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说抗战时期东北一枪不放,他们是怎么想的?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东北一枪不放”的说法,这确实是一种在民间流传的观点,而且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不同的解读。理解这种说法,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们可能基于怎样的视角和认知。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这是一种不准确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说法。 东北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从未“一枪不放”。从九一八事变爆发开始,东北就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抗日斗争。然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出现呢?这背后反映了一些历史认知上的偏差和对特定历史时期片段的片面强调。

那么,持有这种“东北一枪不放”观点的人,他们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

一、 对“正面战场”和“国共合作”的过度聚焦:

很多人接触到的抗战历史叙述,可能更侧重于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抵抗,以及国共合作抗日后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上的游击战。在这些叙述中,东北的抗战常常被放在一个相对边缘或不那么突出的位置。

“正面战场”的定义: 如果将“正面战场”狭隘地理解为国民党正规军在关内与日军主力进行的直接大规模作战,那么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缺乏足够的力量能够与日本关东军进行正面大规模对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一些人留下“没有正规战斗”的印象。
国共合作的局限性: 虽然国共合作是抗战的主旋律,但当时中共在东北的力量相对薄弱,主要力量和战略重心在关内。东北抗日联军虽然英勇,但其组织形式、对外支援以及媒体宣传的力度,可能不如关内的八路军、新四军那样广为人知。

二、 对东北抗日联军独立性和处境的误解: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共领导下的、多民族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抗日武装力量。他们在中国东北广大地区与日伪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涌现出了杨靖宇、赵一曼等无数英雄。然而,他们的处境异常艰难:

地理环境的挑战: 东北广阔的森林、山区是抗日的天然屏障,但也意味着交通不便,信息传递困难。军队与外界的联系,特别是与国民政府或苏联的联系,并非易事。
武器装备的匮乏: 抗日联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作战,武器装备严重不足,弹药和给养也常常匮乏,很多时候是“小米加步枪”,甚至需要缴获敌人来维持。
孤立无援的局面: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抗日联军面临着来自日伪军的强大压力,而来自后方或国际社会的支援相对有限。国民政府当时将重心放在了对付日本主力进攻上,对东北的援助也受制于各种因素。
“联军”的性质: 东北抗日联军最初是由多个抗日武装力量组成的,虽然最终在中共领导下团结起来,但其内部构成复杂,也受到了一些民族主义情绪和其他派系的影响。这种复杂性有时也会被一些观察者或宣传解读为“不统一”,从而影响其在整体抗战叙事中的地位。

三、 对“抗日”概念理解的偏差:

有些人对于“抗日”的理解可能过于狭隘,倾向于将抗战仅仅定义为大规模的正面军事冲突。而对于东北人民分散的、艰苦的、以游击战为主的抵抗形式,可能不够重视,或者认为其“规模不够大”、“影响不够广”。

从“国家层面的战争”到“人民的抵抗”: 如果仅从国家层面看,九一八事变后,当时的中国政府采取的是一种“不抵抗政策”(尽管这一政策的复杂性和历史背景有待深入研究,但其结果确实是东北迅速沦陷)。而东北人民自发的、广泛的抗日斗争,虽然英勇,但在国家层面的承认和宣传上,可能受到当时政治格局的影响。
对“抵抗”的多样性认识不足: 除了军事抵抗,东北人民还进行了包括建立地下组织、进行情报工作、破坏日伪经济、宣传抗日思想、以及在日伪统治下维持生存并暗中支持抗日力量等多种形式的抵抗。这些非军事化的抵抗同样是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往往容易被忽视。

四、 历史宣传的侧重点和信息传播的局限性:

在长期的历史叙述和宣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对东北抗战的关注度可能不如对关内战场的关注度高。信息传播的局限性,以及不同时期历史认知的变化,都会影响公众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主流叙事”的影响: 在一些时期,历史宣传可能更侧重于突出某个政党或某个区域的贡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其他区域历史贡献的认知。
信息获取的渠道: 许多人通过学校教育、官方出版物、媒体报道等渠道了解历史。如果这些渠道对东北抗战的详尽描述不足,自然会形成片面的认知。

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正如开头所说,“东北一枪不放”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各界人民从未停止过抗日斗争。

