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战时期八路军编入国民政府旗下后国民政府发放的军费有多少?

回答
抗战时期,八路军名义上被编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但这其中涉及到的军费发放情况,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复杂,并且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统一的数字。与其说国民政府“发放”了军费,不如说是在一个特定框架下,对八路军的“补助”和“供给”,而且这个供给是时多时少,极不稳定,并且常常伴随着政治上的考量。

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个“编入”的性质。

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红军主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为第十八集团军),下辖三个师:一一五师、一一八师、一二九师。虽然名义上是国军序列,但八路军的领导权、人员构成、组织编制都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共产党的独立性。国民政府发放军费,本质上是对这支被编入国军序列的部队的一种“供养”,但也始终存在着一种“监视”和“控制”的意图。

那么,国民政府到底发了多少钱呢?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也是最难回答的部分。

由于历史资料的限制、统计口径的差异以及当时战争的混乱局面,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总金额”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军费发放”:

1. 军饷(薪饷): 这是最直接的部分。国民政府确实会定期(理论上)给八路军的部队拨付军饷。但这里的“拨付”和实际到手的钱,往往有很大差距。
拨付的标准: 国民政府有其国军的薪饷标准,八路军的官兵也按照这个标准领取。但问题在于,这个标准本身就很低,而且因为国统区的通货膨胀,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不断下降。
到账的难题: 军费从重庆(当时国民政府的陪都)拨付到前方各部队,中间环节层层克扣是常有的事。加上交通运输的困难,有时部队能收到一部分,有时甚至要几个月才能收到一次。而且,收到的钱往往是“打折扣”的,比如拨付的是法币,但实际收到的是贬值更厉害的纸币,或者还要扣除运输费、损耗费等等。
八路军的自我供给: 正因为国民政府的军费供给不稳定且不足,八路军不得不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生活和作战所需,例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就是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手工业、开办工厂等方式来解决。这是八路军能够坚持下来并在敌后战场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2. 军需(装备、弹药、粮秣): 除了军饷,部队还需要武器装备、弹药、粮食、被服等。
微乎其微的供给: 国民政府对八路军的装备供给可以说少得可怜,甚至在很多时候是近乎于无。八路军的武器弹药,绝大多数是通过缴获日伪军的,或者通过苏联援助(虽然苏联援助更多的是给国军,但有部分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八路军)。
粮食和被服的困境: 在后勤供给方面,国民政府提供的粮食和被服也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八路军同样需要通过群众支持、自给自足来解决这些问题。

那么,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数字或者可以参考的说法呢?

研究者们试图从一些历史档案中寻找线索,但结论是:

没有统一的、官方公布的详细账目。 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在抗战后期也十分困难,很难说能对所有部队都进行充足的供给。
部分研究者根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预算和拨付记录,推测过一个大致的数字。 但这些数字往往是“拨付给第八路军的总预算”,而非实际到部队手中的金额,而且由于统计口径不同,数字差异较大。例如,一些资料提到国民政府每月会拨付给八路军相当于某个军的军费标准,但具体金额会因部队规模和编制而异,且正如前面所说,到账的钱是另一回事。
“八路军的经费主要靠国民政府供给”这种说法,在很多方面是名不副实的。 虽然有“编制”和“名义上的供给”,但实际的经济基础,八路军主要还是依靠自身。

总结一下,为什么很难给出具体的军费数额?

1. 政治现实: 国共合作并非完全平等,国民政府对共产党军队的顾虑和限制一直存在,这体现在军费供给上,是一种带有政治目的的“有限供给”。
2. 财政困难: 国民政府自身也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尤其是在抗战后期,通货膨胀严重,国家财政几近崩溃。
3. 实际操作: 军费的拨付、运输、发放过程中存在大量猫腻和困难,导致实际到部队手中的钱物远低于名义上的数字。
4. 八路军的自给自足: 八路军的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经济建设和群众支持,使得其对国民政府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但并非完全不依赖,至少在名义上和部分物资上还是有联系的)。

