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的性别取决于ta自己认为自己是什么,而阶级、出身、职业、族裔、国籍、物种,只能看实际状况?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理解自我、社会身份以及现实世界运作方式的核心。为什么在看待性别时,我们如此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而在其他身份认同时,我们却更依赖于客观事实呢?这并非一个简单就能一概而论的道理,背后涉及了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以及历史演变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考量。

首先,我们得承认,“性别”这个概念本身是极其复杂的,它并非一个单一维度的、非黑即白的设定。 传统上,我们习惯于将性别与生理上的两性特征——染色体(XX或XY)、生殖器官、激素水平等——紧密绑定。从这个生理角度来看,出生时的性别划分似乎是客观的。然而,近几十年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生理性别(sex)与社会性别(gender)是两个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概念。

生理性别(Sex): 这通常是指一个人在出生时基于生殖器官、染色体等生理特征被赋予的性别。这是一个相对客观的生物学描述,虽然在某些情况下,生理性别也存在多样性(例如间性人)。
社会性别(Gender): 这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和文化中扮演的角色、行为模式、情感表达以及自我认知。这部分是社会建构的,并且与个体的内心感受有着深刻的联系。

为什么“自己认为”在性别认同上如此重要?

关键在于,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是关于个体内心深处对“我是谁”的认知。 它是一种内在的、个人的体验,是关于一个人对自己是男性、女性、两者皆是,或两者都不是的根本感受。这种感受,即使与出生时的生理性别不符,也是一个人真实且不可剥夺的一部分。

主观性的根本: 我们的意识、自我认知,本质上是主观的。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感受,旁人是无法直接“看见”或“测量”的。就像你不能直接“看见”别人的快乐或痛苦一样,你也无法直接“看见”别人的性别认同。因此,在性别认同这个领域,个体的陈述和感受就成了最直接、最核心的证据。
个体经验的独特性: 每个人对性别的体验是独一无二的。有些人天生就觉得自己与出生时被指定的性别不符,这种不符感可能从童年就很强烈。强迫他们承认一个与自身感受不符的性别,是对其主体性和基本人权的否定。
社会演进的产物: 过去,社会对性别的理解相对单一和僵化,将性别完全等同于生理特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对人权和多样性的尊重,我们开始区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并认识到社会性别认同的复杂性和个体性。承认性别认同的自主性,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对个体尊严的捍卫。
避免压迫和歧视: 如果我们仅仅依据外部的生理特征来定义一个人的性别,那么那些不符合传统生理二元划分的个体,比如跨性别者(transgender people)或非二元性别者(nonbinary people),将长期遭受歧视、误解甚至压迫。承认个体自我认同,是消除这种不公的重要一步。

为什么阶级、出身、职业、族裔、国籍、物种,更多地看“实际状况”?

这些身份认同与性别认同的差异,在于它们与外部现实、客观条件以及社会结构有着更强的关联性。

1. 阶级(Class):
客观标准: 阶级通常与经济状况、财富、收入、职业地位、教育水平以及对生产资料的拥有情况等 可量化的、社会普遍认可的客观指标 挂钩。例如,统计学上的收入范围、职业的社会声望等级等,都可以用来界定一个人的阶级。
社会结构: 阶级划分反映了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不均和权力结构。一个人的阶级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所处的 社会和经济环境 决定的,而非仅仅是其主观愿望。你可以“认为”自己是富豪,但如果你的银行账户是空的,你的实际经济状况决定了你在社会意义上的阶级。
社会功能: 阶级划分有其社会分析和批判的功能,它帮助我们理解社会不平等、资源分配的模式,以及不同群体在社会中的机会差异。

2. 出身(Background/Origin):
事实性: 出身通常指的是一个人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背景、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甚至是其出生的地理位置。这些都是 已经发生过的、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是无法通过个人意愿改变的。
影响路径: 出身会对个人的成长环境、教育机会、人脉资源等产生实际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其未来的发展轨迹。

3. 职业(Occupation):
客观职能: 职业是指一个人 实际从事的工作岗位及其所承担的社会分工和职责。这可以通过合同、工作单位、薪资发放等 外部证据 来验证。
社会分工: 职业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分工的体现,它需要特定的技能、知识和资格。你可以“梦想”成为一名宇航员,但如果你没有接受过训练,没有通过选拔,你实际上就不是一名宇航员。

4. 族裔(Ethnicity):
多重指标: 族裔通常涉及 共享的文化、语言、历史、传统、宗教,以及祖先的共同起源。虽然族裔认同也有主观性(一个人可以认同某个族裔),但其 根基在于共同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渊源,并且往往与 血缘、基因、地理迁徙历史 等客观因素紧密相连。
社会建构与客观基础: 族裔既有社会建构的一面(例如,在特定历史时期,某些群体被“定义”为同一族裔),也有其基于共同文化和历史记忆的客观基础。它不是纯粹的个人内在感觉。

