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战初期为什么有实战经验的国军打不过没打过仗的日军?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因素。简单地说,国军在抗战初期未能击败日军,并非仅仅是“有没有实战经验”的简单对比,而是 综合实力的巨大差距,以及战略战术上的多重失误 所致。

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综合国力的巨大差距: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工业化程度: 日本是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完成了工业化国家之一,拥有强大的军事工业基础。其武器装备、弹药生产、后勤保障能力远超当时的中国。国军的武器装备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且装备陈旧,型号混乱,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生产、维修和训练都困难重重。
经济实力: 日本作为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其经济体系能够支撑长期的战争消耗。而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经济基础薄弱,工业不发达,国家财政状况长期拮据。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的财政更是雪上加霜,难以支撑大规模、长期的军事行动。
军事科技: 在海军、空军、炮兵等技术密集型军事领域,日军的优势更为明显。日本拥有强大的海军和空军,能够有效封锁中国沿海,进行战略轰炸,支援陆上作战。国军在这些领域几乎是空白,无法与日军抗衡。
军事训练与装备精良度: 即使是那些有“实战经验”的国军部队,其训练方式、训练强度、训练内容也与日军有很大差距。日军的士兵训练更加严格和系统化,尤其是其新兵,经过了严格的体能、技能和思想训练,装备的标准化程度也高。相比之下,国军的训练往往受制于资源和环境,新兵素质参差不齐,装备也五花八门,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作战能力。

二、 日军的战略战术优势:

高度的中央集权和指挥效率: 日本陆军的指挥体系相对集中,决策效率高。从高层到基层,能够迅速贯彻执行作战命令。
成熟的陆海空协同作战能力: 日本军队在战前就非常重视陆海空协同作战的训练和理论研究,并在战争初期就展现出了成熟的协同能力。例如,空军的侦察、轰炸和对地支援,海军的炮击和兵力投送,都能有效地配合陆军作战。
灵活的作战方式和战术: 日军在战术上往往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他们善于利用地形地貌,采取迂回包抄、穿插分割的战术,瓦解国军的防御阵地。例如,在一些会战中,日军能够迅速突破国军防线,形成对国军的合围。
情报优势: 日本在战前进行了详细的情报侦察,对中国的军事部署、兵力情况、地形地貌等都有深入的了解。这使得他们在作战中能够更有效地选择突破口和部署兵力。

三、 国军的战略战术失误与内部问题:

战略指导上的失误:
“决战思维”的误判: 在战争初期,许多国军将领抱有速胜的“决战思维”,希望在国土边界上就能够将日军击溃。这种想法不切实际,忽视了中国与日本在国力上的巨大差距。一旦战局不利,就容易陷入被动。
阵地防御的僵化: 在许多战役中,国军采取了以阵地防御为主的策略。虽然在某些战役中,国军表现出顽强的防御精神,但由于装备和火力上的劣势,一旦日军集中优势兵力突破防线,阵地防御就容易被瓦解。
缺乏有效的战略纵深和机动防御: 在遭受重创后,国军缺乏有效的战略纵深和机动防御能力,难以在中后期组织起有力的反击。
战术执行上的问题:
兵力分散和各自为战: 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指挥和协同,许多国军部队在作战中存在兵力分散,各自为战的问题,难以形成整体作战优势。
对日军优势兵种的应对不足: 国军在应对日军强大的炮兵和空军时显得力不从心,往往在炮火准备或空袭中遭受巨大损失,大大削弱了其战斗力。
指挥官素质参差不齐: 虽然国军中有许多优秀的将领,但指挥官的整体素质和经验仍存在较大差距。部分指挥官在战场上的应变能力、战术决策等方面存在不足。
内部问题:
军阀主义遗留: 国军内部长期存在着军阀主义的遗留,各部队之间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调,甚至存在互相掣肘的情况,影响了整体作战效能。
贪污腐败问题: 军费的贪污腐败问题也影响了部队的装备和训练水平。
训练和装备的不足: 如前所述,训练的系统性和装备的精良度都是国军的短板。

四、 “实战经验”的性质差异:

这里的“实战经验”需要辩证看待:

