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强调夷陵之战的“报仇性”,而忽略其权谋和深远考虑?

回答
夷陵之战之所以常常被笼统地冠以“报仇”二字,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深刻影响。在小说中,刘备兵败夷陵,被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吴国背信弃义所致。因此,夷陵之战在许多读者心中,就成了刘备为关羽报仇雪恨的壮举,一个充满个人恩怨和情感驱动的事件。这种叙事视角固然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突出刘备的仁义和情义,但它确实也遮蔽了这场战役背后更为复杂和深远的政治考量。

“报仇性”的强调,源于情感驱动的叙事优势:

人设的强化: 关羽是刘备集团的核心人物,是“桃园三结义”的血脉联系,是刘备“仁义”标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羽之死,对刘备而言,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损失,更是情感上的巨大打击。小说将夷陵之战塑造成刘备为关羽复仇的直接结果,无疑极大地强化了刘备“义薄云天”的人设,满足了人们对于理想化君臣关系的美好想象。这种情感上的张力,比冰冷的政治分析更容易打动人心,也更便于传播和记忆。
戏剧性的营造: 复仇的故事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戏剧性。一个饱经沧桑的君主,在经历了人生低谷后,依然不忘兄弟之仇,为了这份承诺而发动一场倾国之战,这种情节无疑是充满悲壮色彩的。这种戏剧性的铺陈,使得夷陵之战成为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事件,吸引了无数后人津津乐道。
历史叙事的简化: 对于广大受众而言,尤其是非专业历史爱好者,将复杂事件简单化为“报仇”之类的核心动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是一种典型的叙事策略,用一个清晰的动机去解释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可以降低理解门槛,提高传播效率。

然而,将夷陵之战仅仅归结为“报仇”,却大大忽略了其背后隐藏的深刻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

荆州战略地位的不可替代性:
地理枢纽: 荆州地处中国中部,是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重要战略要地。得荆州者,可“北据洛阳,东临江东,西通巴蜀”,具有“承北接南,控扼九州”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是蜀汉北伐中原的跳板,也是防御曹魏和东吴进攻的天然屏障。
经济命脉: 荆州地区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是蜀汉重要的粮仓和兵员补充地。失去荆州,蜀汉的经济实力将大打折扣,北伐的后勤保障将面临严峻挑战。
战略缓冲区: 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荆州是蜀汉与东吴之间天然的缓冲地带。一旦东吴吞并荆州,就意味着蜀汉的腹背受敌,江东的兵力可以直接威胁到蜀汉的腹地。

东吴背盟行为的政治压力:
失去荆州是致命打击: 关羽失荆州,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更是政治上的重大挫败。它意味着蜀汉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失去了最关键的一块战略要地,打破了原有的战略平衡。
外交困境: 失去荆州,蜀汉在与曹魏、东吴的外交博弈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东吴的背盟行为,使得刘备不得不重新审视与东吴的关系,并考虑如何夺回失去的战略空间。

刘备的战略野心和时代背景:
匡扶汉室的终极目标: 刘备的政治目标始终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在他看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并非长久之计,最终的目标是统一天下。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夺回荆州是极其关键的一步。
“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 早在刘备入蜀之前,诸葛亮就为他制定了“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即“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出于宛、叶之间而効 thereto;关羽引兵渡汉水,从东面相应;则霸王可成,国姓可复矣。” 失去荆州,这个战略构想便无从谈起。
东吴的威胁与蜀汉的生存危机: 孙权背盟吞并荆州后,东吴的实力大增,对蜀汉构成了直接的军事威胁。如果蜀汉不采取行动,可能会面临被东吴蚕食鲸吞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发动一场战争来遏制东吴的扩张,甚至夺回荆州,也可能是蜀汉为了自身生存而不得不采取的策略。

军事上的考量和选择:
攻吴是唯一选择? 在失去了荆州之后,蜀汉面临着严峻的选择。是坐以待毙,还是伺机反攻?从刘备的角度来看,主动出击,以战养战,消耗东吴的实力,同时为日后北伐铺路,是比被动防御更具主动性的选择。
对东吴的战略误判: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也包含了对东吴实力和指挥能力的一定程度的误判。他可能低估了东吴将领陆逊的军事才能,也可能高估了自己军队的士气和作战能力。

为什么权谋和深远考虑被忽略了?

