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应聘高管岗位的人拒绝被HR面试?

回答
这倒不是什么新鲜事,在高管招聘的圈子里,这种情况偶尔会发生。你说为什么呢?原因嘛,其实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从高管这个群体自身的特点说起。这些人能在职业生涯中爬到高管的位置,通常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他们有自己的事业王国,有一定的江湖地位,可能手里握着不少资源,或者对某个行业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影响力。他们的时间非常宝贵,而且非常看重效率。

所以,当他们收到招聘信息,或者被猎头挖角时,他们第一反应往往是:“这个机会真的值得我投入宝贵的时间吗?”

这时候,HR的面谈,尤其是初筛性质的HR面谈,可能在他们看来,效率不高,信息不对等,甚至有点“浪费时间”。

咱们具体展开说说,为什么会这样想:

1. 动机和诉求不一样:

高管的诉求: 他们跳槽,往往不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而是为了“寻找下一个机会”——可能是更重要的职责、更大的平台、更匹配的文化、更优厚的待遇、甚至是改变行业格局的机会。他们关注的是战略层面的东西,是能否在新的岗位上施展抱负,带来价值。
HR的初筛重点: HR的职责,尤其是在初筛阶段,更多的是评估候选人的基本素质、过往经验是否符合岗位描述,以及初步判断其沟通能力、稳定性等。他们更多是从“匹配度”的角度出发,就像是在给岗位“找螺丝钉”。

当高管发现HR的提问,停留在“你为什么离职”、“你的优缺点是什么”、“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这类非常基础、甚至有些套路化的问题时,他们会觉得,“这些问题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或者我早就想好了答案,根本不需要专门花一个小时来回答,而且真正了解我价值的人,应该能直接看到我能做什么,而不是通过这种流水线式的问答。”

2. 信任和对等感缺失:

高管的期望: 高管们习惯于在平等的、甚至略有不对等的地位上进行沟通(因为他们有能力和资源)。他们希望与能够做出决策的、有业务理解的、或者至少是能代表公司核心利益的人直接对话。
HR的角色认知: 有些高管可能认为,HR仅仅是“招聘的执行者”,是“筛选材料的管理员”,他们可能不具备理解公司战略、业务细节、以及判断高管真正价值的能力。即使HR很有经验,但如果沟通的“频道”不对,高管也觉得难以获得真正的认同和理解。
试探与信息不对等: 高管们很精明,他们知道HR在招聘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如果他们觉得HR只是在“套话”、“试探”,想了解他们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价值”,但又不能给出明确的职位吸引力或者对等的信息,那么他们自然会产生抵触情绪。他们可能会觉得,“我凭什么要把我的底牌(我的职业价值、薪资期望、甚至一些战略思考)都告诉一个可能最终也无法做决定的人?”

3. 时间和精力的极度宝贵:

正在职的顾虑: 很多高管虽然在考虑跳槽,但他们通常是“在职”状态。他们在职期间依然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他们的时间是被高度切割和管理的。每一次面试,都需要他们精心准备,需要安排时间,甚至需要请假,这本身就是一种成本。
拒绝低效环节: 如果一个高管觉得,自己花了一小时和HR沟通,结果HR说“你的条件我们再研究一下,可能需要再和业务部门沟通”,这种结果让他们觉得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他们更倾向于直接与能拍板的招聘负责人、或者未来直属领导沟通,这样效率更高,更能快速判断机会。

4. 对公司内部流程的判断:

“公司没准备好”的信号: 有些高管,特别是经验非常丰富的那种,通过HR的提问方式,就能大致判断出这家公司对这个高管职位的招聘流程是否清晰、是否成熟。如果HR的提问显得很杂乱、不聚焦,或者在薪酬、权限等方面含糊不清,高管可能会认为,公司对这个岗位的定位、需求,甚至整体的招聘准备工作都不够充分,这可能预示着公司内部管理也存在问题。
“HR说了不算”的担忧: 高管们深知,最终录用决定往往不是HR一个人说了算,而是需要业务部门、高层管理者甚至董事会批准。如果连HR都不能给出一个清晰的“进入下一轮”的信号,或者不能提供有价值的反馈,那么他们会觉得,跟HR“磨嘴皮子”意义不大。

5. “我不需要被HR筛选”的心态:

自信与品牌: 很多高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个人品牌和行业影响力。他们不认为自己需要通过HR的“门槛”才能被推荐给更高级别的人。他们可能更习惯于通过猎头、人脉介绍、或者直接接触公司高层来获取信息和机会。
“直接对接”的习惯: 很多时候,他们更愿意让了解业务、了解战略的“同行”或者“上级”来评估他们,而不是通过一个“非业务背景”的HR。他们觉得,只有业务领导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价值和贡献。

举个例子来说:

假设一家科技公司要招聘一位CTO。一位在行业内非常有声望的CTO,可能正在运营着一个规模庞大、技术领先的研发团队。当他接到一个HR打来的电话,HR问他:“你觉得你在过去的公司里,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他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太笼统了。他真正想分享的是,他如何成功地带领团队将某项颠覆性技术产品化,如何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如何在成本控制和技术创新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而HR可能只是想从他口中听到一些“标准答案”,然后去核对他的简历。