国军的“实战经验”: 国军在内战时期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但其作战对手主要是其他中国军队,作战模式、战术思想、装备水平都与日军存在很大差异。内战的经验很难直接转化为应对现代化、正规化军队的经验。
日军的“无实战经验”是相对的: 虽然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大规模战争是其“初次”大规模对外侵略,但日本军队在战前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演习,其士兵和军官接受了系统化的军事训练,并有参与过例如侵占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等“局部冲突”的经验,虽然这些经验与全面战争有所不同,但并非完全空白。更重要的是,日军的整体军事素养和训练水平要高于当时的国军。

总结来说,抗战初期国军打不过日军,并非“有经验不如没经验”,而是因为在综合国力、军事科技、装备水平、训练质量、战略战术运用等多个层面都与日军存在巨大的差距。 日军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基础和相对完善的军事体系,以一种现代化的战争模式入侵中国,而国军则在各种不利条件下,以一种相对落后的方式进行抵抗。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国军在抗战初期表现出的英勇和牺牲精神。许多国军部队在装备和兵力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依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正面战场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并为后来的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虽然初期失利,但中国军队通过长期的抗战,也在不断学习和进步,逐渐扭转了战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

第18集团军也是国军的战斗序列吧?能走到陕北的红军,那都是经历了千锤百炼的精英。从平型关等战役的表现来看,如果18集团军能得到与中央军甚至德械师一样的给养,那么18集团军也会消灭更多的日军。

至于中央军这一部分,整体来看他们也要比其他部队更能打一些。如果这些部队再等够得到有效的指挥,在很多硬仗上他们的表现也是相当不错的。

国军在抗战时期整体上打不过日军的原因,一是整个军事体系的落后,二是武器装备的落后。但中国驻印军在缅甸战场的表现,说明只要给中国军队充足的给养和严格的训练,那么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将是十分惊人的。

user avatar

跟过往一百年的表现相比,抗战初期中国军队的表现是令所有人跌破眼镜的奇迹,不能说实战白打了。

实战最重要的意义,是对军队组织和军人武德的锤炼,这是很难被其他手段代替的。与之相比,所谓“实战经验”,其实没特别大的意义,上一场战争的经验管不管用,真是看运气的。

比如说抗美援朝的轻步兵渗透居然管用,那就是中了逆转命运的大彩票。而美军一路溃败直到砥平里,才反应过来被志愿军包围其实不是多大事,就是被经验坑了。。。

user avatar

说起军队的战斗力,不少人都有一种观念,认为实战经验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是决定战斗力强弱的第一要素。可有真正军事知识的人都知道,把实战经验的多寡和战斗力的强弱划等号,其实是相当荒谬的。实战经验固然重要,但绝对不是战斗力的决定性因素。战斗力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了作战人员军事素质、武器装备技术性能、编制体制结构比例、后方勤务保障能力、实战化训练水平、正规化管理程度等诸多因素。实战经验在整个战斗力体系中,其实只占了相当有限的一部分,远远达不到起决定性作用的程度。

因为,脱离部队的装备水平、训练水平、以及由此决定的战争水平,而单纯地强调实战经验对于战斗力的作用,是极其错误的。比如,经过了十年内战的红军和国民党军,可以说是身经百战,实战经验够丰富了吧?可那是什么水平的战争?在面对日军的时候,能和对手抗衡吗?再比如,非洲和中东的一些国家,也是打了几年、十几年,可那样的军队,战斗力真的强吗?大家心里都有数吧!

user avatar

傅作义在刮民党内属于能打仗的了吧?

傅作义打仗以“善守”著称。成就这个名声的是第二次直奉大战涿州之战。8000打50000,出名了。

那么这个被网上各路民国神仙吹大吹特吹的涿州之战,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战端一开,傅部在城墙上(注意这个位置)向奉军奋勇还击。奉军主帅万福麟,把傅作义部围在涿州。。。攻城不下,炮击过后登城部队瞬间被傅部打下来,招募敢死队,招了好几波都有去无回,傅部把中世纪那种烧热水往下浇的办法都用上了,赏格升到了1000块现大洋,最后没人敢去了,这1000块,也就没人领。。。

