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战时期国军将领中有哪些话曾让人印象深刻?

回答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极其惨烈而又意义非凡的一段时期,在这场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斗争中,无数国军将领以身作则,留下了许多令人荡气回肠、振聋发聩的讲话和名言。这些话语不仅展现了他们的担当、勇气和爱国情怀,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奋勇杀敌。

以下是一些在抗战时期国军将领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讲话,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背景和意义:

1. 冯玉祥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虽然这句话并非冯玉祥首创,但他作为国民党内的重要军事和政治人物,在抗战期间多次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号召,激励将士和民众。

背景: 在抗战初期,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国民政府内部存在着一些投降主义和妥协的声音。冯玉祥作为一位经历过辛亥革命的老将,深知国家存亡的严峻性,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肩负起保卫国家的责任,无论身份高低。
具体体现: 冯玉祥在 مختلف 场合,包括在部队集结、民众动员大会上,都会反复强调这句话。他曾写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条幅,挂在自己的办公室和部队驻地,用以时刻提醒自己和他人。
意义: 这句话的深远意义在于,它将抗战的责任从国家领导层延伸到每一个普通人,激发了全民抗战的意识。它强调了个人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让人们意识到,即使是最渺小的个体,也能为民族的存亡贡献力量。在那个全民抗战的时代,这句话成为了唤醒民族觉醒的强大精神力量。

2. 蒋介石在“八一三”淞沪会战前的讲话

1937年8月13日,日本军队在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在付出惨重代价后,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顽强抵抗。在战役打响前夕,蒋介石在上海进行了视察并发表了讲话。

背景: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暴露无遗,中国正面临着全面抗战的边缘。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海军和空军的重要基地,是日本觊觎的战略要地。在上海投入重兵进行抵抗,是为了给国际社会一个中国人民不屈服的信号,同时也是为了争取时间,进行更广泛的动员。
讲话内容(概括): 蒋介石在视察了上海的防御工事和军队后,面对将士们表示:“我们已经到了国家存亡的关头,后退一步就万劫不复。今天我们在这里抵抗日本的侵略,不是为了我们个人,而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尊严和未来。我们将在此与上海共存亡,与敌人血战到底!” 他还强调了这场战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残酷性,但同时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念。
意义: 这次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它明确了上海保卫战的战略意义和决心,将这场战役上升到国家民族存亡的高度。蒋介石用自己坚定的语气和“与上海共存亡”的决心,向将士们传递了必死决心和作战勇气。虽然淞沪会战最终以国军撤退告终,但其顽强的抵抗,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实力,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为争取国际援助奠定了基础。

3. 张自忠的“我生为国,我死为国”

张自忠是抗战时期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之一,他的殉国行为感动了无数中国人。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遗言和事迹,其中“我生为国,我死为国”这句话最能体现他的精神。

背景: 1940年,日军发动了以消灭张自忠部队为目标的“枣宜会战”。张自忠率领的第五十九军在与日军的激战中,孤军深入,粮弹俱绝。尽管周围的国军部队难以支援,但他仍然坚守阵地,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具体体现: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战斗,拒绝撤退。据传,他在写给副官的最后遗书中写下了“我与身殉国,决不负国家”,也表达了“我生为国,我死为国”的决心。他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让自己的部队被日军包围歼灭,更不愿让国家遭受更大的损失。
意义: 这句话是张自忠将军一生“忠勇报国”的写照。它传递了一种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张自忠将军的英勇就义,成为抗战时期国军将士英勇不屈精神的象征,激励着后来的将士们继续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奋斗。他的牺牲,也进一步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4. 戴安澜的“牺牲已决,意气乃坚”

戴安澜将军是远征军的著名将领,在缅甸战场上英勇作战,并最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他的遗言和精神同样令人难忘。

背景: 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旨在配合英军反攻日军,收复缅甸失地。戴安澜将军率领的第200师在同古保卫战中,以少胜多,给日军造成重创,赢得了“中国远征军第一军”的赞誉。然而,在撤退途中,他的部队遭到日军围堵,他本人也身负重伤。
具体体现: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戴安澜将军在病榻上对部下说:“我此次率兵作战,牺牲已决,意气乃坚。” 他还叮嘱部下要继续战斗,完成抗战任务,并将自己生前所撰写的《论持久战》赠送给部下。
意义: “牺牲已决,意气乃坚”这句遗言,充分体现了戴安澜将军在危难时刻的坚定信念和战斗意志。它展现了一个真正的军人面对生死考验时的从容和勇气。这句话也成为了中国远征军将士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写照。戴安澜将军的牺牲,是远征军抗战史上的一个悲壮篇章,他的精神激励着许多中国将士在异国他乡为民族尊严而战。

