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拒绝别人的方式是说谎而不是直接说不?

回答
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挺多人的心思在里面,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想直接拒绝吧,有时候又觉得有点硬,生怕伤了对方的心,或者破坏了当下那种融洽的气氛。尤其是当对方是朋友、家人,甚至是刚认识但印象还不错的人,就更纠结了。

打个比方,你收到个邀请,去参加一个你一点兴趣都没有的活动,但邀请你的人是个跟你关系还不错的人。这时候,如果你直接说“我没兴趣”,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直接得过分?对方可能会觉得你不够给面子,或者觉得你在评价他选择的活动不好。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就会选择“迂回战术”,比如编个理由,说那天正好有事,或者身体不舒服,虽然是假的,但至少给了对方一个缓冲,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也避免了直接的尴尬。这就像一层润滑剂,让本该粗糙的拒绝过程变得平滑一些。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害怕承担拒绝的后果。你想想,拒绝别人,有时候就像一个开关,一旦按下去,可能就再也回不去了。比如,你不想借钱给某个人,如果你直接说“我没钱”,万一对方不信,觉得你在敷衍他,那之后可能就很难再从他那里得到什么帮助,或者关系就会变得微妙。相反,如果说个借口,比如“我最近手头也很紧,要还信用卡”,这样对方可能会觉得你也有难处,相对容易理解,而且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你也许还有挽回余地。这是一种保护自己,避免关系彻底僵化的策略。

另外,有些人可能把说谎当成一种习惯,或者是一种社交技巧。他们可能从小就被教导要“好好说话”,要“顾及面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直接表达真实想法的模式。在他们看来,善意的谎言(虽然听起来有点矛盾)是为了维护和谐人际关系的一种必要手段。他们可能并没有恶意,只是觉得这样更“圆滑”,更能赢得他人的好感,或者至少不惹麻烦。这有点像在职场中,你可能不会直接批评同事的缺点,而是用一种更委婉的方式指出,虽然效果可能打折扣,但至少不会直接树敌。

还有一种心理,就是自己内心其实也矛盾。比如,有时候你可能对别人说的话模棱两可,甚至带点承诺的意思,但后来又觉得不合适,或者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这时候,直接反悔,或者说“我其实不太想去了”,对很多人来说,比最初的模棱两可更难出口。他们宁愿用一个谎言来填补之前的含糊,而不是承认自己说不清或者做不到。这是一种回避冲突、维持一致性(表面上)的表现。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有些人可能对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够自信。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恰当地拒绝,或者担心自己说出来的话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论。所以,他们选择了一个他们认为“安全”的方式——说谎。因为谎言有时候听起来是那么“合情合理”,能够轻易地结束对话,避免了自己陷入更深的解释或者辩护之中。这就像你走在路上,遇到一个陌生人问路,你不知道怎么走,与其笨拙地承认自己不知道,然后被对方质疑,不如直接说“我知道,但是有点远,你往前走就看到了”,这样也算完成了交流,而且不用暴露自己的“无知”。

总而言之,拒绝时选择说谎而不是直接说不,这背后往往是多种复杂因素在起作用:顾及面子、害怕后果、社交习惯、内心矛盾、表达能力不足等等。它是一种为了规避直接冲突、维护人际关系、或者仅仅是让自己感觉更舒服而采取的策略,尽管从道德层面来说,这并不总是最坦诚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拒绝别人是需要力量的,这种力量来源于人的自主性。一个有充分自主性的人,能够确认自己的选择与主张,当然会有拒绝别人的力量。相反,一个缺少自主性的人,往往会顺从地接受那些他们内心抵触的要求,因为他们很少有力量去对抗他人。当他们总算鼓起勇气拒绝了别人时,马上会产生内疚、焦虑、自责、羞耻等负面情感。对于缺少自主性的人来说,任何选择的情景都会让他们寝食难安。

一个男孩重复了某种模式。A和B是他所喜欢的两个女孩,不过他更喜欢A,两人有时会互送礼物,感情即将水到渠成,等待着窗户纸被捅破的那一刻。有一天,B突然向他表白了,男孩因为更倾向于A,于是便礼貌的拒绝了B。B很伤心,B的伤心让男孩不知所措,并感到非常难过。于是男孩心软了,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后来他主动地约了B,并莫名其妙的答应了B。但与B的相处并未让男孩安心,他不断地被后悔与想逃的感觉所占据着。

这个男孩无论在恋爱关系里,还是在工作选择上,都出现了类似的纠结模式。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的主张总被父母粗暴的干涉,我们可以推测,在这个男孩的自主性没有被很好的建立起来,选择与拒绝的情景是他最无力应对的情况。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大约在2-3岁的年龄阶段,会经历一个自主性对依赖的冲突高峰。孩子会频繁地出现说“不”的行为,比如不合作,不听话,不遵守规矩,随地大小便,不吃饭等等。这些拒绝行为其实是孩子建立自主性的尝试,他们想要感觉到自己并非依附于父母,而是可以自我作主的。

