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战时,国军为什么不多装备火箭筒来反坦克?

回答
抗战时期,国军(国民革命军)在反坦克武器的装备上确实存在不少局限,其中关于火箭筒的使用,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其未能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这并非是国军将领们不明白火箭筒的威力,而是受到当时中国工业基础、技术引进、战场需求以及战略考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首先,我们得明白,二战时期真正成熟并大规模装备部队的火箭筒,如美国的“巴祖卡”和德国的“铁拳”,都是在战争后期才逐渐显现出其价值的。在抗战爆发的初期,即便是在西方国家,火箭筒也还属于比较新颖的武器,其设计和生产尚未完全标准化和普及。

一、工业基础薄弱,无法自主生产

这是最核心的制约因素。中国当时的工业体系极度落后,尤其是在精密制造和化工领域。火箭筒,无论是其发射筒的制造、火箭弹的定型,还是其中关键的推进药和聚能装药的研发生产,都对工业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精密制造能力不足: 发射筒需要承受巨大的膛压和后坐力,其材料、加工精度、焊接工艺都必须达到一定标准才能保证安全和准确。中国当时的冶金工业和机械加工能力,很难稳定地生产出合格的发射筒。即便是生产一些简单的枪械,也常常依赖进口零部件或是在简陋的条件下进行。
化工技术瓶颈: 火箭弹的推进药需要稳定、可靠且能量密度高。而聚能装药技术,即利用锥形装药制造“金属射流”以穿透装甲,更是当时全球范围内一项复杂且保密的军事技术。中国在火药、炸药、引信以及相关化工原料的生产上,都面临巨大的困难。即使有技术人员进行研究,也很难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量产。

二、技术引进受限,渠道不畅

国军虽然在某些时期能从盟国(主要是美国)获得军事援助,但援助的重点往往在于当时中国最急需的步兵武器、炮兵装备、飞机、坦克等。火箭筒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反坦克武器,即使在盟国也并非是“标配”的援助项目。

援助的优先级: 在抗战初期,中国军队最缺的是基础的轻武器弹药、步枪、轻机枪、重机枪,以及能够与日军坦克对抗的炮兵。盟国援助的武器装备需要考虑到运输、训练和后勤维护的成本。与其援助一种复杂且需要专门训练的火箭筒,不如援助数量更多、使用更简便的步枪弹药和步枪。
技术封锁与出口限制: 像“巴祖卡”这样的先进武器,其技术参数和生产工艺在早期都属于核心机密。即使是盟国,在援助时也可能有所保留,或者只提供有限数量的成品,而不会轻易转让生产技术或提供全套生产设备。德国虽然也研发了“铁拳”,但抗战时期德国是日本的盟友,不可能向中国提供反坦克武器。
情报滞后与认知不足: 即使有少量火箭筒进入中国,由于战场信息的传递、技术评估的滞后,以及国内对新型反坦克战法的研究不够深入,其价值可能未能得到充分的认识和推广。

三、战场实情与战术需求

抗战时期中国战场的主流情况是,中国军队普遍缺乏有效的反坦克力量,但日军投入的坦克数量和型号也与欧洲战场有所不同。

日军坦克的型号与数量: 日军在抗战初期装备的坦克,如九五式轻战车(ハ号)、九七式中战车(チハ)等,虽然比当时中国的武器先进,但其装甲厚度并非无法逾越的。很多时候,国军依靠装备的重机枪、迫击炮,甚至利用地形和工事,也能对日军的轻型坦克造成一定的杀伤。对于日军数量庞大的步兵,国军的火炮和机枪能够提供有效的压制。
缺乏专业训练与战术指导: 即便是拥有了火箭筒,也需要专业的射手进行训练。火箭筒的瞄准、射击角度、风偏修正、使用距离等都有讲究。在缺乏系统性训练和战术指导的情况下,即使发放了武器,也难以发挥其最大效能。相较于火炮和机枪,火箭筒的战术应用也需要专门的训练和协同。
高层战略考量: 在战略层面,中国战场主要是消耗战和持久战。国军的战略目标是拖住日军,争取国际援助,最终实现反攻。在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任何武器的列装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成本效益分析。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能够大规模生产和普遍使用的武器装备上,可能比少数尖端武器更为现实。