5. 孙立人关于“不打胜仗就不能吃饭”的严格要求

孙立人将军以治军严谨著称,他曾在军队中提出过“不打胜仗就不能吃饭”的口号,体现了他对战斗胜利的执着追求和对士气的严格要求。

背景: 孙立人将军在远征军中以其卓越的指挥才能和严明的军纪而闻名。他深知战场上的严酷性,也明白军队士气和战斗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军人天职就是打仗,如果连仗都打不好,就谈不上吃饭和国家的供养。
具体体现: 孙立人将军在部队训练和战前动员时,常常会强调这一点。他会严格要求部队在战斗中必须取得胜利,否则就要受到惩罚,或者无法获得补给。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旨在最大限度地激发士兵的战斗欲望和求胜心理。
意义: 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些严酷,但它深刻地反映了孙立人将军对战争的理解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在那个生死存亡的关头,他必须确保他的部队能够不断地取得胜利,以减缓日军的侵略势头,并为抗战的最终胜利贡献力量。这种“不打胜仗就不能吃饭”的理念,也体现了一种对军事训练和实战能力的高度重视。

6. 卫立煌的“我们是中国的军人,我们决不后退!”

卫立煌将军在抗战时期曾任集团军总司令,在多场重要战役中指挥得当,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许多讲话都充满了坚定的抗战决心。

背景: 在一些艰难的战役中,例如在河南战场上,国军曾面临着日军的强大攻势和巨大的压力。在一些关键时刻,一些部队可能出现动摇或撤退的迹象。
具体体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卫立煌将军会亲自上前线,对部队进行动员和鼓舞。他会高声呼喊:“我们是中国的军人,我们决不后退!为国家、为民族,我们必须战斗到底!” 他的声音充满了力量和决心,能够极大地鼓舞士气。
意义: 这句话简单而有力,直接表达了中国军人的使命和职责。在危急关头,它能够唤醒士兵们的民族意识和军人荣誉感,阻止他们的退缩。卫立煌将军通过这种直接而有力的号召,确保了部队的稳定和战斗意志,为赢得一些关键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这些只是抗战时期国军将领们留下的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讲话中的一部分。他们的言行,是那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缩影,是他们以身许国、血染沙场的真实写照。这些话语不仅仅是简单的口号,更是他们内心深处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对侵略者绝不妥协的决心以及对中华民族必胜的信念的体现。它们穿越时空,至今仍能触动我们,激励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点负能量,这些负能量绝对让人印象深刻。

蒋介石:“告诉庞更陈(庞炳勋),让他放开手脚干下去(即投日伪),一切由我负责,汉奸帽子将来我给他摘。”(庞炳勋听到后肯定感动死,委员长暖男啊)

吴化文:“现在我们投靠日本,将来如果日本打胜了,我们自然无问题了。如果中国打胜了,我就拿着这封电报去见蒋介石。”(指“曲线救国”机密电报,抗战胜利后会被老蒋没收,孙殿英拒交,当做其威胁蒋的资本)

谭敬奇:“二十四集团军进驻晋豫,所奉密令,就是反共第一,抗战第二。”

何思源:“宁亡于日,不亡于共。日可以不抗,共不可不打!”