万福麟气急败坏,亲自打电话给张作霖要来了飞机,要把城里的人都炸死!然后东北军的空军几次轰炸,把炸弹准确的投在了。。。东北军的头上,以至于只要飞机一来,东北军官兵会马上放弃阵地向后狂奔,怕被自己人炸死。

万福麟气急败坏+1,亲自给张作霖打电话,要来了东北军仅有的36辆雷诺坦克中的13辆。万福麟趾高气昂,一心想用坦克这种高级货教训一下乌龟壳里的土鳖傅作义,现在高级货到了,万福麟决定先吓唬傅作义一下,派坦克在城下冲锋变阵,结果技术不佳,有两辆撞在一起坏了,城上的傅作义看得有趣,命令榴弹炮在坦克变阵过程中射击侧面,直接把坦克掀翻了。。。晚上傅部出城,把坦克上的平射炮和机枪拆走拉进城加强防守,顺便挖了很深的壕沟,第二天东北军坦克神奇的掉进沟里几辆,又被傅部俘获。13辆几天下来损失一半,剩下的被拉回奉天(后来在与冯玉祥部战斗的过程中,这几两坦克被冯玉祥部用鸟铳射击驾驶员观察口打瞎驾驶员俘获)。

万福麟气急败坏+2,亲自督阵挖地道,挖了几次,傅部在城了弄了几口水缸,听东北军挖地道,同时也向东北军方向挖地道,结果挖地道的不是挖着挖着突然就与傅部遭遇被打死,就是被人家用炸药炸塌地道被活埋。。。

万福麟气急败坏+3,这时候白俄顾问积极献计献策,万福麟下定决心,用“氯气炮”,也就是氯气毒气弹,炮弹运到,弹头涂的是黑色油漆,装在东北军山炮里,弹头露在外面,一通炮击过后,万福麟激动的越出指挥所,大喊“我炸了损了,这次莫说是人,耗子都不会有一只!”然后发动冲锋,又被打了回来。。。问白俄顾问咋回事,白俄顾问说,打的太少,欧战一次打几万发才有效。。。而东北军的参谋认为,这批炮弹是过期的。。。不管怎么说,氯气炮的真实效果,傅部官兵说“这东西比空气沉,直往阴沟里钻,我们在高处,绝没有受害。”。

万福麟气急败坏+4,于是调来工兵,坐铁斗车去城墙底下埋炸药,炸塌城墙,铁斗车就是矿上用的铁轨斗车加个铁顶,这么有创意的办法,最后可算是奏效了,在城墙下埋了炸药把城墙炸塌了,东北军发起冲锋,双方在炸塌的城墙上用手提机关枪和手榴弹短兵相接,结果,东北军被打了回来。。。

万福麟气急败坏+5。

当然涿州之战的结局是最后是城里粮食不够了,经多方斡旋,傅作义自己开城投降的。

就这水平,再打十年“军阀混战”,你也打不过日本人啊。。。

user avatar

李宗仁回忆录有个说法,他认为,在抗战开始的时候,中国有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国军各部队因为长期在军阀混战状态,所以战斗经验都是比较丰富的,而日军在九一八之前的战争经验就是日俄战争时期的,所以部队的中下级军官普遍缺乏战争经验。所以,他认为如果指挥得当,是完全有能力击败日军的。

但是一打起来,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日军中下级军官确实比较缺乏实战经验,但是日军的装备水平和训练水平对国军来说,完全是压倒性的优势。所以,虽然日军的实战经验缺乏,但是在打起来之后,有之前比较高的训练水平,加上有装备优势,所以完全弥补了实战经验的不足。李宗仁所谓的国军实战经验丰富的优势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就以步炮协同来说,日军因为火力优势明显,各种炮齐全,炮弹充足,所以在打起来之后,就靠嘴角的炮兵轰,步兵冲,已经是国军完全可望可不可及的优势了。在日军炮火覆盖的时候,国军因为炮和炮弹都比较缺乏,所以只能躲着,等到日军开始步兵冲锋的时候,才能抵抗一阵子。而等到日军炮火覆盖和延伸射击结束的时候,国军的阵地基本上就被打烂了。