所以,与其问“国民政府发放了多少军费”,不如说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以一种非常有限和不稳定的方式,对八路军进行了一些名义上的“财政支持”,但这些支持远远不足以维持部队的运转,八路军的生存和发展,更多地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和人民群众的支援。具体的数字,因为上述种种原因,确实难以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研究者们也只能根据有限的史料进行推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十八集团军及新四军编制经费情形报告表》列述:

八路军:

一、1937年度月发经常费30万元(法币,抗战初期法币1元合抗战前1银圆,下同),战务费20万元,补助费5万元,医药补加费1万元,米津及兵站补助费7万元,合计月发63万元。

二、1939年8月份起加兵站临时补助费2.5万,到1941年2月共发65.5万元。

三、1940年元月份起每月增发米津4.5万元,到1941年2月共发70元。

新四军:

一、1938年1月核定四个支队月各发经费1.5万元,军部6000元,共6.6万元。自3月份起每月增发经费2万元,共8.6万元。5月间成立军属分兵站及独立派出所,核定月支兵站费3000元。又自5月16日起,月发米津1.3534万元。自6月份重新核定该军经费每月11万元。

二、1939年全年度经费仍旧月发11万元,另发临战费2.2万元,共月发经费13.2万元。

三、1940年度经费核定每月为11.536万元,又临战费2.2万元,共月发13.736万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抗战时期,八路军名义上被编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但这其中涉及到的军费发放情况,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复杂,并且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统一的数字。与其说国民政府“发放”了军费,不如说是在一个特定框架下,对八路军的“补助”和“供给”,而且这个供给是时多时少,极不稳定,并且常常伴随着政治上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这.............
  • 回答
    抗战时期,蒋介石(国民政府)对八路军的定位和战略考量,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八路军“不要求”其投入正面战场与日军对抗,从而“消耗”八路军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战略以及国共两党之间的博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国共合作的背景与国民政府的战略主导权首先要明白,1.............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误会,而且是很常见的误会。说八路军在八年抗战中“只打了平型关和百团大战”的说法,是完全不准确的,甚至可以说是对八路军巨大贡献的极大忽视。事实上,八路军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尤其是在敌后战场,进行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战斗和战役。他们以游击战争为主要形式,深入敌后,打击日伪军,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
  • 回答
    “抗战期间八路军基层士兵伙食比国军好”这个说法,在历史学界和民间流传甚广,但要详细地看待它,需要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和辨析。简单地断言“谁比谁好”往往会忽略复杂的历史背景、地域差异以及统计口径的问题。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八路军基层士兵伙食的基本情况与优势分析: “人民.............
  • 回答
    要说清楚抗战时期国军的战斗力层级划分,这事儿可就复杂了,远不像电影里那样齐刷刷的,强弱差别那叫一个大。不能一概而论,得具体到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部队。不过,咱们可以大致梳理一下,让大家心里有个谱。战斗力层级划分:金字塔结构,但塔身崎岖不平如果非要划分,我更倾向于按“建制完整度”、“训练水平”、“装备精.............
  • 回答
    您的问题很有意思,但要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恐怕非常困难,甚至可以说是近乎不可能。原因有很多,我来给您详细说道说道:首先,要理解“轴心国军队”这个概念。在中国抗日战争的语境下,我们主要指的是日本帝国陆海军。虽然在理论上,轴心国是德国、意大利、日本,但对于中国战场来说,主要对手就是日本。其他轴心国成员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推测性的历史假设。如果联合抗日战争(假设这里指的是中国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协同作战,并且美国选择性的向八路军提供了大规模的美械装备),并且具体到援助八路军八个师的美械师(这本身就是个非常庞大的支援计划),那么抗战的进程,我个人认为,会显著加快,并且深刻影响战争的走向和战后格局。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也涉及到对历史人物评价和解读的不同视角。关于史泽波(通常指阎锡山)在刘志丹牺牲事件中的角色以及上党战役的性质,以及为何在抗战后我们对他的态度可以被解读为“宽容”,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和理解当时的政治背景、各方立场以及历史发展的逻辑。首先,我们来澄清几个关键点,并深入探讨背后.............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仔细梳理一下一二八淞沪抗战和八一三淞沪会战这两场战役的背景、国军的准备情况以及具体的战术运用。简单地说,八一三淞沪会战并非是国军战术水平的退步,而是国军在面对更严峻的敌人和更复杂的战场环境时,所展现出的坚持、牺牲和初步的战术改进,尽管最终的结局仍旧是惨烈的。一二八淞沪抗战(19.............