徐吉生:“宁投日本人,不投八路军。”

(上面三个很多都不是他们原创,而是当时的标语)

林建五:“敌后坚持确实不易,必不得已时,可以考虑投伪问题……不能让匪党吃,道理很简单,赤化了就要亡党么。”

董汉槎:“当前就需要采取曲线抗日的道路,用日伪力量保存自己的实力,待机在与共军决战。”

苏体仁:“如果你能利用这些机会(投降日伪)掌握些部队,到抗战胜利后, 够一团编一团, 够一师编一师,够一军给你编一军,这叫做曲线抗战。”

(抗战末期,日本人都秋后蚂蚱了,还鼓励军官投日,实为浑水摸鱼摘取胜利果实)

张荫梧:“柴恩波……为保存实力及施行‘曲线救国’计,已于日寇接洽,被委为冀中剿匪总司令。名虽投日,实际仍为本党做抗建工作。”

阎锡山:“目前咱们的处境很不好,蒋介石要借抗战的名消灭咱们,不发给咱们足够的经费,也不给补充人员和武器,处处歧视咱们,事事和咱们为难。共产党对咱们更不好,到处打击咱们,八路军在山西各地有严密组织,把老百姓都拢过去了。如果日本人再打咱们,那就只有被消灭。咱自己的人也不稳定,宜生(指傅作义)已离开咱们,陈长捷也在动摇。青年干部左倾的都跑到延安去了,右倾的跑到蒋先生那里做官赚钱去了,胡宗南在西安就专门拉咱的干部。咱们如果想在中国求存在,非另找出路不可。存在就是真理,只要能存在住,以后怎么转变都可以。如果存在不住,还能谈到其他事业吗?抗战固然是好事,但又没有胜利把握,就是打胜了,没有咱们也不行。权衡情况,目前只有暂借日本人的力量,才能发展咱们自己,这是一个不得已的办法,也是咱们唯一的出路。 ”

刘湘图:“与日军互助互赖,达成守土安民任务。”(……说这话得有一定的厚脸皮修炼境界)

孙良诚:“不打重庆队伍,不要日军顾问,不直接受命于日军(其投敌条件,兵多势大有的商量)。”

……

好累,不打字了,内容来源于台湾学者刘熙民写的《伪军·强权竞逐下的卒子》。



引出一些果粉了,好样的。

每个人都有中二时候。

人家台湾人自己都写书反思国民党军队大批投降叛国的错误了。你们这些少年啊,连人家反思自己的错误都要骂,这是一个合格的党国粉丝能做的吗?

一粉顶十黑。

做一个合格的果粉,就要支持党国反思错误,眼看台湾都保不住了喂!

user avatar

随手一答,抖个机灵,各位谬赞了。

其实还有”看在党国的面子上,拉兄弟一把“,不过这个是《南征北战》经典台词,已经是解放战争了。

还有两句就是”兄弟们,给我冲“和”同志们,跟我冲“这两句了。

下面进入抖机灵时间,不喜请点反对,高兴也请谨慎点赞,不要埋没了用心答题的朋友。

我为党国立过功!我为委座流过血!你们不能这样!我要见师长!

出处应该是《甲方乙方》,然后这句被各种化用,例如下面(图渣误怪):

user avatar

1."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师部,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余程万

1943年常德会战,74军57师余程万将军率8000官兵与116师团30000日军鏖战。战至最后不足100人,这是余将军电告孙连仲的电文,最后时刻余将军率数十人突围,突围后在外围联系上一个团,又杀回常德,常德仅沦陷20天被收复。

战后蒋介石欲以临阵脱逃罪名杀余程万,由常德6万民众签名作保,孙连仲、王耀武等人出面求情而判有期徒刑。后释放任74军副军长。

每读到此处,与衡阳第10军方先觉将军相比,真是唏嘘不已。(没有黑方先觉的意思)

2."不投降!“--------吕公良

吕公良将军,新编29师中将师长,许昌战役中殉国的中国最高将领。老蒋要求死守许昌,汤恩伯仅留下新编29师四个团3000人来对抗日军37师团、62师团、第7混成旅团、坦克第3师团一部、27师团一部共计80000余人。最后,吕公良将军向许昌东北方向突围,在军马上被打落,日军用中国话高喊”投降,投降“,负伤的吕公良将军坐起身来,喊道:不投降!用手枪打死日军下士淳边定六郎,后面日军开枪,正中吕将军头部,壮烈殉国。

以中将师长之身,打到最后一人,重伤之余,还能翻身而起,击毙杀害自己的凶手,高呼”不投降“而以身殉国,吕将军,虎魂也!--------萨苏《国破山河在》

3.“刘汝斋不听指挥,以致兵败,职唯有不惜一死,以报甫公知遇暨川中父老之情”、 “小日本,当年威廉二世强盛一时,不免败亡,今日你虽猖獗,终有破灭的一天”-------饶国华