5. 国籍(Nationality):
法律和事实: 国籍是 一个国家法律体系和国际关系中的一个法律概念,它定义了一个人与某个主权国家之间的 法律联系。这可以通过 护照、身份证、出生证明 等 官方文件 来证明。
政治实体: 国籍赋予公民权利和义务,并与国家主权、领土和法律管辖权相关联。你可以“感觉”自己属于某个国家,但只有获得该国的合法身份,你才拥有该国国籍。

6. 物种(Species):
生物学定义: 物种是一个 严格的生物学分类,基于 基因、解剖学、生理学、生殖隔离 等 科学界公认的客观标准。
无可更改的生物事实: 一个人作为智人的生物学事实,是 绝对客观且不可更改的。你无法通过主观感受来改变你作为人类的生物学属性。

核心区别在于:

性别认同 更多地是关于 个体内在的自我感知和心理状态,这部分是私密的、主观的,并且深刻影响着个体的生活体验和自我表达。在人权和尊严的层面上,这种主观感受的真实性受到高度重视。
其他身份认同(阶级、出身、职业、族裔、国籍、物种)则更多地与 外部的社会结构、经济条件、法律规定、文化传承、生物学事实 等 客观可验证的现实 紧密联系。它们是对个体在社会、经济、法律、文化和生物学层面的 客观定位和描述。

当然,这里也要注意,“实际状况”本身也可能包含主观因素的参与或影响。 例如,一个人是否“认同”自己的族裔,也包含了他的主观选择。但即便如此,族裔的根基仍然是共享的历史和文化,而不是完全脱离外部现实的纯粹个人感受。

总而言之,区分这其中的差别,是为了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和多样性,同时也认识到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客观性。当我们谈论性别认同,我们是在谈论一个人的内在真实;当我们谈论阶级、国籍等,我们是在谈论一个人在社会体系中的客观位置和条件。这两者都在我们理解“人”的构成中占据重要位置,但它们衡量和定义的方式,自然也因其本质而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阶级、出身、职业、族裔、国籍、人籍,本身全都是基于社会定义的。

性别有生理基础,请问阶级、出身、职业、族裔、国籍、人籍的根本生理基础是什么?抛去社会环境下对人的定义,能够明确的定义阶级、出身、职业、族裔、国籍、人籍吗?

但是性别有社会定义的部分有生理定义的部分。

大脑网络结构的性别特征、性腺、第二性特征,在性别二分生物都是可以基于明确的生理特征定义的,性别不一致,导致人强烈的性别焦虑,必须要通过激素改变第二性征、手术摘除性腺和并修复第二性征与大脑性别一致,这种情况是基于生理的。当然也可以抬杠,成体是否有性别二分性,本来也是生物社会特征在长期的进化史上导致的,伴性选择本来也是一种生物社会选择因素,但这是进化史上万代计数的,在智人还没出现之前就在智人祖先上稳定下来的。

阶级、出身、职业、族裔、国籍,全都是农业社会到近代社会才明确的社会概念和社会现象。一言不合就开除人籍,把特定人群人进行标签化、非人化,也是近代天赋人权概念深入人心以后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继续作恶才制造出来的。这些概念与性别有什么可比性。

农业社会以后逐渐形成了性别分工、性别刻板印象,对于这种性别的社会概念,在现代社会,应该是消除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平等,男孩女孩都可以学绣花,男孩女孩也都可以玩玩具枪,而不是维持这种性别刻板印象然后让人“决定自己是什么性别”。