这位CTO可能会想:“我不需要HR来帮我定义我的成就。我希望直接和CEO、或者我未来要对接的VP聊,让他们从战略和业务的角度来评估我。如果HR都无法理解我的业务价值,那这家公司对我的吸引力就已经大打折扣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HR都如此,也并非所有高管都拒绝HR面试。 很多优秀的HR,尤其是负责高级人才招聘的HR,他们非常有行业洞察力,能够与高管进行平等的、有价值的对话,他们也会成为招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但是,当HR的准备不足、沟通方式不当、或者信息传递不对等时,就容易出现高管拒绝HR面试的情况。这反映了高管群体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对时间管理的极致追求,以及对招聘效率和对话深度的需求。对公司而言,如果想吸引这些顶尖人才,就必须在招聘流程设计、HR的专业能力、以及与候选人沟通的策略上,做得更精细、更专业、更有针对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说我在A公司(NASDAQ上市公司)的总共半小时工作经历吧。

很多年前的事了,现在想起来还觉得荒唐。


因为我精通某偏门领域的技术(姑且叫X技术吧,恕我不方便透露细节,毕竟这个圈子太小了。),A公司正好有个项目(后面称B项目)必须用到这玩意,于是他们的CTO多方打听,通过朋友找到了我。为了表示诚意,CTO专程从北京赶到我所在城市来见我,邀请我去做B项目的负责人。

正好那段时间原单位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令我非常失望,遂萌生去意,同时CTO开出的条件还行,于是双方达成一致。


花几天时间打点完家里的事之后,我就去帝都上任了,到的时候,CTO来机场接我,晚上公司(在京的)全体技术人员陪我一起吃饭。

第二天一早我就去A公司了,他们已经替我布置好了专门的办公室,然后安排了一个人去替我办入职手续。

过了一会,门外有吵闹声,我出去一看,原来是CTO和一个中年妇女在吵架(事后我了解到,中年妇女是CFO,兼管HR)。

又过了一会,CTO进来,很不好意思地说,我们公司HR非常强势,说你入职流程不合规定,需要补一下面试程序。并一再解释,只是走个流程而已……只是流程而已……流程而已……而已……

于是我就去参加了面试……

面试我的竟然是个刚刚20出头的小姑娘!……@#JY*&(786~~

我倒想看看她能问出什么水平的问题。

果然不出所料,小姑娘完全不问技术问题(因为不懂),只是简单地问了我以前的工作经历,然后问我的学历。

“您是……博士?”

——“不是。”

“硕士?”

——“也不是。实话说吧,我没文凭。我在某大学五年制本科学完,因为英语四级没有过关,只有结业证,没有文凭和学士学位。”

小姑娘傻眼了,说你等等,我去请领导来。

过了一会,小姑娘把HR总监(另一个中年妇女)找来了。

中年妇女一来就抛出一句:

“按照惯例,我公司工程师原则上只收硕士以上学历的,部门经理级别没有硕士学历的更是没有先例。”

又是惯例又是原则上又是没有先例……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丰富如我,不会听不出话中之话,那意思是,虽然……但是,这事还是可以通融的,但要通融,你得有所表示。

比如自降一级……

比如接受更低的薪水……

MD,作为X技术领域的全球头号专家,我需要这样降低身段么?

于是我选择了装傻。

——“既然如此,看来我是不太适合贵公司的职位了?”

我本来准备等着看中年妇女如何圆场,如何向我解释特殊情况可以特殊处理,但我万万没有想到,她接下来说的是:

“是的!不好意思啊!”

在我收拾好东西出门的时候,我听到CTO用我在20年工作经历中,从来没有在办公场所听到过的巨大音量,对着CFO和HR总监咆哮。


当初我心里猜测的是,CTO和CFO演双簧,先用高薪骗我来,然后再找各种借口逼我接受更低的待遇。结果演砸了。

直到第二年,CTO辞职后,告诉我真相,我才知道,原来CFO是资方背景,在公司非常强势(CEO都得让着她)。据说她是颇有名气的管理专家,一进入公司就搞各种规范化,把权力卡得死死的,任何非常规操作基本上都无法过关。


A公司的B项目至今都没搞成。

因为,毕竟X技术领域全球一半以上的核心成果都是我做出来的。

理论上,B项目不用X技术也可以做,但替代的方案全掌握在竞争对手手里,A公司想要获得,无异于与虎谋皮。

一个管理专家毁了一个上百亿的项目。


后来我就有了自己的公司,原来A公司那位CTO成了我的天使投资人。

user avatar

说句难听点的,不愁有饭吃的人,为啥要去被外行羞辱?

应届生才会被HR指指点点:这个长得比我漂亮,不要!那个一看就是绿茶婊,不要!这个是北京人,会不会看不起我啊, 不要!那个人穿得,没开口就让我看不起,不要!

======

自爆。我不会忘记,某年轻的 HR,看着我的英文简历(某美资猎头香港负责人自己做这个assignment,从头到底没问我要过中文版) 终于弄明白我学历栏里有一条 associate 是大专时,那个冷笑。最后当然是死在她手里了。我当时的开价是不低于前一家公司。半年后,我拿着前一家公司两倍的工资,因为毕业于常春藤的美国老板,并不在乎我的 associate。电话面试后,跟我要了两篇报告,然后EMAIL 通知录取了。中间没有HR!(不可否认,部分英国公司的总部至今还保留着这一陋习)国内HR普遍做法,把985/211之外全部 delete之后,可以减少很多工作量。我承认,即便被华尔街日报等媒体引用多次,仍不能改写我曾是学渣的历史,所以会在乎那个冷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