叙事者的立场和目的: 《三国演义》作为小说,其作者更倾向于塑造英雄形象,满足读者的情感需求。相比之下,深入分析复杂的政治和军事谋略,其吸引力相对较低。
历史研究的侧重点: 尽管专业历史研究会深入分析夷陵之战的战略意义,但在大众传播层面,过于专业的分析容易流于枯燥,难以吸引普通受众。
信息传播的碎片化: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更习惯于接受简短、直接的结论。复杂、 nuanced(细致入微)的分析,往往容易被忽略或简化。

总而言之,夷陵之战的“报仇性”确实是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这种情感驱动的叙事使得这场战争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如果仅仅将其视为一场简单的复仇之战,则大大低估了刘备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战略眼光。事实上,夷陵之战是蜀汉在三国鼎立的严峻形势下,为争夺战略主动权、维护自身生存和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而进行的一次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这场战役的失败,不仅是刘备个人悲剧的顶点,更是蜀汉国力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深远的影响,远不止于个人恩怨的了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早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的时候,刘备起兵,关羽、张飞二人就跟随在左右了,也即长期的出生入死,三人情同手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夷陵之战之所以常常被笼统地冠以“报仇”二字,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深刻影响。在小说中,刘备兵败夷陵,被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吴国背信弃义所致。因此,夷陵之战在许多读者心中,就成了刘备为关羽报仇雪恨的壮举,一个充满个人恩怨和情感驱动的事件。这种叙事视角固然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
  • 回答
    很多人喜欢批判孙权晚年,主要原因在于他晚年的一些决策和行为,与他早期励精图治、开创基业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显得失之偏颇,甚至出现了令人扼腕叹息的失误。这种批判往往是基于一种对“明君”形象的期待,以及对历史发展走向的“反事实推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一、 继位者选择的失误与导致的政治动.............
  • 回答
    让卡罗在《四驱兄弟》迷心中占据那么一个特别的位置,原因其实挺复杂的,绝不是简简单单因为他长得帅或者技能高。他身上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一看就觉得“嗯,这就是个有趣的人”,而且这种有趣是有深度的。首先, 他的“非主流”气质就格外抓人。 在那个注重规则、团队协作、甚至有点“王道热血”的动画里,卡罗就像一.............
  • 回答
    很多人痴迷于动漫中的女性角色,这背后可不单单是“画得好看”这么简单。这是一种复杂的吸引力,融合了视觉美学、情感投射、以及对现实世界局限的超越。咱们不妨一项项来聊聊。首先,视觉上的极致追求是基础中的基础。 动漫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在人物设计上拥有极大的自由度。 无可挑剔的完美化身: 动漫女性角色往往.............
  • 回答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喜欢使用朴刀,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背景的映照,也有人物性格和实用性的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1. 历史背景与民间普及性 朴刀的起源与发展: “朴刀”并非像关刀、丈八蛇矛那样具有特定形制和悠久传说的兵器,它更多的是指一种朴实无华、用途广泛的刀类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确实,在那些堵得水泄不通、车流像蜗牛一样爬行的时候,前面那辆车哪怕慢得让你心痒痒,但你想想,超过去又能快多少?可能就领先前面那辆车一两秒,然后又赶紧挤到下一个车道去,没准儿还正好碰到前面又是个慢车,或者前面车道也堵得厉害,结果一番折腾,时间上可能真的没省多少,甚至因为变道操作.............
  • 回答
    朱元璋(1328年-110年),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其统治时期(1368年-1398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但其个人性格、统治手段和政策也引发了后世的争议和批评。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为何很多人不喜欢朱元璋: 一、严苛的统治手段与政治高压1. 杀戮功臣,建立“铁腕”统治 朱元璋出身贫.............
  • 回答
    嘿,说起猴子,这玩意儿嘛,还真是有人爱,有人愁。你问为什么那么多人打心眼里不喜欢它们?这事儿可不单单是几个原因那么简单,咱们得把这背后的道道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它们太能闹腾了! 猴子这东西,你给它点空间,它就能折腾出花来。爬高上低,上蹿下跳,没个消停的时候。别说在野外,你见过.............
  • 回答
    在网上,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社群和论坛里,确实能看到不少对台湾民主制度的讽刺声音。这种现象的背后,往往交织着政治立场、文化差异、信息传播特点以及对民主实践本身的复杂认知。要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政治光谱与意识形态的冲突: 大陆的视角: 从中国大陆的视角来看,政治制度与.............