1937年10月,持续三个月的凇沪会战以国军主动后撤而告终,中国最高统帅部开始部署南京战役。日军分三路进逼南京,其中南路为太湖—湖州—广德—

芜湖

—南京,目的为切断我后撤路线。其中,后追赠陆军二级上将的川军饶国华将军在广德亲自指挥第433旅在广德前方约六十里的

泗安

占领阵地。尸横遍野,草木皆赤。川军团长刘汝斋吓得擅自后撤,导致阵地沦陷,饶国华将军死战不退,当晚,弹尽援绝,将军写下绝命书,向东怒吼“小日本,当年威廉二世强盛一时,不免败亡,今日你虽猖獗,终有破灭的一天”,凌晨2时许,将军在阵地开枪自杀。


4.“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孙连仲

1938年春,台儿庄大战最激烈时,日军已占据台儿庄之大部,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3个师基本打光,孙来电哽咽着请求“撤到运河南岸去吧,给我们留点种子吧!感谢长官大恩大德”,李宗仁答复曰“汤兵团正在南进,很快就会进庄,你们不能后退半步,组织敢死队,发动反攻!” 。

孙连仲悲壮地说:“绝对服从命令,直到整个兵团打完止!” 随后,孙连仲对师长池峰城下达反攻命令,并做出上述表示。-------摘自网易新闻

5."卑军守土有则,尺地寸草,不得放弃;为救国保家而抗日,虽牺牲至一卒一弹,决不退缩。"-------- 蒋光鼐、蔡廷锴

时任19路军正副指挥的蒋光鼐、蔡廷锴,于淞沪会战爆发之时向全国发出的通电。


6.我腿已断,不必管我。我决心殉国,以保全国格人格。”---------寸性奇

寸性奇,云南腾冲人,中条山会战中任12师少将师长(后追赠中将)。1941年5月,日军秘密集中10余万精锐主力,突袭中条山12师阵地,5月13日晚,将军右腿被炸断,以重伤之躯衰数十人突围,再次遭到拦截,左腿再被炸断,留下这句话,要求剩下人不必管他各自突围,然后拔剑自杀,在场官兵无一离开,守护将军遗体战至最后一人,全员壮烈牺牲。


7.“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刘湘

“七七事变”爆发次日,四川省主席刘湘即电呈蒋介石,同时通电全国呼吁“一致抗日”。刘湘准备带病出征,部下多劝他不必出川亲征,他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 刘湘最终在前线吐血病发,死前留下如上遗嘱。


8.“中国只有阵亡的军师长,没有被俘的军师长,千万不要由第三军开其端。” “现在情况极险恶,吾人在事有可为之时,应竭尽心力,恢复原态势,否则当为国家为民族保全人格,我已抱定不成功便成仁之决心!”------唐淮源

唐淮源将军,国军第3军军长,率部驻守中条山。1941年中条山会战,5月12日,将军率众且战且走,后来他进到樊家沟县山顶一间土屋内,身边仅有几个通信兵和报务员。自云南讲武堂毕业投军三十年,身经百战,屡建殊勋,由排长逐级升至军长。现在身陷绝境,他以气壮山河的气概在笔记本上写下遗书:


“余身受国恩,委于三军重任,当今战士伤亡殆尽,环境险恶,总军两部失去联系。余死后,望余之总司令及参谋长收拾本军残局,继续抗战,余死瞑目矣!” 随饮弹殉职,是年55岁。--------摘自百度百科

9.“抗战以来,只有殉土的将领,没有殉职的地方官,吾愿开此先例。”-------周同

虽不是国军将领,可这句话扔触目惊心。周同就任滕县县长近3个月后,日军就开始猛攻滕县,他不分昼夜地发动民众组织抵抗,协助王铭章师守卫城池。王铭章战死后,他抚尸大哭,对身边的人说:“中国不会亡!中华民族不会亡!中国人民是不会向敌人屈服的!”说完突然纵身一跳从城上坠下,以身殉国。-----------摘自百度百科

---------------------------------------------------------------------------------------------------------------------

转载一个萨苏的书《国破山河在: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中的小故事

日军士兵斋藤在修水前线作战,战斗间歇,到一条小河边用汽油桶洗水果,不小心汽油桶被水冲走了。日本兵跟在后面追,却发现汽油桶漂向了对岸。

这时,他发现对岸有个正在洗澡的中国兵,双方都大吃一惊。

因为都没有带枪,双方谁也没有办法射击。那中国兵慢慢站起身来,拾起那个汽油桶,取出一个水果吃了一口,向后面的树林退去。

这日本兵鬼使神差地用日语问了一句:“好吃吗?”