这与大脑生理性别与性腺及第二性征生理性别,两类生理性别不一致的人应该通过激素及手术治疗使下体及体表适应大脑,是并行不悖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理解自我、社会身份以及现实世界运作方式的核心。为什么在看待性别时,我们如此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而在其他身份认同时,我们却更依赖于客观事实呢?这并非一个简单就能一概而论的道理,背后涉及了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以及历史演变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性别”这个概念本身是极其.............
  • 回答
    在 DOTA2 的设计理念中,概率性的元素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这并非是为了制造混乱,而是为了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为玩家提供更多元、更具策略性的选择和体验。 那些看似偶然的“弹跳”、“暴击”或者“魔法失误”,实际上是游戏深度和耐玩度的重要基石。想象一下,在 DOTA2 的世界里,每一次攻击,每一.............
  • 回答
    在考虑性教育活动的命名时,“委婉”这个词确实是一个绕不开的考量点。那么,是否需要给性教育活动取一个委婉的名字呢?我的想法是,这并非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目标受众、活动目标以及更深层次的考量来决定。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会有人倾向于使用委婉的名字。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趣的,也确实是不少人会有的困惑。为什么有些人在性别议题上,似乎总是陷在一种对抗的思维里,不愿意多做点更深入的思考?我觉得这背后可能牵扯到几个方面,咱们一个一个来聊聊。首先,情绪的驱动往往比理性更强大。咱们都知道,性别议题常常会触及个人非常深刻的感受,比如被不公平对待的委屈、被冒犯的愤怒、.............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社会讨论中一个比较敏感且复杂的核心。你相信“没有任何一个男人想性别对立”,这是很多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一种对和平共处和互相尊重的期盼。然而,为什么会有“部分人认为性别对立主要是男性引起的”这种声音存在呢?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
  • 回答
    山东性别比例相对平衡,却常被贴上“重男轻女”的标签,而男女比例失调的两广两湖等地反而较少被如此定性,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单纯的数字,去看背后更复杂的社会文化、历史演变和信息传播机制。首先,我们得澄清一个概念:性别比例平衡并不等于没有重男轻女。山东的性别比例“平衡.............
  • 回答
    电脑DIY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自由度和可玩性,但同时也意味着“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硬件组合,在不同人手里跑出的成绩却能差出不少,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到底是为啥。一、硬件本身的小“个性”——体质不同,出厂设置也不同这就像选秀一样,即使是同一批培训出来的,底子和潜力.............
  • 回答
    日本人的名字和性格或特长之间的联系,并非像某种古老的预言,能够精准预测子女的未来。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偏好、寄托与祝福,它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期望,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这种联系并非绝对,也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名字决定命运”。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人起名确实有一些倾向于与美好品质、自然景物、或.............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德国和日本,这两个以严谨、秩序和高度的集体主义著称的国家,在历史上都曾滑向法西斯主义的深渊,这似乎与我们对它们“民族性格”的普遍认知存在一定的矛盾。然而,正是这些看似“严谨”的特质,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下,可能成为了催生法西斯主义的温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
  • 回答
    《夏洛特烦恼》里秋雅前后的性格变化,这确实是电影里一个颇受观众讨论的点。很多人觉得,那个曾经高冷、保守,对夏洛的态度也一直是若即若离的女神,怎么最后就接受了夏洛这样一个“渣男”呢?而且,中间还跟袁华有过一段“情深义重”的感情。这背后原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秋雅最初的“保守”与“现实”我们先来看看.............
  • 回答
    夷陵之战之所以常常被笼统地冠以“报仇”二字,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深刻影响。在小说中,刘备兵败夷陵,被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吴国背信弃义所致。因此,夷陵之战在许多读者心中,就成了刘备为关羽报仇雪恨的壮举,一个充满个人恩怨和情感驱动的事件。这种叙事视角固然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游戏玩家群体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关注点。为什么人们对任天堂游戏机性能的诟病声此起彼伏,但对其他平台“玩法单一老套”的抱怨却相对少见?这其中涉及了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从玩家期望、游戏类型定位、市场策略、以及玩家群体本身的构成来一一剖析。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性能诟病”。这其实是一.............
  • 回答
    要评价韩国的民族性格,以及理解为什么韩国人常常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感,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标签化问题,而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韩国民族性格的几个突出特点:1. 集体主义与凝聚力(“我们”文化): 韩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集体.............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很多人觉得笔记本嘛, portability 肯定是最大的优势,但要说游戏,那不得是台式机吗?性能甩笔记本几条街,价格还可能更亲民。但为什么身边还是有那么多朋友,咬咬牙买了笔记本来打游戏?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轻便”二字能概括的。1. 移动性,真的不止是“随便带带”咱们先说说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让人费解的。一边是砸下重金追求更高级的安全配置,一边却是对最基础、最便宜的安全措施——安全带——嗤之以鼻。这背后,其实是人们认知、习惯、以及对风险的评估出现了某种错位。咱们得这么看:1. 对“被动安全”和“主动安全”的认知偏差现在汽车厂商推销新车,特别喜欢强调“主动安全”和“被.............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琢磨的。明明条件看着挺不错的,怎么反而就成了“没人追”的群体? 这背后可能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得从几个层面去聊聊。首先,咱们得拆解一下“漂亮”和“大大咧咧(可盐可甜)”这两个点。“漂亮”这事儿,大家都知道是个门槛,能提高吸引力。但漂亮有很多种,有那种一眼惊.............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沉重且发人深省的问题,也是围绕死刑存废争论的核心所在。支持死刑,在明知其潜在的风险——错杀无辜——的情况下,其理由并非源于对这种风险的漠视,而是基于一套复杂的价值判断、社会契约和对犯罪的认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那些冰冷的条文和制度,深入探究支撑这种立场背后的人性、社会以及对 ju.............
  • 回答
    袁绍为何不联手袁术,以及这位实力最强者的性格悲剧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乱世中,袁绍无疑是早期最为耀眼的明星。他出身名门望族,家族势力显赫,自身也颇具领袖魅力和组织能力,一度集结了北方最庞大的兵力,成为曹操最强劲的对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认为是实力最强者,却在官渡之战中败给了曹操,最终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我们确实很容易被网络上那些“孤高冷傲”、“精神世界丰富”的独行侠形象所吸引,但现实中的独来独往者,远比那个扁平化的标签要复杂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甚至觉得有些独来独往的人存在性格缺陷呢?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网络上的“独行侠”形象,.............
  • 回答
    要聊到周星驰,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他那些无厘头、充满创意,又带着一丝辛酸的喜剧角色。荧幕上的他光芒四射,可一旦涉及到银幕背后的他,关于他“性格不好”的说法便层出不穷,而且往往来自与他合作过的不少电影界人士。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很复杂,绝非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梳理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