  • 回答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极其惨烈而又意义非凡的一段时期,在这场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斗争中,无数国军将领以身作则,留下了许多令人荡气回肠、振聋发聩的讲话和名言。这些话语不仅展现了他们的担当、勇气和爱国情怀,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奋勇杀敌。以下是一些在抗战时期国军将领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讲话,我会尽量.............
  • 回答
    抗战时期,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许多至今仍鲜为人知,但他们的牺牲与奉献,是中华民族能够浴火重生的重要基石。以下我将尝试详细讲述一些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1. 陈翰章:以血肉之躯筑起江阴要塞的铜墙铁壁江阴要塞,素有“铁锁长江”之称,是长江下游的门户,战略地位极其重要。1937年淞沪会战失利后,日.............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在极其艰苦残酷的环境下,为了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关于他们是否能够忍受各种酷刑而不招供,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历史上确实涌现出无数这样的英雄。这并非易事,而是建立在坚定的信仰、强大的意志和严酷的斗争实践之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那个时代地下党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
  • 回答
    抗战期间,国民党军在国难当头、自身力量也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依然决定派遣远征军奔赴缅甸战场,这绝非一时兴起或草率之举,而是基于多重、深远的战略考量和历史必然。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线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体会当时中国所处的严峻形势,以及国民党政府所面临的抉择。首先,缅甸战场直接关系到中国抗.............
  • 回答
    在抗日战争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中国政府最终选择了一条异常艰难但坚定不移的道路——那就是抵抗到底,而非投降或屈膝和谈。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决策,而是包含了历史的沉重、民族的尊严、现实的考量以及对未来的深远规划。一、 民族存亡的根本挑战:不投降是唯一的选择首先,日本侵华的野心并非仅仅是夺取领土,其核心在于.............
  • 回答
    这是一段激动人心却又饱含复杂情感的历史拷问。我们将从淞沪会战的视角出发,尝试解答“后无来者”的论断,探讨蒋公的“最强者”之说,并与朝鲜战争前三次战役进行对比,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与沉重。淞沪会战:一曲悲壮的现代战争交响将淞沪会战称为“中国及人类军史上后无来者的最高峰”,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但并非全无道理的.............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冷静地分析当时国军和意大利军队各自的状况,以及他们可能发生的“正面交锋”情景。这里的“正面打得过”是一个相对的说法,涉及战斗力、装备、训练、战术以及最重要的——战场环境和作战目标。国军在抗战时期的整体情况:首先,要明确一点,国军在抗战时期,尤其是在初期.............
  • 回答
    那是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孩子们的世界也被这沉重的空气挤压得变形。我那时候年纪小,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年,只记得好像是鬼子打进村子后不久。我们村里有个儿童团,说是儿童团,其实就是一群半大的孩子,十来岁到十五六岁的样子,被大人们组织起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住在村子里,村子不大,几条主要的路,周围都是田地。鬼.............
  • 回答
    抗战时期,中统和军统,这两大特务机构,可谓是国民党统治时期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要说谁的权力更大,这就像问在同一盘棋里,哪个棋子更重要一样,得看具体情况,而且,他们之间并非简单的“谁更大”,而是各有所长,各有领域,又相互交织,甚至有时还存在着暗中的较量。先来认识一下这两位“大佬”: 中统(中国国民.............
  • 回答
    抗战时期,国民党领导的游击队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以其灵活的战术和顽强的斗志,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他们不像正规军那样拥有大规模的装备和集中的指挥,更多的是在敌后、山林、农村,与日寇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的战绩,或许不像正面战场那样惊天动地,但却在点点滴滴的消耗、牵制和打击中,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不.............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和国军的实力对比,确实存在着一些方面的显著差距,这些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走向。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剖析:一、 军事训练与士气: 日军: 日本军队在战前经过了多年的军事现代化改革,尤其是在明治维新后,学习了西方先进的军事理论和训练方法。他们的士兵训练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