而且,因为国军士兵多数是长期在各种军阀内战中活下来的兵油子,所以战场纪律是比较差的,执行命令都要打折扣。相比之下,日军虽然缺乏实战经验,但是战场纪律很好,在炮火覆盖和延伸设计的时候绝不乱动,该步兵冲锋的时候,没有命令绝不后退。即使突然被包围,日军也能马上就地组织还击,而不会慌乱。

如果说阵地战因为武器装备水平差距太大,日军是海陆空立体战,国军的战斗经验无法发挥出来,那么在遭遇战中双方的表现就可以检验出部队的基本素质和战斗经验。而在这种情况下,日军的表现也是完胜国军。日军在被国军突然包围之后,也能就地组织还击,占领有利地形,坚守待援,而国军如果碰到这种情况,马上就会全军崩溃,完全看不出来国军的经验丰富在哪里。

即便是在战败之后撤退的时候,国军的表现也是完败给了日军。日军在撤离战场的时候都可以做到交替掩护,有组织的撤退,而国军一旦战败,撤退的时候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会完全溃败,各级军官会甩掉部队先跑,部队就会完全打乱建制乱跑,最后变成溃散,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时都是如此,一说撤退就变成了无组织的溃散和逃命。

user avatar

因为知识改变命运

中国当时文盲率是百分之九十,日本基本已经普及小学,有的地区甚至普及初中教育了,一线部队中,上过高中和大学的,大有人在。战后美国占领后搞了一个调查,发现百分之九十九的日本人都识字,美国的黑人们当时还是“睁眼瞎”呢,也就不奇怪美国人的惊叹了。

有知识和没知识打起仗来会怎么样?也许刚开始没上过战场,放几枪就能吓尿,但是逐渐差距就拉开了,

经过教育和系统训练的日本士兵,常常能打出较高水平的战术,在正面战场上击溃人数高出数倍的国军;而相应的,为了歼灭一个日军部队,国军常常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著名的腾冲战役中,国军在兵力的绝对优势、当地民众的里应外合与美国空军的支援下,以 9168 名阵亡士兵的代价,全歼了被重重包围的 2700 多名驻地日军,其中有一部分还是自杀。

而我国当时这一方面就差劲太多了,基本不认识枪上面的字和型号,都是通过外号记东西,比如《小兵张嘎》里的口诀

一枪二马三花四蛇五狗张嘴蹬

更别提什么三八大盖、歪把子、汉阳造。

受过教育的日军可以为了主义而战(我们可以看作是被洗脑了),但是我们的士兵乡土的情怀比较重,在保卫自己家乡时候出力很大,当出省作战的时候往往一战即溃,而且祸祸别的省的老百姓往往不遗余力,军民关系队里严重,汤恩伯的军队还曾经把洛阳人民推给了日军,被老百姓直接赶跑了,热烈欢迎日军到来,可想而知河南四大害之一“汤”搜刮有多么狠。

一直军队的学习能力,纪律执行能力,组织能力,战斗力,都建立在知识上,中国当时确实不太行,就是再有经验也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无法指导一般战斗,所谓的经验没有什么意义。

user avatar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1937年缺乏战斗经验的日军,与中国有内战经验的老兵交锋,受到极大损失,尤其是在淞沪战场。

淞沪战场上,日本陆军部队刚投入战斗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战术技巧,就是在炮火掩护下,猛打猛冲,结果遭受了严重伤亡。日本陆军部队吃亏后,变得越来越聪明了,逐步采取了对壕作业、坑道爆破、步坦炮协同等战术,并大规模使用火焰喷射器。然而,在中国老兵的打击下,此后日军的伤亡人数仍很高。

淞沪会战期间(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日军第3师团阵亡人数超过5000人,第11师团阵亡人数接近4800人,第9师团阵亡3833人,其他部队的损失也很大。根据日本官报收录的日军阵亡名单显示,淞沪会战日军死亡总人数接近20000人。

而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之所以重创日军,以前的内战经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以下我们来看看日本官方的说法吧。

《日本大本营陆军部》上卷第371页——第372页有如下记载:

(1937年)10月2日,田中军事课长曾有如下记述:

在上海作战中,中国军的抗战意志和步兵的战斗力,完全超出三宅坂(即陆军省部)的预料。其主要原因则在于严酷的督战组织。中国军的步兵在日军无情炮击下,坚守阵地绝不后退。因后退时必遭枪决。