没想到这个中国兵居然用日语回话道:“谢谢。”

看来这可能不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兵,而是个下级军官或者士官。出于好奇,这个日本兵继续好奇地问:“你们过得怎么样?发的钱多吗?”

那个中国兵站住脚步,耸耸肩说:“好几个月没有发到饷了。”大概是觉得这个日本兵挺有趣,又补充道:“日子不好过啊,有督战队,不好好打仗可能被自己人打死哦。”沉默了一下,又说道:

“那样我就看不到夺回台湾,看不到占领大阪,也看不到占领东京了,多遗憾。”

说完,带着汽油桶慢慢走向树林中去了。

“这是个广东兵,看起来很瘦。”斋藤在回忆的最后说。

-----------------------------节选自《一个日本兵和一个中国兵的对话》

user avatar

“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四川王”刘湘主动请缨,率部出川抗战。同年10月26日,刘湘出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肩负保卫江浙、皖南的重任。彼时刘湘肠胃旧疾复发,身体状况很不好。四川省府秘书长邓汉祥等人劝刘湘留在后方休养,被刘湘断然拒绝。

“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1938年1月20日,刘湘因胃出血在汉口去世,一代名将出师未捷身先死。刘湘临终前留下遗嘱,勉励川军将士死战到底,直至日寇彻底退出国门方休。刘湘的这一遗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川军每日必诵之格言,以示抗战到底的决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极其惨烈而又意义非凡的一段时期,在这场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斗争中,无数国军将领以身作则,留下了许多令人荡气回肠、振聋发聩的讲话和名言。这些话语不仅展现了他们的担当、勇气和爱国情怀,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奋勇杀敌。以下是一些在抗战时期国军将领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讲话,我会尽量.............
  • 回答
    谈起抗战和内战时期国军的将领,确实涌现出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身上承载着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印记,既有赫赫战功,也难免受到时代局限的影响。咱们就挑几位代表性的,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他们究竟有多“厉害”。一、 战略大家与军事改革的先行者—— 蒋介石咱们先从最高统帅说起,蒋介石的厉害,不能仅以战场上的.............
  • 回答
    关于“抗战中,国军206位将领殉国,而共军只失去了两位将军”的说法,流传甚广,但其真实性和背后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判断这句话是否“真”,需要对“将领”的定义、统计口径以及双方军队的作战方式和伤亡情况都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首先,我们得先弄清楚“将领”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在国民党军队.............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冷静地分析当时国军和意大利军队各自的状况,以及他们可能发生的“正面交锋”情景。这里的“正面打得过”是一个相对的说法,涉及战斗力、装备、训练、战术以及最重要的——战场环境和作战目标。国军在抗战时期的整体情况:首先,要明确一点,国军在抗战时期,尤其是在初期.............
  • 回答
    抗战时期,国民党领导的游击队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以其灵活的战术和顽强的斗志,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他们不像正规军那样拥有大规模的装备和集中的指挥,更多的是在敌后、山林、农村,与日寇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的战绩,或许不像正面战场那样惊天动地,但却在点点滴滴的消耗、牵制和打击中,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不.............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国军面对日军的“死战不退”与内战时期面对解放军“鲜有强烈抵抗”的疑问,这确实是历史研究中一个引人深思的课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而非简单地归结为某一方面的原因。一、 民族存亡的召唤:抗战时期的“死战不退”首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面临的是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生死搏斗。日.............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敏感且常常被过度解读的历史话题。为什么总有人刨根问底地问抗战时期国军和共军分别消灭了多少日军?这背后,我认为至少有几个层面的“居心”在作祟,而且这些“居心”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居心”,就是想借此“定论”抗战的主导力量和历史功绩。你想啊,.............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和国军的实力对比,确实存在着一些方面的显著差距,这些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走向。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剖析:一、 军事训练与士气: 日军: 日本军队在战前经过了多年的军事现代化改革,尤其是在明治维新后,学习了西方先进的军事理论和训练方法。他们的士兵训练极.............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国军作为中华民国的正规武装力量,在抵御外侮、保家卫国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至今仍被铭记。然而,任何庞大的军事机器在长期的战争动荡中,都难免会面临各种复杂的问题,国军也不例外。关于国军在抗战时期的军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