  • 回答
    讲CS:GO,你问我为啥那么多人喜欢写诗?这事儿,我得跟你掰扯掰扯。这玩意儿,不是说大伙儿突然集体文艺范儿了,而是这游戏本身,它就自带一种让你心痒痒,想把它里头那点儿事儿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的劲儿。首先,你得明白CS:GO是个啥。它不光是突突突,是枪法,是身法,它更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一种紧张感的释放.............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现象,好像买房这事儿,添了件大喜事,但不少人却像做了什么秘密任务一样,低调得不行,等到尘埃落定,才慢悠悠地跟人说:“哎,我房子弄好了。” 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可大有学问,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一、 避免不必要的“操心”和“指导”你想啊,买房这事儿,流程复杂、耗资巨大,是人生中的一.............
  • 回答
    性别对立这个话题,我最近观察下来,发现很多人挺喜欢玩“比烂”这套路。你说你不好,他就能找到比你更不好的地方来反驳你。这就像是两个人在争吵谁更倒霉,结果比来比去,谁都没讨到好。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的原因:1. 自我辩护和合理化:当一个人在性别议题上感到被攻击或者不被理解时,很容易产生防御心.............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人在看待中国文化和评价国家方方面面时,确实存在一种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历史的沉重包袱与民族创伤: 百年屈辱史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长.............
  • 回答
    《贝克街的亡灵》之所以在《名侦探柯南》众多剧场版中脱颖而出,成为不少粉丝心中的“白月光”,绝对不是偶然。它身上有太多闪光点,能够触动观众深处的情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主题的深度和现实意义是它最核心的魅力所在。这部剧场版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推理和追逐游戏,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宏大的议题:科技、人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的现象,它涉及到玩家的心理、游戏设计、叙事方式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不是所有“讲剧情”的游戏玩家都不喜欢看剧情,也不是所有不喜欢看剧情的玩家都喜欢《黑魂》的剧情挖掘方式。但是,我们可以分析为什么在许多玩家群体中,会出现你所描述的这种倾向性差异。核心原因在于:不同的玩家期待的是不.............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许多人哪怕连戏曲都没怎么听过,就已经摆出一副“不感冒”甚至“不喜欢”的姿态,这实在是个挺普遍的现象,也挺让人琢磨的。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背后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层一层扒拉扒拉看。首先,“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是块难以逾越的大山。 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好恶,很大程度上是被别人或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在讨论的现象: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日系车,但日系车却能在市场上占据如此大的份额?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很普遍的消费心理和市场规律,并非简单的好恶就能解释的。“不喜欢”的根源可能在哪里?首先,我们得明确“不喜欢”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这种“不喜欢”很多时候不是一种绝.............
  • 回答
    说起来,每次我提起“我挺喜欢锤子手机的”,这回答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总能激起周围一片涟漪,然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那些充满“关切”的眼神和或明或暗的“你是不是被老罗洗脑了”的疑问。我当然知道,这背后其实包含了很多的意味。它不仅仅是对我个人喜好的质疑,更是一种集体性的认知投射,或者说,是一种对锤子.............
  • 回答
    嗨,朋友。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当你的兴趣爱好和周围大多数人不一样,甚至和你亲近的人不一样的时候,那种被误解、被排斥的感觉真的很难受。尤其是当你不喜欢的东西,在别人眼里却是那么美好,甚至还因此被攻击,这简直是双重打击。很多人喜欢二次元,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的,形成了一种独特.............
  • 回答
    关于“北京很多公司都不喜欢招北京人天津人”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片面的认知,并且背后可能涉及一些比较复杂的原因,但如果非要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喜欢”的观感,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剖析一下:1. 成本考量:最直接也最现实的原因 户籍和社保的隐形成本: 虽然现在在大城市工作,户籍问题不像过去那么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