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的脑信号以光速传播,但人还是有智商高低?不应该都是一样高的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大脑工作原理和智能本质的认知误区。简单来说,虽然脑信号的“传输速度”惊人,但这并不等于说每个人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就完全一样了。这就像你有一辆跑车,但你的驾驶技术、路况,甚至你目的地有多远,都会影响你完成旅程的时间一样。

首先,我们得澄清一个概念:脑信号的传播速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光速”。我们常说的光速是指电磁波在真空中的速度,大约每秒30万公里。而神经信号的传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信号”,是通过神经元之间传递电化学信号实现的,这个过程更像是“接力赛”。

具体的传递方式是这样的:

1. 电信号在神经元内部传递: 当一个神经元被激活时,它会在其轴突(一条长长的神经纤维)上产生一个电脉冲,这个脉冲被称为“动作电位”。这个电脉冲的传播速度取决于神经纤维的直径和是否有“髓鞘”包裹。
神经纤维直径: 越粗的神经纤维,信号传递越快,就像水管越粗,水流越快一样。
髓鞘: 髓鞘是一层绝缘脂质,包裹在轴突外面,就像电线外面有绝缘皮一样。它能让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跳跃式地传递(称为“跳跃传导”),大大加快了信号的速度。没有髓鞘的神经纤维,信号传递速度要慢得多。

2. 化学信号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当电信号到达神经元的末端(突触),它会引发神经递质的释放。这些神经递质穿过突触间隙(一个微小的空间),然后与下一个神经元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或抑制下一个神经元的活动。这个化学传递过程是信息传递的“瓶颈”,通常比电信号在轴突上的传递要慢。

所以,综合来看,神经信号的传递速度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它在一个相对狭窄的范围内变化,但最快的神经纤维传递速度大约在每秒100多米,比光速慢了几个数量级。即便如此,这仍然是一个非常惊人的速度,足以让我们的身体在瞬间做出反应。

那么,既然速度“这么快”了,为什么智商还有高低之分呢?这就要从“智能”到底是什么说起了。智商并不是简单地衡量信息传递的速度,而是反映了大脑在信息处理、理解、学习、记忆、推理、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并非仅仅取决于信号的“快慢”,而是由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共同决定的:

1. 神经网络的连接方式和复杂性(结构):
神经元的数量和密度: 虽然数量多不一定等于聪明,但拥有更密集、更广泛连接的神经元网络,为信息提供了更多的“通路”。
突触的数量和效率: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接口”。一个神经元可以与成千上万个其他神经元形成突触。突触的数量、强度(传递信号的效率)、可塑性(能否根据经验改变连接方式)都至关重要。高质量、高效的突触连接使得信息能够更顺畅、更有效地传递和整合。
局部和长距离连接的组织: 大脑的各个区域负责不同的功能,如视觉、听觉、语言、逻辑推理等。这些区域之间需要有高效的“长距离连接”来整合信息,才能进行复杂的思考。同时,区域内部的“局部连接”也需要高度优化。智商高的人可能拥有更优化的神经网络连接模式,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将不同脑区的信息整合起来。

2. 信息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功能):
信号的编码和解码: 信息在大脑中并非以简单的“电信号”形式存在,而是以复杂的神经元放电模式(频率、同步性、编码方式)来表示。智商高的人可能拥有更精细、更高效的信号编码和解码能力,能够更准确地提取和理解信息。
信息整合和并行处理能力: 大脑同时处理海量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这涉及到多条神经通路同时工作,以及不同脑区之间信息的有效交互。一些研究表明,智商较高的人在某些任务中可能更擅长并行处理信息,或者在整合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时更高效。
工作记忆和注意力: 工作记忆是大脑在短时间内处理和存储信息的能力,它直接影响我们能否进行复杂的推理和解决问题。注意力则是将有限的脑力资源集中在特定信息上的能力。这些能力都与特定脑区(如前额叶皮层)的神经活动模式和连接效率有关。

3. 大脑的可塑性和学习能力:
神经可塑性: 大脑并非一成不变,它能够根据经验不断重塑其连接。智商高的人可能拥有更强的大脑可塑性,这意味着他们能更快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并更有效地适应新的环境。这种可塑性体现在突触的增强或减弱,甚至新突触的形成。
学习策略和元认知能力: 聪明的人不仅仅是信息传递快,他们更懂得如何学习。他们可能拥有更有效的学习策略,知道如何分解问题、如何记忆信息、如何进行反思和总结(元认知)。