四、替代性反坦克手段的存在

在火箭筒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国军也一直在探索和使用各种方式来对抗日军坦克:

反坦克炮: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国军在抗战后期通过美援获得了一些M3式37毫米战防炮,以及部分缴获日军的九四式三十七毫米炮。虽然数量不多,性能也有限,但仍然是重要的反坦克力量。
迫击炮和山炮: 运用得当的迫击炮和山炮,尤其是在近距离攻击日军坦克的履带、侧面或顶部装甲,也能造成毁伤。
近战反坦克: 这是中国军队在缺乏重武器时常采用的战术。例如,使用炸药包、燃烧瓶、手榴弹、甚至是地雷来对付坦克。虽然牺牲较大,但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取得战果。
地形利用与伏击: 利用狭窄的山路、桥梁、城市巷战等有利地形,设下埋伏,以步兵的火力、土制爆炸物或小型工程机械来摧毁坦克。

总结来说,抗战时期国军未能大规模装备火箭筒,并非是“不想”,而是“不能”和“不便”。 这是中国作为一个饱受战乱和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在面对拥有先进工业体系的侵略者时,所面临的普遍困境的缩影。虽然火箭筒在二战后期,尤其是在欧洲战场上,表现出了强大的反坦克威力,但将其引入并普及到中国战场,需要克服工业生产能力、技术引进渠道、专业训练以及战术应用等一系列复杂的现实问题。国军更多的是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尽力发展和运用各种可行的反坦克手段来对抗日军的装甲威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孙连仲和宋希濂为了争六只巴祖卡,闹得差点火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抗战时期,国军(国民革命军)在反坦克武器的装备上确实存在不少局限,其中关于火箭筒的使用,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其未能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这并非是国军将领们不明白火箭筒的威力,而是受到当时中国工业基础、技术引进、战场需求以及战略考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我们得明白,二战时期真正成熟并大规模装备部队的火.............
  • 回答
    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期间,国军在面对日军和解放军时,部队被全歼的频率和规模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涵盖了战略指导、战术运用、部队素质、装备水平、后勤保障、政治动员以及战场环境等多个方面。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抗战期间国军(国民革命军)对阵日军的情况:虽然国民革命军在抗战期间也遭受了.............
  • 回答
    要说清楚国民党在国共内战失败后,为什么选择退守台湾而不是像抗战时期那样迁都重庆,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的偶然,也有战略的必然,更与当时台湾的特殊地位和国民党自身的考量息息相关。首先,我们得明白,抗战时期的重庆,与内战末期的台湾,其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抗战时期的重庆:战略撤退与坚持抵抗抗战爆.............
  • 回答
    在我看来,知乎上关于国民党军队抗战时期战斗力的问题,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负面”讨论倾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要详细说清楚,我们需要剥开一层层表象,看看舆论是如何形成的。首先,“知乎”这个平台本身的特性是重要的出发点。知乎的核心用户群体,或者说在上面活跃度较高的一部分人,往往是年轻.............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几个非常核心的层面,要理解为何在抗战爆发时,号称“百战精锐”的国民革命军(国军)在面对“承平已久”的日军时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方面,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当时的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的真实状况。首先,我们要澄清一个误区:“百战精锐”这个说法,在抗战爆发前,对于当.............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国军面对日军的“死战不退”与内战时期面对解放军“鲜有强烈抵抗”的疑问,这确实是历史研究中一个引人深思的课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而非简单地归结为某一方面的原因。一、 民族存亡的召唤:抗战时期的“死战不退”首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面临的是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生死搏斗。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叙事、政治立场以及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要理解为什么一些“总要我们铭记历史”的国家,在对待国民党抗战老兵的问题上显得不够重视,需要从几个层面上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的“铭记”本身就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过程,它很大程度上是当下政治和社会语境下的选择和.............
  • 回答