自发武装抵抗: 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地迅速组织起包括马占山部、李杜部等在内的抗日武装,与日军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如嫩江战役、黑山子战役等,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它们是东北抗战的开端,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东北抗日联军的浴血奋战: 在中共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历时十四年之久,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与十余倍于己的日伪军作战,他们是东北抗战的中坚力量。抗日联军的斗争,是正面战场之外,最长、最艰苦、最惨烈的局部抗战之一。
广泛的群众性抗日活动: 除了武装斗争,东北人民还广泛参与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活动,如建立秘密交通站、掩护抗日人员、破坏日伪设施、抵制日伪统治、搜集情报等。这些活动虽然分散,却构成了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强大群众基础。
国际社会的关注: 虽然支援有限,但东北抗日斗争的事迹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一些国际友人也曾伸出援手。

总结来说,认为“抗战时期东北一枪不放”的人,他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往往是基于对历史叙述的片面理解,对东北抗日斗争的艰辛和分散性的认识不足,以及对“抗日”概念理解的狭隘化。 他们可能更习惯于宏大的正面战场叙事,而忽视了在极端艰难环境下,东北人民那种星星之火,但从未熄灭的抗日精神和实际行动。

理解这种说法,并非是去认同它,而是要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往往超出简单的概括,而公众的历史认知,也在不断地被修正和深化。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声音,我们才更需要去深入挖掘和传播东北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让这段光辉的历史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铭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一个诋毁,最无力的辩解方式,就是就诋毁反驳诋毁。比如别人骂你是傻子,你一本正经地辩解说我不是傻子,这是非常愚蠢的行为,正确的方法是:1.亲切地问候对方家人。2.嘲讽对方的弱点比如你长得像张大大。3.拿出你手中对方的把柄,比如他欠你钱。

以南方最大的两个城市上海、广州,举两个小例子,非引战。

《广州篇》第一句:你放屁,一枪不放是因为你文化素质不高,对祖国可歌可泣不断抗争的近代史缺乏基本的了解。第二句:1938年10月12号日军在大亚湾登陆,29号广州佛山东莞顺德韶关全部沦陷,八万粤军精锐,先国父老底子,要知道珠三角水网交错日军重武器根本无法推进,17天被日军两个师团打穿了,17天是什么概念?还没有齐齐哈尔嫩江上的一座桥抵抗时间长!第三句:好在1949年10月开始的广东战役,英勇的东北人民野战军在邓华将军的指挥下,如闪电一般,历时34天,以伤亡1700人的代价全歼国民党反动派粤系余汉谋军团6.2万人,将你们从蒋家王朝的腐朽统治中解放出来。就冲这个,你应该晚上请我吃烧腊和珠啤感谢我们的大恩大德。

《上海篇》100赞再更

———————————分割线————————————

《上海篇》第一句:你回去翻翻户口本,看看自己太爷爷那一辈是不是上海人,我知道的老上海人是1935年那群在电影院里看到《风云儿女》中东北义勇军在数倍于自己的日军的围剿下,吃着雪冒着寒风向敌人冲锋的影像时,全场起立高唱义勇军进行曲,被感动地热泪盈眶的爱国者,你怎么受这么多年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层次还倒退了呢?第二句:如果楼上老广说这句话是因为没文化,你就是因为没良心,撤回关内的东北军除了被强令与红军互相消耗的损失,49军、57军和67军近10万人全部都投入到了淞沪战场,其中67军为了掩护你们中央军撤退,坚守松江沪杭线三天,军长吴克仁亲自带头冲锋,阵亡,参谋长吴桐岗、邓玉琢;旅长刘启文、朱芝荣以及八名团长全部阵亡,东北军在吴淞江、青浦、陈家行,在为了保卫大上海把番号都打没了,这就是你嘴里一枪都不放的东北军!第三句:1949年的夏天,陈会计师打两白一黑会战的时候,上海已经通货膨胀物价飙升几万倍了,谈个屁小巴黎工商业中心,你要记住是东北的面粉大米和煤炭用火车成吨成吨的支援上海,把江浙资本家打到家破人亡的,没这么厚实的家底,继续当包身工吧你。冲这个革命情义,给我介绍一个嗲嗲的上海姑娘不过分吧!

user avatar

南大人说就让他说,大佐说了入关学就是不辩,入关之后自有江南大儒继续骂你

user avatar

清军入关的时候他们南方人在干什么,你问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