导的“创造革命精神,培养革命人才”的简单延续。在民族危亡的严峻考验下,黄埔精神得到了深刻的升华与锤炼,成为凝聚中华民族抵抗侵略、争取独立的强大精神力量,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要评价抗战时期的黄埔精神,我们需.............
  • 回答
    评价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上的突出贡献,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孤立的事件,而需要将其置于当时中国的国情、国际局势以及整个抗战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审视。那是一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存亡而浴血奋战,而国民党军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中央政府军队,承担了抵抗侵略的主要责任,其贡献是无可置.............
  • 回答
    评价二战时期的英制武器,就像评价一位老练但有时也固执的老兵。他们大多可靠、扎实,能在战场上完成任务,但有时候也显得有些过时,缺乏一些当时最前沿的创新。总体印象:实用主义与保守主义的结合英军在战前和战争初期,深受其“不列颠式”的风格影响,那就是注重实用、耐用、简单易维护,但也因此在某些技术领域显得有些.............
  • 回答
    二战时期的德国战斗机设计,可以说在很多方面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甚至有些理念在今天看来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但与此同时,它们的设计也确实对初学者不太友好,这背后藏着一番复杂的考量和那个年代德国航空工业的独特性。设计上的亮点:速度、火力与先进技术首先得承认,德国人在二战期间的战斗机设计上,确实展现出了惊.............
  • 回答
    抛开战争的残酷和德国阵营的立场,仅从军事指挥才能和个人品格来审视二战时期的埃尔温·隆美尔,他无疑是一位值得浓墨重彩描绘的传奇人物。他的军事生涯如同其标志性的“闪电战”,迅猛、精准,充满了出人意料的胆识,也因此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美誉。战场上的鬼才:战术的创新者与执行者隆美尔最耀眼的舞台无疑是北非战场.............
  • 回答
    好的,咱们来仔细聊聊您提到的那个抗战纪念宣传标语。要评价它,得先看看它到底说了啥,然后才能一点点地拆解。由于您没提供具体的标语内容,我就先泛泛而谈,讲讲评价这类标语时通常会关注的几个方面,并尽量让这番话听起来自然,就像朋友之间聊天一样。首先,一个好的抗战纪念宣传标语,就像一颗定心丸,又像一道警钟,它.............
  • 回答
    评价中国的抗战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就像是对比两幅截然不同的画卷,各自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触。它们都关乎民族的存亡与尊严,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也因此塑造了不同的历史进程和民族精神。中国的抗战:一场血与火的洗礼,国家生存的殊死搏斗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毫不夸张地说,是以国族生死存亡为赌.............
  • 回答
    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需要我们抛开过于简单的二元对立视角,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中去考察。两者都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是其战略定位、作战方式、贡献侧重点以及所面临的挑战有所不同。国民党正面战场:抵御侵略的血肉长城国民党作为当时中国的执政党,其正.............
  • 回答
    评价中国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表现,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它是一段充满艰辛、牺牲,也伴随着复杂挑战的历史。首先,在抵抗侵略、坚持抗战方面,国民政府无疑承担了最主要的责任,并展现出了极强的民族韧性。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军队,特别是中央军,在战争初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
  • 回答
    日本媒体关于中国举行抗战胜利大阅兵会影响日本人民情感的说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并且这个说法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重解读空间。1. 日本媒体的立场和动机: 维护国家形象和历史叙事: 日本媒体,特别是部分主流媒体,往往倾向于从日本的国家利益和历史叙事出发来解读国际事件。他们可能认为,中国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小约翰可汗的视频《一个日本人如何参加抗战》。视频主旨与视角:首先,这个视频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我们对历史叙事的固有认知。我们通常将“抗战”视为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宏大叙事,而视频将视角聚焦在一个“日本人”身上,并且这个日本人选择站在中国一边,参与抗战。这种“局外人”的视角,甚.............
  • 回答
    评价桂系军队在八年抗战中的作用,需要抛开地域偏见和党派色彩,以史料为依据,从多个维度进行客观分析。桂系作为国民党中央一个重要的地方军事集团,在抗战爆发后,将手中的兵力投入到了国家统一的抗战洪流之中,他们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同时也伴随着自身的局限性。一、 抗战爆发初期的主力与坚守者:抗战爆发之初,国民.............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