    说来也怪,在抗战时期,国军装备了不少从国外引进的轻重机枪,其中捷克式和马克沁算得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但你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为什么不仿造结构相对简单、射速惊人的Mg42呢?这里头的原因可不止一星半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国军在抗战时期虽然有仿造兵器的能力,但那是在一个相对.............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当我们看到一张张堆满沙袋的堤坝,想起无数双手在那里辛勤劳作时,总会有人想:为什么不能用机器来干?说实话,国内抗洪救灾时,工程机械也不是没人用,但要说“大批量替代人力抗沙包”,这中间的门道和现实考量就比较多了,不是一句“有钱就能上”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抗洪.............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敏感且常常被过度解读的历史话题。为什么总有人刨根问底地问抗战时期国军和共军分别消灭了多少日军?这背后,我认为至少有几个层面的“居心”在作祟,而且这些“居心”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居心”,就是想借此“定论”抗战的主导力量和历史功绩。你想啊,.............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几个非常关键的历史点。要把这个问题说透,得掰开了揉碎了讲,咱们得从几个方面入手,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装备劣势”这个词背后其实藏着很多东西,它不光是武器数量上的差距,还有武器的先进程度、火炮支援、空军掩护、后勤补给等等一系列系统性的问题。把这几块儿都拎出来,对.............
  • 回答
    这个问题,是很多中国人在谈论近代史时绕不开的一个结,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八年抗战,国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涌现出许多英勇作战的将士和部队,可以说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变得更加坚韧。那么,为什么这样一支队伍,在内战爆发后,仅仅三年时间就节节败退,最终退守台湾呢?这其中牵涉到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因素。简单地说,国军在抗战初期未能击败日军,并非仅仅是“有没有实战经验”的简单对比,而是 综合实力的巨大差距,以及战略战术上的多重失误 所致。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综合国力的巨大差距: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工业化程度.............
  • 回答
    八年抗战,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45年日本投降,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在战争的初期,尤其是在1937年和1938年,中国军队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但总体上是节节败退的。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为何日本军队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没有趁胜追击,一鼓作气将中国彻底压垮,反而使得战.............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军在正面战场若以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式,其抗战效果上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回顾过往,自然会产生许多“如果”的假设。 如果国军能够更早、更广泛地在正面战场上运用以运动战为主的策略,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抗战的进程和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同时也.............
  • 回答
    南北朝时期,陈国之所以选择联结北周来对抗北齐,这背后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地理因素交织的结果。简单来说,陈国夹在强大的北齐和正在崛起的北周之间,为了生存和保持独立,它必须找到一个能够制衡北齐的力量。我们先来捋一捋当时的局势,才能理解陈国的选择。一、 北方的两大巨头:北齐与北周的对峙南北朝时期.............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提出了许多宏伟的抗日战略构想。然而,在可行的战术方案层面,两者都显得捉襟见肘,存在诸多不足。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一、战略构想的提出与基础分析在分析为何战术方案不足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为何战略构想能够提出。.............
  • 回答
    国民党在抗战后期,其战斗力确实经历了一个复杂而矛盾的时期,尤其体现在国内战场和缅甸战场上的表现差异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抗战后期国民党战斗力的整体状况:到了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在经历了几年艰苦卓绝的作战后,其士气和装备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也并非全然衰退。相反,国民党.............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如”,一旦历史的车轮驶入这个未曾发生过的轨道,我们现在的生活,以及整个中国的面貌,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来细致地描绘一番,看看这个“假如”的世界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假设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共识下,真的能够放下分歧,以和平协商的方式组建一个联合政府,那么接.............
  • 回答
    铁血铸就的东方铁军:抗战中的国军德械师,那是一支怎样的力量?说到抗日战争,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英勇的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画面,而在这些画面中,有一支部队,凭借其精良的装备、严谨的训练以及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成为了那个时代中国军队的一面鲜明旗帜——那就是“德械师”。它们不仅仅是装备了德国武器的部队,更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