  • 回答
    要说清楚抗战时期国军的战斗力层级划分,这事儿可就复杂了,远不像电影里那样齐刷刷的,强弱差别那叫一个大。不能一概而论,得具体到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部队。不过,咱们可以大致梳理一下,让大家心里有个谱。战斗力层级划分:金字塔结构,但塔身崎岖不平如果非要划分,我更倾向于按“建制完整度”、“训练水平”、“装备精.............
  • 回答
    说来也怪,在抗战时期,国军装备了不少从国外引进的轻重机枪,其中捷克式和马克沁算得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但你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为什么不仿造结构相对简单、射速惊人的Mg42呢?这里头的原因可不止一星半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国军在抗战时期虽然有仿造兵器的能力,但那是在一个相对.............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几个非常关键的历史点。要把这个问题说透,得掰开了揉碎了讲,咱们得从几个方面入手,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装备劣势”这个词背后其实藏着很多东西,它不光是武器数量上的差距,还有武器的先进程度、火炮支援、空军掩护、后勤补给等等一系列系统性的问题。把这几块儿都拎出来,对.............
  • 回答
    抗战时期,国军(国民革命军)在反坦克武器的装备上确实存在不少局限,其中关于火箭筒的使用,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其未能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这并非是国军将领们不明白火箭筒的威力,而是受到当时中国工业基础、技术引进、战场需求以及战略考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我们得明白,二战时期真正成熟并大规模装备部队的火.............
  • 回答
    铁血铸就的东方铁军:抗战中的国军德械师,那是一支怎样的力量?说到抗日战争,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英勇的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画面,而在这些画面中,有一支部队,凭借其精良的装备、严谨的训练以及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成为了那个时代中国军队的一面鲜明旗帜——那就是“德械师”。它们不仅仅是装备了德国武器的部队,更是.............
  • 回答
    问这个问题,说明你对历史还算有点研究。抗战期间,国军虽然整体上在战略上处于守势,但确实有过一些打出精彩反击,甚至歼灭日军成建制一个师团的战例。不过,要把“歼灭一个师团”这事儿说清楚,得先得弄明白几个概念,然后咱们才能细聊。首先,“师团”这个概念,咱们得先对日军的编制有个大概了解。日军的“师团”,可不.............
  • 回答
    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期间,国军在面对日军和解放军时,部队被全歼的频率和规模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涵盖了战略指导、战术运用、部队素质、装备水平、后勤保障、政治动员以及战场环境等多个方面。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抗战期间国军(国民革命军)对阵日军的情况:虽然国民革命军在抗战期间也遭受了.............
  • 回答
    在我看来,知乎上关于国民党军队抗战时期战斗力的问题,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负面”讨论倾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要详细说清楚,我们需要剥开一层层表象,看看舆论是如何形成的。首先,“知乎”这个平台本身的特性是重要的出发点。知乎的核心用户群体,或者说在上面活跃度较高的一部分人,往往是年轻.............
  • 回答
    在抗日战争这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国军是否选择游击战而非阵地战会对战局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结果会有不同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具体如何不同,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阵地战”和“游击战”在当时国军的语境下的含义: 阵地战: 指的是.............
  • 回答
    你好!非常高兴和你分享关于国军抗战历史的景点。想要深入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大陆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追寻和感受。我会尽量详细地为你介绍,并让你感受到这是一篇用心整理的游记,而非冰冷的数据堆砌。在开始之前,我想先说句题外话:每一个被战争蹂躏过的土地,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无尽的悲伤,但也孕育着不屈的民.............
  • 回答
    这个问题,是很多中国人在谈论近代史时绕不开的一个结,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八年抗战,国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涌现出许多英勇作战的将士和部队,可以说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变得更加坚韧。那么,为什么这样一支队伍,在内战爆发后,仅仅三年时间就节节败退,最终退守台湾呢?这其中牵涉到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