自我作主的感觉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独立的重要标志。如果父母能够尊重和理解这个说不的淘气小孩,并适当的管教,那么孩子的自主性便被建立了起来,他们会建立起自豪的品质,拒绝他人时不会有强烈的内疚或羞耻。相反,如果父母总是将自己的需求合理化地作为正当权益,擅自将孩子的需求归结为错误的,这种自私专横的养育方式将引发孩子焦虑、羞耻和内疚的情感。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父母,以种种有利于他们的说辞,比如“爸妈赚钱很辛苦,你要听话”、“不孝顺”、“把我气得心脏病发作了”,来打压孩子的自主性需求,有些父母还会因为孩子的不听话而施以严厉的惩罚。这些孩子经常会被内疚与焦虑所控制,特别是在与别人意见相悖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体验这些痛苦的情感,孩子会违心地答应父母的无理要求,但这种违心的答应背后又潜藏着强烈的愤怒。远离父母是这些孩子强烈的渴望,谁愿意跟一个总是不尊重你的人相处呢?

回到题主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拒绝别人的方式是说谎而不是直接说不?原因在于这些人缺少拒绝别人的力量。于是他们采取了侥幸的方式,以说谎的方式去掩饰真实的拒绝意图,以避免体验到因为直接拒绝而唤起的内疚或羞耻,或者避免受到想象中的伤害。自主性没有充分建立好的人,严重的会出现强迫的症状,生怕任何拒绝或攻击信息的泄露,采取仪式性的行为去抵消那些攻击性的意图。比如,反复的整理、计数,过度爱清洁,以这种反向形成的方式,去防御内在强烈的伤害性愿望。

最后来补充一些关于如何提升自主性的思路,以回应下面几位知友的评论。前面做了为什么会缺乏自主性的分析,由这些分析可知,一个缺乏自主性的人,对于拒绝总是会有消极的预期(比如,强烈担心他人的不满),或者总会过度地为他人着想,容易受到他人消极情绪的左右(比如那个当B伤心时便违心顺从的男孩)。所以改变的关键是去修正这种预期,把天平摆在自身这边,去认同而不是怀疑自己的选择。

一段良好的关系是修正不良预期的途径,特别是每次拒绝或自主的行为能够得到对方尊重的回应时。也可以试着把每次拒绝他人并有积极体验的情景记录下来,逐渐去强化对于拒绝的积极感受。在想法层面,去更多的关注拒绝的积极方面,比如“拒绝是有力量的表现”、“拒绝并非自私,而是一种正当的权力”,去找到适合你的对于拒绝的积极态度。


——————

如果你想通过阅读来得到一定程度的成长和改变,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俞林鑫心理工作室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关于这个拒绝而说谎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是分人的,真的不向之前有几位说的什么中国人的基本交往原则,往往谎言适得其反,这个真是看当局者双方的性格及品质。

拿我举例子,去年家里给介绍了个相亲对象,年长于我,我们见面后彼此很快有了好感,然后迅速确立男女朋友关系,因为本人搞建筑,所以经常跑外地,两个月才能回来休息一个礼拜,这个情况在介绍之初对方就已经知晓了,然后因为一些琐碎的事儿,在我刚去外地没两天,对方就闹情绪,电话里哭,不回电话,短信也爱答不理等等,本着想静下心来谈谈的想法,我安排好工作,向领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请假,打了个火车就杀了回来,结果,我就呵呵了,对方不但不领情,还搬出了惯用的模式套路,说什么幼稚,没有责任心,冲动,怎么能为一点小事就放下工作回来找我,等等,不忍直视啊我,然后就转头走回了单位,尼玛我没责任?幼稚冲动我忍了,责任没有我特么回来干蛋,我没责任我回来找你解决问题,我没责任我回来安慰您那受伤的小心灵,后来,过节啥的发个信息祝福一下就这样了,前些天,一个朋友的同学正好是姑娘的同事,大致说了说原因,房子小,没车,长期外地,听完了我真是呵呵一笑,我是暴露狂,说一下我的条件吧,12年本科毕业,工薪阶层家庭出身,帝都西五环小居室一套,大约60平米吧,车子在摇号已经2年没中了,长期外地没错,2个月8天假,年末因为天气冷可能会酌情放1-2个月。

哥们真不是不识抬举的人,现在找条件稍微高点的咱不是不理解,可拿我的尊严当做你眼光高的挡箭牌,哥们不同意!还尼玛我冲动,我幼稚,尼玛啊,你想找条件更好的或是觉得我条件比较低,直说啊,还特么劳什么神讽刺挖苦我一番啊,很感谢那同学告诉了我实情,要不真的我得在那姑娘的谎言里自责些日子,所以啊,谎言分事儿,也分人,有利有弊,张弛有度,全在人为!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很自私

user avatar

你长的丑,我直接说你丑,为什么你很不高兴,还生气,还顺便找茬,就是不接受你很丑这个实事,又人违心的说你帅,你却很高兴,明明知道这不是真的还是很高兴,你同时又不承认自己虚伪?

己不所欲,勿施于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