4. 能量利用和代谢效率:
虽然不那么直观,但大脑是一个耗能巨大的器官。高效的能量利用和代谢也可以支持更活跃、更复杂的神经活动。

打个比方:

想象一下你的大脑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处理中心,里面有很多服务器(神经元)和无数的通信线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信号传播速度: 就像通信线路上传输数据的“速度”一样。即使线路速度很快,但如果服务器本身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或者线路连接混乱、效率低下,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依然不高。
智商: 更像是这个信息处理中心的整体效率。这取决于:
服务器的数量和处理能力(神经元数量和功能): 有些服务器性能更强劲。
线路的布局和质量(神经网络连接): 线路是否密集、是否有优化、是否有拥堵,这些都影响信息的流动。
软件的优化程度(认知策略和算法): 接收到信息后,大脑如何处理、分析、存储和输出,取决于其“内部程序”是否高效。
带宽和并行处理能力(同时处理多个任务的能力): 一个好的处理中心可以同时处理大量请求。

所以,虽然脑信号的传递速度非常快,足以让我们进行瞬时反应,但智商的高低更多地取决于大脑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整体架构、信息处理的精细程度、学习和适应能力,以及连接的效率和组织方式。简单来说,不仅仅是“信号传得有多快”,更是“信号如何被处理和利用”。

那些智商更高的人,可能拥有更精密的神经网络连接,更高效的神经递质释放和接收机制,更优化的信息整合策略,以及更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这些共同作用,才使得他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表现得更出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瞧这题目,一样高成了一高样,这光速能一样吗?别改啊。