中国军步兵战术的要诀是靠近日军步兵战线。这样不仅能避免日军远程武器的炮弹轰击,并可最大限度发挥他们所信赖的近距离武器,拉火手榴弹和迫击炮的效果。可以说他们采取的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步兵战术。中国步兵素以狙击见长。日本军官经常成为最好的狙击对象。特别是军官的肩章、参谋绶带、马靴、军帽等成为他们射击目标。为此,在我军中曾出现要求改革服制的呼声。

有的人会问,既然抗战之初中国有内战经验的老兵,给日军造成如此严重的伤亡,为何不能彻底打败日军呢?笔者认为,主要以下五个原因:

其一,日军炮兵、航空兵火力占绝对优势。无论哪个战场,日军的火力尤其是重武器火力,均占绝对优势。日军除了航空兵占压倒性优势以外,还有强大的炮兵火力。日军每个大队有2门92式步兵炮,每个联队有4门37毫米速射炮和4门41式75毫米山炮,每个师团的野炮兵联队有36门38式75毫米野炮和12门105毫米轻型榴弹炮。师团之外,还有由军一级直辖的多个野战重炮兵旅团、独立野战重炮兵、独立加农炮大队、攻城重炮兵大队等,装备有38式150毫米榴弹炮、大正4年式150毫米榴弹炮、89式150毫米野战加农炮、明治45年式240mm重榴弹炮、7年式305毫米重榴弹炮、280毫米榴弹炮等。因此,日军在航空兵、炮兵上的优势是极为明显的。淞沪战场上,日军上海派遣军还能得到黄浦江上日本海军舰艇的炮火支援,但因大中型船只无法进入黄浦江,日本海军仅能以轻型舰艇炮击守军阵地。

其二,日军各类战斗支援及后勤单位(除航空兵、炮兵之外)众多,门类齐全。日军每个大队除辖步兵外,还辖有叫做大队大、小行李的辎重运输队(运输弹药等与战斗直接相关物资的叫小行李,运输被服等与战斗有间接关系的物资的叫大行李)。每个联队除辖步兵外,还辖有联队大、小行李的辎重运输队。每个师团除辖4个步兵联队、1个炮兵联队外,还辖骑兵、工兵、辎重兵各一个联队及1个卫生队、1个通信队、1个兵器勤务队、4个野战医院。师团之外,还有由军一级直辖的战斗支援单位,除炮兵、航空兵部队外,还有独立工兵联队、坦克大队、独立轻装甲车中队、后备步兵大队、后备野炮兵中队、后备山炮兵中队、后备工兵中队、野战高射炮队、野战鸽小队、架桥材料中队、渡河材料中队、独立气球中队、牵引汽车队等。由军一级直辖的后勤单位,辖有若干个野战兵器厂、野战汽车厂、野战铁道厂、野战造兵厂、被服厂、粮秣厂、野战建筑队、野战仓库、兵站辎重兵队、兵站汽车队、输送监视队、陆上输卒队、水上输卒队、建筑输卒队、手压轻便铁道队、野战道路构筑队、野战凿井中队、物资蒐集部、兵站电信中队、野战建筑部、野战防疫部、兵站病马厂、野战卫生材料厂、患者输送小队、患者输送部班、防疫给水部、陆军医院、兵站医院等。

其三,日军每支野战部队均配备了大量骡马,机动力强。日军一个师团的骡马定额约7000多匹。

其四,日军的动员力和政治组织力强大。淞沪战场上,日军第3、第11、第9师团等伤亡巨大,但日军利用其强大的动员力,很快在国内征集到了足够的人员,输送到淞沪地区,补充受创部队。

其五,日军在体格及白刃战技能上远超中国老兵。中国内战战场很少展开白刃战、肉搏战,中国士兵也缺乏这方面的训练,这使得中国士兵的白刃战技能远逊日军。淞沪战场上,只要日军攻占一处中国军队阵地,此后无论中国军队发动多少次反击,都无法夺回阵地,就是在白刃战中总是处于下风,难以靠大刀、刺刀等冷兵器消灭日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