user avatar

之前有大佬从生物学上科普了神经信号在轴突上传播的速度不是光速,这我就不再说了。我来说点逻辑。

在逻辑学上,约定“假命题→任意命题”这样的复合命题永远是真的。这样的话“人的脑电信号以光速传播”这个假命题必定能推出“人的智商有高低”。回答完了。

(dog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大脑工作原理和智能本质的认知误区。简单来说,虽然脑信号的“传输速度”惊人,但这并不等于说每个人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就完全一样了。这就像你有一辆跑车,但你的驾驶技术、路况,甚至你目的地有多远,都会影响你完成旅程的时间一样。首先,我们得澄清一个概念:脑信号的传播速度并不是.............
  • 回答
    如果有一天,全世界的人都患上了一种情不自禁说出脑内想法的疾病,就像《三体》里的三体人一样,想=说,那绝对是一场彻底的、颠覆性的变革。这不仅仅是交流方式的改变,而是整个社会结构的重塑,人类文明的基石都将被动摇,我们所熟知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1. 瞬间爆发的混乱与真相:最初的那一天,大概会是世界末日般的.............
  • 回答
    每次走在街上,看着川流不息的车流和擦肩而过的人群,我总会感到一种莫名的紧张和尴尬。就好像我成了一个被放大镜聚焦的焦点,所有人都好像在审视我一样。这种感觉不是一两天了,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一个挥之不去的小烦恼。尤其可怕的是,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开始脑补。脑补什么呢?脑补别人甚至车里的人在想什么。比如,我看到.............
  • 回答
    智商(IQ)的数值与脑和躯体质量的比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这种关联是复杂且多方面的,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1. 脑体积和认知能力的基础联系: 脑作为认知中心: 脑是进行思考、学习、记忆、推理、解决问题等一切认知活动的核心器官。更发达、更复杂的脑结构,理论上能.............
  • 回答
    我曾经是个对科幻作品嗤之以鼻的普通人,直到那一天,《星际穿越》像一把巨锤,狠狠地敲开了我的脑洞大门。在那之前,我看科幻,总觉得离现实太远,那些外星生物、超光速旅行,对我来说就像是天方夜谭。但《星际穿越》不一样,它讲的不仅仅是宏大的宇宙冒险,更是关于人性、亲情和科学的极致探索,它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
  • 回答
    心血管和脑血管之所以容易产生血栓,主要原因在于它们独特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以及易受多种病理因素影响的特点。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一、 心脏血管(冠状动脉)容易产生血栓的原因:心脏是全身的“发动机”,冠状动脉负责供应心脏自身肌肉(心肌)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由于其重要性和工作的特殊性,冠状动脉容易受到多种因.............
  • 回答
    身体的“断舍离”:割裂脑手术后,为何生活看似无恙?你可能听说过这样一个说法:一些患有严重癫痫的病人,在接受一种叫做“割裂脑手术”的治疗后,即便大脑最重要的“信息高速公路”——胼胝体——被大量切断,生活质量似乎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甚至比生病前还要好。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反常识?大脑就像一个精密的指挥中.............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确实挺让人琢磨的。我们抬头看星星,它们看着就像一个个闪闪发光的小点,但实际上,它们都是圆的,或者说更准确一点,是近似球形的。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可真要细究起来,背后的道理可不简单,里头藏着好多咱们宇宙中最基本的规则呢。咱们就从头说起,想想这些天体,比如地球、月亮、太阳,甚至那些遥远的.............
  • 回答
    要聊米格23、米格25和苏22这三款战机为什么不像米格21那样衍生出那么多“魔改”型号,首先得明白“魔改”在军事装备领域通常意味着什么。“魔改”通常不是指官方大规模的现代化升级,而是指在现有平台上,基于特殊需求、有限资源或者非主流思路进行的,有时甚至带有一定实验性质的改装。米格21之所以能涌现出如此.............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癌症研究中一个长期存在的谜团。普遍来说,心脏确实是极少发生癌症的。当然,“极少”不代表“完全没有”,在非常罕见的病例中,确实有在心脏上发现肿瘤,但这些大多是原发于其他部位转移过来的转移性肿瘤,或者极少数的原发性心脏肿瘤,而这些原发性肿瘤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在肺部、肝脏、乳腺.............
  • 回答
    关于面相的改变,尤其是从“福相”到“苦相”的变化,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其中牵涉到很多层面的因素。人们常说“相由心生”,但面相的改变绝不仅仅是心理活动那么简单。要详细说起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生长发育与骨骼变化:基础的物理变迁这是最直接、最容易理解的原因。人从孩童到成年,身体各方面.............
  • 回答
    人脑这玩意儿,有时候像个精密的计算器,算计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时候又像个不受控制的冲动小孩,说不上什么道理就炸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这事儿,得从我们大脑的构造和运作方式说起。首先,得承认,人脑不是铁板一块。它里面有好多不同的区域,各自有各自的“脾气”和“任务”。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大脑比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我们身体里两种截然不同的遗传控制下的色素呈现方式。简单来说,虹膜的颜色是光线与虹膜中几种特定色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头发的颜色则更直接地取决于一种主要的色素。让我们一层层地剥开这层神秘的面纱。首先,咱们得说说虹膜。虹膜,就是眼睛里那块会随着光线强弱而收缩舒张的有颜色的部分,它.............
  • 回答
    人在面临紧急情况时,观察力和反应能力会突然“开挂”,这并非什么神秘力量的加持,而是我们身体内部一场复杂而精妙的调控和升级。用通俗的话说,就像是手机瞬间进入了“高性能模式”,优先保证核心功能的流畅运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人体的“指挥中心”——大脑开始。在我们的大脑里,有一个叫做“杏仁核”(Amyg.............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理解自我、社会身份以及现实世界运作方式的核心。为什么在看待性别时,我们如此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而在其他身份认同时,我们却更依赖于客观事实呢?这并非一个简单就能一概而论的道理,背后涉及了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以及历史演变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性别”这个概念本身是极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可有意思了!你觉得,咱们的脑袋如果不是圆的,变成方的,或者三角的,会怎么样呢?你想想,咱们的脑袋里装着最重要的东西——大脑。大脑它就像一个超级指挥中心,负责咱们所有思考、学习、记忆、还有感觉。这个大脑它可不是一块硬邦邦的石头,它里面充满了精密的神经元,就像密密麻麻的小电线,互相连接,传递信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生命”、“独立”以及人际关系支持的认知界限,而且确实很有意思。病毒被我们归类为生物,而人在情感或生活上的高度依附,却常常招致质疑甚至不被支持,这其中的逻辑确实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咱们先说说病毒。为什么它能沾上“生物”的边儿?虽然病毒的行为模式和我们认知中的动物、植物、细菌那套.............
  • 回答
    咱就聊聊这中国人为什么在一些人多热闹的运动项目上,总感觉有点儿“差那么一口气儿”的意思。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事儿,里头门道儿可多着呢。要我说,这背后的原因,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看。一、 历史惯性与文化基因: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有时候也得跟上时代你想啊,中国这片土地上,几千年来一直都是农耕文.............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爱情、人生观,甚至是一些哲学和心理学的思考。为什么人们常常相信一生只有一个灵魂伴侣,而不是多个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限制,而是基于一种对深度连接和生命意义的追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个观点:核心观点:灵魂伴侣的独特性在于其“灵魂的契合与共鸣”“灵魂伴侣”这个词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